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一个曾经因为少数人的有意扭曲及恶意引导而“被过敏”的名词,从今日起,正式开启了“脱敏”的过程。2014年12月4日,中国的首个宪法日,此刻,举国上下不再避讳“宪法”,转而大力宣传普及宪法知识。不论是40万所中小学晨读宪法,法官集体向宪法宣誓等一系列有着广泛参与度的群众活动蓬勃展开,还是我党将“法治”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加倡导,在十八届四中全会就依法治国进行专题研究,以及今天以国家法定节日的形式尊崇宪法,这些举措不仅彰显了党和政府大力推进中国法治文明建设的决心,更表明了执政党善于、敢于、勇于以制度建设保障中国长治久安的政治气魄。
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评价一个国家的宪法内容的优劣及其实施状况的好坏,其实就如检查一棵树的根系功能是否良好般,如果大树枝繁叶茂,经得住风吹雨打,那么其根茎系统必然不差,反之亦然。因而,如果一个国家的发展趋势良好,人民的生活水平稳步提升,那么,这个国家的宪法系统必然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舆论主管部门“对自己的宪法和整套法律制度,不好意思讲,不敢自信的讲。对他人宣传的观念、价值又管不住,管不好”的应对策略使得中国的舆论宣传一度被一群散兵游牵着鼻子瞎走,在舆论战场上更是“未曾亮剑,就主动撤出了阵地”。无需怀疑,总结近年来出现的主流价值观念边缘化问题,“宪法”例就是一个很有代表性、令人极为痛心、值得严肃总结的案例。
现在,国家公开设立宪法日,不再避讳宣传和教育,表明国家在“宪法”等问题的话语权上有了重大的战术变化。一方面,它破解了“法律公知党”们的游击战术,通过净化网络空间,打击各种造谣煽动社会不满情绪的微博制造者。被“法律公知党”们荒诞不经的说辞激起的思想独立的网民——通常自称为“自干五”们——也积极配合,进行自发的抵制和富有说服力的反驳。让“法律公知党”们越发无用武之地了。
另一方面,国家开始从正面战场发起阵地战。广泛宣传宪法,把中国的宪法和整套国家制度晾在阳光下,接受全社会的检验。这样,那些只有在阴暗的角落里才能发出来的冷枪冷箭无处可藏。通过宣传宪法,让全社会明白我们国家为人民群众谋福利的本质;通过把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有效落实,让群众知道我们国家的宪法才是给全社会带来温暖和希望的普照之光。这一阳光、阳刚的阳谋,是执政党和政府基于自身执政逻辑巨大说服力的理论与制度自信。
简而言之,中国,完全可以,也应该更自信一些。中国的宪法和一整套法律制度其实就像是一个饱满香甜的红富士,它完全有品质、有优势来确保自己不被在其他土壤上长成的“宪政”涩果酸枣所取代。不仅如此,我们完全可以自信满满的为自己的宪法地贴上“中国”的标签,并昭告世界,以防止中国人民辛勤种出的“甜美果实”被别人“抢注商标”进行“伪劣仿造”。中国宪法日,它是一个好的开始,让我们一起学习宪法,一起增强宪法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