宪法学为什么要以宪法文本为中心

关键词:宪法学/宪法文本/宪法解释/宪法解释学/价值中立

内容提要:宪法学是在法体系内的、规范导向的、直接或间接为宪法解释服务的研究,是法律系统的“自我观察”。而政治学以及其他学科对宪法的研究是法律系统之外的“异观察”,其问题视角和基本任务与核心意义上的宪法学(宪法解释学)是不同的。这决定了宪法学应该以宪法文本为中心,坚持以“规范性”为基本特征的法学品格,非此无以建立宪法学的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

一、共识与分歧

对于宪法文本的地位,可以从两个层面观察。首先是宪法的实践层面,主要是指,在针对具体案件的宪法裁判和宪法解释中,宪法文本对法官有怎样的约束力。其次是宪法的理论层面,主要是指,诠释和分析宪法文本在宪法学的各项任务中处于怎样的位置。对于这两个方面,宪法理论大致有两点基本的共识。

(一)宪法文本是宪法解释的起点与目标

宪法解释从分析和理解宪法文本开始,这是法学方法论的普遍共识,也是宪法解释的自明之理。法学方法论所侧重的是法官判决的方法论,也就是如何使得法官的判决合理而又可控制。法律文本是控制法官的恣意和自由裁量的基本要素。为了维护法的安定性,法官不可以依据自己的“正义确信”去作出判决,而只能从法律文本中发现和建立规范,然后依据此规范作出判决。“从文本开始”是控制法官判决,保证法律安定性的基本规则。另一方面,解释之本意就是对文本的理解与说明。宪法文本之外的其他因素,诸如历史、道德、规范环境变迁、个案正义等等,都有可能通过解释者而进入宪法解释的过程,对宪法解释的结果产生影响。但是,解释究其根本是一种对文本的理解与应用活动,无论文本之外的其他因素如何影响解释过程与解释结果,“从宪法文本开始”是无须论证的自明之理。[page]

然而在宪法解释的理论与实践中,也有一种被称为“文本虚无主义”(nontextualism)的解释观。有些解释者完全地抛开宪法文本,而在道德哲学甚至政治导向的指引下寻求对具体案件的“正确的”或者“最好的”判决。①这种作法是无法接受的。首先,这使得法官的判决完全无法被控制,法的安定性价值被完全破坏;另一方面,这种作法是对民主原则的破坏。无论如何,人民所接受和批准的仅仅是宪法文本本身,其他的因素,无论是制宪原意、当前的社会价值、个案正义还是宪法学所确定的宪法原则,都不是作为制宪权主体的人民所批准的。所以,无视宪法文本的宪法解释观是不能容忍的,宪法解释应当从宪法文本开始。

(二)宪法学以对宪法文本的理解和阐释为根本内容[page]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以宪法文本为中心”是宪法学研究在宪法实务和宪法理论两个方面的基本共识。宪法实践的核心是从文本出发的宪法解释,而宪法学的核心就是基于文本的宪法解释学。但是,在这些基本共识之下,却存在着巨大分歧。

在宪法解释这一实践层面,人们虽然基本上接受宪法文本是宪法解释的起点,宪法文本的客观含义也是宪法解释的目标,但是宪法文本却天然的具有开放性的特征,这使得宪法文本之外的其他因素(历史传统、从宪法文本中推导出的原则、规范环境的变化、对社会价值的司法解读、其他国家的宪法规定,等等)都有可能影响对宪法文本进行解释的结果。仅仅依靠宪法文本往往无法作出合理的解释,并形成合理的宪法裁判。由此,在宪法解释中,宪法文本是否需要被其他因素补充,以及其他因素与文本因素的相互关系如何,就是宪法的实践领域恒久存在的争议。

此外,在宪法理论的层面,由于法学早已超越了法教义学、法解释学的层面。对于法律这一现象,可以从不同的视角,以不同的方法进行研究,由此形成了法社会学、法史学、法哲学、法伦理学等诸多学科,法学的范围在当代被大大扩展了。在这种背景下,法律文本在法学中的地位,更准确地说,对法律文本的研究在法学中的地位,就是一个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对这两个问题的解答是一个极为宏大的课题,在这里,我只相当主观地选择两个视角作一个尝试性的讨论,这两个视角分别是:(一)美国宪法解释理论中的“文本主义”,主要探讨以宪法文本为宪法解释的中心何以是必要的和可能的;(二)宪法解释学与政治学以及宪法学的其他分支学科之间的关系。[page]

二、文本主义

但是,如果我们仅仅在这个层面上理解文本主义,文本主义的意义就被低估了。实际上,文本主义是对宪法文本以及其他影响宪法解释的因素的地位和相互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的系统理论,也是在深刻反思和批判了美国宪法解释实践中出现的诸多弊端后形成的有着巨大影响的重要学说。文本主义最为重要的代表人物是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大法官斯卡利亚(AntoninScalia),在其代表作AMatterofInterpretation:FederalCourtsandtheLaw一书中,他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文本主义主张。下面,我们就借助他的思维路径,去认识宪法文本在宪法解释诸因素中的地位。

斯卡里亚对于传统的宪法解释目标的“主观论”和“客观论”进行了重构。他认为,宪法解释中的最大争议并不是“制宪者意图”与“宪法文本的客观含义”之争,而是宪法文本的“原始含义”(originalmeaning)与“当今含义”(currentmeaning)之争。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所谓“制宪者意图”不过是制宪时人们对宪法文本的普遍认识。我们之所以参考汉密尔顿、麦迪逊在《联邦党人文集》中的论述去确定宪法的含义,并不是因为他们是制宪代表,而是因为他们的论述反映了那个时代对于宪法文本的最初理解。③斯卡里亚的这一观点应该说仍然属于宪法解释目标理论中的“客观说”,也就是认为宪法解释应该以宪法文本的客观含义为目标。但是,在客观论的基础上,斯卡里亚却认为主流的理论走得太远了。主流理论追求“活的宪法”(livingConstitution)的目标,也就是要让宪法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改变,以符合社会现实的变迁。在这种观念下,各种宪法文本之外的因素都被法官随意地纳入宪法解释,法官的所谓宪法解释实际上就是“造法”。“活的宪法”的观念实际上复活了普通法上的造法途径,由此而导致的法官的任意性是不可接受的。④[page]

进一步地,斯卡里亚认为,“活的宪法”的观念可能根本上就是错误的。“我们不能说宪法天然地蕴涵着可变性,相反的,宪法的目的是防止改变——以宪法的方式使得未来的人们无法轻易改变对特定权利的保障。”⑥另外一名学者威廷顿的研究也支持了这一看法,在他看来,美国1787年的制宪已经使得美国与英国的判例法传统决裂了。美国选择一部成文宪法,意味着美国人民希望将政治的基本原则通过清晰而永恒的文本固定下来。美国继承了英国的宪政精神,却拒绝了英国式的不成文宪法。⑦这表明,在宪法的领域,美国选择了不同于普通法的逻辑。所以,不应该像对待普通法那样对待宪法。宪法解释和宪法裁判应当是以宪法文本为核心的,而不是以司法先例为核心的。

通过对“活的宪法”观念的批判,斯卡里亚重新确定了宪法文本在宪法解释中的核心和优先的地位。但是,有些学者却质疑文本主义的可操作性。⑧也就是说,仅仅依靠宪法文本是否足以作出宪法解释宪法文本是纲领性的,缺乏细节上的规定,在面对具体案件时,法官仅仅依据宪法文本是否足以作出适当的判决

对于这一问题,斯卡里亚也作出了自己的回应。他认为,缺乏细节确实是宪法文本不同于普通法律文本的特殊性所在。但这一特殊性却是制宪者有意识的选择,宪法文本中缺乏细节,并非制宪者没有考虑到细节问题,而只是因为制宪者认为细节可以从宪法文本对重大问题的规定中推导出来。在他看来,宪法必须为公众所理解和接受。人们对于一般法律往往是漠不关心的,但是这并不妨碍一个法治国家的建构,但是如果宪法不能被人民理解并信仰的话,法治就是很难实现的。为了让并非职业法律人的普通公众信仰宪法,宪法就只能用普通的语言将国家与人民关系的最重要的纲要规定下来,使得普通人能够轻易地理解宪法。在这种意义上,宪法文本的功能和受众是有别于普通法律文本的,这就决定了宪法文本的高度概括性和对细节的排斥。但是,尽管宪法文本在形式上排斥细节,但是这些细节却依然是存在于宪法文本背后的,如果我们掌握了正确的文本分析方法,这些细节就是可以依据宪法文本得到确认的。[page]

斯卡里亚特别指出了宪法文本特殊的修辞手法。斯卡利亚指出美国宪法经常使用一种叫做“举偶法”(synecdoche,也译作“提喻法”)的修辞手法。以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为例,该修正案规定了言论和出版自由,但这个表述并没有列举出所有的表达交流的形式,比如信件,但这决不意味着信件是被禁止的。所以,言论和出版两个词实际上代表了整个一类的表达行为。也就是说,宪法文本往往会使用一个东西去指代一类东西,这种修辞手法是宪法文本所经常使用的。

有鉴于此,对于宪法文本的分析就不应该是咬文嚼字式的“文字主义”(literalism),也不应该是随意抛开文本的“文本虚无主义”(nihilism),而应该合理地分析其适当的意义。斯卡里亚举了一个“文字主义”的例子,这是他参与判决的一个案子。一部法律规定:⑨如果被告人在毒品交易过程中“使用枪(usesafirearm)”,他将会被增加刑期。在这个案件中,被告人试图购买一些可卡因,他用来交换可卡因的是一支退了子弹的枪支。而法院的法官们以6:3作出判决,认定这名被告应当被增加刑期,因为他在毒品交易中用了枪。⑩斯卡利亚反对这项判决,在他看来,赞同这一判决的法官不是好的文本主义者。“使用枪”应该就是指枪支最通常的被使用的方式——作为武器。斯卡利亚在判决的反对意见中指出:当你问别人“你用鞭子吗”的时候,你并不是在询问他是否把他爷爷使用过的鞭子挂起来当装饰。斯卡利亚认为不应该对宪法文本做咬文嚼字式的解释,而应该合理和合乎逻辑地确定其含义。宪法文本以及文本的分析规则并非只是束缚着解释者,而是赋予他们解释的自由。

从以上几个方面,我们可以大致了解美国宪法理论中的文本主义的梗概。我们知道,以斯卡里亚为代表的相对保守的法官在美国当下的最高法院已经是相对的多数,在某种意义上,这可以看作是美国宪法解释理论重新认识和评估宪法文本地位的一个结果。这应该对中国的宪法理论与实践有所启发。但是,应该注意到,文本主义是直接为宪法解释服务的理论,如果从大陆法学的角度来看,仍然只是“法解释学”的内容。这种研究对于宪法实践而言当然是意义重大,但是这种研究却缺乏将宪法文本置于法学科的整体中进行反思的理论深刻性。换言之,“宪法解释学”只是当代宪法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对于宪法文本的研究应该放到更为广阔的理论背景中进行。

三、宪法解释学与政治学及其他宪法学分支学科之关系

(一)宪法学的自我观察与异观察

在前文中我们已经说明,以文本的理解与阐释为内容的“法教义学”或者“法解释学”是法学之根本,宪法学作为法学的组成部分,也应当以宪法文本的理解和阐释为基本内容。然而,对于宪法文本研究在宪法学中地位的理解并不能就此而止。

一方面,法学早已超越了法教义学的层面。对于法律这一现象,可以从不同的视角,以不同的方法进行研究,由此形成了法社会学、法史学、法哲学、法伦理学等诸多分支学科,法学的范围在当代被大大扩展了。在这种背景下,法律文本在法学中的地位,更准确地说,对法律文本的研究在法学中的地位,就是一个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另一方面,宪法是“政治法”,宪法学与政治学之间有着非常复杂的联系。宪法上的一切具体制度规定,举凡三权分立、联邦制、代议制、地方自治、人民代表大会制、选举制度、基本权利等等,莫不能从政治原理中找到依据。而一切的宪法现象,也莫不能作政治学上的分析与评价。所以,从政治学的视角研究宪法是非常自然的,宪法学与政治学在某些领域几乎是水乳交融、不分彼此的。

这里一个自然的问题是:究竟什么是宪法学是否只要是以宪法现象和宪法问题为对象的研究就都是宪法学我们是否能区分“宪法学”和“对宪法的研究”,以及是否有必要区分在我看来,这种区分是必要的和可能的。这是因为,宪法学与其他学科对宪法的研究是有着不同的任务的,从而其问题视角也不相同,这些决定了它们在研究的方法上也不尽相同。宪法学是在法体系内的、规范导向的、直接或间接为宪法解释服务的研究,是法律系统的“自我观察”。而其他学科对宪法的研究是法律系统之外的“异观察”,其问题视角和基本任务与核心意义上的宪法学(宪法解释学)是不同的。尽管这些研究构成宪法学的知识背景,但却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宪法学。[page]

(二)宪法社会学、宪法史学、宪法哲学以及政治学的问题视角和基本任务

宪法社会学、宪法史学、宪法哲学属于广义上的宪法学,是以法学以外的其他学科的视角和方法对宪法进行研究而形成的交叉学科或者边缘学科,与传统的法教义学或法解释学意义上的宪法学有较大的差异。我们可以大致地对这些学科的问题视角和基本任务进行一下概括:

宪法社会学:宪法社会学是把宪法作为一个社会现象来研究,考察宪法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实际作用,宪法的产生与发挥作用的社会条件,以及宪法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是否具有真正的实效性。

宪法史学:宪法史学考察宪法的历史演进,历史事件和历史事实对宪法的影响。这种考察有助于我们理解当前宪法的实际情况。

政治学:政治学的目标在于研究人类的政治现象和政治发展规律,从中探究政治逻辑。政治学对宪法的研究只是将宪法作为一种政治现象进行研究,其最终的目标还在于探究政治的发展规律和政治逻辑。

(三)政治学、宪法社会学等与宪法解释学的关联

政治学和以上这些广义宪法学的组成部分与狭义的宪法学(宪法解释学)当然是相互关联的,从其他学科的视角对宪法的研究有助于对宪法的理解和解释。我们在解释宪法文本和建构宪法规范的时候,当然要考虑到宪法制定当时的社会状况、宪法在当前适用的社会条件,考查宪法规范的实际效力。同时,价值判断也经常进入宪法文本的阐释。在法学方法上,历史解释、社会学解释和目的解释等也都体现了这些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对于宪法学(宪法解释学)的影响。而政治学更是为宪法的理解与阐释提供很多观念背景。正如德国学者拉伦兹所言:“法学经常必须让其他学科先表示意见,……,因为唯有透过他们才能确切说明:被建议的规定方式在不同的社会事实领域中将发生何等影响、在该当事物范围究竟有哪些可供选择的作法、有哪些可供抉择的手段、其各自的优缺点如何。研究法律政治的法律家必须由各该当学科寻找必要的资料、经验素材。”(12)也就是说,只有通过其他学科提供的知识支持,宪法学才能寻找到对宪法的合理的理解和解释。

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对于宪法解释学的背景支持意义。在著名的布朗案中,(13)马歇尔法官就使用了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对种族问题的研究成果,指出种族隔离的教育制度极大地伤害了黑人学生的自尊心,造成了他们的自卑感。在种族隔离制度下,黑人儿童根本无法获得白人儿童从教育中获得的同样能力和健康心理,从而,隔离从根本上造成了不平等。(14)这里,马歇尔法官就是利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去确定宪法条文的内涵,也就是说,对宪法第十四修正案关于“法律的平等保护”的规定的合理解释无法包含“隔离”的因素。[page]

(四)宪法学的规范性

然而,宪法学毕竟不同于其他学科对宪法的研究,宪法学家毕竟不同于社会学家、史学家、哲学家和政治学家,这是因为,宪法学有着其他同样研究宪法的学科所不具备的“法学品格”。在我看来,宪法学的这种“法学品格”体现为两个方面:(一)宪法学对于宪法文本的从属性以及以宪法文本研究为核心的法学研究方法;(二)宪法学必须直接面对宪法裁判的需要,为法官的判决做准备。我们可以将这两个方面称为宪法学的规范性。在宪法学的“法学品格”的两个方面中,后一个方面是决定前一个方面的。法学就其本质而言,是为司法实践服务的,立法、制定规范的任务并非法学的主要任务。而制定和修改宪法的问题更应该主要是个政治问题。宪法学的任务也应该主要是去解释宪法,使宪法被应用和服从。正因为宪法学的主要任务在于解释和应用宪法,从而宪法学就天然地从属于宪法文本,这是宪法学与以宪法为对象的其他学科研究根本性的差异所在。

在社会学、史学、哲学和政治学哪里,宪法文本只是被描述和评价的社会现象、历史现象或者政治现象。而在宪法学那里,宪法文本却是一个必须被依从的权威。换言之,其他学科可以依其视角对宪法文本作出评价、判断乃至批评,而宪法学却必须大致肯定宪法文本的正当性,肯定现存宪政秩序的合理性。这是法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基本特征。法学当然不能够自我满足、自我封闭,无视其他学科的结论与判断是狭隘和幼稚的,但是如果宪法学希望维持其法学的基本特征而不至于被其他学科所“俘虏”,就必须把宪法文本置于宪法学研究的中心位置,并自觉遵守法学传统所形成的以理解和认识宪法文本为目标的法学方法。之所以要维护宪法学作为法学的基本特征,乃是基于对宪法学所承担的主要任务的考量。宪法学的目标不可能是随意褒贬或者否定宪法自身,而应当是通过分析宪法文本去探究宪法的规范含义,建立宪法规范的体系。宪法学的体系,尽管可以容纳其他学科研究宪法问题的进路,但却必然要以宪法文本的解释作为其核心部分。

“一种‘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应该是对其研究对象有了理论和方法上的自觉。”(15)而宪法学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地位的确立,也应该建基于宪法学者对于宪法学的规范性的自觉,否则,宪法学与政治学之间的区别就会变得极为微小。而其他学科的方法与知识对于宪法学的进入,也应该是以法学的方法(文本分析和解释)为基点的。也就是说,宪法学借鉴其他学科的方法,只是其他学科的方法“融入”宪法学方法,而非“取代”宪法学方法。一位历史学家对于历史学方法的思考有助于我们认识宪法学方法的独立性和完整性。“当此类外来的方法为史学家采用以后,不但其本来的特性消失了,其独立性也不见了,他变成了史学方法的一部分,与其他史学方法相呼应,相辅翼”。(16)同样的道理,无论宪法学与政治学有着怎样密切的联系,无论其他学科方法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宪法学,宪法学本身的学科特征,也就是以宪法文本分析为中心的“规范性”特征,是不应该被改变的。[page]

四、问题与反思

以上,我们以美国宪法理论中的文本主义和大陆法学的宪法解释学为视角对宪法文本在宪法的实践与理论中的地位进行了概要的梳理。结合中国宪法学的实际,我想将我认为最具争议的两个问题概括出来,并提出自己对这两个问题的初步的粗浅思考,希望能够推进宪法学对于自身学科特征和学科属性的思考。

(一)宪法学者可否质疑宪法文本

在当前的研究中,学者们非常热衷于提出各种修宪建议,有建议增加某项权利的,有建议变动权力结构的,等等。学者们总是以批评宪法文本的不足为能事,更有人甚至会从根本上否定宪法的正当性。我并不否定这种研究方法或者研究思路的价值,这些研究对于推进我国的民主宪政无疑是有助益的。但是,在我看来,批评宪法文本、否定宪法文本、对宪法文本提出各种修改建议不应当是一个“宪法学家”的工作,或者不是宪法学家的主要工作。宪法学的基本任务是从宪法文本的阐释中发现规范,为宪法解释提供依据。在大体上承认法律文本的正当性,在某种意义上是“法学的宿命”,这是法学的任务决定的。如果把对宪法文本的批评和修改建议作为我们的工作,我们不可能想象宪法学的学科体系、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的建立。如果无法建立宪法学的思考框架,纵然我们有一部完美无缺的宪法,我们恐怕也没有将其充分落实于实践的能力。我们不能把一切问题推给那个不完善的宪法文本,而自己无所作为。

从另外的角度讲,宪法文本是主权者的选择,我们无权褒贬。即使宪法是有缺陷的,在人民发动修宪或者重新制宪之前,宪法学家的工作只能是在宪法文本的笼罩之下去弥缝补苴。作为有理性和价值倾向的人,宪法学者们也会有对宪法文本和宪法体制的漏洞和不足有所批判,但是在作为一个公共知识分子和作为一个法律人的角色之间,宪法学家必须作出选择,尽管这种选择可能是痛苦的。

(二)宪法学研究能否价值中立

价值问题是一切社会科学研究所要解决的共同问题。其最基本的内容是社会科学研究的“价值中立”问题。所谓“价值中立”问题是指研究者是否将自己主观上关于“正义”、“善”的判断带入自己的研究。这一问题又可以进一步分为两个方面:1、社会科学研究应否价值中立;2、社会科学研究能否价值中立。在我看来,宪法学应该尽可能是价值中立的,而且这种价值中立是可以做到的。我认为,纯然对宪法文本和宪法现象的价值探讨,属于宪法哲学甚至政治哲学的范畴,与宪法学所承担之基本任务牵涉较少。而且,宪法学作为法学的规范性和对宪法文本的从属性决定了在宪法学的研究中,价值和事实陈述的区分是必不可少的。限于篇幅,我只通过以下几个判断来大致说明我的基本观点:[page]

(1)宪法文本所体现的价值是价值还是事实

这句话听起来是颇为吊诡的。价值当然就是价值,怎么又会是事实在我看来,如果宪法文本将特定的价值固定化了,那么这种价值就不再是价值了,而是事实。这是因为,当某种东西被宪法文本固定下来的话,它就是需要我们去认识和阐释的对象。我们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它是什么”,而不是:“它应该是什么”。尽管这种阐释难免要重新回到价值的领域,但它的前提是某种价值在宪法文本中的规定化和事实化。

(2)作为事实,宪法文本所固定化的价值基本上是不可质疑的。可能有这样一种疑问:“就算宪法文本中体现的价值已经转化为事实,难道我们就不能对它进行价值判断吗”如果这种疑问成立的话,宪法研究就依然是价值不中立的。但是,宪法学有其与一般社会科学不同的特征,这就是“规范性”。宪法文本是让宪法研究者阐释的,而不是让宪法研究者评判的。换言之,宪法学的主要任务是去发现和认识规范,而不是对规范评头论足。

(3)传统法学方法大致能够保证价值中立的实现。也就是说,我们是有可能做到价值中立的。这种保障就来自传统的法学方法。传统法学方法是一套人类长期的法律实践总结出的认识规范的方法,这套方法能够在相当程度上限制我们的任意性,限制我们把自己的主观价值判断羼入研究过程。

最后,我想说明,价值和事实是不可能彻底分开的,但是我们所要避免的是:无视宪法学认识和发现规范的主要任务,而肆意地以主观价值去评判宪法文本,甚至以主观价值判断去代替客观的规范。作为一个宪法学家的使命,与作为一个政治哲学家、社会学家的使命是有所不同的。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回避价值判断,而使自己的研究以文本的阐释为中心,并不是宪法学者在人格上的自我矮化,而是宪法学者的任务使然。

THE END
1.法律基本知识深入探究法律法规概述诉讼程序基础合同法要义刑事法律基本知识有哪些内容? 法律是国家的根本制度,是国家权力机关根据宪法规定制定的,以规范社会关系和行为为目的的集合体。学习法律,首先需要了解其构成和内容。 什么是法律法规概述? 法律法规概述是指对现行有效的各项立法文件进行整体性描述。这些文件包括但不限于宪法、行政法规、地方性地方法规以及其他具有普遍约束力的https://www.1lhyh3ij.cn/ke-yan-jin-zhan/425293.html
2.民法典中法律语言的特点:民法典中的法律语言必须清晰明确,以确保法律条款的准确理解和适用。法律条文中的用词经过精心选择,以避免歧义和误解,使得法律规定具有明确性,能够直接指导人们的行为。 规范性 :民法典的法律语言遵循一定的规范和格式,以确保法律的统一性和稳定性。这种规范性体现在法律条文的结构、用词和表述方式上,使得法律文本具有https://lvlin.baidu.com/question/1315186507342141859.html
3.法律特征范文10篇法律英语专业术语的特征分析论文 论文关键词:法律术语特征翻译原则方法 论文摘要:文章在分析英汉法律术语特征的基础上,提出要实现法律术语翻译的准确性,译文必须符合法律术语的特征和目标文本的语言习惯,并且在法律内涵上和原文保持一致,使译文最大程度地准确传递原法律文本的信息。 https://www.gwyoo.com/jiayou/falvtezheng/
4.文本视角下法律文本的特点及其长句的翻译法律文本的翻译,不同于其它类型的文本翻译,法律文本因其在制定上的要求,文本模式已经被固定。因此,法律文本拥有其独特的词汇特征及句法特征。法律文本也就应该有相应的文本翻译策略。 本文从文本类型学的角度研究了文本类型的分类,从而研究了法律文本的文本功能定位和文本特点,以及文本中占据重要地位的长句及其翻译。作为https://wap.cnki.net/touch/web/Dissertation/Article/-1014158814.html
5.英语法律文本的语言特点与翻译本书从语言学和法学的角度对英语法律文本的词汇特点、句式特征、翻译原则、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等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探讨。本书将学术性和实用性结合为一体,适合作教材或教研参考书使用。【编辑推荐】本书的主要特点是提供具有各种功能并涉及各种主题的国际法律法规和英语国家以及中国香港和大陆的双语法律文本,并用相关理论http://product.m.dangdang.com/detail20251628-0-1.html
6.政治法律论文范文在探讨地下空间的法律特征之前,有必要先交代一下地下空间具备自然资源基本属性,地下空间的这种自然资源属性④是地下空间能进入法律调整范畴,为人们生产生活所开发利用并产生利益的必要前提。当然,作为法学意义上的地下空间则是在具备自然资源基本属性的基础上又含有了典型的法律特征。具体说来: https://www.haoqikan.com/haowen/37102.html
7.浅析法律英语文本的语义和语句特征.doc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浅析法律英语文本的语义和语句特征.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文档介绍:浅析法律英语文本的语义和语句特征余丹丹 摘要: 为使人们在外法律交往中,做好法律英语文书起草和翻译等工作,本文作者对法律英语文本的语义特征和语句特征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法律英语文本语义语句特征 在对the manufacture of https://m.taodocs.com/p-777040379.html
8.法律类文本汉译文本特征再现首先通过文本分析了解透彻该文本的特征,其次结合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发现如何通过译文再现原文本的特征,即准确性、简洁性和逻辑性等。源文本中包含有大量的法律和教育领域术语,如何在本篇翻译中准确表述原文的信息,再现法律文本的文本特征是本次翻译的重点任务。 本翻译实践报告由四部分组成。第一章是翻译任务描述;https://d.wanfangdata.com.cn/thesis/D03183242
9.张红我国法律文本中的“数据”:语义规范及其谱系法律概念的内涵是从法律文本术语所涉具体对象中提取共有属性特征。“数据”一词具有强烈的时代属性,其内涵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大体经历了从对客观事物的纯粹记录到包含现代信息技术中的符号载体的语义演化过程,但这一演化进程在我国法律文本中是不明显的。例如,作为我国法律文本中最早使用“数据”一词的统计法(1983https://fnfy.yczy.gov.cn/article/detail/2023/01/id/7092410.shtml
10.如何用Python轻松检测文本相似性:原理与方法文本文档通常被表示为向量,其中每个维度对应一个特定的词语或特征。 文档中的词语在向量中的权重通常使用词频(词出现的次数)或 TF-IDF(词频-逆文档频率)等统计信息来表示。 这样,每个文档都成为高维向量空间中的一个点,而文本相似性问题就可以转化为在这个向量空间中的距离或角度问题。 https://www.51cto.com/article/789008.html
11.机器之心:法律文本的主题学习第3章理解法律文本分析了法律文本语法和句法。第4章法律文本的主题建模研究了法律文本语义上的主题建模。第5章法律文本预处理讨论了法律文本的特征工程方法。第6章特征选择和维度约简探索了基于法律术语的混合特征选择方法。第7章法律文本无监督主题学习研究了基于法律术语的LDA无监督主题学习模型。第8章法律文本监督https://m.cxstar.com/book/290d1be5000101XXXX
12.法律条文(精选5篇)法律语言有其特有的风格,但它毕竟是以民族共同语为基础的,它同样需要遵守民族共同语的语法规则。笔者认为,从语法规范的角度看,2011年甘肃省新颁布法律文本中“对”字短语的运用还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以下就法律文本中“对”字短语的使用,提出一些看法,以就教于法学、语言学的专家和学者们。 https://www.1mishu.com/haowen/161458.html
13.行政法律论文范文从表1统计数据来看,在所有行政法律文本类型中,大多数文本的第1条都包含有“立法目的”之表述,行政法律文本第一条似乎成了表达整部法律立法目的的“专属”条款。而纵观行政法律立法漫长的发展历程,通过前后16年的对比,在所有法律文本类型中,包含立法目的的文本“第一条”所占比例均呈上升趋势,这种特征在部门规章和https://www.youfabiao.com/haowen/31342.html
14.法律的含义与特征范例6篇法律英语(English Legal Language)是法律的英语载体形式,以英语为载体的法律主要是判例法系的英美国家法律,此外还有其他如英美殖民地等英语国家的法律语言,因此法律英语承载的主要是普通法系(Common Law)国家法律。同一法系内的法律有其共性,但同一法系内各国法律有其本土法律文化特征,同一国家不同法律部门有着该部门法律https://www.baywatch.cn/haowen/178245.html
15.法律文献的特征类型及考证与检索分散化是法律文献的重要特征。这是法律社会性在法律文献中的客观表现。法律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数量上由少到多,范围上由窄变宽的过程。法律文献也不例外,走过了一个由简到繁、由单纯到复杂的历程。社会越发展,法律越完备,法律文献的种类就越丰富,法律文献涉及的范围就越宽广。从立法的角度来看, 我国古代的法律文本是http://iolaw.cssn.cn/tsgflxxyj/200704/t20070420_4599729.shtml
16.2022考研法理学基础知识:法律解释的特征法律解释的特征 1.对象特定性。法律解释的对象是法律规定。过研究法律文本及其附随情况探求它们所表现出来的法律意旨。 2.案件关联性。 (1)法律解释往往由待处理的案件所引起。 (2)法律解释需要将条文与案件事实结合起来进行。 3.价值取向性。法律解释的过程是一个价值判断、价值选择的过程。 https://kaoyan.xdf.cn/202107/11207441.html
17.政府工作报告理论6篇(全文)三、《政府工作报告》的文本特征和语言特点 1.文本类型及功能。根据莱斯的文本划分,第一,《政府工作报告》具有信息型文本的性质,它阐明了中国政府在一系列问题上的立场,提供了其工作的纲领和指导思想。它的功能是传达中国政府工作信息,让国内国外读者了解政府的工作和中国的国情。第二,《政府工作报告》具有呼吁性文本https://www.99xueshu.com/w/filezwsfyj3j.html
18.二建《工程法规》考前基础特训章节真题8【解析】合同示范文本对当事人订立合同起参考作用,但不要求当事人必须采用合同示范文本,即合同的成立与生效同当事人是否采用合同示范文本无直接关系。合同示范文本具有引导性、参考性、但无法律强制性,为非强制性使用文本。 7.关于施工合同特征的说法,错误的是( )。(2014.46) https://www.hqwx.com/web_news/html/2020-8/15984058403059.html
19.面向法律判决文书的长文档抽取式文摘方法——BIGDCNN2. 3 抽取模型 由于法律判决文书的结构化信息较多并且文本较长,传 统方法很难提取结构化信息和建模长句子.采用卷积神经网 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可以充分挖掘文本的 特征信息,但判决文书的分块较严重,不同的 CNN 对分块的 学习能力不同,导致特征提取能力的差异化;而且对文本按照 字数进行分块会https://www.joca.cn/CN/article/downloadArticleFile.do?attachType=PDF&id=26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