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人民法院家事审判工作纪实
文、图詹旋江王文鑫郭昕婕
在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人民法院家事诉调中心的亲子活动区,5岁的小甘坐在一堆积木中玩得非常开心,还唱起了调子跑偏的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顿时让带着她来法院闹离婚的父母面面相觑。“希望你们回想一下结婚时的承诺,再看看眼前可爱的孩子。”看到当事人情绪松动,法官林大华趁热打铁,一通文火猛药的劝导。最终,二人同意重归于好。这是日前发生在鲤城法院家事诉调中心真实的一幕。
近年来,鲤城区人民法院受理的家事纠纷快速增长,为了实现快捷化、专业化、集约化审理,今年年初,该院家事审判庭正式挂牌成立。今年1月至6月,该庭共审结家事案件101件,调撤率57.4%。该院家事审判庭被群众亲切地称为“心灵的港湾”。
2015年3月18日,鲤城法院、检察院、妇联联合走访社区家庭,宣传妇女维权,反对家庭暴力
柔性审判用法律更用真情
“母爱的伟大之处不仅仅是因为其给予了子女生命,而在于其在子女成长过程中无私奉献的养育之恩,望你们多增进彼此之间的沟通与联系,互相体谅与宽容”这段充满人生哲理的句子不是抒情散文,而是真真切切写在一份民事判决书中的文字。判决书上流淌的真情,让吴其泪流满面。
吴其4岁时,母亲黄新颜因和丈夫感情不和远走他乡,此后未再与吴其有过任何联系,之后也未生育其他子女。今年1月21日,黄新颜因贫病交加来到泉州,向吴其索要每月1000元的赡养费。吴其认为自己每月收入仅2000元,且母亲长期与自己没有联系,甚至在自己结婚生子的重要时刻都没有表示祝福,第一次到泉州竟是向自己讨要赡养费。他感到十分委屈,遂拒绝了母亲提出的要求。黄新颜一怒之下将儿子告到法院。
承办该案的林舒岚法官虽多次调解,但都没有成效,案件只能判决。但林舒岚法官并没有放弃,而是在判决书中写下了真挚动人的温情说理。宣判后,林舒岚法官还对双方当事人作了专门回访,并特意带着这对母子参观该院家事审判庭走廊上的浮雕文化,为他们讲述“孝感巷”“连理巷”的故事。在听了这些慈孝故事后,吴其和母亲几度哽咽,原本形同陌路的母子终于把手握到了一起。吴其主动向母亲履行了第一个月的赡养费,并表示会常到母亲家里看看,重续亲情。
促成当事人之间恢复感情、消除对立、实现和解,是柔性审判的根本目标和价值取向。为此,该院家事审判庭的布局突出温和、宽松、亲切氛围,以减轻当事人的心理压力,并结合实际提炼出了“亲情弥合四步曲”,即“重情绪疏导、重往事回忆、重亲友介入、重案后回访”的独特工作模式。
家事调解解纠纷更解心结
陈大远、陈大台、陈大达是亲兄弟。陈大达夫妇走得早,留下独子陈小龙,从小由两位叔伯抚养长大。转眼,陈小龙就到了结婚年龄,却始终没有一处安身的房子,陈大台所居住的房屋是由其父亲传下的祖产,陈大远和陈小龙便向陈大台提出想要析分祖产,让陈小龙有个安身之处。
陈大台十分气愤,认为陈大远所住房屋的土地也是祖产,其提出只析分他的房屋明摆着占了他的便宜。亲兄弟为此闹得不可开交。陈大远和陈小龙还将陈大台告到法院。
家事审判庭的林南法官接手该案后,发现涉案的祖产陈姓家族几十位其他继承人都有继承权,案情复杂,且陈大台对法院受理该案十分不满,陈大台妻子数次大闹法院,案件一旦进入判决,最终的结果不仅当事人可能不服,而且更有可能将一场家庭矛盾扩大为家族矛盾。
为了尽快平息这一纠纷,林南立即启动家事调解机制,向双方送达《调解建议书》,建议双方进行调解。同时,邀请家事调解员—常泰街道司法所所长谢立雄共同参与调解。经过3次不懈的努力,当事人最终达成了调解协议,由陈大台和陈大远将陈小龙的继承份额折合为现金补偿。
但陈小龙面对这一协议有些犹豫,他还有一个心结没有解开,“林法官,现在的房价很贵,我是个孤儿,父母没有给我留下什么财产,这些现金补偿不够我买房子的,结婚也成问题。”
张婷和黄石结婚将近10年,双方的感情日益淡薄,怨气与日俱增。今年3月27日,张婷来到法院起诉要求离婚。陈文芳法官接手了这一案件,经过调解,黄石同意由张婷抚养孩子,并签订了调解协议。
案结了,事还没了。陈文芳发现,双方虽然间隙颇深,但对孩子的爱都是排在第一位的。于是,陈文芳联系了鲤城区妇女儿童心理辅导中心主任、心理咨询师童双燕女士,请她为黄石做心理辅导。
在辅导中,童双燕了解到黄石由于工作原因,心理压力较大,加上离婚及失去孩子抚养权的影响,出现许多负面情绪无处宣泄。针对黄石的情况,童双燕进行了心理矫治,并为黄石讲解了儿童心理学,说明孩子在10岁以前对母亲有强烈的依恋,引导黄石为孩子的健康成长着想。黄石最终接受了让孩子跟随母亲生活的现实。
“心病还要心药治”。该院针对家事纠纷当事人的心理特点,将心理疏导机制引入家事审判,在家事审判庭特别开辟了氛围温馨的“心理谈话室”,引导当事人疏导不良情绪;还积极与心理辅导工作室开展合作,聘任了两名心理咨询师担任家事调解员和家事陪审员,为家事纠纷当事人提供心理咨询、婚姻辅导。据了解,目前该院已对48人次开展了心理疏导,取得良好成效。
“家事法庭和其他庭室完全不同,更多的精力要放在判前‘勤查’、判中‘细察’、判后‘疏导’。”家事审判庭庭长陈文芳一语道破家事法庭柔性审判的经验。
普法教育抓宣传更抓预防
“蒋法官,我老公喝醉了酒就爱打人,可我现在没证据怎么办?”
红砖黑瓦的闽南大院里,抱着孩子的妇女们叽叽喳喳地把蒋武庆法官围成一圈踊跃提问。这种家常式的交谈发生在鲤城法院家事普法教育基地内。这天,蒋武庆法官正在进行“预防家庭暴力”讲座,对前来听课的居民提出的问题,蒋武庆耐心地一一解答,并向居民发放了《家事纠纷指引手册》。
鲤城法院注重创新普法方式,设计了具有闽南特色的普法教育基地,利用普法基地平台与司法局、关工委等联合举办了“家暴预防”“未成年人预防性侵”“妇女维权专场咨询”等活动;在官方“两微一网”上,推出家事审判庭宣传片;自导自演拍摄了别具特色的闽南语普法剧《离婚》;与司法局联合承办了七届“校园模拟法庭”大赛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该院把法律送到群众身边,引导群众树立用法预防纠纷、司法解决纠纷的意识。
“纠纷不仅可以化解,更可以预防。鲤城法院开展的家事普法宣传在妇女维权、未成年人保护等方面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前来参与讲座的人大代表吴淑华评价道。
“我们希望把家庭般的温馨带进法庭,把家人般的温情带给当事人,把家和万事兴的理念带入诉讼,把和谐的家风带向全社会。”鲤城法院院长黄继业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