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安管理处罚法》适用中的法律规范冲突及解决规则

摘要:《治安管理处罚法》在适用中存在多种法律规范冲突现象,传统、一般的解决方法无法有效解决行政法规范冲突问题。应确立一些新的规范冲突解决规则来解决法律规范冲突问题。

关键词:法律规范,冲突;公安机关;《治安管理处罚法》;解决规则

引言

在我国,“法律打架”的现象在行政法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行政法由于自身形式上的特点,如无统一的法典、制定主体众多、形式广泛且内容富于变动,决定了行政法律规范冲突占据国内法律冲突的绝大多数。法律冲突可以定义为:“两个以上的竞争调整同一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不一致的社会现象。[1]即法律规定之间有冲突、有矛盾、法律规定之间不一致、法律规定相互抵触等现象。《治安管理处罚法》与诸多法律之间存在冲突关系,法条的冲突使得执法人员面对问题无所适从,意见莫衷一是。

一、《治安管理处罚法》适用中的法律规范冲突现象

(二)《治安管理处罚法》与《行政处罚法》的冲突。《行政处罚法》第33条规定:“违法事实确凿并有法定依据,对公民处50元以下、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处以一千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的行政处罚的,可以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该条款没有“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这样允许例外的但书规定。而《治安管理处罚法》第100条规定:“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处警告或者二百元以下罚款的,可以当场作出治安管理处罚决定。”《治安管理处罚法》将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从五十元以下罚款扩大到了二百元以下罚款。提高当场处罚的数额有扩张警察权力之嫌。《行政处罚法》第33条规定,违法事实确凿并有法定依据,对公民处以50元以下、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处以1000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的行政处罚的,可以当场处罚。由此可见,《治安管理处罚法》在当场罚款的适用条件上与《行政处罚法》是冲突的。

(三)《治安管理处罚法》和其他行政执法专门法律之间的冲突

又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禁毒的决定》第8条规定:“吸食、注射毒品的,由公安机关处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单处或者并处二千元以下罚款,并没收毒品和吸食、注射器具。”而《治安管理处罚法》第72条规定:“吸食、注射毒品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二千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二、法律规范冲突的根源

(一)立法主体多元化及立法权限不清是根本原因。

行政执法的法律规范立法主体分散、法律渊源众多。从绝对数量看,我国立法主体有300多个,如此广泛、众多的立法主体必然带来法律、法规、规章的庞大数量。也正因为这一基本条件,成为我国法律规范冲突的根本原因。

(二)各种主体利益的多元化、差异、冲突,是产生行政法律规范冲突的经济根源。

“立法的实质在于分配国家的利益资源,而国家的利益资源总是有限的。在中央和地方、各个部门之间存在分权、我国立法对利益需求缺乏严格规制的背景下,地方有可能在相应的法律规制中扩大自己的权力以获取更多的利益,部门也可能吧自己的利益纳入规范中予以保障。随着改革开放在我国的顺利进行,我国经济利益多元化呈不断发展趋势,经济利益的多元化必然产生不同的立法需求。如果下位法在制定时把利益向部门或地方倾斜,就极易产生与上位法的冲突。”[2]

(三)上位法的原则性与下位法的具体化之间的矛盾是造成规范冲突的技术原因。

就中央立法而言,由于受“宜粗不宜细”立法思想指导,往往对法律关系仅作原则性规定,操作性较差。而地方立法尤其是执行性地方立法为便于适用便对中央立法予以细化,在这种情况下极易造成下位法与上位法的冲突。

三、确立控制法律规范冲突的规则。

《治安管理处罚法》适用上的法律规范冲突现象导致了行政执法的混乱,侵犯了公民合法权益,降低了警察执法的行政效率。而且还增加了警察执法的成本和民众法律风险。“当行政法律规范发生冲突时,应有一系列的规则予以控制。我国的《立法法》第78条至第86条分别规定了五条规则,即: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宪法至上的规则;上位法的效力高于下位法效力的规则;同位法中特别规定优于一般规定,新规定优于旧规定的规则;不溯及既往的规则以及各位阶法之间不一致并且不能依据效力高低确定适用时,由裁决机关裁决的规则。除这些规则之外还有待于确立一些新的规则。”[3]

1.行为地法优于人地法。

行为地法是指行为发生地所属法域的执法依据,人地法是指行政相对人所在地所属法域的执法依据。当行政执法机关针对行政相对人作出某一具体行政行为,而行政相对人的所在地与其行为地不一致时,应优先适用当事人行为发生地的执法依据。例如各省之间关于劳教的标准是不一样的,一个外省违法人员来甲省发生治安违法行为,该行为能否适用劳动教养甲省的规定与该违法人员户籍地省份规定不一样,此种情况下公安机关就应当优先适用甲省的劳动教养规定。当然劳动教养制度已经面临废除,举在此例只是为了说明问题。

2.行为时法优于处理时法。

行为时法是指行政相对人作出特定行为时的法。处理时法是指行政机关或司法机关对相对人进行处理或裁判时的法。“行为时法优于处理时法”规则的含义是指,当相对人行为时的行政法律规范与该行为受到处理时的行政法律规范不一致,优先适用行为时的法律规范。例如《治安管理处罚法》新增了噪音扰民和饲养动物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等违法行为,根据“行为时法优于处理时法”规则就不能用《治安管理处罚法》处理该法生效前得类似行为,这也是法不溯及既往的原则的体现。

3.行为地法优于人地法。

人地法是指个人户籍所在地法或组织成立地法,行为地法一般是指相对人行为发生地法,但当存在两个或以上的相对人行为发生地时,则是指相对人行为和行政机关行为共同发生地,即争议发生地。“行为地法优于人地法”的含义为:在全国范围内,若两地的法律规范对同一事项作了不同规定,此时应当以相对人行为发生地的行政法律规范为依据。换言之,属地法与属人法相冲突的,优先适用属地法。[4]我国各地大多都有地方性的治安法律规范,当出现违法行为时应当适用违法行为人实施违法行为所在地的法律规范,而非违法行为人户籍地的法律规范,违法行为人以其户籍地法律规范规定与行为地不一致作为辩解理由而也不能被采用。

4.有利法优于不利法。

有利法优于不利法规则,包括从新兼从轻规则以及从新兼从优规则,前者是指有利的情形是新法能够减轻负担行政行为的程度,后者则是指有利的情形是新法能够优于授益行政行为的程度。本质上该规则是行为时法优于处理时法的变体,即出现处理时的法与行为时的法不一致时,不是任何时候都适用行为时法,而是看看适用哪个对相对人更有利,如果适用处理时法更有利的,则适用处理时法。如前文所述对于偷越国边境行为《治安管理处罚法》的处罚幅度低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严惩组织、运送他人偷越国(边)境犯罪的补充规定》,故应当对违法行为人适用《治安管理处罚法》处罚。又如某甲在《治安管理处罚法》实施前实施了盗窃行为,在《治安管理处罚法》实施后被抓获。该行为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最低可以处警告,而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最低可拘留5日,根据本原则就应该适用《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对甲进行处罚。

5.《治安管理处罚法》有条件优先适用。即相对于《治安管理处罚法》出台前同等效力法律已作出规定,而《治安管理处罚法》又有专门规定的应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处罚。这也是依据《立法法》第八十三条的规定,新的规定和旧的规定不一致的,适用新的规定。

例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严惩组织、运送他人偷越国(边)境犯罪的补充规定》第5条规定:“偷越国(边)境的,公安机关可以处十五日以下拘留,单处或者并处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而《治安管理处罚法》第62条第2款规定:“偷越国(边)境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治安管理处罚法》是新法,对偷越国(边)境作出了特殊规定,就应该适用《治安管理处罚法》,实际上按照有利法优于不利法的规则也应该适用《治安管理处罚法》。2009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严惩组织、运送他人偷越国(边)境犯罪的补充规定》被明令废止,正好印证了这一观点。

结语

参考文献:

1、王利明:《法学方法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2、顾建亚:《行政法律规范冲突的适用规则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3、马怀德:《我国法律冲突的实证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年版。

4、陆金根:《警察行政执法法律规范之冲突及其调整机制》,苏州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5、杨柳:《当代我国国内法律规范冲突及其解决机制》,黑龙江大学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

(本文第一次刊发于《赤峰学院学报》)

[1]陆金根《警察行政执法法律规范之冲突及其调整机制》,苏州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第8页。

[2]杨柳:《当代我国国内法律规范冲突及其解决机制》,黑龙江大学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第15页。

[3]陈扬波、朱子放:《论行政法律规范冲突及控制机制》,《襄樊学院学报》第22卷第3期,第56页。

[4]艾军:《败诉的启示----行政执法中的十个问题》,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年版,第197页。

THE END
1.行政类的法律知识行政类法律法规在中国法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主要规范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以下是对行政类法律知识的一些基本介绍: 一、行政法律法规的定义与性质 行政法律法规是指由国家行政机关制定的,用于规范行政权力运行和行政管理的法律规范性文件。这些法律法规具有法律效力,旨在确保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维护社https://ailegal.baidu.com/legalarticle/qadetail?id=47e789d5853d06001031
2.杨伟东:基本行政法典的确立定位与架构规则的易变性的确会对行政法的法典化造成困难,但行政法律规范中也有较为稳定和确定的制度内容,这恰恰是法典化的基础。任何法律皆有变动性,即便是法典也会有修改或补充的需要。因而,规则的易变性不能也不应是行政法法典化的根本障碍。行政法的法典化之所以困难,根源在于“行政法规范主题的多元性和异质性”。行政法既http://fzzfyjy.cupl.edu.cn/info/1021/13755.htm
3.论行政诉讼中的法律规范冲突及其冲突规范法信本文想着重对这个问题进行一些粗浅的探讨。 行政诉讼中常见的规范冲突表现 规范冲突和冲突规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指法律规范之间互相发生冲突;后者则是指处理协调相冲突的法律规范所适用的法律原则和法律规定。行政法律规范冲突的含义是指不同的立法主体所制定的有效的行政法律规范,相对于同一社会关系规定了不同的https://www.faxin.cn/lib/Flwx/FlqkContent.aspx?gid=F54325&libid=040101
4.司法行政改革中的若干法律问题另一方面,一些司法机关片面、错误地理解法律的规定,把律师正常履行职务,依法介入刑事诉讼程序,无端视为妨害司法活动,使律师蒙冤,甚至被追究刑事责任。 (二)办理民事案件存在的问题 有的国家机关违反上位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的明确规定,限制律师调查取证。这方面最典型的是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规定,律师查阅、复制工商档案https://news.sina.com.cn/c/2004-08-12/11173381248s.shtml
5.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行政案件适用法律规范问题的座谈会纪要说明:投稿、交流、推广、参与公众号管理、加入学习交流群请加微信zfwsjdzf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行政案件适用法律规范问题的座谈会纪要》对行政案件的审判依据、法律规范冲突的适用规则、下位法不符合上位法的判断和适用、特别规定与一般规定的适用关系、地方性法规与部门https://new.qq.com/rain/a/20230515A0113H00
6.依法行政探讨法律12篇(全文)[4]关英宝, 行政诉讼法修改的法律理念探讨[J].社会科学战线.行政法律问题研究.2008年第1期. 作者简介: 李天宇(1989~ ),女,辽宁大学法学院,2013级,法律硕士。 依法行政探讨法律 第4篇 一、行政法律责任与刑事法律责任的区别 行政法律责任与刑事法律责任虽然都是对行政违法犯罪分子进行制裁, 但二者还是有明显https://www.99xueshu.com/w/ikeykszyprwm.html
7.依法行政探讨法律(精选十篇)价格行政法律制度,是政府从规范市场对资源的配置出发,对价格( 或收费) 市场和价格制度体系进行的规制,是规范价格行为的行政法律制度的总称。本文所论述的价格行政法律制度问题,主要涉及价格法、反倾销法、 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等法律及相关法规、部门规章等。尽管世界各国因政治、经济、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的不同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gp278d2.html
8.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印发《关于审理行政案件适用法律规范问题的座谈地方性法规与部门规章之间对同一事项的规定不一致的,人民法院一般可以按照下列情形适用:(1)法律或者行政法规授权部门规章作出实施性规定的,其规定优先适用;(2)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规的,部门规章对于国务院决定、命令授权的事项,或者对于中央宏观调控的事项、需要全国统一的市场活动规则及对外贸易和外商投资等需要全国统一规https://www.gzlawyer.org/info/d8c8cb6596924ad8a92da3c4ab7ffd19?lang=zh_TW
9.诊所运营中常见的三大法律问题,你如何处理?医院经营二、诊所运营中的行政法律问题 诊所运营中,常见的被处罚的事由有: 资质问题。包括诊所无资质、医师无资质,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医疗卫生技术工作。 药品问题。包括生产、销售假药、劣药,进药渠道不合法,从未取得药品生产许可证、经营许可证的个人手中购买药物,使用未经批准的进口药、使用假药、劣药,使用超期的药品,http://zl.hxyjw.com/arc_39750
10.国有企业改制中的特殊法律问题—国有资产评估国有企业改制法律方法: 国有企业改制中的特殊法律问题(-) ——国有资产评估 第一节国有资产评估概述 一、资产评估的概念 资产评估是指由国家授权的评估机构及其人 员,为了特定的目的,依据国家规定和有关的资料, 按照法定的程序,运用科学的方法对资产某一时点 http://www.law-lib.com/flsz/sz_view.asp?no=1092
11.浅论我国依法行政存在的问题和决策(一)立法层面上的问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做到依法行政,必须限制行政机关的自我立法,减少地方立法。行政立法监控机制的残缺,行政立法显露出架空、取代甚至凌驾于法律之上的危险倾向,因而行政法律规范急剧增多;行政法律粗疏,由行政法规、地方法规和规章补充、细化,甚至取而代之,这难免形成行政执法机关为自己制造执法依据的http://data.110.com/a9603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