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1.1社会发展的规律

4.11.1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人教版必修4)

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生活与哲学》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

第一框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

(2)两大社会基本矛盾

(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理解: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

(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分析:

(1)联系社会实际,说明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

(2)联系我国调整生产关系的实际,说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3)分析社会现实,说明改革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工作的强大动力

2.能力目标:

(1)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2)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

(3)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社会的规律性,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课标要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

3.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

4.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教学难点: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

【教学方法】

1.运用对比方法认识几种社会生活概况。2.联系社会实际对社会的物质性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加以理解。3.撰写论文,深入理解某一知识点。

【导入新课】在我们的生活中一直存在着真善美、假丑恶的对立和较量。我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什么是我们应当追求的,什么是我们必须远离和抛弃的,人在社会生活中必须对此作出判断和选择。

【讲授新课】

一、社会发展的规律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旧的社会历史论的局限性-认为社会历史由人的动机、目的决定

社会历史是人们活动的结果,而人的活动是有自觉意识和目的的。由此便形成一种假象,似乎社会历史是由人们的动机、目的等决定的。以往的社会历史理论被这种假象所迷惑,它们至多只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没有进一步追溯到产生这些思想动机的物质原因——社会存在。

【课堂探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人们可以认识自然界的规律,从而唯物主义地解释自然界,为什么不能认识社会的规律,从而唯物主义地解释人类社会为什么马克思能够发现社会发展的规律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科学以及风俗习惯等。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各种各样的社会意识,包括歪曲虚假的社会意识,无论其主观色彩多么浓厚,也不管它披上何种神秘的外衣,归根到底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P88

【专家点评】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既由他生活其中的社会环境所决定,又与他个

(3)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但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4)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过渡】实践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也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赖以建立的根本,是贯穿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核心概念。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但是社会基本矛盾是在实践中生成的,并且正是人的实践活动推动了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

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们在生产活动中所形成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它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A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B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

社会生活纷繁复杂,包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婚姻家庭生活等许多方面。这些方面都受生产方式的制约,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有什么样的社会结构;不同的生产方式,表现为不同性质的社会形态。社会的整个面貌只能从生产方式中得到科学的说明。

【举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产生与推广

C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

【举例】P89马克思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气机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

会。”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表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3)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A含义

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设施和社会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政治法律制度包括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部们、党派等国家机器和政治组织。国家政权是上层建筑的核心。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决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决定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b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服务于先进促进发展,推动进步;)

(服务于落后束缚发展,阻碍进步;)

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体现了两者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社会历史发展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2)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的实现途径

A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通过阶级斗争实现

【举例】十月革命、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B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改革)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它不是通过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阶级斗争的方式解决,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改革是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工作的强大动力。

总之,人类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不断地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从而推动社会历史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辨析】

1.社会存在的变化和社会意识的变化是同步进行的。()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因而社会意识能够决定社会存在。()

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促进作用。()

4.社会存在的变化和社会意识的变化是同步进行的。()

5.生产关系的状况决定生产力的性质,生产关系的发展必然引起生产力的变革。()

6.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发展必然促进经济基础的变革。()

7.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只存在于阶级社会之中。()教师点拨:

1.(×)名师点评: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发展,但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2.(×)名师点评:社会意识的作用始终是第二位的,主张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是历史唯心主义观点。

3.(×)名师点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促进和阻碍的双重作用。正确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错误的社会意识则阻碍社会存在的前进。

4.(×)名师点评: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发展,但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5.(×)名师点评: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6.(×)名师点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7.(×)名师点评:这两大基本矛盾贯穿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

THE END
1.社会运行机制社会外层结构的性质是指社会政治与法律是否对社会成员自由自主的行为具有保障作用,具有保障作用的政治法律就是真实意义上的公民契约,否则或许只是一种形式。 所谓社会运行机制就是社会内层结构与外层结构要素相互作用的过程以及作用结果的表现。其中,社会文化是社会运行机制的作用基础,经济是社会运行机制的结果,社会内层结构https://www.jianshu.com/p/b394f71ae114
2.规律自然规律社会规律的性质与形式规律、自然规律、社会规律的性质与形式 2012-10-26 摘要:物质是客观的,规律也是客观的,但这两者在表现形式上是有区别的。思考其内在联系,导出规律的产生与事物的产生、发展、灭亡之间是否同步的问题。规律的客观性与物质的客观性是有区别的,规律无可感性,规律通过事物发展过程中相对静止点的连续性而表现出来。规律是https://www.csust.edu.cn/mksxy/info/1077/1771.htm
3.恩格斯论社会历史规律的性质2015 年第 8 期 观察No与.8,2思01考5 观察与思考 OBSERVATION AND PONDERATION 2015 年 8 月 2015Au年g.第,20185 期 恩格斯论社会历史规律的性质 要要要纪念恩格斯逝世 120 周年 □ 赵家祥 提要:社会历史规律性质的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体系中极为重要的理论.恩格 斯对此有多方面的论述,概括起来有五个主要https://gcysk.sky.zj.gov.cn/EN/article/downloadArticleFile.do?attachType=PDF&id=483
4.中国大陆黑社会(性质)犯罪的演变过程规律及其发展趋势4杨森;我国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研究[D];安徽大学;年 5谭丽;中国大陆黑社会(性质)犯罪的演变过程、规律及其发展趋势[D];贵州大学;年 6马雯晴;论黑社会组织犯罪立法研究[D];甘肃政法学院;年 7谭玥;中国大陆黑社会(性质)犯罪的演变过程、规律及其发展趋势[D];贵州民族学院;年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FLT200101008.htm
5.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故答案为: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人类进步;社会发展 点评熟记化学研究的内容,知道学习了化学后能研究哪些方面,如何才能使化学服务于社会,造福于人类. 练习册系列答案 1加1阅读好卷系列答案 专项复习训练系列答案 初中语文教与学阅读系列答案 阅读快车系列答案 http://www.1010jiajiao.com/czhx/shiti_id_7c346cf2bffbf4997c5cf2c441d0ae37
6.高二政治教案:《社会发展的规律》教学设计本文题目:高二政治教案:社会发展的规律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框共设三目:第一目主要分析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从而深入理解社会的物质性特征。第二目分析了两大社会基本矛盾,通过这一发现,使人类关于社会历史的理论第一次真正成为科学,在社会历史领域彻底坚持了唯物主义。第三目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http://www.gaokao.com/e/20181115/5becc198cafd2.shtml
7.社会历史规律的特点(通用6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显示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唯物史观把它表述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的基本内容。这一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其内容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及其发展变化的方向,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https://www.360wenmi.com/f/filebk760ht8.html
8.自考大专04265社会心理学复习考题复习资料2、社会心理学的性质 参考答案:社会心理学是介于心理学和社会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主要从社会相互作用的角度来研究个体和群体的心理现象及其从属的社会行为。它着重探讨个体社会化的条件和规律、个体受群体的影响以及群体中的个体相互作用等方面的一般规律;探讨社会心理形成、发展的基本过程及其变化的条件和规律性。按照http://www.mdgs-edu.com/fxzl/1779.html
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讲教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课程性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体系及其基本内容的重要课程是普通高等学校对大学生系统进行思想理论教育的一门必修课程是大学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的主渠道二教学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1/0307/6230013224003113.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