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刑法新解兼论秦汉时期匈奴法律的立法目的与特点

[摘要]在匈奴刑法中,“刃尺”是针对不足汉代一尺的短剑、铜刀、铁刀而言,所谓“拔刃尺者死”是指对以生活必备的刀剑伤人者处以极刑;“轧”是以匈奴随手可得的车辐在小腿到脚踝的部位施刑。这说明匈奴法律的立法包括对匈奴人生命的保护以及形成强烈的震慑作用,同时也反映出匈奴法律严苛的特点。

[关键词]匈奴;刑法;“刃尺“;“轧”

[中图分类号]K289[文献标志码]A

《史记匈奴列传》关于匈奴刑法的记载非常简约,即“其法,拔刃尺者死,坐盗者没入其家;有罪小者轧,大者死。狱久者不过十日,一国之囚不过数人”[1],而《汉书匈奴传》中的记载与之大体一致。这条史料历来是史家研究匈奴法律的基本史料,但是从《史记》三家注以来,人们对此提出了不同的解说,尤其是关于“拔刃尺者死”和“轧”的释义莫衷一是。本文在学术界关于匈奴刑法阐释与研究的基础上,对“拔刃尺者死”和“轧”的含义进行探讨,并以此考察秦汉时期匈奴法的立法目的与特点。

一、关于“拔刃尺者死”

关于“拔刃尺者死”,学术界提出了不同的解释,主要包括:

其一,林幹先生在《匈奴史》中解释为:匈奴法律规定拔刀伤人过一尺者处死[2]。潘国基[3]、项应杰[4]等学者皆取此说。

其二,以日本学者江上波夫著《骑马民族国家》[5]和台湾学者合译《白话史记》[6]为代表,认为匈奴法律规定拔刀剑及一尺者处以死刑。阿尔丁夫[7]和武沐先生[8]亦持此说。

可见,学者们关于“拔刃尺者死”的释义主要围绕匈奴刀剑伤人的长度、匈奴刀剑的长度以及刀剑出鞘的长度这样三个问题进行争论。其中,阿尔丁夫和武沐先生都援引了郑隆编绘的《中国古代北方民族青铜器文饰艺术集》[9]一书中青铜刀的长度,这种结合考古资料进行研究的方式未可厚非,但是学者们都忽略了匈奴短剑的剑身长,以及匈奴刀的刀刃长。而由田广金、郭素新编著的《鄂尔多斯式青铜器》[10]一书则对包括匈奴及其祖先在内的北方草原民族的短剑的总长和剑身长、铜刀的总长和刀刃长进行了系统整理,对于解决匈奴刑法中“拔刃尺者死”的解释提供了重要的佐证。

在《鄂尔多斯式青铜器》一书中收录了短剑27件,其中6件为残剑,还有1件长度不明;铜刀174件,其中39件为残刀。书中收录的短剑,总长从20.4厘米至30厘米不等,剑身长从12厘米到18厘米不等,剑身长具体统计如下:

短剑剑身长统计表

剑身长(cm)

数量

11.5

1

15.1—16

3

12.1—13

16.1—17

14.1—15

17.1—18

7

由上表可知,从商代晚期至西汉初期,北方草原民族包括匈奴及其祖先在内,短剑的剑身长都不足汉代一尺即23厘米左右[1]。同样,书中收录的铜刀,总长从7.5至23.2厘米不等,刀刃长从1.1至15厘米不等,刀刃长具体统计如下:

铜刀刀刃长统计表

刀刃长(cm)

1.1

6.1—7

10

11.1—12

2.1—3

5

7.1—8

17

4

3.1—4

8.1—9

23

13.1—14

4.1—5

16

9.1—10

15

5.1—6

10.1—11

16.9

由上表可知,从商代晚期至战国早期,北方草原民族包括匈奴及其祖先在内,铜刀的刀刃长同样不足汉代一尺。书中收录西沟畔西汉初期匈奴遗址铁刀一件,总长16厘米,其刀刃长亦不足汉代一尺。此外,马利清先生的《原匈奴、匈奴历史与文化的考古学探索》中归纳匈奴铁刀的刀长一般为15—25厘米[12]。可见,匈奴刀的刀刃长与短剑的剑身长一般都不超过汉代一尺。

关于北方草原民族的短剑和刀的用途,蒙古族的习俗可供参考。对于蒙古人而言,蒙古刀是男子挂在腰间的必备生活用具。蒙古刀在草原是人手一把的餐具,刀同柄长25厘米左右,用来割肉吃,也可以宰杀牛羊或防身。同时,蒙古刀的刀鞘、刀柄都有装饰,用银片或铜片镶嵌并刻有各种图案,形成一件工艺品[13]。同样,在鄂尔多斯式青铜器中,短剑与铜刀、铁刀具有各式文饰、造型,而蒙古刀无疑继承其衣钵。因此,中国北方草原民族自殷商以来一直沿袭了以短剑、铜刀、铁刀作为随身携带的生活用品的习俗,这类器具的剑身与刀刃一般都不超过汉代一尺。

据此,《史记匈奴列传》中所言“拔刃尺者死”的含义就非常明确:匈奴以短剑和铜刀、铁刀作为随身携带的生活用品,其剑身和刀刃长一般不足汉代一尺,用以割肉、宰杀牛羊则不成问题,一旦出鞘必然能置人死地。因此,匈奴法律严禁匈奴人将生活必备的刀剑用以出鞘伤人。可见,这条法律针对匈奴这样的游牧社会而言具有广泛性与严肃性。

二、关于“轧"

在匈奴刑法中,“轧”是与“死”相对而言,因此学术界一般将其确定为刑罚的一种。关于“轧”,对于司马迁与班固而言,亦或不言自明,亦或不甚明了,并未对其说明。而在诸家注释史书时,形成了四种观[1]:

其一,以刀(刃)刻(割)面。即《史记集解》引《汉书音义》曰“刃刻其面”,《史记索隐》引服虔云“刀割面也。”

其二,《史记索隐》引邓展云:“历也。”其三,《史记索隐》引如淳云:“挝,抶也”。

其四,辗轹。即《史记索隐》引《三苍》云“轧,辗也”,《说文》云:“辗,轹也”;《史记正义》引颜师古云:“轧者谓辗轹其骨节,若今之压踝者也。”

其中,邓展的说法无从考证,不知其具体之义,而其他三家说的依据都可大致考证。

以刀刻面是匈奴、羌、西域等草原游牧民族的习俗,在大忧大丧之时以此表示悲愁[8]。据《后汉书耿弇列传》记载:“匈奴闻(耿)秉卒,举国号哭,或至棃面流血。”《周书异域列传》记载:习俗“犹古之匈奴”的突厥人,在停尸帐前祭奠死者时,“绕帐走马七匝,一诣帐门,以刀黎面,且哭,血泪俱流,如此者七度,乃止”。可见,“梨面流血”是匈奴固有的习俗。其中,以刀刻面显然与中原地区五刑中的黥刑在形式上有相似之处;但是,二者的内容则截然不同,前者是匈奴的日常习俗,而后者是刑罚的一种。因此,“以刀刻面”之说,其附会之情大于考证之实。

颜师古所言“压踝”是古代刑讯的酷刑之一。据《宋书恩幸列传》记载,孝武帝时期酷吏奚显度在建康县考囚时“或用方材压额及踝胫”,史称“酷虐”;《隋书刑法志》记载,北齐天保初年,刑讯“用车辐犭芻仗,夹指压踝”,而《北齐书酷吏列传》也记载,卢斐审理京畿诏狱时“无问事之大小,拷掠过度,于大棒车辐下死者非一”,毕义云也“专以车辐考掠”;隋代承袭前代刑讯之弊,“或有用大棒束杖,车辐鞵底,压踝杖桄之属,楚毒备至,多所诬伏”。在开皇律制定颁行后,隋文帝和隋炀帝都曾对刑讯加以蠲除,较前代为轻[15]尽管压踝作为刑讯时使用的酷刑在隋代已经备受争议,并且在蠲除之列,但是直到唐代玄宗时期仍有关于“膝踝亦栲碎”[16]的记载。因此,颜师古从当时刑讯中的压踝理解匈奴刑法中的“轧”是有理有据的,但是他并未指出用以压踝的工具为何物,而如淳的解释则无疑表明刑讯时使用的是鞭、杖等物,只是具体位置没有表述清晰。因此如淳与颜师古的注释相互对照则表明“轧”在中原王朝是刑讯时使用的酷刑。

三、匈奴刑法的立法目的及其特点

史书中关于匈奴法的记载非常简练,我们阐明了“拔刃尺者死”和“轧”的含义,则匈奴法的内容也就一目了然。一般而言,匈奴法必然以调节匈奴内部的关系以及维护匈奴社会的秩序为立法目的;其特点也既具有民族性、原始性,又体现等级性和简约性[8]。但是,通过上文我们对匈奴法的内容阐释,其中所反映的立法目的和特点就更为深刻。

其二,匈奴法以震慑为立法目的。从“轧”刑可知,匈奴法对小罪也要采取酷刑,严惩不贷;而对于盗窃罪则没入其家产,对“拔刃”和大罪更是一律处死。这样的刑法内容体现了强烈的震慑作用。正如商鞅变法主张“轻罪用重刑”,并且严格执行刑法从而使秦民“皆趋令”,匈奴法同样以严酷的刑罚督促匈奴人不去犯法,从而实现立法的目的。

总之,匈奴法的特点在于简约而不简单,严格而且酷烈。在匈奴社会,可以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小罪,惩戒的力度非常重。对于游牧民族而言,这样的刑法并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原始性和简约性。这是因为匈奴法与中原的成文法不同,其直接源于习惯法,而不是向成文法那样经过专人编纂。因此,匈奴法的严厉,甚至苛刻都是约定俗成并且行之有效的。

此外,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匈奴长期生活在北方草原地区,过着“逐水草迁徙,毋城郭常处耕田之业”的游牧生活,地广人稀的自然环境决定了匈奴社会对人口的保护意识。同样,匈奴人从小就在广阔的草原射猎、放牧,“士力能毌弓,尽为甲骑”,对这些天之骄子,草原上的勇士如果不加以节制,就会造成不必要的人口减员,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诸如财产继承以及家庭成员的抚养等问题。因此,严苛的刑法对于匈奴社会的稳定、种姓的延续都是必要和必然的选择。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99.

[2]林幹匈奴史[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9.

[3]潘国基.秦汉史话[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4]项应杰.中亚:马背上的文化[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

[5]江上波夫.骑马民族国家[M].张承志,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

[6]台湾六十教授合译.白话史记[M].长沙:岳麓出版社,1987.

[7]阿尔丁夫.关于匈奴法“拔刃尺者死”的确切含义问题——同林幹教授商榷[J].蒙古学信息,1995,(3).

[8]武沐.匈奴史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9]郑隆.中国古代北方民族青铜器文饰艺术集[G].呼和浩特:内蒙古出版社,1991.

[10]田广金,金素新.鄂尔多斯式青铜器[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

[11]丘光明,邱隆,杨平.中国科学技术史:度量衡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12]马利清.原匈奴、匈奴历史与文化的考古学探索[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5.

[13]陈伯霖.黑龙江少数民族风俗[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3.

[14]林尹,高明.中文大辞典:八[K].台北:中国文化学院出版部,1971;《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编写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15]魏征,令狐德棻.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82.

[16]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7]葛剑雄.中国人口史:第1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18]吕思勉.匈奴文化索隐[C]//林幹.匈奴史论文选集.北京:中华书局,1983.

[19]马长寿.论匈奴部落国家的奴隶制[J].历史研究,1954,(5).

[20]林幹.匈奴社会制度初探[C]//林幹.匈奴史论文选集.北京:中华书局,1983.

编者按:原文载于《黑龙江民族丛刊(双月刊)》2008年第1期,如引用请据原文。

THE END
1.立法目的法律文献检索报告上述质疑确实对笔者多年视为常识予以接受并使用的用目的来解释法律和填补漏洞的理论带了很大的冲击,为恢复笔者学术上的宁静,试借法律文献检索报告的写作,对上述质疑予以回应。 二、文献检索的背景、路径及阅读对象 (一)文献检索报告的背景 立法目的一直被我国各种教科书列为解释法律和填补漏洞的基本方法,经此培养http://www.110.com/ziliao/article-310046.html
2.民法典》逐条解读∣第1条:《民法典》的立法目的立法依据1.从《民法典》的内容和体系来看,《民法典》保障民事权利的立法目的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制定《民法典》的首要目的是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民法典》常常被称为“民事权利的宣言书”,它以确认、保障民事权益为基本宗旨。 从《民法典》的内容和体系来看,保障民事权利是《民法典》体系结构安排中的红线和中心轴。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750910076092749
3.第二部分释义第一章总则【释义】 本条是关于本法立法的目的和立法根据的规定。 一、立法目的 立法目的又称立法宗旨,是制定一部法律的总纲,只有纲举才能目张,其他所有法律条文的内容都是为实现立法目的而服务的。本法的立法目的是: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防治职业病,保护劳动者健康及其相关权益,促进经济发展。 http://www.npc.gov.cn/zgrdw/npc/flsyywd/shehui/2003-09/16/content_321275.htm
4.刑事诉讼法的立法目的和根据守法普法刑事案件的法律体系中分为实体法和程序法,其中的程序法又是以刑事诉讼法为支柱的一整套法律体系,涵盖了侦查、审查起诉、审判三个阶段。听讼网以生活真实案例为参考,做最真实的法律讲解。https://www.tingsonglaw.com/article/m-d6b68aed82e46b73ab457da539593428
5.读《法律篇》第一卷对话的背景是来自雅典、克里特和斯巴达的三位长者在克里特岛上从克诺索斯到宙斯神庙的途中,用谈话来消磨旅途时间。雅典人对克里特和斯巴达的法律传统很感兴趣,于是他们首先讨论了立法的宗旨和立法者必须具有的素养和条件,然后继续探讨各种政治和法律制度。 第一卷涉及三个主要问题的论证,分别是立法的目的、勇敢与节制的https://www.jianshu.com/p/d9c292332fab
6.政法干警专业综合(硕士类)法理学之法律解释与法律推理目的解释指从指定某一法律的目的来解释法律。任何法律的制定都具有一定的立法目的,所以,解释法律 时应当首先了解立法机关在制定它时所希望达到的目的,然后以此为指导,去说明法律的含义,尽量使有关目 的得以实现。 四、当代中国的法律解释 我国实行以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解释权为核心和主体,各机关分工配合的法律解释体系。https://www.huatu.com/2013/0808/688471.html
7.安全生产法的立法目的是哪些?律图法律咨询24h在线 18万+认证律师 15亿+普法人次 咨询我 律师解析 安全生产法的立法目的是:加强安全生产工作,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1、国务院应急管理部门依照《安全生产法》,对全国安全生产工作实施综合监督管理;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急管理部门依照《https://m.64365.com/tuwen/aaacofk
8.法律的目的是什么律师普法法律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统治并管理国家的目的,经过一定立法程序,所颁布的基本法律和普通法律。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国家的统治工具。1、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这说明法的阶级性。法不是超阶级的,它总是一https://www.110ask.com/tuwen/10970468131246401384.html
9.法律的目的是什么爱问知识人法律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统治并管理国家的目的,经过一定立法程序,所颁布的基本法律和普通法律。法律是统治https://iask.sina.com.cn/b/law1yU2JnGqWQyH.html
10.票据法的法律实施及“目的解释”方法的运用所以,对票据法的解释还需要结合一定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政策,以此判明如何能够实现其立法目的。 这就是“目的解释”的方法,其任务就是“要到法律条文的背后去探寻立法制定该法时意欲达到的法律目的或目标, 这些目的或目标也就是立法者希望通过该法的实施所欲达成的社会目标或社会效果。” https://www.shangpiaoquan.com/api/4553.html
11.()是指法律法规赋予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中根据立法目的和公正( )是指法律、法规赋予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中根据立法目的和公正合理原则,自行判断行为条件,自行选择行为的方式和自由做出行政决定的权力。” A. 行政自由裁量权 B. 行政处罚权 C. 诉讼权 D. 行政强制权 如何将EXCEL生成题库手机刷题 如何制作自己的在线小题库 > 手机使用 分享 反馈 收藏 举报 https://www.shuashuati.com/ti/1b89ef7e248b46a690dc88cb7e93fc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