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是在1928年成立的原武汉大学物理系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演变而来。其历史可追溯到1893年自强学堂的格致门。我国老一辈著名物理学家查谦、潘祖武、汪仁寿、桂质廷、吴南熏、马师亮、李国鼎、周如松等先后在这里研究执教多年。经过近八十年、几代人的努力,现已发展成为涵盖物理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技术四个学科门类,多个有突出特色的学科研究方向,在国际国内有一定影响,我国最有名望的物理院系之一。
二、学院师资
学院有一支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体,人员年龄、职称和知识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44人中专职教师94人,其中教授39人,副教授34人,博士生导师39人,他们中绝大多数都具有博士学位和在国外与境外学习、工作的经历,更是有一批在国内学术界享有较高声誉、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力的知名专家,包括国家教学名师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2人、教育部跨/新世纪人才1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7人、珞珈学者特聘教授6人、珞珈学者讲座教授1人,同时,还拥有“低维功能材料与智能器件”教育部优秀创新团队。
三、本科生专业介绍
物理学基地班(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
物理学基地班是学校按照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地标准建设的专业点。本专业培养具有宽口径、厚基础、具有良好的科学素质、深厚的专业基础、能适应物理学、交叉、边缘和综合性学科发展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在物理学院师资雄厚,设备先进,学术气氛浓厚的环境中,物理学基地班的学生可以在数学基本理论、基本实验技能、物理学某分支学科,计算机应用技能、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研究等方面获得良好的训练。多年来,毕业生中百分之五十以上在国内、外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
基地班毕业生可通过推免或考试形式在科研院所、教育部重点高校攻读硕士学位或硕博连读。也可在国有大、中型企业、三资企业、民营企业以及高校从事研究开发、技术咨询、管理与教学等工作。
物理学类(物理、应用物理专业)
物理学专业师资雄厚,设备先进,学术气氛浓厚,具有近一个世纪的教学和科研传统。本专业汇聚了一大批老一辈物理学家和著名学者。近年来,又引进了一批活跃在科学研究第一线的年富力强的青年学者,为物理系的教师队伍增添了新的活力。
主要专业课程有: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学、数学物理方法、理论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电动力学、量子力学、固体物理学、电子线路、微机原理、计算物理、普通物理实验、近代物理实验、电子线路实验、计算机基础实验、微机原理实验、专业实验等课程。
物理学类毕业生可在物理学、邮电通信、航空航天、能源开发、计算机技术及应用、光电子技术、自动控制等领域从事科研、教学、技术开发、管理等工作。
物理学类(中法合作理学、工学本硕连读试验班)
该班学生从武汉大学2006级理工类新生中选拔30名。本硕连读,学制共6年,其中前四年为本科阶段,后二年为硕士阶段。本科阶段前两年在国内学习,成绩合格且通过法方组织的法语水平考试者,学校选送到法国里昂一大理学院或工程师学院继续本科后2年和硕士2年的学习。学生在法国学习期间,法方免收学费。生活费、出国旅费及办理出国手续等费用由学生承担。武汉大学承认其本科后两年在法国所学课程及学分。本科阶段学习期满成绩合格者,可获得武汉大学的本科毕业文凭和武汉大学、法国里昂一大的学士学位;硕士阶段学习期满成绩合格者可获得法国里昂一大理学硕士学位或工程师文凭。
毕业生可在物理学、邮电通信、航空航天、能源开发、计算机技术及应用、光电子技术、医疗保健、自动控制等领域从事科研、教学、技术开发、管理等工作。
材料科学与技术试验班(材料物理)
材料科学是一个具有多学科交叉特点的学科,也是二十一世纪的四大前沿学科之一。材料科学与技术(试验班)是适应这个前沿学科发展设立的新兴专业。它以物理学、化学的基础理论和现代科学技术为背景,通过物理、化学、材料、机械等专业方面的学习和实验训练,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的理工交叉复合型人才。与传统的材料类专业相比,本专业学生除了具有材料科学方面的专业知识以外,更具有扎实和全面的物理学、化学与工程技术方面的基础知识,以适应国家科技创新和当前高技术新材料的飞速发展。
除了物理学和化学的基础课程以外,专业课程主要有:固体物理学、材料物理、材料物理制备基础、工程材料学、固体现代分析技术、材料性能学、专门方向实验、材料科学进展、新型功能材料、材料腐蚀与防护等。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微电子学方向、电路与系统方向、物理电子学方向)
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IT行业实际需要,具有扎实的数学物理基础,掌握物理电子、微电子、光电子、纳米电子、电路系统领域的宽厚专业基础知识、熟练实验技能的创新性专业人才。学生将受到相应的信息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等方面的系统训练,掌握电子材料、电子器件及电子系统的新工艺、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设计技能。
微电子学方向的主要专业课程有:半导体物理、半导体器件物理、集成电路设计基础、集成电路原理、电子设计自动化(EDA技术)、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近代电子材料等。主要实验及实践课程有:EDA技术实验、单片机与ARM实验、FPGA实验、微电子技术(工艺)实践、课程设计、微电子综合实验(微电子电路设计与仿真、微电子系统设计、芯片版图设计与参数提取、微电子器件制造与测试等)。
电路与系统方向的主要专业课程有: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数据结构、高频电子线路、电子设计自动化(EDA技术)、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Matlab应用等。主要实验及实践课程有:EDA技术实验、单片机与ARM实验、DSP实验、课程设计、电路系统综合实验(电路系统设计、DSP与图象处理、网络与通讯协议实践、Matlab在电路设计中的应用等)等。
物理电子学方向的主要专业课程有:激光原理与技术、光电子技术、红外技术、传感器原理及应用、电子设计自动化(EDA技术)、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新型功能材料、近代电子材料等。主要实验及实践课程有:EDA技术实验、单片机与ARM实验、传感器实验、课程设计、光电子综合实验(光电功能材料制备与测试、光电器件性能分析、纳米电子材料的光、电、磁学特性分析、传感器信号采集与处理等)。
四、教学科研资源及设备
物理基础实验中心
物理实验中心下设基础物理、近代物理、演示物理、工程物理、信息物理、医学物理、综合物理、表面物理、电子线路等实验室。实验用房面积2858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台件为2241台件,仪器资产总值850万元。实验中心承担了全校6260人的普通物理实验、大学物理实验、近代物理实验和演示物理实验教学,共设有256个实验项目。
武汉大学纳米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
武汉大学电子显微镜中心
声光材料与器件实验室
声与光是材料的两个重要物理属性,是功能材料和器件的基石,声光材料与器件的研究已经成为一个重要并异常活跃的交叉前沿领域。本实验室形成了以长江学者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为核心的优秀中青年创新群体,将重点开展声、光材料与器件领域的新概念、新理论研究,探索制备新型人工结构、微结构声、光器件,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核固体物理实验室
该实验室成立于2001年,拥有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符合多普勒展宽普仪,正电子寿命谱仪,加速器,离子注入机,穆斯堡尔谱等设备。本实验室的研究方向是将现代核技术与材料科学研究结合,发展一种新型边缘交叉学科,包括低能正电子束及反物质研究,氮化碳超硬材料、纳米复合材料和功能薄膜材料的制备及微结构和应用研究,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五、培养创新人才
为了迎接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学院在教学和实践方面,又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讨与改革,坚持培养厚基础、宽口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创新人才。为此我院于2002年开设了“材料科学与技术试验班”。同时加强国内、国际合作与交流,与多个国家进行联合教学培养与交流,近年来我院已有多名学生到德国、日本、新加坡、香港、法国交流学习,我院于2005年与法国里昂一大联合培养中法理学、工学本硕连读试验班,我院与中科院物理研究所、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中科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建立了联合培养基地。学生不仅在全国一系列竞赛中取得了一批可喜成绩,毕业生更是以其扎实的理论功底、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深受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青睐。几十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已培养了3000多名高素质人才。其中800多人在美国、加拿大、日本和其它欧洲一些国家的著名学府包括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一流大学以及IBM、Bell等国际著名公司工作。近几年本科毕业生分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