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河北大学世界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日本海军帝国

卡迭什战役是埃及与赫梯争夺叙利亚地区统治权的系列战役之一,公元前1285年,古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率领3500辆战车和近4名万战士,与赫梯国王穆瓦塔尔争夺赫梯在叙利亚的主要基地和军事要塞——奥伦特河畔的卡迭石。卡迭石战役是古代军事史上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会战之一,战后缔结的和约是历史上保留至今最早的有文字记载的国际军事条约文书。

2.吠陀

印度上古时期的宗教历史文献。雅利安人侵入印度之后的历史的史料主要保存在《吠陀》以及解释《吠陀》的《梵书》《森林书》《奥义书》等书中。“吠陀”原意为知识、学问,是印度雅利安人的圣书,是婆罗门祭司们祭神用的颂诗、经文和咒语的汇编,也是古代印度人的思想、伦理、道德和法律的依据,具有最高的权威。《吠陀》共四部,即《梨倶吠陀》《沙摩吠陀》《耶柔吠陀》和《阿闼婆吠陀》。

3.十字军东征

11-13世纪西欧基督教国家对地中海东岸伊斯兰教国家发动的战争。11世纪初,塞尔柱的突厥人占领耶路撒冷后,禁止基督徒前往朝圣。1095年,教皇乌尔班二世呼吁基督教徒联合起来解救穆斯林统治下的巴勒斯坦。从1096-1291年的近两百年间,西欧基督教国家共发动八次大的东征。1291年,十字军侵占的最后一个据点阿克城的陷落,标志着十字军东征的彻底失败。十字军东征给近东和西欧人民均带来不同程度的苦难,对西欧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4.琐罗亚斯德教

古波斯帝国国教。又称拜火教、祅教。传说为伊朗人的先知琐罗亚斯德所创。该教认为,世界上有善恶二神,善神即阿胡拉·马兹达,也是光明、正义之神;恶神即阿胡拉·曼尼,也是黑暗、邪恶之神,代表风暴、沙漠;善恶二神始终处在斗争之中。该教要人们站在善神一边,同恶神斗争。琐罗亚斯德的经典是《阿维斯塔》。大流士统治时期该教成为波斯帝国的国教。

5.查士丁尼

527—565年在位,拜占庭帝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皇帝。在位期间极力维护奴隶制度,加强军队和政府官僚机构,并试图恢复罗马帝国的辉煌,532年镇压君士坦丁堡的尼卡起义,编纂《罗马民法汇编》,对外大肆用兵,先后灭掉汪达尔王国、东哥特王国,占领北非、意大利、科西嘉、西西里和伊比里亚半岛的南部。并以前所未有的规模重修君士坦丁堡并修建了圣索非亚大教堂。查士丁尼统治时代是拜占庭帝国的黄金时代。

6.三十年战争

1618-1648年,由神圣罗马帝国的内战演变而成的全欧洲参与的一次大规模国际战争。欧洲各国在宗教信仰的牵带下,形成了两大对立集团:哈布斯堡集团由奥地利、西班牙、德意志天主教联盟组成,得到罗马教皇和波兰的支持;反哈布斯堡集团由法国、丹麦、瑞典、荷兰、德意志新教联盟组成,得到英国、俄国的支持。战争以波希米亚人民反抗奥国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为肇始,最后以哈布斯堡王朝战败并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而告结束。三十年战争彻底削弱了神圣罗马帝国,确认了欧洲主权国家体系的存在,同时还有力地促成了近代国际法体系的诞生。

7.宅地法

1862年美国总统林肯颁布的旨在无偿分配美国西部国有土地给广大移民的法令。《宅地法》规定,凡一家之长或年满21岁、从未参加叛乱之合众国公民,在宣誓获得土地是为了垦殖目的并缴纳10美元费用后,均可登记领取总数不超过160英亩宅地,登记人在宅地上居住并耕种满5年,就可获得土地执照而成为该项宅地的所有者。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西部垦殖农民的土地要求,确立了小农土地所有制,从而为美国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它的实施也鼓舞了西部农民反对南部奴隶主的斗争,遏制了奴隶制种植园向西扩展。在南北战争中,西部农民为联邦军队输送了半数以上的士兵,并提供了充足的粮食,对北方取得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的作用。

8.中途岛海战

1942年6月日本海军与美国海军在中途岛附近海域进行的战斗。中途岛地处太平洋东、西两岸的中途,是保卫珍珠港的重要屏障。日军发动该战役的主要目的是摧毁美军在太平洋上的海军主力舰队。会战由空军进行,日军惨遭失败,4艘航空母舰被击沉,200多架飞机被击落。海战使日本丧失了在太平洋发动大规模进攻的能力,从此转入战略守势。

9.水门事件

美国共和党政府在1972年总统竞选活动中的非法活动暴露后的政治丑闻。1972年6月,共和党总统竞选委员会派人潜入民主党总部水门公寓办公楼,企图安装窃听器,侦查政敌的竞选准备活动,被当场逮捕。事后,共和党总统竭力掩盖事实真相,国会两院准备弹劾总统,尼克松被迫于1974年此致。副总统福特接任总统后,宣布不再追究尼克松的责任,事件结束。

10.七十七国集团

20世纪60年代以后形成的发展中国家集团。1964年3月23日至6月16日在日内瓦举行了第一届贸易与发展会议,会上75国集团扩大为77个国家和地区,发表了《七十七国联合宣言》,谴责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对发展中国家自然资源的掠夺和控制,提出了建立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的要求,并决定在每次贸易会议开会前召开部长级会议,以便协调发展中国家的立场,研究应采取的对策。此后该集团成员国不断增加,但仍沿用“七十七国集团”的名称。

二、简答题

1.简述罗马从共和向帝制的转变

学界主流的学术观点认为:尖锐的矛盾导致公元前3世纪中叶至公元1世纪罗马社会动荡,事实上这一系列的动荡造成了罗马由共和国向帝国的转变。

期间经历了西西里起义和斯巴达克奴隶起义,以及挽救危机的改革——格拉古兄弟改革、马略军事改革。执政官苏拉在平定了东方凯旋后,建立起罗马历史上的第一个军事独裁政治,给共和制度以沉重的打击。在苏拉死后,恺撒、庞培、克拉苏三人出于政治需要结为前三头同盟。当克拉苏战死后,恺撒成为新的独裁官,实行了许多影响深远的改革,使一些支持共和制的元老非常的不满,恺撒被遇刺身亡。恺撒死后,罗马的政治又是一片混乱。屋大维迫于形势和安东尼、雷必达结成了后三头同盟。屋大维在亚克兴海角大败安东尼,把埃及并入罗马版图。至此屋大维结束了多年的内战,重新统一了分裂的罗马。当他凯旋罗马时,元老院授予他“奥古斯都”的称号,正式确立了元首制的军事独裁,共和国实际已经进入了帝制时代。

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是罗马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的一个具有根本性的重大问题。其间,罗马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诸多领域都发生了一系列的深刻变革,有许多问题具有相当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目前,我国古代罗马史学界对这一时期的专门研究尚显薄弱。

改革开放之前,旧的观点认为,罗马从共和国向帝国转变的过程中:(1)元老贵族奴隶主集团在当时已成为众矢之的,是一切进步势力打击的主要对象;(2)改革派代表着骑士、外省奴隶主和中、小奴隶主的势力,在奴隶起义的推动下,经过长期斗争,克服重重阻力,终于取得胜利,夺得了政权;(3)罗马共和制到帝制转变的实质,就是取消元老贵族的政治经济特权,打破他们对社会发展造成的障碍,把历史推向前进。

改革开放以来,以上观点得到修正,王阁森认为,罗马共和制到帝制转变的阶级实质,并不是中小奴隶主打破元老贵族的特权,而是在整个帝国范围内联合奴隶主阶级,特别是大奴隶主阶级,以军事的、集权的帝国形式强化对奴隶、贫民的统治和镇压。在联合过程中,各地区、各阶层的奴隶主之间彼此仇杀纷争不已,原有的元老和骑士在“公敌宣告”中丧生破产,消失大部,但结果并非中小奴隶主得势,而是新起的大奴隶主(军事统帅、自治市和行省贵族等)与旧有的元老、骑士合流掌握政权。中小奴隶主的要求固然以分得土地等形式得到一些满足,但不占主要地位。

2.简述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与表现

(一)发展历程。

(1)提秀斯改革:是指当时雅典某位头领和民众共同进行的创建城邦宪制的活动,它的中心内容是联合境内各村社建立中央议事会和行政机构。提秀斯改革的另一重要内容是把国内的公民分为贵族、农民和手工业者三个等级,规定贵族充任官职、执行法律,农民和手工业者只在公民大会中占有一席之地,绝不能当官掌权。

(2)梭伦改革:第一项重大改革措施是颁布《解负令》,即解除债务及由于负债而遭受的奴役。第二项重大改革措施是按土地收入的财产资格划分公民等级,取消以前的贵族、农民、手工业者三级之分。第三项重大改革措施是设立新的政权机构,贵族会议大受限制。第四项重大改革措施是颁布那些促进工商业发展的法规。梭伦改革把雅典引上了建立奴隶制民主政治和发展奴隶制工商业的道路。

(3)克利斯提尼改革:公元前508-507年的克利斯提尼改革针对梭伦改革犹未深入触动的雅典选举体制和血缘团体做了较彻底的改革。其内容之一是废除传统的4个血缘部落而代之以10个新的地区部落,按新部落体制进行选举。在组成新的选区之后,克利斯提尼便从10个部落各选50人组成新的五百人会议,五百人会议的成员是所有公民不分等级皆可担任。各选区基层单位(相当于村庄的德莫斯)按人口比例确定的名额在合格的候选人中抽签产生。军事方面,以前按血缘部落征兵的办法现在改为按地区部落征兵,每部落提供一队重装步兵、若干骑兵及水手,并且选举一名将军为统领。10名将军组成将军委员会,由军事执政官任主席。克利斯提尼改革的最后一个措施是实行陶片放逐法(陶片是指选票),它是按公民投票来决定是否对某一公民实行政治放逐,因投票时把定罪人的名字写在陶片上而得名。克利斯提尼改革继梭伦改革之后把雅典民主政治推向高峰。

(4)伯里克利改革:第一,各级官职向一切公民开放,并都以抽签的方式产生。第二,民主政治的主要机构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和民众法庭握有充分的权力。第三,在公民大会和公民群众获得国家主权的同时,原有的氏族贵族势力则被铲除殆尽。第四,为担任公职和参加城邦政治活动的公民群众发放工资和补贴。综上所述,可见雅典民主政治在古代历史上确实发展到了空前绝后的地步。但作为奴隶制民主政治,它的局限性也相当明显。

(二)表现

(1)各级官职向一切公民开放,并都以抽签方式产生。当然,抽签方法也依职位轻重而略有区别。执政官这类最高官职尚须各选区按比例提出一定数量的候选人,然后再从候选人中抽签决定,但候选资格已尽量放宽,无任何财产、等级、资历的限制。其他各级官职和五百人会议成员则在各选区从合格公民中直接抽签产生。

(2)民主政治的主要机构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和民众法庭握有充分的权力。特别是公民大会,这时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所有公民都是大会成员,都有参加讨论发言和投票表决之权,它实行的是直接民主制。

(3)在公民大会和公民群众获得国家主权的同时,原有的氏族贵族势力则被铲除殆尽。贵族会议丧失了一切政治权力,只处理与宗教有关的事务。(4)为担任公职和参加城邦政治活动的公民群众发给工资和补贴。

3.简述大化改新的内容、结果、影响

(一)大化改新的背景:

第一,以血缘氏族为主的部民制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日本的统一和中国先进文化输入,使日本在7世纪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这加强了生产过程的个体性,最终动摇了部民制度,动摇了大和国赖以存在的基础。

第二,亚洲政治形势的变化给日本带来巨大压力:六、七世纪,中国重新实现统一,隋唐两朝相继崛起,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建立了法制完备的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与此同时,在朝鲜的势力不断受挫。

第三,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非常尖锐:不同政治集团之间,围绕土地、部民以及控制王权、抑佛与崇佛等问题产生了激烈的争夺。

第四,阶级矛盾也非常尖锐:由于统治阶级的争夺,出现了“老者啖草根,而死于道垂;幼者含乳,与母共死”的惨状及“强盗窃盗并大起之,不可止”的现象。

第五,圣德太子改革为日后日本的文明和大化改新奠定了基础:603年制定冠位十二阶,规定官阶晋升不再以氏族门第而以个人才干和政绩为依据,以此遏制贵族特权,提高皇权权威;604年制定《宪法十七条》,作为贵族必须遵守的政治规范,其中糅合了儒法佛诸家思想,强调君主至上,号召臣民“以和为贵”、“以礼为本”;同时号召崇尚佛教,以佛教的忍耐、善行说教来教化日本臣民,以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圣德太子的改革提高了日本的国际地位,奠定了中日平等友好邦交的基础,但改革主要局限于精神方面,没有触及部民制,加上贵族豪强势力的阻碍,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的政治目的无法实现。

第六,日本留学生为大化改新准备了思想理论基础,并成为改革的中间力量:圣德太子时就开始向中国派遣留学生,熟悉了中国的律令制度,回国后创办学馆进行宣传,积极倡导以“法制完备”的唐朝为典范,实行政治改革。中大兄和中臣镰足成为改革的中坚力量。

(二)大化改新的内容:

第一,废除王室和贵族一切私有土地和部民,全国土地和人民都直接归属天皇(国家),成为公地和公民。

第二,实行“班田收授法”,国家对农民(公民)班给口分田,六年一班,死后归还。另分给园地和宅地,可以世袭占有。另外,对贵族官僚授予食封,对功臣贵族另赐功田。

第三,改革租税制度,实行租庸调法。

第四,改革国家机构,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制度。中央政府设二官八省,分别掌管各项政务;地方行政设国(省)、郡、里(乡)等单位,国司和郡司由中央任命,里长由地方土豪充任。

(三)大化改新的评价:

大化改新是以中大兄为首的改新派在遣唐留学生的影响和支持下,以“法制完备”的唐代集权制国家为典范,为建立天皇中心主义的律令制国家而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

第一,改革确立了以土地国有制为基础、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把从前占有土地和部民、独立性很强的氏族豪强改造成为国家服务的官僚,大大削弱了他们的传统特权,限制了为争夺土地和人民而进行的无休止的斗争,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比较稳定的社会环境。

第二,废除部民制代之以班田收授法,改变了国家的性质,即将部民奴隶制生产关系变成了封建生产关系。班田收授法就是国家以班给口分田为条件而确立起来的封建租佃关系。

第三,把广大部民(农民)从氏族贵族的占有下解放出来,作为公民授予口分田,负担一定的租庸调,地位有所改善,提高了生产积极性。

但是,改革也有一定的局限:第一,农民负担过重,不堪忍受。除交纳税外,还要自行运到京城,还要服各种徭役、兵役。第二,没有从根本上废除土地私有,在口分田之外,贵族官僚还有职田、位田和功田,寺院和神社也占有大量土地,这些土地经营方式比较灵活,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为私有土地所有者与国家争夺劳动力、兼并土地留下了隐患。8世纪末班田便近废弛。

4.普鲁士统一德国的历史进程

(一)背景。统一前的德意志四分五裂。不同的邦有不同的国籍法,这大大限制了邦与邦之间人口的自由流动;各邦不同的货币、不同的度量衡制度和不同的工商业法律阻碍着商品的流通;由于诸邦林立,缺乏集中而强大的国家政权去保护海外贸易;更重要的是,国家分裂阻碍德意志开拓海外市场,建立海外殖民地。

(二)过程。德意志统一是由普鲁士发动二次战争完成的。第一次是1864年进行的对丹麦的战争。1864年,普奥结成同盟,发动对丹麦的战争,丹麦很快战败议和。根据10月签订的《维也纳和约》,丹麦把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施泰因割让给普奥两国。第二次是普奧战争。普鲁士于1866年挑起了对奥战争。据8月签订的《布拉格和约》,奥地利退出德意志邦联并宣布解散邦联;承认普鲁士有权在美因河以北建立北德意志联邦;承认普鲁士占有荷尔施泰因和吞并在战争中协助奥地利的汉诺威、黑森与法兰克福自由市;奥地利将威尼斯归还意大利。普奥战争是俾斯麦统一德国道路上的关键性步骤。1867年,以普鲁士为首的北德意志联邦宣告成立。第三次是普法战争。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9月双方在色当会战,法军大败,被迫投降。1870年11月,代表北德联邦的俾斯麦与南德四邦政府之间缔结了联合的条约,南德四邦正式与北德联邦合并,成立“德意志帝国”。1871年1月18日,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法国凡尔赛宫正式即位为德意志帝国皇帝,德国统一终于完成。

(三)影响。德国的统一结束了长期的分裂状态,形成了统一的国内市场。此后,德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跨入了世界先进国家行列。统一后的德国成为欧洲和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强国,这导致了国际政治格局的重大变化。由于德国的统一是由普鲁士通过“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完成的,统一后的德国继承了普鲁士的君主制度、官僚警察制度和军国主义传统,容克阶级的社会政治经济势力原封不动地被保存下来,这些封建残余使德国成为欧洲最富于侵略性的国家。

5.《慕尼黑协定》的内容、影响

《慕尼黑协定》的签订标志着英法绥靖政策的顶峰。协定使捷克斯洛伐克丧失了1.1万平方英里的领土、360万居民和1/2以上的经济资源,丧失了捷作为边境地区安全屏障的防御要塞,破坏了英、法在东欧的同盟体系,加强了纳粹德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助长了德、日、意法西斯的侵略气焰。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曾说:“《慕尼黑协定》是西方民主国家向纳粹武力威胁的‘彻底投降’”、“是英国未经战争而遭到的一次可耻的失败”。

《慕尼黑协定》给了苏联所倡导的集体安全政策以致命一击。张伯伦对德国的绥靖政策使斯大林对英法将法西斯祸水引向东方的企图不能不有所警惕。因此,说一年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订立没有受到《慕尼黑协定》的影响是不客观的。

6.戈尔巴乔夫新思维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一)实践活动:

戈尔巴乔夫外交“新思维”的基本目标:一是为国内的改革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缓和国际紧张局势;二是保持超级大国的地位,发挥对世界的主导性影响。

为了达到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戈尔巴乔夫在涉及对外关系的诸领域中,以“新思维”为指导,进行了广泛的活动,概括起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以大规模的撤军、裁军作为改善对外关系、改善国际形象、缓和国际局势的基础。

第二,把放弃苏美对抗、谋求苏美合作的“伙伴关系”作为外交工作的重点。根本改善苏美关系始终是戈尔巴乔夫外交活动的主要目标。其目的一是求得西方对苏联政治和经济上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二是获得美苏合作处理国际事务的地位,保持苏联在全球的影响,根本改变苏联的国际处境。

第三,在“欧洲大厦”的口号下,处理对欧洲国家的关系,谋求同西欧的合作,谋求西方国家的经济援助。

第四,在苏联与东欧各国的关系方面,戈尔巴乔夫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的勃列日涅夫主义政策,赞许东欧发生的“改革浪潮”。

第五,主动改善同亚洲地区各国的关系,提出了一系列减少亚太地区军备竞赛、军事对抗、建立安全机制的建议和主张。

第六,停止在亚非拉地区的扩张。在西方的要求下,减少和停止了对原亲苏国家的援助和支持,开始和美国协商解决亚非拉一些国家的问题。

(二)影响:

戈尔巴乔夫外交“新思维”所带来的撤军、裁军、停止对亚非拉的扩张、与一些国家实现双边关系正常化等等,对缓和国际紧张局势、改善苏联的国际形象和处境是大有益处的。

由于指导思想是错误的,戈尔巴乔夫的外交实践也造成了一系列对世界和苏联自身极其不利的后果。东欧的剧变、与苏联保持友好合作的一些国家所遇到的困难都同戈尔巴乔夫的政策有关。这种剧烈的变化对世界共产主义运动是十分不利的,对世界力量的平衡也带来了不利的影响。更为严重的是,为了建立和保持同西方大国的“伙伴关系”,苏联在重大问题上一步步向西方靠拢,做出了一系列的让步和妥协。到戈尔巴乔夫执政后期,苏联在外交上已开始沦为“二流国家”。

三、论述题

1.评述1500年以前旧大陆各帝国的兴衰更替(游牧帝国)

(一)匈奴国。匈奴国建自最早游牧于中国西北边境的匈奴人。匈奴人从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后4世纪不间断地入侵,主要方向是欧亚大陆南部的农耕地区。欧亚大草原上所有游牧民族都被卷入这场来势汹汹的民族大冲突和大融合浪潮中。

公元前后,匈奴人占领中亚,2世纪以后,匈奴人由中亚继续向西,占领伏尔加河、顿河流域和北高加索一带。374年匈奴人跨过顿河,进入东哥特人等日耳曼游牧部落的活动区域。野蛮的日耳曼游牧民族抵挡不住更为强悍的匈奴游牧者的强大攻势,日耳曼各部落纷纷像潮水一般涌入罗马帝国,最终导致了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和古典文明的终结。

在东方,汉帝国在抵御匈奴人的艰难而漫长的过程中虽然获得了暂时性的胜利,到了汉代末年,一度臣服于汉朝的南匈奴和其他游牧民族也乘机再度崛起。316年,匈奴首领刘曜夺取长安,晋朝遂告灭亡。此后形成“五胡乱华”的混乱局面。

由匈奴人引起的游牧民族大入侵和大迁徙的“多米诺骨牌运动”的余波在中国晋王朝、西罗马帝国和印度笈多王朝灭亡以后又持续了一两个世纪之久,直到7世纪,西方基督教文明和中国大唐王朝才从混乱局面中真正确立和重建起来。

(二)蒙古帝国。1206年,蒙古首领铁木真通过数次艰苦的战争统一了蒙古各部,建立了蒙古汗国。随后,成吉思汗占领了金、西辽、花剌子模,一直推进到里海地区和高加索,向南跨越帕米尔高原,掳掠了印度的信德和拉合尔。1222年,灭西夏,以喀剌和林为都城建立起一个幅员辽阔的蒙古大帝国。继任者们相继征服了俄罗斯、波兰、匈牙利等东欧的大部分地区。1260年忽必烈继承大汗位,把首都从喀刺和林移至北京。蒙古帝国达到鼎盛。随后蒙古分裂为四个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金帐汗国、伊利汗国),各行其政,互不干涉。

1368年元朝覆灭,蒙古人被逐出中原,其四大汗国于14世纪末15世纪初均衰落进而走向灭亡。

2.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产生前提、影响

(一)背景

①政治背景:光荣革命后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并建立起以议会为核心的政治体制。这不仅为英国的经济发展创造了稳定的国内环境,而且对资本主义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②经济背景:圈地运动造就了自由劳动力大军和广阔的国内市场,为工业革命的开展提供了粮食和原料,而且为工业革命积累了雄厚的资本。

③海外贸易、殖民掠夺、国债制度和税收政策等,都增强了工业革命发生的经济条件。

④技术背景:手工工场的发展,为大机器工业培养了工人基干队伍和奠定了组织基础、劳动形式和工业技术;自然科学理论的发展,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为工业生产摆脱经验限制、向纵深发展提供了可能。

⑤交通运输发达,四面环海,各地工业原料和商品都可以通过海运转到各地。

⑥英国国内市场形成发展较快,行会制度比较薄弱,很早就出现了地区间的劳动分工,是国内统一市场形成发展快,商品自由竞争顺利。

(二)影响

工业革命首先从英国开始,至19世纪30年代末工业革命在英国基本完成。美、法、德、日、俄等国也在19世纪内先后完成工业革命。

(1)工业革命不仅给生产技术带来巨大的革命,又是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它使得生产力迅速发展,确立工厂制对手工劳动的优势地位,提高了生产社会化的程度,使建立在机器大工业基础上的资本主义制度最终战胜封建制度。

(2)工业革命加速了工业劳动者同农业的分离,并使工人成为机器和工厂制度的附属品,以更密集的生产形式受到奴役,并破坏了家庭手工业。

(3)工业革命最终形成了成熟的近代资产阶级和与之对抗的无产阶级,激化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并于1825年出现了第一次经济危机。

THE END
1.查士丁尼一世编订了《罗马民法大全》,该法提出“没有任何事物比皇帝A.遵循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B.凸显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C.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奴隶的地位 D.实现了社会的公平公正 发布:2024/12/6 18:0:3组卷:4引用:3难度:0.6 解析 3.古罗马查士丁尼皇帝钦定的《法学阶梯》规定:“法学家的解答是那些被授权判断法律的人们所作出的决定和表示的意见。古时规定应该有人公开解释法https://www.jyeoo.com/shiti/75611063-c215-4151-5cbd-2572a36d506d
2.法律法规全书背后的历史演变是什么法律法规全书:从古代到现代 古代与中世纪时期 人类社会自古以来就有着各种各样的法律制度。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大约在美索不达米亚(今伊拉克北部)出现了最早的一些编纂成文的法律代码,如《汉谟拉比法典》。随着时间推移,这些原始之作逐渐被更为完善和详细的法律集所取代。在罗马帝国时期,尤其是在查士丁尼一世统治期间(https://www.6vjxuc8a1.cn/xing-ye-dong-tai/452764.html
3.查士丁尼法典的目的《查士丁尼法典》明确宣布皇权无限,维护教会利益,巩固奴隶主的统治地位;法典要求“人人都应安分守法”,否则,要依法给予严厉制裁;法典还特别强调奴隶必须听命他的主人的安排,不许有任何反抗,据此可见,查士丁尼编纂法典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完全一致的,他试图通过法律规范的系统化,达到巩固皇权的目的,并运用这个法典来为其挽http://www.91kaixue.com/ask/23011.html
4.民法法典化的历史回顾查帝进行法典编纂的直接目的有二:一是为挽救罗马法几个世纪以来的衰败,恢复以前的光辉;二是减少众多的权威或半权威观点的错误、模糊和重复,解决冲突和疑问,并使之系统化。 查士丁尼皇帝的法典编纂,虽然不是严格的法典化,但是他开创了将法律体系化、统一化的先例,甚至他的法律编纂体例和技术一直是近代民法典制定的重要https://www.lawtime.cn/info/lunwen/mfqutmflw/2006102651796.html
5.中国古代大一统的政治制度6篇(全文)②主张以法律维护社会和谐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③强调法律的广泛性和不可更改性 ④尊崇法律至上的原则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8.罗马法之所以成为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法律,最主要的原因是() A.帝国疆域辽阔 B.法律程序完备 C.由皇帝查士丁尼颁布 https://www.99xueshu.com/w/filecfayocmk.html
6.这些法律文献成为罗马法的集大成者。查士丁尼编纂法律的目的是选择题-单题|较易 (0.85) 【推荐1】《查士丁尼法典》对当时欧洲以及后世的立法都有深远影响。该法典颁布于() A.5世纪B.6世纪C.7世纪D.8世纪 2023-12-22更新|11次组卷 纠错收藏详情加入试卷 共计0道平均难度:未知 展开 清空试题 快速下载进入组卷中心https://zujuan.xkw.com/8q20716906.html
7.第9课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学案(学生版+教师版)知识点一、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及发展时期 法律制度的渊源及发展渊源——罗马法 1、罗马城邦时期:习惯法特点:具有很大的 伸缩性 和不确定性,为保护贵族特权提供方便。2、罗马共和国时期:成文法《十二铜表法》①目的:为了缓和 和 的矛盾②颁布:公元 左右,罗马共和国颁布了 《 》③特点:·债权人有权拘禁不能http://zy.21cnjy.com/21271482
8.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尼法典》日耳曼人占领帝国政权保存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东罗马帝国还延续了上千年,它是怎么做到的最后又是怎么灭亡的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尼法典1知道查士丁尼民法典颁布的时间目的内容影响。2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原因标志。3从拜占庭帝国的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216424126.html
9.第三讲古代罗马文化二、教学目的和要求本讲主要是讲授古代罗马文化成就。通过学习使学生在掌握古代罗马在法律与建筑及其他方面的成就。三、重点和难点重点与难点:古代罗马法学和建筑方面的成就四、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罗马文化的历史分期。(约5分钟)(二)讲解新课第三讲 古代罗马文化http://jpkc.ycu.edu.cn/xfwhs/N20191105084602.html
10.古罗马的政治制度(精选8篇)(二) 罗马法律制度 罗马法是公元前6—7世纪指定的以及实施的所有法律制度的总称, 习惯法和成文法都包括其中。《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 制定这部法律的根本目的在于维护私有财产和贵族的既得利益。在公元6世纪左右, 查士丁尼法典是公民法走向万民法的标志, 也是古罗马最丰富、体系最完善的一部法律https://www.360wenmi.com/f/fileh0e4m0z1.html
11.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典》 527年查士丁尼继任东罗马帝国皇帝 529年,编成《查士丁尼法典》 内容:把2世纪初以来历任罗马皇帝颁布的法令收集在了一起。 目的:为了稳固帝国的社会秩序,保证皇帝的专制权力《法学汇纂》:历代罗马法学家有关法律问题的论文和著作 《法律概要》:指导学习法律文献 https://mubu.com/doc/explore/41410
12.第3单元封建时代的欧洲第10课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尼法典(3)请结合具体案例,分析《查士丁尼法典》在封建法律体系中的作用。 (4)拜占庭帝国与欧洲其他封建国家的异同有哪些? (5)拜占庭帝国对后世产生了哪些影响? 检测方式:采用问答、讨论、小组合作等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及时纠正错误,巩固学生的知识点。 检测目的:通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4/0820/8065100051006121.shtm
13.法律翻译一呼百应、有问必答,法律、金融、财税、翻译等专业人士的翻译互助平台。https://www.qidulp.com/topic/108/hot
14.三大法学流派不过,在这个时期,除美国外,分析主义法学的主导地位已由社会学法学所取代。分析主义法学经历的历史阶段,都是适应各个时期剥削阶级统治的实际需要而出现的。它们对法律规范的研究作出了某种贡献,但又失之于把这种研究方法绝对化。 注释法学派 11世纪兴起于欧洲的,用注释或文字解释研究罗马法、特别是查士丁尼法典的一个https://m.douban.com/note/62448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