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马克思论文范文

序论:在您撰写大学生马克思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一、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培育高校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理论支撑

(一)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在谈到人的能力全面发展时,马克思常用的表述是“发挥他的全部才能和力量”。在谈到全面发展的人的能力时,恩格斯说这是“各方面都有能力的人。”人的能力主要指人的劳动力、社会交际能力、管理力、科技研究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等。它是人们具有的表现、实现和确证自己的社会本质的内在力量,是其他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二)人的自由个性的充分发展。人的个性发展是人的本质力量发展的集中体现,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内涵。人的个性是人与人的特性方面的差异,如行为特点、爱好、性格、心理、气质等。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人的独特性发展。没有差异就没有个性,马克思强调人要“独创的和自由的发展”;二是人的自主性发展。马克思把人的个性叫做“自由个性”,就意味着,只有独立才能自由,只有自主才能自由,只有自由才有个性。

(三)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人的本质在于其社会性。作为现实的人的本质,是由其所处的社会关系的总和来规定的,并且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指出:“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只有社会关系的丰富性和处在社会关系中的人的丰富性都得到实现,人才能有实现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四)人的主体性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一再说:“人始终是主体。”主体性是指凭借自己的综合素质与实践活动而处于支配地位,成为主人的人所具有的特殊属性,是人在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目的性、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等。人的主体性的全面发展不但指其特殊属性的充分发挥,而且指人成为自然界的主体、社会的主体和自我发展的主体。这是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五)人的价值的全面实现。在哲学里人的价值形式主要有:个人对社会的价值、社会对个人的价值和自我价值。三者是辩证统一的。对个人来说,只有对社会有所贡献,个人才能更好地享受;对于社会来说,只有重视个人的需要,才能强调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人的全面发展最终要体现在人的价值的全面实现上。

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高校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关系分析

(一)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理论指导意义。在人的素质结构中,思想道德素质是人的核心素质,它决定着人的其它素质的方向和性质,它要求培育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精神,不仅要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还要兼顾大学生其它方面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还为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精神培育提供反思的视角。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精神培育做的效果如何,存在哪些问题,皆可以以“是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标准来衡量。

(二)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精神培育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意义。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精神培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路径之一,其最终目标是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人文精神培育的目标涉及到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他们的道德意识、道德观念等。人的全面发展的关键点则在于素质的提高。大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实践成果也可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视野下高校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实践路径

(一)端正思想观念。传统教育重传授知识,轻培养能力。培养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精神,要转变旧观念,确立新的人才观、质量观,把培养人文精神当作培养目标中的重要指标,把能否培养出真正具有人文精神的理工科大学生,作为衡量学校理工科教学质量、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准。一个学校要把人文精神的培养真正落在实处,就要既形成积极的舆论,又要加以深入研究,以提高水平、加大力度、强化思想和行为的自觉性。

(二)优化校园文化氛围。校园文化对于陶冶学生性情、提升境界、升华情感和内化人文知识的作用很突出。校园的第二课堂活动具有独特的教育功能,它能够优化校园环境,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陶冶学生情操,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还能达到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目的。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经常邀请名校的人文学院专家学者或其他大师级人物来校讲学,定期开展人文讲座,进行深层次的人文知识的探讨;利用各种大学生社团活动,丰富大学生的文化生活。

(三)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课堂是培养人文精神的重要阵地。这里既有培养人文精神的课堂观问题,又有优化课堂教学的问题;既有教学内容问题,又有教学方法问题。教师应该牢固占领课堂这个培育人文精神的阵地。

【关键词】马克思;大学生村官;职业困境

一、主客观因素对大学生村官职业规划的启示

从对《考虑》的解读中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村官应严肃思考和认真权衡的内容之一是影响职业规划的主客观因素。

其次,从客观因素分析,在严肃思考的基础上排除了种种主观因素的干扰后,当代青年大学生还应认真分析职业规划的客观可能性。马克思在《考虑》中提醒青年人规划职业时要考虑社会的客观因素,“我们并不总是能够选择我们自认为是合适的职业,我们在社会上的关系,还在我们有能力决定它们以前就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开始确立了”,这实际上是告诫青年规划职业时要立足与社会现实坚实的土壤,而不能靠冲动和幻想。只有结合主客观条件,才能使人在职业实践的过程中变得高尚,使人在职业实践的过程中获得尊严。马克思在《考虑》中阐述青年择业观时还带有启蒙思想和理性主义的烙印,但决不能把马克思对青年职业规划要立足社会的先天限制性解读为宿命论或抹杀人选择职业的能动性。从马克思中学毕业后的文本中,不难看出他在《考虑》中所论述的青年职业规划要立足社会实际,实质上已经蕴含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考。

二、为“人类的幸福”而工作对大学生村官职业理想的启示

尽管《考虑》中的思想带着浓厚的抽象人本主义色彩,但字里行间表现出了马克思为自己的理想而自豪、为自己的幸福属于千万人而快乐、为自己的理想而崇高。正是有了“为人类的幸福”的理想,马克思才能克服各种艰难困苦,有四十年完成《资本论》,系统而深刻地揭示资本主义的实质与矛盾,指出了人类解放的必然性。正是“为人类的幸福”的理想,马克思投身于无产阶级的解放运动,为无产阶级的解放指明了方向与道路,“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三、“有尊严的职业”对大学生村官职业定位的启示

四、“最深刻的信念”对大学生村官职业精神的启示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第2版),1995.

[2]陈玉君,黄利秀.青年马克思的价值理想及对当代青年的启示[J].教学与研究,2011(5).

[3]蒙云龙.论青年走出选择职业困惑的路径[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2(3).

一、父母的鞭策、“尊重与支持”、鼓励、引导、期待,对马克思的身体素质、交友选择、恋爱、道德素质进行引导

1.1836年11月9日,马克思的父亲给他的信中说:“我对你只有一个要求,希望你在学习上不要过于用功,千万要保护好你的身体和你已经很差的视力。你选修了很多门重要课程——自然,你是有理由勤奋学习的,但不要把自己搞得精疲力竭。上帝恩赐,你来日方长——你将为你自己造福,为你的家庭造福,如果我的预感没有错的话,也将为全人类造福。”

3.生活自理能力。知子莫若父,老马克思在信里描绘了马克思的生活习惯中不太好的方面。“在昏暗的油灯下……蓬头乱发,虽不在啤酒中消磨放任,却穿着学者的睡衣放荡不羁……点燃烟斗”……在波恩大学读书期间,马克思有一次生病了,马克思的母亲在父亲给他的信中附笔:“你应当设法去掉一切可能对你有害的习惯。不要急躁,不要喝过多的酒或咖啡,不要吃辣椒,不要食用过多的胡椒或香料,不要抽烟,不要迟睡,要早起。亲爱的卡尔,感冒也要提防。在健康没有完全恢复以前,不要跳舞。”

二、从学校给马克思的成绩评语和其他评语可以看出,学校把勤勉作为重要的素质

2.波恩大学肄业证书评语:勤勉、十分勤勉,用心、经常用心。没有参加被禁止的大学生团体的嫌疑。

3.柏林大学毕业证书评语为:报名听讲、报名听讲、听课、勤勉、极其勤勉。

4.博士论文推荐信评语:1941年4月13日,耶拿大学哲学系主任卡尔.弗里德里希.巴赫曼博士给几位教授写了推荐书:“该博士论文证明该候选人才智高超、见解透彻、见识渊博”,“波恩和柏林大学的学业证明(b件、c件)。证件中指出的违反纪律一节吾人可不必在意”。4月15日函授马克思哲学博士学位并发给证书。

三、类似于孟母三迁的转校:因为校风不好而转学,从波恩大学转入柏林大学

1.校风情况,至少有学生酗酒的情况。马克思在波恩大学参与酗酒,其中一个原因是特利尔的老乡比较多。另外,德国人爱喝啤酒是世界出了名的,酗酒应该只是转学的原因之一。同乡或熟人在一起,喝酒的次数和每一次的数量会多一些。得到父母的一定程度的默许甚至是支持,转到柏林大学后,父母还给他寄过酒,“但愿你已经收到了我们寄给你的酒。”

四、马克思所受的素质教育对我国教育体制和大学生成长的启示

即使是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德国,马克思父亲的律师身份在马克思的转学过程中也发挥了作用。但不能说,马克思一生的成就是他的父亲身份决定的,因为马克思的两个弟弟却和他不一样。虽然老马克思也承认,自己偏爱卡尔·马克思。

3.理财能力很重要。马克思在大学期间表现出不太会理财。老马克思说:“你自己曾用坚决的话表示,你将来要自给,并为此现在就开始克制自己。”虽然马克思在1864年有过一次炒股的经历,也小赚了一把,但他在大学期间却有账单,而且是让老马克思看不懂的账单,“波恩的胡闹刚结束,你的债务——说真的,数目可不小——刚清偿”。作了一次旅行,多次被控欠债,马克思比其他人都花钱多,“我们可敬的儿子不顾一切协议、不顾一切惯例一年花了七百塔勒,好像我们是阔佬,可是,就是最富有的人花的钱也不超过五百。”马克思的父亲表示了谅解和理解。老马克思对马克思寄予厚望,比较偏爱,甚至自认为能够给马克思提供好的条件,如列宁所说,马克思出生的“家庭是是富裕的,文明的”。老马克思开始时有些溺爱马克思,1836年的一封信中说“随信给你寄去一百塔勒,你如需要,还可再寄”。还附笔说明:“目前我不可能再多寄了。日内,你大概会从拉贝那里收到二十塔勒。”

关键词:马克思;个性理论;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Abstract:throughthestudyofMarxHagel's"absolutespirit",Strauss's"entity",Powell's"selfconsciousness",Feuerbach'shumanismtheory,formrichconnotationandprofoundtheoryofpersonality.Theideologicalandpoliticaltheorycourseinprivatecollegesisthemainchannel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inprivatecolleges,relatedtoprivatecollegestudentsthegrowthoftalent.Marxpersonalitytheoryshouldactivelyusetheideologicalandpoliticaltheorycourseinprivatecolleges,promotingtheideologicalandpoliticaltheorycourseteachingreformofprivateuniversities,improvetheteachingeffectiveness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theorycourseinprivateuniversities.

Keywords:Marx;personalitytheory;privatecollegesanduniversities;ideologicalandpoliticaltheorycourse;teaching

S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民办高校发展迅速。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关系到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也关系到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通过追溯马克思个性理论的渊源,探究其个性理论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发掘马克思个性理论对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指导意义,从而推动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促进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发展。

一、马克思个性理论的渊源及内涵

(一)马克思个性理论的渊源

1.被黑格尔“绝对精神”吸引

马克思原先的哲学世界观基础是康德费希特哲学。他写了新的形而上学原则体系,但是却失败了。之后,马克思开始寻找解决的办法,这时接触到了黑格尔哲学。黑格尔认为“绝对精神”是世界的本原。特别是他的《哲学史讲演录》对马克思的启发很大。黑格尔认为:“伊壁鸠鲁把感性存在、即感觉当作真理的基础和标准,不懂得概念的体系,只知道认识过程是由感觉、表象和意见三阶段构成的。”[1]“伦理学是伊壁鸠鲁最好的部分”[2]。从而使马克思在《博士论文》写作过程中选择伊壁鸠鲁哲学进行研究。并且,在《博士论文》中,马克思开始对个性进行了研究和描述。

2.对施特劳斯和鲍威尔哲学的研究

3.对费尔巴哈人本学理论的发展

费尔巴哈认为:“艺术上最高的东西是人的形象――(不仅是狭义的形象,而且是诗的意义下的形象)――哲学上最高的东西是人的本质。”[8]他重视对人的本质的研究。费尔巴哈用“类”来代表人的本质,认为人的本质“就是理性、意志、心。”[9]他指出“人的本质只是包含在团体之中,包含在人与人的统一之中。”[10]但是,在费尔巴哈的假设条件下,找不到真正社会历史中的人,看不到人的主体地位,也找不到人的个性,因此他以另一种形式把人抽象化了。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11]他发展了费尔巴哈的人本学理论,肯定了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原则,同时摒弃了费尔巴哈对“类”的抽象理解,强调了人的个性的社会性,认为“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说来才是他的人的存在,而自然界对他说来才成为人。因此,社会是人同自然界本质的统一。”[12]

(二)马克思个性理论的内涵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3]因此,人的个性不是抽象的而是现实社会生活中的真实个体所具有的个性。马克思在三大社会形态理论中研究了人的个性的历史发展过程。在过去封闭的、交往受阻碍的环境中,人的个性想要得到自由全面地发展会受到极大的阻力,而在现代开放的、互动的环境中,人的个性获得自由全面地发展具备了极大的可能。因此,社会中每个个体的个性是否能够得到自由全面地发展,取决于个体的个性之间是否可以进行互动、交流。他认为“国家的职能和活动是和个人有联系的……但不是和肉体的个人发生联系,而是和国家的个人发生联系……‘特殊的人格’的本质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体的本性,而是人的社会特质的存在和活动的方式。”[14]只有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单个人才能摆脱种种民族局限和地域局限而同整个世界的生产(也同精神的生产)发生实际联系,才能获得利用全球的这种全面的生产(人们的创造)的能力。”[15]可见,马克思强调通过社会交往互动实现人的个性的自由全面发展,充分肯定人的个性的现实性。

其次,马克思曾批判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16]“工人在劳动中耗费的力量越多,他亲手创造出来的反对自身的、异己的对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强大,他自身、他的内部世界就越贫乏,归他所有的东西就越少。”[17]人的个性在这样的环境下受到了压抑,而不是得到自由全面地发展。马克思认为“任何一个存在物只有当它用自己的双脚站立的时候,才认为自己是独立的,而且只有当它依靠自己而存在的时候,它才是用自己的双脚站立的。靠别人恩典为生的人,把自己看成一个从属的存在物。”[18]因此,马克思认为人要实现自由全面地发展,就要确立人的个性的主体地位,人的个性活动要得到肯定和尊重。

再有,在批判资产阶级个性学说基础上,从劳动实践角度探讨人的个性,强调劳动实践对人的个性发展的重要性。他认为“在资产阶级社会里,资本具有独立性和个性,而活动的人都没有独立性和个性。”[19]劳动是资产阶级觉得非常厌恶的一件事情。但是,马克思认为“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时候,这一步是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20]“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人和自然界的实在性,即人对人说来作为自然界的存在以及自然界对人说来作为人的存在,已经变成实践的、可以通过感觉直观的,所以,关于某种异己的存在物、关于凌驾于自然界和人之上的存在物的问题,即包含着对自然界和人的非实在性的承认的问题,在实践上已经成为不可能的了。”[21]人的劳动实践使人区别于动物,也奠定了人的个性的主体地位。

二、马克思个性理论视野下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探析

在对马克思个性理论渊源的探寻、理论内涵分析的基础上,探讨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从而寻求提高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一)个性化教学

(二)实践教学

(三)信息化教学

三、结语

马克思个性理论在以人为本基础上,强调要充分联系现实社会、在劳动实践中确立人的个性的主体地位。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思考,积极运用马克思的个性理论,从而增强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

[1]黑格尔.贺麟,等,译.哲学史讲演录(第二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52-53.

[2]黑格尔.贺麟,等,译.哲学史讲演录(第二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72.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74.

[4]兹维.罗森.王谨,等,译.布鲁诺鲍威尔和卡尔马克思:鲍威尔对马克思思想的影响[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86.

[5]兹维.罗森.王谨等译.布鲁诺鲍威尔和卡尔马克思:鲍威尔对马克思思想的影响[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96.

[6]兹维.罗森.王谨等译.布鲁诺鲍威尔和卡尔马克思:鲍威尔对马克思思想的影响[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96.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28.

[8]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83.

[9]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27.

[10]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184.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2.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270.

[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9.

[16]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1.

[17]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2.

[18]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91.

[1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26.

[2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7.

[2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31.

[22]骆静.基于马克思个性理论的民办高校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现状探析[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6(10):35.

[2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2.

[24]骆静.基于马克思个性理论的民办高校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现状探析[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6(10):36.

[25]R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78.

[2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2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9.

作者简介:骆静(1981-),女,江苏无锡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张虹(1989-),女,江苏常州人,助教,硕士,主要从事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关键词】基本原理概论;接受度;体会

“基本原理概论”课(以下简称“原理”课)从基本理论角度帮助大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的科学内容和精神实质,帮助他们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是使大学生终身受益的一门课程。然而,由于这门课程学理性强,学生理解很困难。特别是部分学生受实用主义影响,认为这门课程对自己将来就业和发展没有用,因此不够重视,甚至抵触,这必然形成他们学习的障碍。要消除这种障碍,关键在课程伊始要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大学生对“原理”课的接受度。

一、认识学科意义明确学习目的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学生只有明确学习目的,才能端正学习态度,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原理”课的学习有助于大学生优化知识结构,丰富人文底蕴。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全面提升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当务之急。而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人文素质教育与科学教育的有机融合,人文社会知识越深厚,越有助于提高运用科技知识的能力,激发出创新火花。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的主要渠道,而“原理”课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中最基础、学理性最强的科目,特别是哲学的学习对提高大学生的哲学素质至关重要。科学发展史表明,科学工作者总是要受哲学的支配,问题在于是受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支配,还是受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指导。一个没有哲学素养的科学工作者是不可能有所突破的。

世界观、人生观的确立,关乎人生发展的方向。世界观、人生观又决定了价值观。价值观对人的行为起着规范和导向作用。实践证明,仅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并不能保证人的行为的价值取向的正确。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什么样的人生观、价值观才是正确的,如何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自我与他人、贡献与索取、个人理想与共同理想、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这是困扰大学生并引发其思考的现实问题。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着导向与激励的作用。

“原理”课的学习有助于大学生增强理论思维能力,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理论思维主要是指辩证思维,是从整体上、全局上、本质上对问题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人们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无论工作方法的确定还是学习方法的选择,都离不开思维方法的理论指导和实际运用。知识经济时代,没有良好的思维也难以适应日新月异的变化,更无法开拓新的领域。学习哲学,就是使我们获取科学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辩证思维方法的系统训练。

二、了解学科的现状与发展激发求知欲

了解一门学科现状,展望学科发展的前景和趋势,有利于加深对学科的认识和理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学生的进一步探索提供方向。

三、传授科学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黑格尔认为,科学的方法“是知识范围内一切真正科学知识的灵魂”,教师从方法上给学生以指导,提高其学习能力才能在未来不断获取知识、更新知识。

马克思个性理论具有深刻而丰富的内涵,呈现出鲜明的特征:现实性、主体性、实践性,对于当今社会实践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马克思个性理论为指导,即以现实为基础、以大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导向,从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

马克思;个性理论;高校;思想政治

教育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是国家的未来,是祖国的宝贵资源。因此,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要的任务。马克思个性理论有着丰富的内涵,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这一理论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1马克思个性理论的内涵

从博士论文开始,马克思对于人的个性理论就开始了不懈地探索。之后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资本论》等等这些著作展现了马克思个性理论的形成、发展与成熟。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56并且指出,“动物不对什么东西发生‘关系’,而且根本没有‘关系’;对于动物来说,它对他物的关系不是作为关系存在的。”[1]81但是人类却与周围现实世界中的事物发生着联系。因此,人的个性不是抽象的、孤立的、想象中的人的个性,而是真实存在于现实中的每一个单独个体的个性。其次,马克思认为:“主体是人,客体是物。”[2]3说明人的个性在现实关系中居于主体地位,是能动的现实主体。另外,马克思在谈到人的个性时,还认为“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说来才是他的人的存在,而自然界对他说来才成为人。因此,社会是人同自然界本质的统一。”[3]122也就是人的个性要想真正的得以彰显与发展,一定要参与社会交往实践,要在社会交往实践中实现。

2马克思个性理论的基本特征

2.1现实性

马克思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这些社会形态中来探讨人的个性。他认为在这些社会形态中存在着人对人的依附关系、人对物的依附关系,束缚着人的个性发展。根据这些社会形态的不断发展变化,提出人的个性应该在社会形态不断变化发展中逐步摆脱各种依附关系,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因此,马克思哲学中人的个性理论具有强烈的现实性。他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56马克思把人的个性放置于现实中,是在现实社会形态不断变化发展中以及现实的社会关系中来探讨人的个性的多样性、复杂性和发展性。人的个性是从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发展范畴之内的。另外,马克思还从人的现实劳动实践出发,认为在现实实践中人的个性逐步摆脱人对人、人对物的依赖,在此基础上进行物质生产。

2.2主体性

马克思认为人的个性要在在现实实践交往中得以彰显,人是世界的主体,要树立人的个性的主体地位。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在劳动中耗费的力量越多,他亲手创造出来的反对自身的、异己的对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强大,他自身、他的内部世界就越贫乏,归他所有的东西就越少。”[4]52“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4]51在这样的现实实践中,人的个性非但没有彰显,反而受到了束缚和限制。人的个性实践活动没有得到肯定和尊重,没有使个体得到发展,人的个性主体地位更无从谈起。马克思认为旧式分工制约了人的个性发展,所以“要消除关系对个人的独立化,个性对偶然性的屈从,个人的私人关系对共同的阶级关系的屈从等等,归根到底都要取决于旧式分工的消灭。”[5]20他认为通过消除旧式分工,在普遍交往的基础上进行实践活动,可以使每个人的个性都得到展现和发挥,从而确立其主体地位。

2.3实践性

马克思谈到“抽象的个别性是脱离定在的自由,而不是在定在中的自由。它不能在定在之光中发亮。”[3]122他认为人的个性是在一定范围之内的,是在“定在”中的。并且他认为每个人的社会实践范畴就是其定在。“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说来才是他的人的存在,而自然界对他说来才成为人。”[3]216其他的哲学家比如伊壁鸠鲁过分强调个性,他的“定在”表现为直线,束缚人的自由和发展,成了抽象的个性。马克思主张“定在的自由”,在现实社会实践中使主体超越客观世界,实现人的个性自由发展。因此,只有在普遍的交往过程中“单个人才能摆脱种种民族局限和地域局限而同整个世界的生产(也同精神的生产)发生实际联系,才能获得利用全球的这种全面的生产(人们的创造)的能力。”[1]89也就是每个人只有通过现实的实践活动,个性才能得以彰显和发展。

3马克思个性理论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马克思个性理论蕴藏着丰富的内容,具有现实性、主体性、实践性特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以此为指导,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3.1以现实为基础

3.2以大学生为主体

3.3以实践为导向

马克思认为:“抽象的个别性是脱离定在的自由,而不是在定在中的自由。它不能在定在之光中发亮。”[3]122人的个性的发展必须要在社会实践中才能体现。有些学生试卷考试可以得高分,但是现实实践却只能得低分。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实践为导向,加强实践环节的设计,通过现实社会实践积极发展大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提升大学生的素质,促进大学生个性发展。

3.3.1高校校内的实践活动

在高校校内,可以开展班级演讲比赛。对于大一新生来讲,可以以“从中学到大学,我的变化与感悟”为题,进行演讲比赛。通过演讲比赛的准备、讲述过程,使大学生发现中学与大学的不同之处,也可以使大学生深入思索到底怎样适应大学新生活。还可以在高校校园内进行“道德与法律”的知识竞赛。大学生通过自己搜集资料,了解道德的发展过程、中国传统道德的内容、社会主义社会道德原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律的起源与内涵、依法治国的意义等等。这样的效果比课堂上老师单一的讲授要好得多。对于大四的同学,可以设置模拟招聘会情境模式。让几位同学扮演招聘人员,另外几名扮演应聘人员。通过这样的的情境设置,使大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在这样的情境中体会到去应聘应具备哪些专业知识、哪些专业素质,如何在以后的学习中提升自己,也能为以后参加真正的招聘会做好充分准备。

3.3.2高校校外的实践活动

4小结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到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关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的践行,关系到中国梦的实现。马克思个性理论不仅具有理论价值,更具有实践价值。以马克思个性理论为指导,即以现实为基础、以大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导向,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1.特里尔中学评语,分为:操行、才能和勤勉情况、知识和技能三个方面。(1)数学及格(不够用功),古代语、历史很好,德语(语法)特别好。(2)拉丁语、希腊语的翻译和解释能力、理解能力强。(3)作文显得思想丰富,和对事物有深刻的理解。(4)拉丁语口语达到了令人满意的流畅程度,法语口头叙述方面也比较熟练。(5)历史和地理具有相当令人满意的知识。

4.博士论文推荐信评语:1941年4月13日,耶拿大学哲学系主任卡尔.弗里德里希.巴赫曼博士给几位教授写了推荐书:“该博士论文证明该候选人才智高超、见解透彻、见识渊博”,“波恩和柏林大学的学业证明(b件、c件)。证件中指出的违反纪律一节吾人可不必在意”。4月15日函授马克思哲学博士学位并发给证书。

二、类似于孟母三迁的转校:因为校风不好而转学,从波恩大学转入柏林大学

2.马克思受到不良影响的状况。(1)用钱多。应该说,马克思的父亲当律师的收入为他读大学提供了物质基础。马克思的父亲写给波恩大学的同意转学的信是通过马克思转交的,还附有另一短信给马克思,称“我们情愿很快忘记那些经济上的小损失”。值得说明的是,波恩大学时马克思在经济方面没有不良记录,波恩大学时,马克思给父亲寄了附有账单的信,父亲把账给还了,但告诫马克思,自己是一个多子女的父亲,而且收入正在减少。到了柏林大学后,父亲在他大学还未毕业时就去世,他“曾多次被控欠债”,写在他的大学毕业证书上。(2)酗酒吵嚷,携带违禁武器。在波恩大学给马克思的肄业证书别说明:“关于该生的操行,应该指出他曾因夜间酗酒吵嚷,扰乱秩序,受罚禁闭一天;他在道德和经济方面,未发现有什么不良行为。该生事后被人告发,据云曾在科伦携带违禁武器,此事尚在调查中。”(3)父母的抱怨:写信太少。

三、马克思所受的素质教育对我国教育体制和大学生成长的启示

3.理财能力很重要。马克思在大学期间表现出不太会理财。老马克思说:“你自己曾用坚决的话表示,你将来要自给,并为此现在就开始克制自己。”虽然马克思在1864年有过一次炒股的经历,也小赚了一把,但他在大学期间却有账单,而且是让老马克思看不懂的账单,“波恩的胡闹刚结束,你的债务———说真的,数目可不小———刚清偿”。作了一次旅行,多次被控欠债,马克思比其他人都花钱多,“我们可敬的儿子不顾一切协议、不顾一切惯例一年花了七百塔勒,好像我们是阔佬,可是,就是最富有的人花的钱也不超过五百。”马克思的父亲表示了谅解和理解。老马克思对马克思寄予厚望,比较偏爱,甚至自认为能够给马克思提供好的条件,如列宁所说,马克思出生的“家庭是是富裕的,文明的”。老马克思开始时有些溺爱马克思,1836年的一封信中说“随信给你寄去一百塔勒,你如需要,还可再寄”。还附笔说明“:目前我不可能再多寄了。日内,你大概会从拉贝那里收到二十塔勒。”

THE END
1.权威资料,权威资料的全方位解读与深度分析:特点来源利弊及内容准确:权威资料通常经过严格的审查和验证,内容准确度高。 观点专业:权威资料的撰写者通常是该领域的专家或权威人士,观点具有专业性。 影响力大:由于权威资料的可靠性和权威性,其影响力广泛,对行业和学术界产生深远影响。 五、权威资料的利弊权衡 优点: https://3g.zcwy88.com/post/9872.html
2.《权威学》理论介绍《权威学》 作者:韩妙第 图片来自网络 日期:2024年12月06日 《权威学》理论介绍 作者:韩妙第 日期:2024年12月06日 一.楷模性 楷模的意思是指这种模版由于被https://www.jianshu.com/p/82743d3fa8ce
3.权威性是什么意思,权威性权威性是一个词汇,指的是某个人、组织、专家或概念在特定领域内的信任和权威地位,权威性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建立,包括学术成就、专业知识、经验、声誉和权威的背书等,在学术界,权威性通常是建立在个人的学术成就和学术声誉之上的,一个被广泛引用和承认的学者在某个领域https://faruo.com/tag/%E6%9D%83%E5%A8%81%E6%80%A7
4.超星尔雅纷争的年代答案2022纷争的年代章节测试答案汇总6、【单选题】以下哪一项不属于韦伯的权威统治模式:() A、传统型 B、魅力型 C、原始型 D、法理型 我的答案:C 7、【单选题】以下哪一项不属于工具理性给现代制度带来的影响:() A、高效率 B、高冲突 C、非个人化 D、可预测性 我的答案:B 8、【单选题】福特主义生产模式的特征是()。 https://www.duote.com/tech/202103/171598.html
5.《法律哲学》读书笔记5000字(通用15篇)对阿奎那来说,实在法有一种强制性的力量,而法律应该是在依赖于理性的范围内自有其指导性力量和支配行为的权威性。而法律依赖于理性有两方面的依据,第一是立法本身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一项法律是否具有法律效力,取决于它作为对实现一个既定目标的合理指引。第二是一项法律是“以共同利益为理由的命令”。针对第一方面https://www.yjbys.com/dushubiji/1442283.html
6.西方社会学理论名词解释(通用版)两者之间的区别则在与,情感的行动并不表现为坚定的、始终如一的为实现或接近某种最高价值而努力,而往往表现为意识的、冲动性的情绪发泄。相反,价值合理的行动则强调行动的绝对立场和最高价值,并坚定不移的、有计划的把达到这种价值公设作为行动的取向。https://m.douban.com/note/33110549/
7.论船长的绝对权利及其行使的受约性和公共安全的主要特性,建议上级主管机关结合海事行政执法需要,加强针对海事行政强制方面的立法,尽快制定操作性强的相关法律或规章,并在修改《海上交通安全法》时,明确规定船舶不服从主管机关的行政决定或不执行海事行政强制措施时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维护行政强制行为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保证海事行政法律体系的完整性与系统性http://news.sol.com.cn/html/2009-11-30/A48F7EA99B62990AD.shtml
8.宪法范文12篇(全文)以往采用修改宪法的形式, 是一个宪法被动的适应社会的过程, 而宪法解释则是在不改变宪法本身的前提下去发展宪法, 使其适应社会发展的功能, 体现了宪法作为母法的包容能力。健全宪法解释要遵循严格的程序机制, 要严格忠于宪法原则, 这样才能保证宪法解释与宪法原文的权威性和统一性。https://www.99xueshu.com/w/ikeyohvwipyt.html
9.“一个至上”与“三个至上”辩思其次,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滞后性决定了“宪法法律至上”原则的非绝对性。为了保证宪法和法律的确定性和权威性,宪法和法律一经制定,就应该具有相对稳定性,不能频繁变动或朝令夕改。然而,社会生活和实践却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不断出现。这样,相对稳定的宪法和法律与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生活相比,就不http://chinaps.cass.cn/zhzhxyj/2009ndeq/201506/t20150626_2365107.shtml
10.国家开放大学《政治学原理》形考任务答案2022更新电大之家从马克思主义划分的国家类型及其更替可以看出国家发展的规律性,这就是说,国家类型及其更替,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决定的。 对 错 公共权力的来源和基础是公共利益,公共利益具有公共性和权威性,公共权力部门(个人或机构)得到公众授权,代表公众行使公共权力,追求和实现公共利益。 https://www.diandahome.com/6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