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讲马、恩论文艺的一般的社会性质和规律马克思、恩格斯论文艺的一般社会性质和规律主要体现徳意志意识形态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等著作中。写作背景: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为揭露德国思辨哲学和“真正社会主义”的思想渊源、阶级实质,以及欺骗性和反动本质而写作的。马克思、恩格斯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出发,来分析文学艺术现象,主张文学艺术创作要从现实生活出发,从有生命、有个性的人物出发,反对从意识和观念出发,从作家臆想的意图和动机出发,反对将文学艺术创作变成理论原则的图解,或变成政治条文的注释,或变成抽象概念、主观意念的演绎。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是马克思为揭露资
2、产阶级的“斗争无用”论和空想社会主义的“和平改良”而写作的。序言对于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原理,作了深刻而精辟的论述。它对于考察一切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文学艺术的本质、形式和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列宁曾说:“马克思的经济学说就是马克思理认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也就是说,马克思的理论道路,是从研究经济学开始的,因为只有从研究经济学入手,才能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批判唯心史主义,揭露他们的虚伪性和欺骗性。在这个意义上讲马克思经济学批判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马克思、恩格斯论文艺的一般社会性质和规律主要涉及五个基本观
3、点:1马克思论文艺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2文艺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3文艺创作的出发点4文艺阶级性的复杂性5社会环境对人物性格的影响以下分述之:一、马克思论文艺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对人类社会的内部结构进行了经典的论述:“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马克思以上论述具有以下两层含义:第一、马克思把人类社会的内部结构分为五个要素、三个层次、两个矛盾。文艺属于上层建筑,
4、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作为上层建筑的文艺在一定经济基础上产生,并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作为意识形态的文艺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为一定的社会存在所决定。也就是说,它是社会存在决定的,是一定的社会存在的反映。文艺来自于生活,反映生活,反作用于生活。文艺是一种再现与表现的统一,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第二、文艺的内容和发展都要受到经济基础的最终的制约,同时也要受到上层建筑各个部分的影响,其中尤其是政治、宗教、伦理、哲学等的巨大影响。这是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运用。二、文艺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在政治经济批判导言中马克思说:“关于艺术,大家知道,它的一定的繁盛时期决不是同社
5、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因而也决不是同仿佛是社会组织的骨骼的物质基础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这就是说:艺术生产同物质生产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古希腊神话和史诗的产生,是同当时未成熟的社会条件相适应的,由于人类童年时期物质生产条件的限制,当时人们的认识能力和思维能力都还极其低下,他们不能科学地、合理地解释自然界的现象,更无力征服和驾驭自然力。而原始神话或史诗就是这种想象或幻想的产物,就是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的结果。也就是说:物质生产条件固然对文学艺术的发展有制约的决定的作用,但是这种作用不是直接发生的,所以不能把艺术的发展水平和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简单地等同起来。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也指出
6、:“上层建筑反映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变化,不是立刻、直接反映的,而是在基础变化以后,通过生产变化在基础变化中的折光来反映的。”这就是说,文学艺术与物质生产之间,不是直接的关系,而间接的关系。社会物质条件在文学艺术的发展、变革中,是决定性因素,但不是唯一的因素。因此,恩格斯说:“并不是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积极的,而其余一切都不过是消极的结果。”“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提琴。”也可以说,文艺发展和繁荣的条件是:物质条件、技术成就、文化交流,社会分工、教育水平、历史传统以及政治、宗教等各种因素在文艺发展的过程中,经济基础是最终的,最根本的制约因素。三、文艺创作的出发
7、点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恩对文艺创作的出发点进行了论述:“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前一种观察方法从意识出发,把意识看作是有生命的个人。符合实际生活的第二种观察方法则是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把意识仅仅看作是他们的意识。“这种观察方法并不是没有前提的。它从现实的前提出发,而且一刻也不离开这种前提。它的前提是人,但不是某种处在幻想的、与世隔绝、离群索居的人,而是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实现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发展过程中的人。这是马恩根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根本原理,并运用于观察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学现象所作出的经典性分析。马克思和恩格斯始终主张文艺创作要从现实生活出发,
8、从有生命有个性的人物出发,反对从意识和观念出发,从作家臆想的意图和动机出发,或图解理论原则,或注释政治条文,或演绎抽象概念,或用主观意念剪裁生活、改造人物,或以“自我意识”为核心,寻找个别素材为事先拟定的主题作印证等等,这些都会人物形象抽象化、模式化,有可能沦为某种观念的派生物和附属性。四、文艺的阶级性的复杂性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对文艺的阶级性的复杂性进行了论述:“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
9、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受统治阶级支配的。”“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表现为思想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因而,这就是那些使某一个阶级成为统治阶级的各种关系的表现,因而这也就是这个阶级的统治的思想。”这里表现出阶级社会中各种阶级的意识形态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规律性,而这种规律性又往往通过极为复杂的现象形态表现出来。阶级社会中的文艺作品总有一定的阶级性。阶级社会中的文艺作品的阶级意识的表现是很复杂的。A阶级意识的相互交叉B阶级成员的内部矛盾和分化C统治阶级的思想占统治地位D文艺作品题材和体裁的多样性五、社会环境对人物性格的影响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
10、纲中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又论证了这一思想,认为社会存决定社会意识,同理,社会环境决定人的本质和性格,环境和人物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一个重要问题。学习德意志意识形态就应该深刻理解人物的本质和性质对社会环境的的依赖关系,对文学创作和文艺理论都具有不可忽视的指导意义。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说:“那些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总会受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巨大影响,社会环境包括
11、时代、历史、民族、阶级等等。人物性格不能不依赖于社会环境,没有不为社会环境所决定的性格,无论是个人的性格,还是某一民族、某一阶级的性格,都必然受制于所处的物质生活条件。马克思、恩格斯还说,“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把德国的市民性格与荷兰的市民性格进行对比,分别阐明了两国市民性格的特点,深刻地揭示了这些特点的产生,精辟地指出德国市民、荷兰市民的差异源于两国不同的物质生活条件。由于德国的封闭、分散和落后,不具有“政治集中所需要的一切经济条件”,从而只追逐“小眼小孔的利益”,致使德国市民过于软弱,安于“虚假的独立性”,而荷兰市民的性格则不同,由于它拥有比德国雄厚优裕的经济基础和特质条件,较之于德国市民更坚强豁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