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1】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
【知识点2】人与自然的关系
【知识点3】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含义及其关系
【知识点4】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含义及其关系
【知识点5】社会形态的内涵及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与多样性
【知识点6】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及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知识点7】改革的性质和作用
【知识点8】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知识点9】人的本质
【知识点10】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知识点11】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
含义
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3)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
2.社会意识即依赖于社会存在,又具有独立性
(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
(2)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其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
马克思认为,应当合理的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变换。
生产力
生产关系
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最基本的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相互关系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1)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2)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1)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2)党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归根到底是生产力决定的,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是否适合生产力的状况。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1)经济基础的需要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
(2)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3)经济基础的变更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并决定变革的方向。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社会形态
内涵
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经济基础是社会的“骨骼系统”;上层建筑是社会的“血肉系统”。
更替的统一性
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更替,是社会历史运动的一般过程和一般规律
更替形式的多样性
某些民族可以实现跨越,但其跨越的方向、跨越的限度是受总体历史进程制约的
内容
贯穿社会发展过程始终,规定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趋势,并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根本的推动作用的矛盾
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基本矛盾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1.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性力量。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3.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法,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性质
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部分质变,推动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动力。
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科技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正确把握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
(1)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2)科学技术的作用即受到一定客观条件的影响,也受到一定主观条件的影响。
(3)正确认识和运用科学技术,需要有合理的社会制度保障科学技术的正确运用,始终坚持使用科学技术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让科技为人类造福。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人的本质属性表现在各种社会关系中;人的本质是变化的、发展的。
在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历史人物不管在历史上发挥什么样的作用,都要受到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制约,不能决定和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进程和总方向。
(1)任何历史人物的出现都体现了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
(2)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方法,分为历史分析法和阶段分析法。
【2019.T3单选真题回顾】
1、马克思指出,判断一个变革时代不能以该时代的意识为依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去解释。这里的“物质生活的矛盾”从根本上说是()。
A.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现存冲突
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现存冲突
C.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现存冲突
D.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现存冲突
【2018.T3单选真题回顾】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基础是唯物史观关于()。
A.总体的人在总体的历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的原理
B.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原理
C.人民群众的活动受到社会历史条件制约的原理
D.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
【小结】
考研政治限时免费听课!立刻报名,机会不容错过
考点精讲班
考试科目
总时长(可用1.2倍速或1.5倍速)
适用人群
班级介绍
点击红字即可听课
考研政治思修
约9h
适用于零基础,需要系统化科学备考的考研学子
围绕考试大纲,全方位系统讲解考点,高效率精准锁分
考研政治近现代史纲要
约16h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233网校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