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举事例,阐述建设法治国家的意义。
【教材分析】
本课由引言和三框构成。三框分别重点讲述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的内涵和重大意义。本课具有起承转合的作用,既是对上一课《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的承接,也对第九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起到过渡作用。
本框包含两目,第一目“法治国家的内涵”,阐明法治国家的内涵和具体表现。第二目“建设法治国家”,阐述建设法治国家的要求和措施。两目分别从“是什么”和“怎么办”的角度,阐释什么是法治国家、如何建设法治国家。
【教学目标】
1.结合近年来我国法治建设取得的成就,阐明法治国家的内涵,分析建设法治国家的重大意义。
2.结合具体法律的立法宗旨、原则和条文,阐述法治国家的基本特征,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优越性,增强对我国法律的认可。
3.列举实例,说明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论证法治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和价值。
4.结合具体事例,阐释如何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推动宪法和法律的实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核心素养】
1.政治认同:理解建设法治国家的重大意义,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优越性。
2.科学精神:理解法治国家的建设是系统性工程,体会法治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与价值。
3.法治意识:坚持法治精神,树立法治思维,激发建设法治国家的责任担当,推动依法治国进程。
4.公共参与:树立法治意识,自觉遵守法律,监督宪法和法律的实施,积极参与法治国家建设。
【教学重点】法治国家的内涵和具体表现(特征)
【教学难点】建设法治国家的具体措施
【课时安排】2个课时
【教学方法】议题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2000多年前的哲学家、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对古希腊的全部法律思想进行了概括和总结,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法治概念。他在《政治学》里提出了一个关乎法治的著名论断:“法治应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订得良好的法律。”他的法治观虽已距今2000多年,但对当今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来说,仍具有重要的现实启迪和借鉴意义。
从今天开始,我们来学习法治中国的有关内容,探讨如何建设这项系统性工程。
[讲授新课]
第一目法治国家的内涵
一、法治国家的内涵
分析:在现代社会,人们在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法治思想的基础上,对法治国家的内涵注入了新的内容。
法治国家的内涵,主要包括三层内容:
1.是实行依法治国、依宪治国、依法执政、依宪执政的国家。
2.国家权力依法行使,国家各项工作依法开展的国家。
3.是法治成为治国理政基本方式的国家(P87)。
二、法治国家的具体特征(表现)
播放视频1:《罗翔:对法治的认识》
思考:
(1)为何要强调“规则的制定者”要遵守规则?
(2)如何理解罗翔教授提到的、亚里士多德强调的“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
教师分析:
1.坚持宪法法律至上
(1)“法律至上”的表现:
①宪法法律至上是法治的首要内容,是法治的一项根本原则(补充)。
②宪法法律是社会治理的最高准则,任何个人和组织都不享有法律之外的特权。
(2)坚持法律至上的原因:
法律是通过民主程序制定,反映民众意愿,符合民众利益,体现社会共同理想信念,应该得到全社会尊重遵从。
播放视频2:《罗翔:电影我不是药神与法律的修改》
(1)我国对药品管理法中“假药的定义”进行的修改,体现了怎样的法治理念?(良法:公平正义)
(2)从“生产销售假药罪”到“妨碍药品管理秩序罪”,体现了什么法治理念。(良法:体系完备、规范系统、类别齐全、协调统一)
2.坚持良法之治
(1)坚持良法之治的原因:
良法是法治的前提和基础(补充)。只有良法才能最大限度地得到民众认同,才能最大程度发挥法律效力。
(2)良法的标准(体现):
①从实质上看,良法应内容合理,制定过程广泛听取意见,符合社会人民需要,符合社会公平正义理念。
②从形式上看,应体系完备、规范系统、类别齐全、协调统一,涵盖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3)坚持良法之治的要求:
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
(可联系党的执政方式记忆)
播放视频3:《罗翔:弱者的权利》
“弱者的尊严,折射社会文明的尺度”,请从法治的角度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分析:可以从社会公平正义、尊重和保障所有公民的权利角度思考
3.尊重和保障公民权利
(1)原因:
①公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
②保护公民的各项权利是法治的主要功能,是法治的精髓所在(补充)。
(2)要求:
①公民的权利和尊严得到法律的确认(立法保障)
②通过执法和司法加以保障(行政和司法保障)
播放视频4:《罗翔:权力一定要受到限制》
分析说明限制国家权力运行的原因和重要意义。
教师分析:对于公民权利而言,国家权力具有强制性、主动性、单向性、扩张性等特点,一旦失控就可能严重侵害公民的合法权益。
4.规范国家权力运行
(1)表现:
国家的各项权力(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监督权等)都必须在法律之下运行。
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
知识拓展:
国家权力(公权、公权力)和公民权利(私权、私权利)
1.区别:
国家权力是基于社会公众的意志而由国家机关具有和行使的强制力量,其本质是处于社会统治地位的公共意志的制度化和法律化。如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监督权。
公民权利是为社会或法律所承认和支持的自主行为和控制他人行为的能力,表现为权利人可以为一定行为或要求他人作为、不作为,其目的是保障一定的物质利益或精神利益。如人身权、财产权、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2.联系:
(1)公民权利是国家权力的本源,即无权利便无权力。
(2)国家权力是私权利的后盾,即无权力的保障便无从享受权利。
(3)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既此消彼长,又相依共生。
3.关系处理:坚持两个原则
(2)对于私权利,法无禁止皆权利,法无禁止不得罚。
课后观看视频5:《罗翔:三聚氰胺案》
目的:加深对“规范国家权力运行”的理解
课堂点评:
1.借用“时代的一粒灰,落到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这句话,可以说“国家权力的一粒灰,落到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
2.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对国家、对社会、对个人都非常重要。
3.我国不断加强和完善法治建设,有效加强了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尊重和保障公民权利。
课堂小结:法治国家的具体特征
课堂练习:分析亚里士多德“名言”体现的法治理念
1.法治应包括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
分析:法律至上、良法之治
2.法律应在任何方面受到尊重而保持无上的权威。
分析:法律至上、规范权力运行
3.服从法律之威力,而不屈于个人。
4.法律就是秩序,有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
分析:良法之治
5.法律也有好坏,或者是合乎正义或者是不合乎正义。
第二目建设法治国家
上节课,我们跨越了2000多年,先后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和当代法学教授罗翔进行了跨越时空的对话,学习理解了“什么是法治国家”,即法治国家的内涵和4个具体特征,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探究“怎样建设法治国家”以及“为什么要建设法治国家”。
一、建设法治国家的总要求
1.法治国家意味着法治成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2.既需要完备的法律体系,更需要法律的严格实施。
二、建设法治国家的具体措施
播放视频5:《维护宪法权威》
分析说明我国为维护宪法权威而采取了哪些举措。
1.推进宪法实施
①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总依据,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法律地位、法律权威。宪法权威是法治权威的最高体现。(补充)
②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
(2)要求(举措):
①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
主要是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实施。
②落实宪法解释程序机制;
我国的宪法解释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负责。
③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加强备案审查制度和能力建设,依法撤销和纠正违宪违法的规范性文件。
知识链接:拟出台的法规规章、司法解释以及其他规范性文件和重要政策、重大举措,凡涉及宪法有关规定如何理解、实施和适用问题的,都应当依照有关规定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书面提出合宪性审查请求。
知识补充:此外,还有设立国家宪法日和宪法宣誓制度等措施,推进宪法实施。
阅读与思考:
材料二:202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主动审查行政法规16件、监察法规1件、地方性法规1467件、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87件、经济特区法规40件、司法解释251件、香港特别行政区法律42件、澳门特别行政区法律17件;研究处理公民、组织提出的审查建议6339件;审查研究有关部门移送的14件审查工作建议;集中清理长江保护、行政处罚、人口与计划生育等3个方面的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有重点地开展专项审查,共推动制定机关修改、废止法规和司法解释1069件。
结合材料分析202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如何推进宪法实施的?
材料一: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落实宪法解释程序机制
材料二: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依法撤销和纠正违宪违法的规范性文件
播放视频6:《法治建设成就(立法)》
分析说明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的历史性成就。
2.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
完备的法律体系是法治国家的制度前提。
在宪法之下,要不断建立和完善各项法律制度,形成一个部门齐全、层次分明、结构协调、体例科学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实现国家治理有法可依。
时政链接:
(2021年)一年来,(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法律17件,修改法律22件,作出有关法律问题和重大问题的决定10件,正在审议的法律案19件,决定批准双边条约和加入国际公约6件,与时俱进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及时反映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要求,及时把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转化为国家意志和人民共同行动。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
知识拓展:法律体系与法律层级
1.法律体系:
(1)含义:是指一个国家的全部现行法律规范。
注意:区分法律体系和法治体系
2.法律层级
(1)构成: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
(2)效力: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下层级的法律必须服从上层级的法律。
3.完善法律实施机制
已经制定的法律需要得到有效实施。
①政府部门:依法履行法定职责,提供优良公共服务;
②社会公众:自觉遵守法律,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③司法机关:严格公正司法,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
三、建设法治国家的重大意义
1.对国家机关:有效规范国家权力运行(规范公权力)。
是法治国家的具体特征之一。
2.对公民:保障公民合法权益(保障私权利)。
同样是法治国家的具体特征之一。
3.对国家和社会:推动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实现社会长治久安。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