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反极端化工作的现实困境与法律路径中工理论

“极端主义是恐怖主义的思想基础”。这一论断在我国法律文本和学界的研究成果中都得到确认。鉴于近年来我国受国际恐怖主义影响,国内恐怖活动一度呈上升趋势,国家出台系列政策与法律遏制恐怖活动的发展态势,并着力开展去极端化工作,取得较好效果。然而,“去极端化”的着力空间只是“反极端化”框架的一部分。在反极端化过程中,我国目前尚面临诸多现实问题与法律困境,亟待解决。

一、对“反极端化”的基本认识

所谓“极端化”,是指个人或群体接触和接受偏激的思想观念,受极端主义影响,排斥、干预正常生产、生活的过程。近年来我国发生的恐怖活动犯罪案件证明了恐怖活动人员在从事恐怖活动之前都或长或短地经历了观看暴恐音视频、接受宗教极端主义宣传煽动的过程,从接触、接受极端主义思想,到行为极端化,再到成为恐怖分子、从事恐怖活动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的任何阶段如果能够发现并阻断其向下一阶段演进,都有可能成功预防恐怖活动的发生。这也是使用“反极端化”一词较之“去极端化”更能准确描述该项工作意义的原因。“去极端化”的对象是已经受极端主义思想影响,在思想、言论、行为上已经表现出极端主义倾向甚至已经转变为恐怖分子的人员。而“反极端化”包括通过一定的社会机制,控制极端主义思想传播、将极端主义倾向消除在萌芽状态、阻断受极端主义影响的人员进一步向恐怖分子发展、极端分子及恐怖分子的教育转化等一系列环节。较之“去极端化”,其内涵更加丰富,外延更加广泛。

二、当前我国反极端化工作的现实困境

反极端化位于反恐怖工作的前端,意义深远重大。但从辨识度看目前我国社会更普遍接受反恐怖的概念,对反极端化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是:

(一)社会对极端化现象的辨识度和警惕性低

较之恐怖主义而言,极端化的表现通常更加隐蔽。最初的阶段当事人仅仅接触极端主义思想,进一步会散播极端主义言论和主张。极端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其发展进程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链较长,对于不具备专业知识的大众来说,在日常生活中难以辨识。即便发现极端化苗头,因其出现初期尚不足以导致极端行为,也很难引起警惕。因此,如果社会整体缺乏对极端化的警惕性,没有社会识别机制和专业力量,社会防卫机制难以奏效。

(二)防范极端化的社会机制尚未有效整合

当前恐怖主义活动高发于宗教领域的现状容易使社会形成极端化仅存在于宗教领域的误解。事实上,极端化现象普遍存在于社会各个领域。虽然在防范极端化的重点领域,如民族、宗教、教育、新闻出版、思想文化等领域中我国已经建立审查和防范制度,但从社会整体防卫角度来讲,与反恐怖机制相比,防范极端化的社会整体防范机制尚未有效整合。

(三)反极端化工作容易引发争议

极端化现象蕴藏于正常生活的表象之下,是日常生活的某种极端倾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2018年10月9日通过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去极端化条例》(以下简称《新疆条例》)中列举的“极端化”表现多涉及婚丧、文娱、清真食品等世俗生活,行为方式也多以言论、干涉生活方式等形式表现出来。因此,如果社会公权力干涉过多,容易引发争议。加之公众对“极端化”的智识和警惕都受制于认识能力,反极端化工作的分寸较难把握。

(四)反极端化政策、法律体系处于初级阶段,治理未成体系

三、我国反极端化工作的法律路径

反极端化工作考验社会的辨识能力和风险控制水平,这项工作无法依托单一的管理部门推进,需要“综合施策、标本兼治”。而在社会综合治理的方略中,法律治理无疑是必要而有效的路径。

(一)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作为我国反极端化法律工作的指导思想

反极端化工作的对手隐蔽无形,现实危害也并不紧迫,表面上看与公共安全、国家安全等联系并不紧密。但是,不可否认,极端主义处于恐怖主义的前端,是恐怖主义滋生和泛滥的土壤。反恐法第四条明确规定“国家将反恐怖主义纳入国家安全战略,综合施策,标本兼治”,此种预防性反恐战略要求必须铲除恐怖主义滋生的土壤,即极端化的社会环境。当前,“总体国家安全观”是指引我国国家安全工作的指导思想,反极端化工作作为反恐怖工作的基础性工作,也是维护国家安全工作的一部分,在以法律作为反极端化手段的治理过程中,亦应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作为指导思想。

(二)考虑制定专门性反极端化法律规范作为国家安全法律体系的组成部分

事实上,极端化现象普遍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总体国家安全观角度出发,要将此种可能威胁国家安全的因素纳入国家安全法律体系进行系统性预防。在《新疆条例》基础上开展反极端化系统研究,科学进行极端化的内涵解释和外延界定,特别是要对我国社会转型期意识形态的活跃现象进行系统研究,制定科学可行的意识形态极端化法律规范予以规制。可以考虑制定适用于全国的专门性反极端化法律规范,或者在反恐法中对反极端化予以专章规定。

(三)对极端化及表现的基本法律范畴予以规制

(四)明确反极端化措施的法律地位及种类

反极端化是一项系统工作,包括预防性措施、干预性措施和矫正措施。主要涉及对极端化的识别、信息采集、重点人员防控、极端化行为阻断及去极端化矫正等内容。反恐法第二十八条规定了公安机关对于宣扬极端主义等极端主义活动予以制止、强行带离、收缴物品资料及查封等具体的法律措施及种类,是明确规定反极端化措施具体法律地位和种类的最明确的法律规定。这些内容在《新疆条例》中并没有具体规定,该条例仅规定了“对重点人员的管控”属于公安机关的职责,但是管控的具体方法及种类并无明确规定。反极端化的前端程序工作,如极端化言论、极端化行为及极端化人员的识别与发现及情报信息的搜集是反极端化的基础性工作,对反极端化工作非常重要。但是,目前我国尚无这方面的法律规定。反恐法第四十四条提出,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和有关部门加强反恐怖情报信息基层基础工作的要求,却未提及极端化情报信息搜集的法律依据。《新疆条例》也并未提及反极端化情报信息工作的权限和法律依据。可以说,我国反极端化措施的法律地位及科学分类标准的法律规定目前仍处于缺失状态,亟待进行立法完善。

综上,我国反极端化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实践中面临的困境有待通过法律手段探索解决,而完善反极端化法律规定也是我国科学、有序、平稳推动反极端化工作发展最可持续的路径。

THE END
1.法律的意义和价值行业资讯评价作用:法律作为一种评价准则,可以帮助人们判断、衡量他人行为合法与否,为社会提供了一种明确的是非观念和评价标准。 预测作用:法律具有可预测性,人们可以通过法律预测自己或者他人的行为是否合法,以及在法律上是否有效,从而做出相应的决策。 强制作用:法律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对违法犯罪行为进行制裁,确保法律的权威性和http://www.anlihk.com/detail/id/103/
2.TOP100我国《行政强制法》的法律地位价值取向和制度逻辑内容提要:《行政强制法》是规范政府共同行为的一部重要法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支架性法律,其出台是我国行政法治建设历程中的又一个里程碑。本文从法律地位、价值取向和制度逻辑三方面结合的视角,依次探讨了《行政强制法》的地位、所涉重要关系、行政强制的界定、原则、设定、种类、程序、执行体制和法律责任等http://clsjp.chinalaw.org.cn/portal/article/index/id/11101.html
3.宪法知识200问2.习近平总书记是怎样论述宪法的性质、地位和权威的? 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宪法集中体现了党和人民的统一意志和共同愿望,是国家意志的最高表现形式。宪法是国家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维护宪法权威,就是维http://www.xxzbb.gov.cn/ztzl/lwpf/201812/t20181211_1006038.html
4.自考法律基础与思想道德修养练习题(一)新浪教育30. 近代意义上的宪法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它集中表现各种()的对比关系。 A.政治权力 B.经济力量 C.阶级斗争 D.政治力量 31. 宪法的制定与修改都要经过区别于()的特别程序。 A.普通法律 B.一般法律 C.特别法律 D.基本法律 32. 我国的政体是 https://edu.sina.com.cn/zikao/2007-04-27/144780400.html
5.个人独资企业法律特征有哪些内容?导读:个人独资企业法律特征的内容有,对于独资企业的法律地位是不具有法人的资格,是属于非法人企业;而且个人独资企业,也是归个人独自的经营,同样也是归个人进行控制和归个人所有。 个人独资企业法律特征有哪些内容? 一、个人独资企业法律特征有哪些内容? 个人独资企业的法律特征有:独资企业的法律地位集中表现是其不具有独立https://www.64365.com/zs/1339372.aspx
6.05年10月法律基础与思想道德修养总结(一)一、法的渊源:(法律渊源) 指那些来源不同(制定法与非制定法、立法机关制定与政府制定,等等),因而具有法的不同效力意义和作用的法的外在表现形式,又称“法的形式”。 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渊源主要包括:(8种) ①宪法;②法律;③行政法规;④政府规章、地方性法规;⑤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⑥特别行政区制定的法律http://www.dadeedu.com/html/dade_855.html
7.教育法律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从教师与学校的关系看教师的法律地位。教师与学校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任命制、聘任制等形式。西方许多国家表现为一种雇佣关系。我国传统上实行任命制。目前我国正在进行教师任用制度改革。《教师法》第十七条明确规定: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应当逐步实行教师聘任制。 https://slxy.neau.edu.cn/info/1166/1136.htm
8.工会基础知识问答,助你快速了解工会5. 中国工会的法律地位表现为什么? 答:中国工会的法律地位表现为工会的法定权利与义务以及工会的法人资格等。其中,从法定权利来说, 工会的代表权是工会的各项权利的前提, 工会的维护权、 参与权、 平等协商权、 监督权是实质内容。 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的重大现实意义是什么? https://www.youmaigroup.cn/nd.jsp?id=176
9.小学教育学复习资料:教育法规知识问答《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以下简称《教育法》)是国家全面调整各类教育关系、规范我国教育工作行为的基本法律。在我国法律体系中,《教育法》是《宪法》之下的国家基本法律,与《刑法》、《民法》等基本法律处于同等的法律地位,是我国建国以来制定的第一部教育根本大法。该法于1995年3月18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https://www.ntce.com/2015/13990.html
10.2019年全国广播电视编辑记者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考试公告及考试国歌法 国歌的名称 国歌的法律地位 维护国歌尊严 禁止奏唱国歌的场合 国歌的宣传教育 广播电台电视台播放国歌的法定时点 英雄烈士保护法 英雄烈士的法律地位 烈士纪念日 鼓励和支持英雄烈士事迹创作生产和宣传推广 广播电台电视台广泛宣传英雄烈士事迹和精神的法定义务 广播电视行政部门保护英雄烈士名誉、荣誉的法定职责 http://www.wzbtv.cn/news/rd/info_wap_428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