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些规范性语词的哲学辨析合法性翻译法律法律性

图|HansKelsen,法律实证主义的代表人物

作者|文光

本号原创首发

即使是有着精致头脑的哲学家,对于效力(有效)、规范、规则、应当、权威、合法性、正当性这些规范性词汇,也不是很令人满意地区分。当然我写这几段文字的意思不是说我自己有比哲学家更精致的头脑。我尽量言简意赅,但不得不说,它渗透了我对法律实证主义的思考。

01

法律与规范

许多时候,人们将法律等同于规范,许多时候,又将法律视为一类特殊类型的规范,只是在法律的领域内,将“规范”视为“法律规范”的简称。这种观点在通常的见解中,在许多法学家那里,乃至在凯尔森那里,都是存在的。

像凯尔森、奥斯丁等这样的实证主义者,致力于解决一个问题:同样作为社会规范,法律规范与其他社会规范,特别是道德规范、宗教规范的区别是什么。这被人们理解为实证主义的划界议题。

划界没有那么简单。实证主义者实际上处理的是所谓的“实证法律”(positivelaws,最好不要翻译为“实在法律”)。实证法律,按照许多重要的实证主义者的想法,是社会事实,或者说,其存在和内容,都取决于社会事实。如果他们还想保留起码的事实与规范二分,并且无论如何不将事实与规范等同,说法律的存在和内容,都取决于社会事实,甚至说,法律是以社会事实的形式存在的,都无疑需要一个中间的解释。

我设想这类解释应该是:实证法律,作为社会事实,是对“真正的”不可直接获得的(acquainted)法律的某种标记(flags)或者指示(indicators)。如果是这样,那么“真正的”法律就可以等同于规范。说作为社会事实存在的实证法律是有效的,就是说,这种特殊的社会事实,“真的”具有规范属性。在这里,规范是作为一种属性来理解的,至少不能像实证法律那样被个别化。只有物体或以物体形式存在的东西才能够个别化。

许多哲学家致力于探究法律的规范性。这有两种情况:第一,他们认为实证法律本身就是一类规范(比如,作为立法者的命令、要求或意愿),以“应当”等规范性词汇表达出来,但它们的“应当”是对客观的应当的主观宣称,有待证明。第二,他们并不认为实证法律本身是规范,无论主观意义上的还是客观意义上的。主张这一点的人都是非常坦诚和彻底的实证主义者,他们认为实证法律就是社会事实,不论它们如何以社会规范的形式表现出来,比如大量使用“应当”等规范性词汇。立法者的陈述、法律文件,法学家的学说,法官的判据,都不过是一系列的特殊社会事实(它们是言语行为),只是由于某种缘故,它们有理由被理解为是具有规范性意义的,换言之,被理解为是反映了某种规范属性的。

在以上两种情况中,我们都能看到,保留客观的规范性这一概念(notion)对于理清法律实践和法律理论的根本重要性。保留这种客观属性,就把人类的法律实践(立法、司法和守法)以及法律研究,都算作是对前者的探究、认知和表达活动了。厘清这一点,在许多人看来也许显得平凡乃至琐碎的,但在我看来却很难得。

把规范性作为一种与我们的现实世界平行、独立的规范世界的客观属性,我们就得到一种结构,从而明白,那些致力于获得、理解和表达它的人为什么这么热衷于规范性的探究,因为如果成功的话,我们就可以判断,我们的法律实践和法律学说所探究、认知和表达的那种——“应当”,是不是我们真正应当去做的。然而,过分追求这种东西的哲学家或者说有形而上学癖好的哲学家(典型的是那些自然法学理论家),似乎觉得一旦我们把握了它,就会发现:那种在宇宙深处的或者弥漫在我们的世界中的“无所不在”,以我们所不能把握和理解的方式支配着我们的思想和行为,犹如万有引力支配了物体的运动,我们一下子就知道了什么是对于我们真正的好的、正确的、应当的了——真是极尽溢美之词。但在那些厌倦了形而上学事业的哲学家看来,这却十分无聊,这件事需要别的方式来处理,这种东西需要别的观点开看待。

02

规范与规则

有的哲学家是在相当程度上区分规范与规则的。哈特的“规则”其实就是“社会规则”的简称,而后者的实质是社会惯习事实,它不是纯粹抽象观念。比如,如果素食主义者说“全世界的人都不应当吃荤”,但与此同时每个人都实际吃荤,那么就没有一条“全世界的人都不应当吃荤”的规则。

HerbertLionelAdolphusHart,,20世纪最重要的法律哲学家之一

虽然哈特对规则有相当严格界定,但他不是很严格区分规范与规则,即使对规则的严格界定也是有限度的。他模糊地认为,规范比规则更抽象更正式,是规则所要努力具备的属性。他虽然觉得,一般而言规则是社会惯习事实,但在讨论法律体系时,又认为体系内部的初级规则可以只是陈述或观念,它们不是必需要有社会事实对应而存在,而是只需要具有体系的成员资格而有效,但是如果他把这些规则称为规范,或许会更好些。

罗斯明确区分了规则和规范。规范是纯粹抽象观念的内容,是独立于心灵的规范性意义,而规则则是与行为事实和心理学事实密切联系的。一个人拥有规则,意味着,一方面,他认识到自己正实施符合规范的抽象观念内容所指向的行为模式,另一方面,他对上述观念认知怀有某种拘束的情感或者说感觉。换言之,规则包含抽象观念认知和对抽象观念认知的情感。

凯尔森就更不用说了,他认为规范与事实属于两个绝对不同的世界,规范与任何事实都是平行与独立的,因此严格说来,规范不可能被任何的实际行为违反,除非在一种特殊意义上使用违反这个概念。他不认为规范与任何心理学事实或状态有关,因此规范不是意愿、情感等。他严厉地批评奥斯丁的法律命令说,因为他认为,规范是完全非人格化的,非事实性的,寄寓在“应当”世界。与此同时,他赋予规则更宽泛的意义,认可它以事实形式存在于现实世界,他甚至建议,把规则看作人们通过事实做出的关于规范的某种描述:比如,表达某种规范的纯粹抽象观念,考察人们的实际行为,并且这二者的比照之中,建立起规则这一概念。

严格界分规范与规则的好处在于提醒我们注意:我们的法律实践和法律研究,一直都致力于把握、理解和表达某种独立于我们的客观属性或实在,无论我们对这所谓的“独立于我们的客观属性或实在”有什么话可说,这种结构是根本性的。似乎不太仔细的人很容易忽略这一点。因此他们可能很难注意到,凯尔森的法体系中,唯一“真正的”规范,当然只有基础规范,而且,它还是被假设的,其余都是事实,法体系实际上是一个事实复合体,更不太可能追随凯尔森去思考,这样一种复合体到底是如何可能的。

03

效力、规范性、合法性、正当性

就我们的法律实践和法律研究是对那种客观的抽象属性的探究、认知和表达而言,在这样一种心灵-对象的二元结构之中,“对象”在许多不同的文献中被基于各种语境称为“效力”(validity)、“规范性”(normativity)、“合法性”(legality)、和“正当性”(legitimacy)等。当然,还有合理性、正义等高级词汇。

在汉语中,这些词的意义很难严格区分,如果硬要给它们找个最核心的意义,那就是“应当”,我们探究这些东西,且无论它们有何差别,是否一种东西,我们都在设想,明白了它,也就明白了应当做什么。一旦我们达到这一点,我们就还有许多与这些概念联系的概念,比如好(good)、正确(right)、义务等等,这些不同的概念联系于不同的关于应当概念的哲学设想。

有时候,汉语学界也将“validity”翻译成“合法性”。有时候,汉语学家无法下定注意,到底“legality”翻译成“合法性”好,还是“legitimacy”翻译成“合法性”好。他们还拿不定主意,到底“legitimacy”翻译成“合法性”好还是“正当性”好。这反映出汉语学界对于“应当”之事的哲学研究现在还处于某种摸索阶段。当然,西方学界也没有就这些概念的异同达成共识。

在所有这些概念中,恐怕效力或者有效性是最容易区别于其他概念的了。我们经常说,某条规定是有效的,某个法律是有效的,某个规则是有效的,甚至在许多其他日常场合,比如注册账号时,我们得到系统反馈,说字符“\”是无效的或非法的。在正式场合使用“有效”这个词时,我们通常预设一个规范或者规则体系,我们的意思是,某个东西是该体系的成员之一,并且预设,这个体系作为整体,是有实效的,亦即,它是被实际执行着或遵循着的。

这个复杂的问题,在哈特、在罗斯、在凯尔森那里,得到了非常清晰的阐明,特别是哈特。弄懂了这个问题,我们就可以把目光投向规范体系或法律体系这种东西上,并且研究实效这个概念,探索这种体系性的东西具有什么属性,才值得被执行或遵循。因此,个别规范/规则/法律的有效性或合法性等问题,都转移给了它所属的体系。这不得不说是一个法学上的重大进展。当然,这仅仅是一个里程碑,搞清楚这个体系如何建立,内部如何运行,如何作用于其他体系,是更大的工作。在这些方面,罗斯、凯尔森、哈特、拉兹都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问题到了这一步,我们似乎又回到了最初的问题上:规范性到底是什么,到底什么是我们应当去做的?对于这个可以说是先验的问题,不同的哲学家有着相当不同的处理,至于政治家和普通人,应该说,它们实际上也在处理这个问题,只是不那么自觉、不那么直接:他们歧视都在努力把某些经验性的东西(比如自己或他人的陈述、意愿、观念、行为)视为是规范性本身的提示或表达。即使他们声称那些东西就是规范性本身,而不只是对它们的提示或表达,他们所做的也无二致。法学家、政治家与普通人的工作归根结底并无二致,因为,他们毕竟坚持事实/价值的二分,不将二者视为同质性的东西。

“客观”和“真正的”,以及心灵把真正的x看成y的表象这种动作-对象(ind-ed)结构,对于理论和实践是重要的,无论人们对于它们有什么话可说。

04

法律性与道德性

夏皮罗的Legality一书被翻译为《合法性》,其实有待商榷。因为“合法性”这个词,至少在汉语中,暗示了一个二元结构,某种东西,具有某种属性。当我们说x是合法的,y是合法的,我们指的是,它们具有法这种东西的属性。那么这种属性是什么呢?是legality。如果我们把“legality”翻译成“法律性”,是不是更好些呢?因为说x是合法的,就是说,x是具有法律性的,或者说,是具有法律性这一属性的。说“legality”是“合法性”,似乎暗示legality之外的某种东西,但实际上,在许多英语语境中,它自身充当别的东西的标准,却没有别的东西充当它的标准。在有些语境中,“legality”单纯就是指,law这种东西具有的本质属性,犹如personality是person的本质属性,humanity是human的本质属性。

富勒的《法律的道德性》一书令人迷惑的地方是,一方面,他提出的那八个原则是属于legality的,直接的意思就是,它们是legality的组成部分,未必与morality有关;另一方面,他又似乎认为legality实质是morality的组成部分,且他根本没有证明这一点。但是既然在确定是否符合morality之前,我们根本就不会认为什么是法律,就像富勒自己所说的,如果官员制定的东西,不符合这八条原则,就根本不是法律,那么我们如何找到一种脱离morality的标准的law来考虑这样一个问题,“到底这一law是不是符合legality”?

如果把规范性认为是最根本的,那么无论是法律性还是道德性,都是只是一种特殊的规范性,因而,无论法律还是道德,都只是规范性的某种特殊标记或指示。在这个问题上,法律和道德是平等的,道德不等于规范,道德性不等于规范性,甚至,道德不比法律更接近规范,道德性不比法律性更接近规范性。道德和道德性自然也就不是法律和道德天然的高级标准。许多自然法理论家和普通人一向认为如此,但有些勇敢的实证主义者大胆指出了这一点。

05

权威与合法性

相信一种东西x拥有权威,意味着人们可以通过它提供的某种外在标记,来断定某种另外的东西y的内在性质。比如,我想知道“地球是围绕太阳转的”是不是真的,我本应该亲自通过天文学观测、数学演算,甚至到太空去观察,以直接把握这个命题的真值条件,但我实际上和绝大多数人一样,只借助科学权威的话来做出判断。用形式化的语言说,对于陈述S“地球是围绕太阳转的”,我本来应该直接考察它指向的世界的事实F。在这里,判断陈述S的依据是事实F,而S和F是异质性的。但借助权威,我判断陈述S的依据还是一个陈述S’。S’要么是与S具有相同的内容,即“地球是围绕太阳转的”,只是我通过说出这个陈述的人是某个特殊的人这个事实而就相信S/S’是真的;要么是一个关于S的命题,即“‘地球是围绕太阳转的’是真的”。

实际上,当我们在一个体系内宣称一个个别规范/规则D是有效的,我们正着依靠权威的事情:(1)首先,我们的意思是,D是对应的规范性世界(或许你更愿意说,“目的王国”)的D’的表达或标记;(2)我们做出上述判断的根据(ground)或理由不是我们直接把握了D’,并将D与D’比照,而只是因为D属于一个体系M;(3)M是权威通过特定的事实来建立起来的特殊事实复合体(complex),比如一系列会议、法律文件、判例、学说等等,它被宣称是规范性世界的规范体系M’对应物,换言之,是规范性M’的事实性标记或指示(或者你更愿意说,“M是规范性M’的知识”,因为知识是可被证成的真信念,而信念是心灵对实在的捕捉,从这个意义上讲,知识也只是实在的事实性标记或指示)。

权威终究是事实的——我们所能拥有的都是事实性的——但被用来标记或指示规范,而事实与规范本来是无法在逻辑上直接跨度的范畴,从这我们可以看到,权威是很奇特的东西,因为它正做着逻辑上不可能的事情。

权威为什么能够做到这一点呢?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能轻易解释。有两个值得提醒的要点:

(1)权威的本性是事实而不是规范,永远要记住这一点。权威是人们通过归纳建构起来的伪规范,一旦成功,人们就以它来演绎而在一些问题上不再使用归纳:人们通过经验归纳发现一个事实,某个主体P宣称某种东西D是D’的指示或表达,并且,被设想对应D的事实d,的确会在D之后出现,这个事实多次重复之后,人们就逐渐相信,P有一种处理D-D’对应问题的能力或性质,换言之,P通常能够正确找到D’在现实世界的标记或表达D。

(2)在这个角度看,P的权威实际上是一种“语义语言”权力,人们依靠他来说,“D就是规范性世界的D’在现实世界中的指示或表达”,而无需直接考察D’。换言之,人们依靠权威,可以直接只处理陈述或语言与陈述或语言的关系,而获得直接处理陈述或语言与世界或现实的关系时同样的效果。P获得了为人们管理规范的能力。P其实是一个更顽固的对于规范性的事实性标记。这当然让人想起哈特的次级规则,这种东西是关于规则的规则,而不是直接关于行为的规则。

如果人们得以维持对某种主体P的权威的信赖,那么P所建立的事实复合体M,当然可以宣称对应规范体系M’,并且当然可以进一步主张M的合法性。主张M的合法性,与P具有以事实性M标记或指示规范性M’的权威,效果是一样的。合法性,只是为已经足够抽象的属性M’再加上一层没有独立内容的、被设想为最抽象最高级最外围的抽象属性。

THE END
1.尊宪崇法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编辑:温翠萍 原标题:《尊宪崇法 | 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 阅读原文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9570157
2.法律知识大师从小民之手到权威之口的奇妙变身法律知识内容大全:基础与深度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法律知识内容大全并非简单汇总法条,而是一个系统化、结构化、内涵丰富且实用性的学习体系。这包括了法律原理、理论框架以及实际操作技能。只有将这些元素融合在一起,才能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法律工作者。 从书本到现实:如何将理论转化为能力 https://www.1lhyh3ij.cn/ke-yan-jin-zhan/461249.html
3.法纲绘卷法律法规的抽象谱系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上的合作与交流日益频繁,对于促进国际关系和谐稳定具有重要作用。在这种背景下,一系列关于贸易、人权、气候变化等方面的条约和协定得到了推广执行,这些都是跨国界范围内共同遵守并执行的“软性” 法律。 四、本地自治区及地区性的政策文件 https://www.oqjabrjjyc.cn/jun-lei-cai-pu/366015.html
4.构建中国自主的宪法学知识体系围绕法律实践中的重点问题、前沿问题,用总论研究指导分论探讨,在分论研究中提炼总论知识,从而进一步提升法学理论的系统性,不断发展新的理论以更好地指导法治实践,成为构建中国自主的法学知识体系的重要方法。相比较而言,宪法学不论在课程体系上还是理论研究上,都尚未完全形成总论、分论并立的知识框架。这既有受外国https://www.cqrd.gov.cn/web/article/1313077066799390720/web/content_1313077066799390720.html
5.探索正义的边界法律学术之旅我想学法律,这个决定如同一座桥梁,连接着知识的海洋与未来的无限可能。法律,不仅是规则和规范的集合,更是一种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平正义的手段。我希望通过学习法律,能够深入理解这个世界如何运作,以及我们每个人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 二、解锁法律之门 要想学好法律,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它的基础知识。这包括宪法、民法典https://www.cjan6a6c.cn/ke-yan-cheng-guo/455247.html
6.法兹尔代表反对派起草宪法修正案热文Maulana Fazlur Rehman,他所在的伊斯兰教联(JUI-F)派系的领袖,已经决定反对派将起草自己版本的宪法修正案,以回应政府提出的修改。 据《快报》消息,这是法兹鲁尔·拉赫曼和巴基斯坦正义运动党(PTI)领导人在一次会议上透露的。 内部讨论表明,法律专家萨尔曼·阿克拉姆·拉贾(Salman Akram Raja)和卡姆兰·穆尔塔扎(Kamrahttp://news.whzywhcm.cn/post/218.html
7.权威合理性与法律——拉兹的法律权威论研究约瑟夫·拉兹法律“服务性权威观”法律合法性政治义务 分类号: D909(法律理论(法学)) 在线出版日期: 2012-09-2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页数: 5(60-64) 学习与探索 北大核心CSSCICSTPCD ISSN:1002-462X 年,卷(期):2012(5) https://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xxyts201205014
8.约瑟夫·拉兹的服务性法律权威观研究约瑟夫·拉兹的服务性法律权威观研究,约瑟夫·拉兹,服务性法律权威,理由论,服从法律的义务,当代著名的实证主义法学家约瑟夫·拉兹(Joseph Raz)以“理由论”为分析工具揭示了法律权威的实践本质,这种权威是在根本上拥有要求https://wap.cnki.net/touch/web/Dissertation/Article/-1011400274.nh.html
9.排他性法律实证主义——兼评拉兹的权威理论朱峰法律实证主义的基本命题; 权威理论; 入库时间 2024-04-24 00:55:34 相似文献 中文文献 外文文献 专利 1. 对排他性法律实证主义的思考——论拉兹的权威理论与法治观及对我国的现实意义 [J] . 李翔 . 理论与改革 . 2010,第4期 2. 法律实证主义的强立场——兼评拉兹《法律的权威》 [J] .https://m.zhangqiaokeyan.com/academic-journal-cn_journal-henan-university-economics-law_thesis/020121173408.html
10.法律的权威(豆瓣)本书所探讨的主要问题是法律的性质、法律与道德的关系以及公民对待法律的正确道德态度。作者尝试着用一种崭新的方法对合法性权威进行分析,精到地解释了法律实证主义的方法论。在这一过程中,作者还对其他与道德价值有关的法律领域进行了检讨,即法律的社会功能、法治理念、法庭的作用。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420568/
11.《法律的权威——博观译丛》((英)拉兹著)简介书评主要从事法律、道德和政治哲学教学与研究工作,在法理学、政治哲学、道德与实践理性领域颇有建树。拉兹是当代道德、法律与政治领域杰出的 目录 Ⅰ 法律与权威 1.合法性权威 2.法律的要求 Ⅱ 法律的性质与自然法 3.法律实证主义与法律渊源 4.法律理由、渊源和空白 5.法律体系的同一性 6.法律的制度特性 http://product.dangdang.com/9018065.html
12.描述性法理学与法理论的建构——一个方法论的反思描述性法理学与法理论的建构——一个方法论的反思 内容简介 哈特和拉兹的法理论都属于描述性法理学,其基本立场是,一个成功的法理论与道德评价没有必然的关联。他 来自 南京大学法律评论(2016年.春季卷) 《南京大学法律评论》2016年春季卷内容包含法学理论、法律史学、民事法学、刑https://www.ilawpress.com/share/article?id=244415378950717954
13.试析法律实证主义的权威观博览群书尽管将法律权威视为行为理由,可以说明它的实践属性,却无法说明它与其他实践权威的区别及其特殊的实践意义。正如拉兹所言,对法律权威概念的解释,重要的是说明它的实践意义以及它如何有能力参与实践推理。“权威是实践性概念。这意味着谁对谁拥有权威的问题是实践性问题;这些问题关涉他(拥有权威之人)应该做什么。换句https://www.gmw.cn/02blqs/2007-04/07/content_622654.htm
14.论法律实证主义的权威理论法信一直以来,法律权威问题作为一个潜在话题存在于法律实证主义与自然法学关于法律与道德问题的争议中.法律实证主义者在为法律权威寻找经验性基础的过程中,发展出三种不同的权威观,即奥斯丁的"强制性"权威观、哈特的"内在面向"权威观与拉兹的"服务性"权威观.三种权威观体现了法律实证主义权威理论的三个特点,即法律权威是https://www.faxin.cn/lib/flwx/FlqkContent.aspx?gid=F91507
15.约瑟夫·拉兹教授这本法律的权威:关于法来自法律出版社约瑟夫·拉兹教授这本《法律的权威:关于法律与道德论文集》(第二版)所探讨的主要问题是法律的性质、法律与道德的关系以及公民对待法律的正确道德态度。拉兹教授尝试着用一种崭新的方法对合法性权威进行分析,精到地解释了法律实证主义的方法论。在这一过程中,拉兹教授还对其他与道德价值有关的法律领域进行了检讨,即https://weibo.com/1906970793/LdbWssSwW
16.微博正文拉兹是英国研究院研究员、美国人文与自然科学院名誉会员。主要著作有:《法律体系的概念——一种法律体系理论的介绍》《法律、道德和社会》《实践理性》《法律的权威——关于法律与道德论文集》《自由的道德》等。包容性法律实证主义(有时也被称为柔性实证主义或包容主义)和排他性法律实证主义(有时也被称为刚性实证https://m.weibo.cn/status/LrlxSaN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