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法律系统论的二阶观察刻来画法律论证的社会功能和可能性条件

哈贝马斯(JurgenHabermas)和阿列克西(RobertAlexy)的法律论证理论试图为法律人的争论找到最好的评判标准,所回答的是“什么”(what)层次上的问题,属于法律论证理论脉络中的内在视角。⑴与之不同的是,德国社会学家卢曼(NiklasLuhmann)的法律系统论对法律论证活动的形式和框架进行观察,所回答的是“如何”(how)层次上的问题,属.于法律论证理论脉络中的外部视角。

法律系统论并不试图建立一套鉴别“好理由/不好的理由”的标准或普遍化规则,而是站在社会学外部立场上进行“形式分析”或“功能分析”,体现了法律系统论的“二阶观察”(secondorderObservation)特征。⑵

本文借助法律系统论的二阶观察,对法律论证所涉及的“好理由/不好的理由”、“冗余/多样性”、“概念/利益”等形式进行分析,试图刻画法律论证的社会功能和可能性条件。

一、法律论证中的文本与解释

法律论证是一种法律系统自我观察(self—observation)的特殊操作模式。在进行法律论证时,法律系统把自己视为一堆相互指涉的文本,所以,文本是法律沟通的媒介。文本包括制定法,也包括先例裁决,还包括生效的合同文书。当进行法律论证时,论证过程总是围绕着这些文本展开,这些文本之间又形成错综复杂、交互指涉的“互文本”(intertexture)关系。

在欧洲论题学(topics)的传统中,法律家专业手艺的高低就体现在能否在辩论时发现有利于己方的文本。在印刷术这种大规模复制媒介替代了传统社会中以小众传播为目的的书写(writting)媒介以后,文本查找工作在律师业务中的地位逐渐下降了。虽然如此,直到今天,无论是大陆法系还是英美法系,能否在疑难案件中找到支持己方论证立场的文本,还是检验一个律师是否优秀的试金石。

自从出现了书写媒介,尤其是出现了作为大众传播技术的印刷媒介后,以文本解释为基础的法律论证活动促使法律系统的内部复杂性获得了急剧发展。在口语文明中,不会出现解释问题。口头文化是面对面的沟通,如果受话人对发话人的言辞产生误解或歧义,可以当面得到澄清。更为重要的是,口头沟通是瞬间产生又瞬间消灭的,口头文化的记忆方式无法依赖于固定的文本。在没有可供指涉的固定文本的帮助下,社会整体记忆只能依赖特定权威的个人记忆,比如老人、酋长等等。这时,挑战权威的争议很少发生,自然也就没有针对权威记忆进行解释的需要。在书写文本出现之后,社会记忆被固定下来并可进行回溯性地查阅,社会记忆不再被少数人垄断。这时,面对相同的“文本”,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理解,这就给争议和解释提供了空间。

在法律系统论中,解释的含义比较狭窄,是指解释者面对文本时直接理解文本的含义,而没有对文本的含义发生怀疑的阅读活动。当面对一个文本出现不同的解释观点时,⑶法律系统必须应对这个麻烦,法律系统由此进入了“二阶观察”,即启动了法律论证。法律论证是指对观察文本的活动进行再次观察,即观察文本的读者“如何”进行观察。

对于法律家而言,有约束力的法律是以文本形式存在的,而手头案件的争点则决定了要引证哪些文本。法律文本是以书写的方式固定下来的,只有当案件争点出现以后,有关的法律文本之间才会建立起联系。所以,在法律系统论看来,案件争点其实就是文本选择器(selector)。

通常,当文本解释发生争论时,我们只看到理由/谬误这个区分,其实这是不充分的。在从事法律论证时,最经常用到的区分是理由/谬误:当支持一种论证时,我们就说这是有理由的;当反对一种论证时,我们就说这是存在谬误的。然而,理由/谬误的区分不能化约为一种对称交换关系,区分的两边并不是互相排斥和相互限制的,相互之间不构成卢曼所谓的反省值,所以,不足以成为分析法律论证的形式。如果要精细分析法律论证,必须把这个区分重新展开为“好理由/坏理由”和“有谬误/没有谬误”两个区分。理由是“好理由/坏理由(或不太好的理由)”这个形式的正面的名称(name);谬误是“有谬误/没有谬误”这个形式的负面的名称。

与理由相对,谬误这个形式包含的两边是:有谬误/无谬误。一旦在论证中发现了谬误,那么整个论证就彻底摧毁了——谬误既可能是指逻辑上的,也可能是指可验证的经验事实上的。所以,只有在排除了论证谬误之后,搜寻理由才有继续进行下去的价值,并且:争论也才得以在不同的偏好之间展开。

二、理由的“无底棋盘”:好理由/不好的理由

“理由”问题是法律论证的灵魂。哈贝马斯、阿列克西以及德沃金(RonaldDworkin)等学者的法律论证理论认为,法律人之间的论证活动就是寻找“更好的理由”,甚至是“唯一正确”的理由。他们的法律论证理论从内在视角出发,试图为法律论证的理由竞赛设置评判标准。无论是德沃金主张“平等的尊重和关怀”的“原则派”,还是哈贝马斯和阿列克西主张“真实、真诚和正当”的“程序派”,都试图给出一套评价论证理由高下的标准(理由)。正因为他们的学说本身也参与到了比较理由高下的竞赛之中(内在视角),因此可以被称为追求“理由的理由”的理论。这后一种竞赛是对前一种竞赛的二阶观察,但同时又与前一个竞赛使用着相同的区分,即“好理由/不好的理由”。然而,为理由找理由的进程可以无限后退,在“理由的理由的理由……”的延长线上,无法找到一个“元理由”来终结这个“恶无穷”,这就是理由的悖论。所以,法律系统论不再使用“好理由/不好的理由”这个区分,而是使用冗余/多样性这个区分去观察“好理由/不好的理由”的区分,进而分析“好理由/不好的理由”和“有谬误/无谬误”这两个区分在处理“系统/环境”关系及连接系统沟通上的功能。

从法律系统的二阶观察的位置来看(即用冗余/多样性这个区分来观察),好的理由/不太好的理由这个区分是为了在保存系统冗余时,又尽可能地引入环境变迁的信息,以适当丰富多样性。换句话说,理由这个形式,在“好的理由/不太好的理由”这个区分不断“再入”(re—entry)到这个区分内部时,一方面保持了法律沟通的前后一致性,即同样情况同样处理的形式正义,另一方面又使得法律系统对环境的变化保持开放性,即纳入了个案事实中的新的合理因素,并对法律进行价值补充或者漏洞补充。所谓“再人”是指,好的理由/不太好的理由这个区分会再次进入到其自身之中,使得法律论证的结构越来越复杂,以适应环境增长的复杂性。⑸

在法律系统论看来,面向未来的论证沟通过程是偶在的(contingency),论证理由是否得到支持,并不能由论证过程本身来给予最终裁决。无论是认定某个理由是好的,还是认定这个理由是坏的,只要参与法律论证的对方还可以继续举出进一步的理由来支持或反对,那么,这个“游戏”过程就可以一直玩下去。所以,论证的功能只是尽可能在法律系统的历史能够容忍的范围内不断举出“更好”的理由,以把来自环境的信息反应出来。真正让法律结果一锤定音的不是法律论证,而是那些赋予法律沟通有效性(validity)属性的活动(在司法过程中,就是指法官的裁决)。

所以,法律论证的“理由”既受到法律系统历史的约束,又面对未来和环境开放,因而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也就是处于图尔敏(StephenToulmin)所说的绝对主义与相对主义之间。⑹但是,这个地带并非晦涩不明,而是通过“再入”机制不断使法律论证的“理由”获得积累和细化,同时增加了法律的冗余与多样性,即同时增加了形式正义和实质正义(二者并非此消彼长的对立关系)。

第三个学生观点的锋利性正在于其揭示了“对/错”这个区分本身是对还是错的悖论。那个老师对三个学生三种立场都给予了同样的肯定答复,其实就是和稀泥,这种现象在传统社会解决纠纷的调解制度中普遍存在。但是,法官却不能和稀泥,走上法庭参与辩论以赢得官司的代理律师也不能和稀泥,法官每天面对的就是“谁对?谁错?”,而律师每天的工作就是要论证己方对,对方错。法官不能像那个教师一样回避对和错的判断,他的学识、教养和职业纪律都是为这个判断而存在的。但是,当我们回到上面那个“第三个问题”时,一个深.层次的可能性马上接踵而至:可能存在一个更佳的理由同时接受争论双方的理由,即“对/错”两边都是对的。

卢曼随之提出了一个关键问题:“当法官拒绝了这些理由,并似乎把这些理由看成无效时,是什么以及是谁赋予了法官正当性?”⑻把这个问题转换一下,就变成这样:法律在对某个事件或行为做出合法/非法的评价时,谁在做出评价,凭什么做出这样的评价,即法律权威的阿基米德支点奠基在哪里?在法律系统论的理论语境中,这个问题中的“谁”指的是观察者(observer),“什么”指的是所使用的区分(distinction)。

法律对某个事件和行为进行合法/非法评价时,这个合法/非法的符码使用本身是合法的吗?这样的追问在每一个现代法治国家都会出现,美国的批判法学就持有这个理论进路,当然,这也是安提戈涅与克瑞翁之间那场古老争辩的精髓。不难看出,这也正是塔木德故事中的第三个问题,也是德里达所谓的“法律的神秘基础”的问题,或者说正义在场还是不在场的问题。⑼卢曼认为,哈贝马斯那种期望通过保证商谈的程序正义以达成消除差异的共识乌托邦无法给法律提供坚实的基础。因为,如果对程序正义的标准出现了争议,那么又需要更高级的程序正义来提供担保,这个过程可以无限后退,直到掉入“恶无限”的深渊。在卢曼看来,哈贝马斯仍然在试图寻找为法律奠基的大写正义。卢曼反对大写的正义,并给出了“正义是偶在性的公式”⑽这个论断。

德里达是另外一个对法律以及法律理由的偶在性问题有过关键表述的西方思想家。在一篇已经被西方法哲学界反复解读并获得新经典盛誉的论文“法律的力量”中,德里达认为,法律是一种在“无底棋盘”上不断“延异”(ladifferance)、“替补”(lesupplement)、“撒播”(ladissemination)的游戏,不断更新的法律理由是法律不断自我解构所留下的“踪迹”(latrace)。“无底棋盘”是德里达针对从康德、帕斯卡、蒙田到本雅明一直寻求“法律的神秘基础”的思想史接力的一种回应。德里达认为,法律的基础不在宗教(比如托马斯的永恒法)、不在政治(比如霍布斯和博丹的主权),也不在经济(比如马克思的经济基础)等等,而是在法律自身,法律是自我指涉的——这是一个悖论,但是法律就是在这个悖论式的“无底棋盘”上自我解构与绽放。⑾

德里达的法律自我解构理论与卢曼关于法律系统偶在性的描述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不过,二人的法律观又存在着清晰的差异。德里达的“解构即正义”始终认为正义是不可抵达的不在场者,是对现实法律的反思批判性力量,绝对的正义就像上帝的末日审判一样只有在世界终结时才会降临。由此也可以看出,德里达在处理法律与正义关系时为其染上了一层勒维纳斯(EmmanuelLevinas)式的犹太神学色彩。与德里达不同,卢曼鲜明地指出,正义并不在法律的外面。卢曼关于“正义是偶在性的公式”这个论断包含了这样两层意思:(1)法律系统的正义不在法律外部,正义就在法律的毛细血管中运行,在法律系统沟通生产过程中生生不息,法律外面既没有自然法式的正义支点,也没有德里达所认为的那种在遥远处反衬法律内部暴力的绝对正义;(2)法律沟通中的正义充满变数和偶在性,没有大写的正义,没有一劳永逸的正义,没有在元层次上可以收敛全部规范和裁决的终极正义,正义就在法律理由和法律裁决的不断生产过程中。⑿

三、法律系统的记忆机制:冗余/多样性

法律系统论的理论任务是从原则、理由和公理中摆脱出来,不再与法律人一样运用“合法/非法”的符码或“好理由/不太好的理由”的区分去争短长,而是站在这些符码和区分之外去看他们是“如何”在系统的沟通操作中起作用的。换句话说,就是通过社会系统论去观察,当法律人使用“合法/非法”的符码或“好理由/不太好的理由”的区分进行工作时,他们实现了什么样的社会功能。法律社会学的形式分析因此也就是一种功能分析,是社会学对法学以及法律论证实践的二阶观察。

从社会系统论的观察立场看法律论证,所使用的形式是“冗余(redundancy)/信息(information)”。⒀信息是指沟通过程产生了惊讶值,也就是指在新的刺激与系统内部过去所积累的认知之间产生了差异,正因如此,卢曼才会经常引用贝特森(GregoryBateson)的一句名言,信息“就是产生差异的差异”(differencethatmakesdifference)。⒁冗余是指处理信息过程中出现的可以预见的内容、样式,其主要特征之一就是重复性。冗余/信息这个区分相互排斥但又相互设定(其间的关系就像熵/负熵):没有冗余,就没有信息,因为信息须从冗余中识别;没有信息,也就没有冗余,因为冗余产生于处理信息过程中。

对于法律系统而言,由于存在各种环境中的外部事件,这些事件作为刺激可能被法律系统翻译成系统内部的信息,法律论证过程中提出的各种各样的理由就是指这些信息,这些相互竞争的理由等待着法律系统的处理,刺激法律系统对环境做出反应。因此,环境中的事件不断刺激系统内部事件的生产,增加了系统多样性,比如,新的立法,新的先例,新的理由及新的教义学等等。法律系统的多样性涉及裁决、订立契约、立法等这些法律系统中最重要的操作,随着法律内部多样性的增加,系统内部(瞬间)可能进入的状态数量和可能性数量也就增大,法律系统必须发展出更多的复杂性和更高的反思性来简化复杂性,以提高法律系统对环境的回应性。当然,这并非是指系统对环境的适应,即系统对环境直接进行控制,也不是指系统接受了环境的评价,即环境直接操纵了系统。⒄

“系统与环境的差异揭示了系统对来自环境的刺激做出反应的诱惑,并因此增加了系统的多样性,论证就是针对这种情形而展开的沟通,即利用现有的冗余重现(restore)充分的多样性”⒅——这就是理由的功能,理由有助于法律系统对经济、政治、教育等系统中的变化做出反应。论证就是尽可能重新激活已知的理由,同时,通过偶尔的区别或者推翻的实践,不断发现新的理由,并迈上一个新平台。在此平台上,系统在少量新信息的基础上,就可以相当快捷地识别出系统正处于什么状态,正要向哪个状态移动。⒆论证的功能就在于,通过筛选能够被法律系统所容纳的理由,系统可以把惊讶值(信息)降到可以容忍的范围,只允许少量的差异增加到安定性(reassurances)的河流中。⒇

法律文本无论体现为制定法还是先例,都是系统冗余的表现形式,而制定法中的构成要件、先例中的裁判理由以及原则的功能则在于对多样性进行限制。对于新事实、新信息、新理由而言,原来的构成要件、理由和原则就是系统冗余,是系统的自我记忆,是安置多样性的家;同时,这个家也随着新理由的进入而获得重新装饰的契机。由此可知,法律系统既不会因为喜新厌旧而完全抛弃冗余的确定性,也不会固步自封地驱逐多样性带来的不确定性。系统的“涌现”(emerge)是指系统在冗余与多样性之间不断跨越边界的自我再生产(selfreproduction),而不是系统自我满足的封闭活动,这就是系统的“自创生”。所以,法律系统论在看待法律论证时,既反对基础主义的神秘“第一因”(thefirstmover),又反对相对主义的“怎么都行”(anythinggoes),支撑理由就在这里。

四、法律论证与后果主义:概念/利益

在法律论证中,借助可预见的经验性后果来说理,这是英国经验主义的传统。在衡平法上,根据某个裁判可能造成的后果会明显造成不公平,那么,作为“后果”来考虑的理由就可以突破普通法的严格和僵化。在德国,虽然支撑后果主义的功利主义哲学遭到了康德的批判,但是在法学领域,从自由法学、目的法学、利益法学、评价法学到今天的体系法学,都有以后果填充法律漏洞的理论主张。在现代英国,图尔敏、哈特(H.L.Hart)、麦考密克(NeilMacCormik)等边沁功利主义传入都有后果主义的倾向。在美国,从法律现实主义、批判法学到法经济学,也都是站在后果主义的潮头浪尖。即便像罗尔斯这类主张权利政治的高尚哲学家,也被某些学者归类为规则功利主义,甚至也可以看成是后果主义的一种复杂变种。然而,在卢曼看来,法律系统对待后果“所涉及的不过是对自创生操作递归循环的检验”,(21)如何理解这个晦涩表述?

随着大工业时代和福利国家的来临,后果主义在二十世纪的法学中盛行——利益衡量论在美国、德国和日本都一度成为显学。然而,在利益平衡论最极端的观点中,利益考虑只对个案起作用,这多少和中世纪教会内部盛行的决疑论(casuistry)相似。决疑论聚焦于对个案的正义,利益衡量也始终围绕着个案展开,尽可能摆脱规则和原则的束缚,因此,利益衡量对系统冗余不会产生什么贡献。(23)也就是说,案件借助利益衡量达成的正义并不会延伸到下一个案件,案件与案件之间的理由都是离散的。利益平衡往往在这种情况下起作用:突破法律现有规定,迫使守法的人做出赔偿,打破“守法的人不会伤害任何人”的原则。严格的“合法/非法”符码失效了,相应的替代方案是,在特定情境中,合法者违法。“利益衡量是一种克服悖论的‘纲要’(program)”。(24)在亚里士多德《工具论》的“解释篇”中,也曾这样规定:如果在当下无法确定将来是真还是假,合法还是非法时,那就适用严格责任。(25)总之,利益衡量的个案解决方法并不对未来冲突提供一般性规范指引。

利益衡量是结果取向的,这种法律论证的取向必然会增加系统的多样性。卢曼注意到,正是因为利益衡量的风气日盛,才刺激了主张权利优先的逆向理论的生产。在当代,在强调权利不可克减的理论创新中,德沃金可以拔头筹。卢曼对德沃金权利理论的评价显得与众不同:“这种理论趋势并非反对19世纪的实证主义,而是反对每次法律裁决都是根据利益衡量(利益或后果)做出的”。(26)卢曼问,是否提倡人权就可以避免后果主义,避开功利主义?权利是否足以提供法律系统沟通所需要的“冗余”;或者,权利不过是当具体案件的裁决需要违反制定法时充当正当化(justification)这一行为的面具。所以,不能从政治伦理的角度而是应当从冗余出发来看待权利;与此相对,后果则应被看成是系统多样性。

一旦以冗余替代正当化后,如何看待后果与原则的关系呢?冗余就是法律沟通递归循环运算后产生的特征值(Eigenvalues),原则就是法律的冗余,后果则是法律需要不断面对的多样性。在原则和后果不断相互交换位置的法律生产过程中,“从前的绝对性和无条件性(观点),因而可以纳入法律的递归过程及其历史,由此可以抵制恣意建立的联系”。(27)这样,法律既克服了僵死一团的保守性,又避免了丧失历史感的不可预见性。而且,保守性和不可预见性不再是此消彼长的二元对立,而是悖论性地缠绕在一起,正如图衣布纳喜欢运用的一个比喻那样:法律沟通从混乱的舞步中跳出了秩序。(28)

法律系统论反对那种单纯强调权利“无条件性”(unconditioned)的形而上学法律观,因为五条件性本身是一种自我否定。当我们说某种权利是无条件的,比如说生命价值是对抗一切后果主义考虑的至上理由时,这种无条件性本生就是一种排除他种可能的条件,因而,五条件性是一个自我指涉的悖论。那么,如何填补五条件性离去之后的真空?答案是,寻找一个具有两边(标示和未标示的两边)的形式:自我指涉/外部指涉——当然是系统内部的自我与外部,然后借助布朗(SpencerBrown)的形式运算,不断把这个区分“再入”到自身中。

在法律系统内,自我指涉/外部指涉的区分既对应着分配法律有效性的操作,也对应着规范期望/认知期望,封闭/开放这些区分。(29)法律系统的规范期望是指法律规范反事实地(counterfactually)保持前后统一性,认知期望则是规范在遭遇失望时转向学习的态度。卢曼随后把这些理论用于分析“概念/利益”这个区分。卢曼认为法律论证中必然使用到的概念/利益区分,分别对应着自我指涉/外部指涉、规范期望/认知期望、系统封闭/系统开放等区分的两边。概念是系统的区分的自我指涉、规范认知和系统封闭这一边(现有法律),而利益则是外部指涉、认知期望、系统开放这一边(争点)。“尽管在新的情境中可以自由论证,但是现行法律是出发点”,(30)这句话是对上述几个区分的进一步释明。

在法律系统中,概念/利益这个区分的结合与分离方式,不同于概念法学和利益法学的对立。概念法学和利益法学都极力与对方划清界限,这导致了两个学派的致命缺陷。在法律系统论看来,“概念”浓缩了经验和实践中发展出来的区分,所以概念指向法律自身;利益则指向环境,是系统对其他社会子系统的刺激所做出的反应。通过法庭上当事人“为权利而斗争”的努力,律师用法言法语进行过滤,法官在庭上聆听和庭后书面说理,法律系统会把发生在其他系统(政治、经济、宗教、教育等等系统)中的冲突引入系统内部,并重新组织系统的融贯性。

法律论证就是不断分离和组合概念/利益这个区分的系统游戏。自我指涉/外部指涉这个区分和冗分/多样性这个区分一样,区分的两边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而是随着系统的演化和复杂化而获得内涵的同步成长,这也正是概念/利益的区分不同于概念法学/利益法学的学派对立的地方。概念存储(save)和浓缩(condense)了成功的冗余,法律系统通过论证沟通不断提出具有概念性质的新区分,使得法律系统既连续又断裂。法律系统论认为,在法律论证沟通中处理概念与利益的关系时,尊重概念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利益。因为,概念给系统带来了融贯性、可预测性、统一性,而这种系统稳定性对被抛入司法过程的利害关系人而言,可能正是他们进入司法过程中时最看重的利益。

五、结语

在当代中国转型社会的语境中,对后果主义的理解甚至已经影响到司法功能的定位。在“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双赢的措辞掩饰下,通过司法的治理所真正关心的往往是赤裸裸的政治后果。然而,究竟什么样的后果预测可以被纳入到法律论证的范围,什么样的利益主张有资格成为胜诉的理由,这并非短视的政治功利主义能够看清楚的,就此,法律系统论关于法律论证的功能分析有可能为我们提供一套正确攀援的思想脚手架。

【作者介绍】上海交通大学法学院讲师,法学博士。

注释与参考文献

⑴参见[德]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关于法律和民主法治国的商谈理论》,童世骏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尤其是第五章“法律的不确定性和司法和合理性”;[德]阿列克西:《法律论证理论》,舒国滢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

⑵20世纪80年代之后,卢曼的社会系统论思想受到了英国哲学家斯宾塞·布朗(SpencerBrown)的“形式”逻辑学和美国系统论大师冯·福斯特(HeinzvonFoerster)的“二阶观察”的深刻影响。无论有机生命系统、意识系统还是社会系统,当运用“区分”和“形式”进行操作时,那就是“观察”(observation)。“操作/观察”这个区分(distinction)是自我包含和自我指涉的(self—reference),这个问题关系到对反身性(reflexivity)的理解,即观察的观察,或者二阶观察。参见SpencerBrown,LawsofForm,Allen&Unwin,1969;HeinzvonFoerster,EthicsandSecond—OrderCybernetics,CyberneticsandHumanKnowing,1992,p.1。

⑶这正是卢曼所谓的社会维度(socialdimension)。

⑷NiklasLuhmann,LegalArgumentation:AnAnalysisofitsForm,ModernLawReview,Vol.58,p.288(1995).

⑸NiklasLuhmann,LawasaSocialSystem,OxfordUniversityPress,2004,p.296.

⑹StephenE.Toulmin,TheUsesofArgument,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58chap.1.

⑺Luhmann,N.,TheThirdQuestion:TheCreativeUseofParadoxesinLawandLegalHistory,JournalofLawandSociety,Vol.15,No.2,p.153(1988).

⑻Luhmann,N.,TheThirdQuestion:TheCreativeUseofParadoxesinLawandLegalHistory,JournalofLawandSociety,Vol.15,No.2,p.153(1988).

⑼J.Derrida,ForceofLaw:The“MysticalFoundationofAuthority”,CardozoLawReview:DeconstructionandthePossibilityofJusticeVol.11,No.5—6,pp.920—1045(1990).

⑽NiklasLuhmann,LawasaSocialSystem,OxfordUniversityPress,2004,chap.5.

⑾J.Derrida,ForceofLaw:The“MysticalFoundationofAuthority”,CardozoLawReview:DeconstructionandthePossibilityofJusticeVol.11No.5—6,pp.920—1045(1990).

⑿NiklasLuhmann,LawasaSocialSystem,OxfordUniversityPress,2004,chap.5.

⒀MartinM.Shapiro,Towardatheoryofstaredecisis,1JournalofLegalStudies125,126(1972).

⒁C.Bateson,MindandNature:ANecessaryUnity,BantamBooks,1979,p.99.

⒂在卢曼系统理论中,沟通包括三个要素:告知(inform)、信息(information)和理解(understanding)。因此,信息只是沟通的元素之一。参见Luhmann,N.,SocialSystems,StanfordUniversityPress,1995,chap.4。

⒃W.R.Ashby,IntroductiontoCybernetics,Chapman&Hall,1956chap.7.

⒄因此,系统/环境以及冗余/多样性这些区分对于中国转型社会的法律变迁是很有用的观察工具,很多复杂疑难案件都在这个框架下都可以获得令人信服的说明。

⒅NiklasLuhmann,LegalArgumentation:AnAnalysisofItsForm,ModernLawReview,Vol.58,p.292(1995).

⒆关于“状态”和“多样性”,参见RossAshby,AnIntroductiontoCybernetics,Chapman&Hall,1956,chap.7。

⒇MartinM.Shapiro,Towardatheoryofstaredecisis,JournalofLegalStudies,Vol.1,p.132(1972).

(21)NiklasLuhmann,LegalArgumentation:AnAnalysisofItsForm,ModernLawReview,Vol.58,chap.295.

(22)NiklasLuhmann,LegalArgumentation:AnAnalysisofItsForm,ModernLawReview,Vol.58,chap.294.

(23)在当代中国的疑难案件处理过程中,尤其是处理社会争议较大的案件时,经常采用这类脱离法律系统控制的个案利益衡量。

(24)NiklasLuhmann,LegalArgumentation:AnAnalysisofItsForm,ModernLawReview,Vol.58,chap.294.

(25)[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工具论》,李匡武译,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解释篇。

(26)NiklasLuhmann,LegalArgumentation:AnAnalysisofItsForm,ModernLawReview,Vol.58,chap.295.

(27)NiklasLuhmann,LawasaSocialSystem,OxfordUniversityPress,2004,chap.342.

(28)GuntherTeubner,LawasanAutopoieticSystem,Blackwell,1993p.167.

(29)NiklasLuhmann,OperationalClosureandStructuralCoupling:TheDifferentiationoftheLegalSystem,CardozoLawReviewVol.13,p.1435(1992).

(30)NiklasLuhmann,LawasaSocialSystem,OxfordUniversityPress,2004,chap.345.

THE END
1.舒国滢:逻辑何以解法律论证之困?摘要:尽管现代数理逻辑发展到相当精致的水平,但不能直接把现代数理逻辑当作“法律逻辑”从“自然推理系统”到“法律推理系统”,这中间还需要克服诸多理论上的障碍。法律论证是一种独特的论证,这种论证的独特性在于它处理的并非关于“是什么”的问题,而处理“应当是”或“应当做”的问题。道义逻辑在很大程度上,也为法https://www.jianshu.com/p/e7df5f395cae
2.第四节法律论证法律论证是指通过提出一定的根据和理由来证明某种立法意见、法律表述、法律陈述和法律决定的正确性和正当性。 二、法律论证的方法 法律论证是通过提出一定的理由来证明某个法律规则、法律陈述或法律决定的正确性。因此,论证与法律规则、法律陈述或法律决定正确与否的标准问题联系密切。 http://dec3.jlu.edu.cn/webcourse/T000218/files/bjjx/25_4.htm
3.法律论证学(豆瓣)《法律论证学》是国际法哲学与社会哲学协会主席乌尔弗里德·诺伊曼教授在法哲学领域的力作。由于本书更多地是在探讨有关的理论,并未直接提出某种规范性的论证理论,因而张青波将它译为“法律论证学”。 本书追求双重目标:一方面说明法律论证理论的不同进路——这些进路主要有逻辑的、论题-修辞的和商谈理论的论证模式;另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263580/
4.法律论证方法学术百科提供全面的“法律论证方法”相关文献(论文)下载,论文摘要免费查询,法律论证方法论文全文下载提供PDF格式文件。法律论证方法中文、英文词汇释义(解释),“法律论证方法”各类研究资料、调研报告等。https://wiki.cnki.com.cn/HotWord/802413.htm
5.案件争议中的法律论证当法律本身成为辩论的对象时,按照阿列克西的观点,法律辩论就从“内部证成”延伸到了“外部证成”,但也许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法律辩论。因为在前提确定的情况下寻找结论并不困难,真正的困难在于寻找并论证前提。“内部证成”相当于根据法律的辩论,而“外部证成”则大致是关于法律的辩论。阿列克西认为法律辩论与道德辩论http://www.law-lib.com/flsz/sz_view.asp?no=2517
6.法律专家论证的微博山西省检察院就一起民事监督案件召开专家咨询论证会为发挥好专家智库作用,进一步提高抗诉案件质量,山西省检察院组织召开专家咨询论证会,对一起拟提请最高检抗诉的民事监督案件进行专家法律论证。省检察院副检察长王文娅主持会议并讲话。会上,承办检察官汇报了案件有关情况,提出了需现场咨询法 展开全https://weibo.com/u/2308501005
7.法律论证报告(共9篇).doc法律论证报告(共9篇) :论证 法律 报告 论证报告的范文 怎样写论证报告 课题论证报告范文 篇一:法律事务论证报告[1] 法律事务专业论证报告 本专业主要为公检法、基层法律服务机构、街道社区、律师事务所、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政府机关等部门的一线工作岗位,培养能从事法律服务、司法文秘以及司法行政辅助管理等实际工作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7/0513/106410206.shtm
8.法律论证与证据学术著作作者:道格拉斯·沃尔顿 ISBN:978-7-5620-3636-4 版次:1-1 开本:32 装订:平装 页数:400 读者对象:法学本科学生、法学硕士、博士研究生,相关的专业研究人员以及对于法律论证与证据感兴趣的读者 图书状态:上架定价:30.00元 图书详情 《法律论证与证据》的作者是沃尔顿。道格拉斯-沃尔顿,是温莎大学推理、论证http://www.cuplpress.com/index.php?m=book&a=detail&id=7200
9.专家论证专家法律论证 根据委托人的法律问题,邀请不同法学专业的专家、学者组成专家组,对疑难案件进行集体“诊断”。专家组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客观地、不带偏见地,根据事实与法律对案件作出科学论断。http://www.linkzone.cn/productinfo/149828.html
10.法律逻辑(论证篇)—智慧树网对于法学背景的学生来说,凸显自身专业背景的,惟有理由和证据,靠论证和逻辑来说服别人。那么,如何让你的观点有说服力?惟有掌握逻辑论证的基本知识和原理,识别论证过程中常见的谬误和隐秘的陷阱,方能帮助你进行逻辑严谨的论证,得出有说服力的结论。本课程不仅能使你在撰写文章和发表演讲、撰写代理意见和辩护意见、进行http://coursehome.zhihuishu.com/courseHome/1000075738
11.政府法律顾问工作流程2.为政府起草或拟发布的行政规章、规范性文件草案进行合法性审查或法律论证并提供法律意见和建议; 3.对政府在对外交往、重大经济项目谈判、重大招商引资中涉及的重要法律问题提供咨询、论证意见,对有关合同、协议及其他相关法律文书进行起草、审查或修订; https://www.66law.cn/laws/166925.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