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1.1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人教版必修4)
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生活与哲学》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
第一框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
(2)两大社会基本矛盾
(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理解: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
(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分析:
(1)联系社会实际,说明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
(2)联系我国调整生产关系的实际,说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3)分析社会现实,说明改革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工作的强大动力
2.能力目标:
(1)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2)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
(3)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社会的规律性,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课标要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
3.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
4.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教学难点: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
【教学方法】
1.运用对比方法认识几种社会生活概况。2.联系社会实际对社会的物质性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加以理解。3.撰写论文,深入理解某一知识点。
【导入新课】在我们的生活中一直存在着真善美、假丑恶的对立和较量。我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什么是我们应当追求的,什么是我们必须远离和抛弃的,人在社会生活中必须对此作出判断和选择。
【讲授新课】
一、社会发展的规律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旧的社会历史论的局限性-认为社会历史由人的动机、目的决定
社会历史是人们活动的结果,而人的活动是有自觉意识和目的的。由此便形成一种假象,似乎社会历史是由人们的动机、目的等决定的。以往的社会历史理论被这种假象所迷惑,它们至多只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没有进一步追溯到产生这些思想动机的物质原因——社会存在。
【课堂探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人们可以认识自然界的规律,从而唯物主义地解释自然界,为什么不能认识社会的规律,从而唯物主义地解释人类社会为什么马克思能够发现社会发展的规律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科学以及风俗习惯等。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各种各样的社会意识,包括歪曲虚假的社会意识,无论其主观色彩多么浓厚,也不管它披上何种神秘的外衣,归根到底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P88
【专家点评】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既由他生活其中的社会环境所决定,又与他个
(3)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但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4)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过渡】实践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也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赖以建立的根本,是贯穿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核心概念。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但是社会基本矛盾是在实践中生成的,并且正是人的实践活动推动了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
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们在生产活动中所形成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它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A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B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
社会生活纷繁复杂,包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婚姻家庭生活等许多方面。这些方面都受生产方式的制约,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有什么样的社会结构;不同的生产方式,表现为不同性质的社会形态。社会的整个面貌只能从生产方式中得到科学的说明。
【举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产生与推广
C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
【举例】P89马克思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气机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
会。”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表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3)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A含义
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设施和社会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政治法律制度包括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部们、党派等国家机器和政治组织。国家政权是上层建筑的核心。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决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决定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b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服务于先进促进发展,推动进步;)
(服务于落后束缚发展,阻碍进步;)
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体现了两者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社会历史发展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2)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的实现途径
A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通过阶级斗争实现
【举例】十月革命、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B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改革)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它不是通过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阶级斗争的方式解决,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改革是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工作的强大动力。
总之,人类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不断地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从而推动社会历史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辨析】
1.社会存在的变化和社会意识的变化是同步进行的。()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因而社会意识能够决定社会存在。()
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促进作用。()
4.社会存在的变化和社会意识的变化是同步进行的。()
5.生产关系的状况决定生产力的性质,生产关系的发展必然引起生产力的变革。()
6.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发展必然促进经济基础的变革。()
7.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只存在于阶级社会之中。()教师点拨:
1.(×)名师点评: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发展,但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2.(×)名师点评:社会意识的作用始终是第二位的,主张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是历史唯心主义观点。
3.(×)名师点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促进和阻碍的双重作用。正确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错误的社会意识则阻碍社会存在的前进。
4.(×)名师点评: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发展,但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5.(×)名师点评: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6.(×)名师点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7.(×)名师点评:这两大基本矛盾贯穿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