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教学观到建构性教学观

清华大学电教中心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张建伟

【摘要】传统教学观念把知识看成是定论,把学习看成是知识从外到内的输入,同时低估了学习者的认知能力、知识经验及其差异性,并在教学中表现出了过于简单化的倾向。这些教学观念上的偏差导致了许多消极的后果。建构主义学习观体现了三个重心转移,强调学习的建构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对于革新传统教学观念、实现主动、有效的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建构主义,建构性教学,教学观念,教学改革

一、对传统教学观念的反省

(一)传统教学观念的偏差

在认识论上,我们一直倡导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即能动的反映论。但是长期以来,我们更多强调了认识的反映特性,强调它的客观性的一面,而对认识的能动性则未能给予充分的重视和深入的揭示。八十年代后期到九十年代初,我国哲学界在认识的能动性问题上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强调认识的能动性、建构性和中介性。然而,认识论并不只是写成文字的理论,也不只是专家头脑中的观念,它广泛存在于实践于各个领域的社会成员的头脑中,在实际左右着人们的实践活动。迄今为止,在教育领域中,轻视认识能动性的机械论观念倾向还很广泛,它导致了教学观念的许多偏向。这里只对教学过程中所反映出的传统教学观念作概括分析,不求全面,但求有所启发。

1、把知识当成定论,当成了死的教条

知识是灵活的,而不是死的教条,不是最终的定论。课本知识只是一种关于各种现象的较为可靠的假设,而不是解释现实的模板。而且,更重要的是,这些知识在被个体接受之前,它对个体来说是毫无权威可言的,不能把知识作为预先决定了的东西教给学生,不要用我们对知识正确性的强调作为让个体接受它的理由,不能用科学家、教师、课本的权威来压服学生,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只能靠他自己的建构来完成。另外,知识在各种情况下应用并不是简单套用,具体情境总有自己的特异性,所以,学习知识不能满足于教条式的掌握,而是需要不断深化,把握它在具体情境中的复杂变化,使学习走向“思维中的具体”①②。

2、把学习简单看成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输入过程

课本知识都是人们早已检验过的、无需怀疑的定论,而学习就是要把这些知识装进学习者的头脑中,教学就是要把结论告诉学生,让他们理解了,记忆下来,从而在以后需要的时候可以提取出来加以应用。即便让学生去观察、去实验,其主要目的也是为传递知识,只是换了一种传递方式:让事实和现象去告诉学生,它并不是让学生对知识做出检验和分析。

实际上,认识并不是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复制,它是以人的原有的认知结构为中介的。学习不简单是知识的转移,它首先要以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实现的知识建构。而且,学习并不简单是为了知道某种知识,它并不只以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为目的,还需要学习者对知识做出自己的分析和检验,看它是否与自己原有的经验一致,是否合理,是否可信。学习不是仅仅把知识装进学习者的头脑中,更重要的是要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从而把知识变成自己的“学识”,变成自己的“主见”,自己的“思想”。

3、低估了学生已有的认知能力和知识经验,轻视了学习者心理世界的差异性

4、教学中过于简单化的倾向

(二)传统教学观念的消极后果

在上述教学观念的左右之下,传统教学表现出了许多弱点,导致了一系列的消极后果,这里从态度、思维能力、知识掌握和元学习四个侧面做如下概括。

1、理智上独立性与自主性的欠缺

由于过于强调课本知识的权威性和绝对性,过分强调教师的权威性,教学成为知识的搬运,学生的头脑中不断地被塞进一个个的结论,而这些结论又是无需检验和怀疑的,假如学生有什么想不通的地方,那应该怀疑的只能是学生自己的知识和判断力,而不应是课本或教师。在这种教学中,教师尽管也要提问,也可能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但提问或讨论的问题一般都有一个确定的、标准的答案,它就装在教师的脑子中,教师是学生发言的直接的、绝对的评判者。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常常不是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通过自己的思维去思考和分析问题,而是在猜测老师想要的答案是什么,提问和讨论成了一场猜谜会。在这种教学中,学生对各种观念进行检验、评判的权力被剥夺了,他们只能占有别人的观念,以别人的观念代替自己的见解。用这种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可以拥有丰富的知识,但却没有自己的思想,缺少分析和批判,他们非常顺从,以至于在理智上缺乏自主性和独立性。

2、思维能力的薄弱

由于传统教学重结论的获得,而轻视得出知识的探索过程,它把结论呈现给学习者,帮助他们理解它,然后就是巩固知识,训练学生对知识的熟练运用,学生自己的探索活动极为贫乏,而且,这些结论都是作为定论教给学习者的,学习者没有对它们进行深入的推敲。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基本是理解和记忆,缺少高水平的思维活动,而在需要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他们常常会表现出思维能力的薄弱。

3、对知识的掌握停留在初级水平上,难以产生广泛、灵活的迁移

4、学生不爱学习,不会学习

学生的学习只是接受定论,而教学又把知识做了过于简单化的处理,知识被分割为一个个的小要点,离开了整体任务和相应的问题,这些小要点常常显得没有意义,学生不知为什么要学这些东西。这种简单机械的学习无法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反而消磨了他们原本的好奇心。要让学生爱学、乐学,最根本的是要从求知活动本身入手,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和探索的乐趣,而不是搞多少课外活动。

另外,传统教学重在如何教,而对学生如何学则缺乏充分的引导。要让学生具有一些基本的学习策略,比如,如何发现问题、寻找需要的信息?如何听课?如何记笔记、整理笔记?如何总结知识?如何读书?等等,同时要培养学生对自己学习活动的自我监视和调节,从而使他们学会学习,成为成功的终身学习者。

二、建构主义学习观的三个重心转移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简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在这种建构过程中,一方面学习者对当前信息的理解需要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超越外部信息本身(beyondtheinformationgiven);另一方面,对原有知识经验的运用又不只是简单地提取和套用,个体同时需要依据新经验对原有经验本身也作出某种调整和改造,即同化和顺应两方面的统一。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要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

学习是个知识建构过程,这意味着学习是主动的,学习者不是被动的刺激接受者,他要对外部信息做主动的选择和加工,因而不是行为主义所描述的S-R过程。而且,知识或意义也不是简单由外部信息决定的,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其中,每个学习者都在以自己原有的经验系统为基础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而且,原有知识又因为新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所以学习并不简单是信息的量的积累,它同时包含由于新、旧经验的冲突而引发的观念转变和结构重组,学习过程并不简单是信息的输入、存储和提取,而是新旧经验之间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又与认知主义的信息加工论有所不同。

(二)从“个体户”式学习到社会化学习

社会性建构主义(socialconstructivism)认为,知识不仅是个体在与物理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建构起来的,社会性的相互作用同样重要,甚至更加重要。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是社会性相互作用内化的结果。另外,每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不同的学习者可以对某种问题形成不同的假设和推论,而学习者可以通过相互沟通和交流,相互争辩和讨论,合作完成一定的任务,共同解决问题,从而形成更丰富、更灵活的理解。同时,学习者可以与教师、学科专家等展开充分的沟通。这种社会性相互作用可以为知识建构创设一个广泛的学习共同体(learningcommunity),从而为知识建构提供丰富的资源和积极的支持。

合作学习(cooperativelearning)是当前很受研究者重视的学习形式。合作学习的关键在于小组成员在完成小组任务的过程中相互沟通、相互合作,共同负责,从而达到共同的目标。沟通、合作为什么能促进意义建构呢?其原因大致包括:(1)学习者之间交流、争议、意见综合等有助于学习者建构起新的、更深层的理解;(2)在合作学习中,在学习者的交流过程中,他们的想法、解决问题的思路都被明确化和外显化了,学习者可以更好地对自己的理解和思维过程进行监

[1][2]下一页

(三)情境性学习

传统教学对学习基本持“去情境”的观点,认为知识一旦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来,成为概括性的知识,它就具有了与情境的一致性,反映了具体情境的“本质”。因此,对这些概括性知识的学习可以独立于现场情境而进行,而学习的结果可以自然地迁移到各种真实情境中。然而,情境总是具体的,千变万化的,各种具体情境之间并没有完全普适的法则。因此,抽象概念、规则的学习往往无法灵活适应具体情境的变化,学习者常常难以用学校获得的知识解决现实世界中的真实问题。

布朗(J.S.Brown)等提出了“情境性学习”(situatedlearning)的概念。⑧他们认为,传统教学暗含了这样一种假定,即概念性的知识可以从情境中抽象出来,因此,概念表征成了教学的中心。而实际上,这种假定恰恰极大程度地限制了教学的有效性。他们认为,在非概念水平上,活动和感知比概括化具有更为重要的认识论意义上的优越性,所以,人们应当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具体情境中的活动和感知上。布朗等人提出了“认知学艺模型”(CognitiveApprenticeship),试图借鉴某些行业中师傅带徒弟的有效传艺活动,通过一些与这种传艺方式相类似的活动和社会交往形式,使学生适应真实的实践活动。它主张通过在真正的现场活动中获取、发展和使用认知工具,来进行特定领域的学习,强调要把学习者和实践世界联系起来。可以说,情境性学习的观点突出了学习的具体性和非结构性的一面,是对布鲁纳等结构主义观点的扬弃。

情境性学习的观点突出体现了学校教育与现实世界之间的沟通问题。学校与社会之间所存在的不只是空间上的距离,更重要的是教育内容、教育过程等与真实世界之间割裂。在此方面,现代教育技术所要做的不只是通过远程教育技术对学校教育做空间范围上的延伸,而且要从更深层次上实现学校教学与现实情境的沟通: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提供仿真性的探索情境,从而可以让学生着解决真实性的问题;互联网可以将学习者带入现实工作场景、实验场景,并与一流实验室中的研究者、工作现场中实践工作者进行交流,甚至通过网络与这些人合作来完成一定的项目(project);另外,计算机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实时记录,能随时搜集关于学习过程的资料,构成“电子档案袋”(electronicportfolio),从而可以对学习过程进行融合性的过程性评价。

综上所述,建构主义学习观体现了三个重要的重心转移。当然,以上各种变化并不是机械的、绝对化的,而是在处理学习活动中的各种矛盾关系时所出现的重心变化。在批判传统教学观的弊端时,建构主义在一些维度上也走向了极端。但它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强调学习的社会性和情境性,试图实现学习的广泛而灵活的迁移,这些观点对转变教学观念、改革传统教学具有重大意义。基于这些观点,建构主义者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教学的设想,比如基于问题式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课题式教学(Project-BasedInstruction)等等。我们曾从五个侧面分析了建构性学习和教学的特征。⑩建构性教学更可能突破传统教学的局限,一方面使学生建构起真正的、灵活的知识,提高理智的自主性和批判性,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并在问题发现与解决中不断发展他们的求知欲和求知能力。而在这样的视野之下,现代教育技术所能提供的不仅是传输信息的媒体,而且是促进学生认知建构的思维工具,是一个促进合作性知识建构的动态的、开放的学习环境和学习平台。

注释:

①⑦陈琦、张建伟:《建构主义学习观要义评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年第1期。②张建伟:《知识的建构》,《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年第7期。③Spiro,R.J.et.al.(1995).Cognitiveflexibility,constructivism,andhypertext:Randomaccessinstructionforadvancedknowledgeacquisitioninill-structureddomains.In:L.P.Steffe&J.Gale(ed.),Constructivismineducation(p.85-107).LawrenceErlbaumAssociates,Publishers.④Gabrys,G.,Weiner,A.&Lesgold,A.(1993).Learningbyproblemsolvinginacoachedapprenticeshipsystem.In:M.Rabinnowitz(ed.)Cognitivesciencefoundationsofinstruction.LawrenceErlbaumAssociates,Inc.⑤⑨张建伟、陈琦:《从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6年第4期。⑥陈琦、张建伟:《建构主义与教学改革》,《教育研究与实验》,1998年第3期。⑧Brown,J.S.,Collins,A.&Duguid,P.Situatedcognitionandthecultureoflearning.Educationalresearcher,1989,18(1):32-48.⑩张建伟、陈琦:《简论建构性学习和教学》,《教育研究》,1999年第5期。

THE END
1.权威资料,权威资料的全方位解读与深度分析:特点来源利弊及内容准确:权威资料通常经过严格的审查和验证,内容准确度高。 观点专业:权威资料的撰写者通常是该领域的专家或权威人士,观点具有专业性。 影响力大:由于权威资料的可靠性和权威性,其影响力广泛,对行业和学术界产生深远影响。 五、权威资料的利弊权衡 优点: https://3g.zcwy88.com/post/9872.html
2.《权威学》理论介绍《权威学》 作者:韩妙第 图片来自网络 日期:2024年12月06日 《权威学》理论介绍 作者:韩妙第 日期:2024年12月06日 一.楷模性 楷模的意思是指这种模版由于被https://www.jianshu.com/p/82743d3fa8ce
3.权威性是什么意思,权威性权威性是一个词汇,指的是某个人、组织、专家或概念在特定领域内的信任和权威地位,权威性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建立,包括学术成就、专业知识、经验、声誉和权威的背书等,在学术界,权威性通常是建立在个人的学术成就和学术声誉之上的,一个被广泛引用和承认的学者在某个领域https://faruo.com/tag/%E6%9D%83%E5%A8%81%E6%80%A7
4.超星尔雅纷争的年代答案2022纷争的年代章节测试答案汇总6、【单选题】以下哪一项不属于韦伯的权威统治模式:() A、传统型 B、魅力型 C、原始型 D、法理型 我的答案:C 7、【单选题】以下哪一项不属于工具理性给现代制度带来的影响:() A、高效率 B、高冲突 C、非个人化 D、可预测性 我的答案:B 8、【单选题】福特主义生产模式的特征是()。 https://www.duote.com/tech/202103/171598.html
5.《法律哲学》读书笔记5000字(通用15篇)对阿奎那来说,实在法有一种强制性的力量,而法律应该是在依赖于理性的范围内自有其指导性力量和支配行为的权威性。而法律依赖于理性有两方面的依据,第一是立法本身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一项法律是否具有法律效力,取决于它作为对实现一个既定目标的合理指引。第二是一项法律是“以共同利益为理由的命令”。针对第一方面https://www.yjbys.com/dushubiji/1442283.html
6.西方社会学理论名词解释(通用版)两者之间的区别则在与,情感的行动并不表现为坚定的、始终如一的为实现或接近某种最高价值而努力,而往往表现为意识的、冲动性的情绪发泄。相反,价值合理的行动则强调行动的绝对立场和最高价值,并坚定不移的、有计划的把达到这种价值公设作为行动的取向。https://m.douban.com/note/33110549/
7.论船长的绝对权利及其行使的受约性和公共安全的主要特性,建议上级主管机关结合海事行政执法需要,加强针对海事行政强制方面的立法,尽快制定操作性强的相关法律或规章,并在修改《海上交通安全法》时,明确规定船舶不服从主管机关的行政决定或不执行海事行政强制措施时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维护行政强制行为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保证海事行政法律体系的完整性与系统性http://news.sol.com.cn/html/2009-11-30/A48F7EA99B62990AD.shtml
8.宪法范文12篇(全文)以往采用修改宪法的形式, 是一个宪法被动的适应社会的过程, 而宪法解释则是在不改变宪法本身的前提下去发展宪法, 使其适应社会发展的功能, 体现了宪法作为母法的包容能力。健全宪法解释要遵循严格的程序机制, 要严格忠于宪法原则, 这样才能保证宪法解释与宪法原文的权威性和统一性。https://www.99xueshu.com/w/ikeyohvwipyt.html
9.“一个至上”与“三个至上”辩思其次,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滞后性决定了“宪法法律至上”原则的非绝对性。为了保证宪法和法律的确定性和权威性,宪法和法律一经制定,就应该具有相对稳定性,不能频繁变动或朝令夕改。然而,社会生活和实践却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不断出现。这样,相对稳定的宪法和法律与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生活相比,就不http://chinaps.cass.cn/zhzhxyj/2009ndeq/201506/t20150626_2365107.shtml
10.国家开放大学《政治学原理》形考任务答案2022更新电大之家从马克思主义划分的国家类型及其更替可以看出国家发展的规律性,这就是说,国家类型及其更替,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决定的。 对 错 公共权力的来源和基础是公共利益,公共利益具有公共性和权威性,公共权力部门(个人或机构)得到公众授权,代表公众行使公共权力,追求和实现公共利益。 https://www.diandahome.com/6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