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荣臻元帅网

聂荣臻以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战争观为指导,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和分析战争,坚持把战争放到社会的大系统中去,从它与社会政治、经济等关系上做横向考察,并且从它的产生、发展和灭亡上去做纵向考察,深刻、正确地认识了战争的实质,批判了战争问题上的历史唯心主义观点。

(一)坚信“战争是政治的继续”

聂荣臻在《军事问题报告提纲》一文中,指出:武装斗争必须与其他斗争密切配合。首先,是要建立抗日政权;其次,要进行财经建设;三是要进行思想文化建设。他在谈到新军建设的特点时指出:对士兵必须进行“坚强的民族意识与阶级意识,经过系统的政治教育与实践经验”的教育。提出建立“没有政治委员就没有红军”的政治委员制度。聂荣臻在辩证法地认识战争与政治的关系中,深化了战争本质的观点。认为政治与战争是目的与手段的关系。没有不带政治目的的战争。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所以经济目的是和政治目的结合在一起、包含在政治目的之中的。对于政治目的来说,战争是手段。为达到一定的政治目的可以有许多手段,如政治斗争、外交斗争、经济斗争等等。当这些手段达不到目的时,才采用战争这种特殊的暴力手段。

战争的本质是政治,是流血的政治。因此,在政治与战争的关系上,政治对战争有决定性的作用。政治决定着战争的性质和人民群众对战争的态度,从而影响着战争

的进程和结局;政治决定着战争的战略方针和计划,影响着作战方式和作战方法的变

革;政治决定着武装力量的性质及其建设方向;政治还决定着其他战争力量因素——经济、外交、科技等如何投入战争,保证战争的胜利。政治对战争有决定作用,但战争反过来对政治也有反作用。一是战争可以锻炼人民,教育人民,唤起人民的政治觉悟,促进政治的进步;二是战争的进程和结局影响着政治目的能否实现以及实现到何种程度;三是战争最终的结局往往导致政治力量的重新组合。一场大的战争的结局,常常会使一个阶级、一个国家或民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或者进步,或者倒退。聂荣臻指出:“我们所进行的革命战争的性质和它的最基本特点,就在于这个战争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反对官僚资本主义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密切结合的全面战争,而不是单纯的军事斗争”。[6]无产阶级领导的战争也是政治的继续,是进步的正义的人民的全面战争,是为了推翻反动统治阶级的战争。

聂荣臻在军事实践中,运用和发展了毛泽东军事辩证法中提出的一些解决军事与政治关系的原则:在战争中深入持久地进行政治动员的原则。这是聂荣臻军事思想的一大特色。既然战争一刻也离不开政治,那么在战争过程中就必须对军民进行深入的政治动员。他指出:“把群众真正的发动起来,才能支援长期的大规模的战争,取得战争的胜利”。[7]又说:“在战争的时候,政治思想工作要上火线”。我们必须“发挥我军政治攻势,震慑和瓦解敌军”。[8]只有在战争中时刻做好广大指战员的思想政治工作,才能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和思想境界,才能为人民大众的幸福而英勇作战。

聂荣臻认为,在军队与党的关系上,人民军队必须服从党的领导。这一原则也是由政治与战争的关系决定的。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的原则,是中国共产党的建军原则。军队是执行党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必须坚决执行党的方针、路线,服从党的领导。聂荣臻指出:一切武装力量如果没有党的保证与领导,是有特殊的危险性的……枪杆子是应该服从革命的。

军政并举的原则。聂荣臻既反对单纯军事观点,强调军事要服从政治的原则;又

反对不适当地强调政治工作的地位和政治工作脱离实际的倾向,指出军事工作和政治

工作要结合起来。在战争中深入持久地进行政治动员的原则。既然战争一刻也离不开

(二)觉醒了的人民力量是无敌的

聂荣臻坚信唯物主义,并把历史唯物主义这一原理运用于军事领域,充分肯定人民群众对战争胜负具有最终的决定作用。众所周知,人心向背是一条历史法则,至关重要,人民群众的反战态度和决心是制约战争的重要因素。在中国革命战争中,正因为有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和参与,中国革命才取得最后胜利。人民群众之所以是战争力量的源泉,是因为,战争作为人类社会活动的一种特殊过程,归根到底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参加。离开了人民群众的支援和参与,离开了人民群众提供的人力和物力,战争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任何一场战争都难以取胜。直接参加作战的军队士气,归根到底也取决于人民群众对战争的态度。革命战争代表着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它能把广大人民群众团结在自己的旗帜下,为着革命战争的胜利而英勇奋斗。因此,聂荣臻在自己的军事论著中,多次引用毛泽东的“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来教育广大指战员。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阶级觉悟和民族觉悟不断提高,发扬革命精神,为了国家独立、民族的解放,进行波澜壮阔的伟大革命,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国人民自己的国家。聂荣臻强调:广大的群众运动已

经在蓬蓬勃勃地生长起来,终会让我们争得最后的胜利的!中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如何发动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聂荣臻认为,要发动群众,必须要做艰苦的宣传

总之,聂荣臻等创建的抗日模范根据地——晋察冀边区,曾得到毛泽东、朱德、王稼祥等党和军队领导人的高度评价。毛泽东在《抗日模范根据地晋察冀边区》一书的序言中称赞说:聂荣臻等创立的晋察冀根据地“……不但足以击破汉奸及其应声虫们的胡说,而且足以为各地如何实行三民主义,如何唤起民众以密切配合抗战的模范”。王稼祥进一步指出:晋察冀边区“实行民族主义,发动了广大群众参加抗日斗争;实行民权主义,给了人民以自由;实行民生主义,改善了人民的物质生活,提高了人民抗战的积极性”。忠实地执行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政策,充分发动人民群众参加抗战,给人民以民主自由,改善人民的生活,提高人民抗战的积极性,这是晋察冀边区能够成为敌人后方抗日模范根据地的根本原因。这是毛泽东和党中央对聂荣臻等充分发动人民群众进行抗战并取得胜利的充分肯定。

(三)拥护正义战争,反对非正义战争

战争都是正义的,一切阻碍进步的战争都是非正义的”。那么什么样的战争是正义的,

战争对于社会历史的发展,有的起进步作用,有的起阻碍作用,而被区分为进步的战争和反动的战争。一切革命战争都是进步的战争,因为它是为改变旧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使生产力得到解决,促进社会发展进步为改变旧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使生产力得到解决,促进社会发展进步而进行的战争。反革命战争则是反动的阻碍历史发展的战争。所以革命战争的正义性与进步性是一致的,反革命战争的非正义性与反动性也是一致的。认清了战争的性质、目的等,就可以正确地确定对战争的态度。

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进行的是民族自卫战争,是反侵略、反独裁、

我国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全民皆兵,威力无穷”!实践证明,由于法西斯侵略

者失道寡助,最终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遭到彻底失败。第二次世界大战和中国抗日战争的结局证明,为正义而战的人民和军队是所向无敌的,尽管会遇到挫折,正义战争总是要战胜非正义战争。

(四)为人类永久和平而战

(五)有主义有革命精神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

战争胜负“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这是毛泽东关于战争力量诸因素在战争中的不同作用的著名论断。他以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阐述了人与武器、人与物等的辩证关系,揭示了人在战争中的决定性作用,批驳了战争中的“唯武器论”和“唯意志

论”。战争是力量的竞赛,既是物质力量的竞赛,又是精神力量的竞赛,是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结合的竞赛。战争的胜负是由双方战争力量诸因素综合对比和较量决定的,强者胜弱者败这是战争的普遍规律。

聂荣臻认为,战争的胜负主要决定于作战双方的军事、政治、经济、自然等条件,同时还决定于作战双方的主观指导能力。战争是力量的竞赛,但力量在战争过程中变化其原来的形态,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上,主观的努力是决定的因素。客观因素只是具备胜负的可能性,要取得胜利,还必须加上主观的努力,即战争中的自觉的能动性。战争指导者不能超越客观物质条件许可的限度,以求战争的胜利,然而可以而且必须在客观物质条件许可的限度内,能动地争取战争的胜利。

聂荣臻概括出革命战争中我军主观上所具有和坚持的精神因素主要有:

第三,艰苦奋斗、英勇牺牲精神。这是无产阶级政党和军队的优良传统和宝贵财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作战非常英勇,不怕牺牲,敌人闻风丧胆。为什呢?聂荣臻说:“我们所以能够在战斗中严重地打击敌人,得到这些胜利,完全是依靠全体指战员在战斗中发挥了最高的英勇牺牲、坚决奋斗的精神。”“正因为我们艰苦与英勇,才能支持长期的战争。”同时,他提倡军队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指出:“我们不要以为没有什么困难,相反的要认清困难的严重性,要有精神上的准备,多方设法来克服,任何困难是可以战胜的。我们应该有过去那样坚决顽强克服困难的精神,来战胜黑暗,迎接光明”。他又说:“要有高度吃苦耐劳的精神,红军一昼夜急走240里,抢夺泸定桥,就是高度吃苦耐劳的表现……这种吃苦耐劳的精神是伟大的,是应当学习的。”“党军能如此勇敢直前牺牲一切地去杀敌,证明党军能知道他本身的责任(和战争的目的),受了主义的培养的表现。”拥有“精神上的战具。”

总之,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对战争胜负具有最终的决定作用,就是这种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的突出体现,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必然结论。聂荣臻相信即使在未来的信息化战争中,人民战争的地位和作用并没有改变。当然,人民群众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突出地表现在正义战争中。因为正义战争与人民群众的利益密切相联,所以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聂荣臻在充分肯定人民群众在战争中的决定作用的同时,也充分肯定人民军队在战争中的重大作用。这表明聂荣臻具有坚定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战争观。

THE END
1.法律硕士考试每日一练(2024/11/29)考试试题D、准用性规范 点击查看答案 【单选题】法的最终决定因素是( )。 A、统治阶级的意志 B、阶级斗争状况 C、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D、历史传统 点击查看答案 【多选题】按照法律规范为主体规定行为模式的不同方式,可以把法律规范分为( ) A、义务性规范 B、授权性规范 C、保护性规范 D、禁止性规范 点击查看答案https://www.netkao.com/flss/Artle/20241129/247341118789.html
2.法的最终决定因素是()。单项选择题法的最终决定因素是( )。 A.统治阶级意志 B.阶级斗争状况 C.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D.历史传统 点击查看答案 延伸阅读http://www.ppkao.com/shiti/1582887/
3.浅析法的概念1、法最终的决定因素是( ) 国家的组织形式 国家的阶级结构 一定的生活条件 历史条件 答案:C 2、法的共同本质( ) 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法是国家意志的体现 法是领导这个人意志的体现 法是全体公民意志的体现 答案:A 3、法律实施的最终保障力量( ) https://m.offcn.com/sydw/2020/0203/531223.html
4.制约教育目的的最终决定性因素是()。D. 也应对“人的安全因素”进行检查 E. 安全生产检查的最终目的是消除隐患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课程设计可以分为宏观课程的设计和微观课程的设计两种层次。 A. 正确 B. 错误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在考察投资效益时,把所有费用都折算为每年的投入的方法是()。 A. 投资收益率 B. 净现值法 C. 年费https://www.shuashuati.com/ti/5fdfbc0368d8411a9e2b6ccd59f35a1c.html
5.2023年7月福师《法理学》在线作业一奥鹏100分答案19.最终决定法的因素是( ) A.国家权力 B.物质生活条件 C.人类理性 D.文化传统 答案: ' I* _$ w, A' ?- l8 d 20.法的历史类型更替的根源是( )% ^1 k0 m1 k' H A.政治制度的演变 B.经济体制的改革 C.思想文化的进步 D.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 N8 {, Z/ g J4 Q http://www.aopen255.com/show/56911.html
6.法与利益范文6篇(全文)法与利益 第2篇 一、道德与法律的学理含义。 (一)、道德的学理含义: 1、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来看,道德根源于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恩格斯讲:“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而社会直到现在还是在阶级对立中运动的,所以道德始终是阶级的道德。”这表明道德的内容最终由经济条件决定,并伴随经济https://www.99xueshu.com/w/file61y890bc.html
7.2004年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全国联考考试综合课试题及其2、对法律所体现的国家意志起最终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 A、 国家的历史传统 B、国家的阶级结构 C、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D、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1、 最早依法建立和维护代议制民主制度的法律是( )。 A、奴隶制法 B、封建制法 C、资本主义法 D、社会主义法 https://www.kaoyan.com/kaoyan/2004-09/03-343/
8.A.经济条件不是法的内容的惟一决定因素B.法的物质制约性原理不有些国家的经济制度或经济发展水平相同,它们的法律却千差万别。这种现象表明( ) 。A.经济条件不是法的内容的惟一决定因素 B.法的物质制约性原理不具有普遍性C.经济以外的因素有时也对法的本质起最终决定作用 D.一国法律的具体表现形式与该国的https://www.koolearn.com/shiti/dx-st-5346.html
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大学期末考必背)A、辩证法 B、历史观 C、劳动价值论 D、剩余价值论 8、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A) A、合理内核 B、基本内核 C、精髓 D、核心 9、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东西方矛盾焦点和帝国主义政治体系最薄弱环节的国家是(D) A、德国 B、奥地利 2 C、中国 https://www.360doc.cn/article/69179867_1058066091.html
10.银符考试题库在线练习D.行政法规范易于变动 A B C D 2. 下列属于极端状态的市场主要有 。 A.完全竞争市场 B.垄断竞争市场 C.寡头垄断市场 D.完全垄断市场 A B C D 3. 统一战线在中国革命中有着特殊的重要性,主要是由以下因素决定的 。 A.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在阶级构成上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 B.统一战http://www.cquc.net:8089/YFB12/examTab_getExam.action?su_Id=5&ex_Id=6691
11.教育发展水平的最终决定性因素是()教育发展水平的最终决定性因素是( ) A 政治制度 B 生产关系 C 经济基础 D 生产力 D【解析】生产力发展促进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更新,也促进着教育方法,组织形式的发展与改革,它们都与生产力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都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前提的。最终决定教育的发展水平。因此,本题选D。https://m.gx.huatu.com/2022/0930/1834712.html
12.考研政治(一)马克思原理费尔巴哈所理解的实践仅限于1.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2.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3.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出金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https://blog.csdn.net/wangjunlei666/article/details/126823980
13.陈剑:房价最终的决定因素是家庭收入房产新闻陈剑:非常简单,房价最终的决定因素是家庭收入。在完全市场化的情况下,房产作为投资品,其价值来自未来的现金流,也就是租金,也是和收入挂钩的。如果我们期望居民家庭收入增长高于GDP增长,那房价增长高于GDP增长也是合理的。如果房价涨幅远远高于收入增长,那就很可能是泡沫。 http://news.focus.cn/cangzhou/2011-11-05/1570363.html
14.HR硬核技能:人力资源数量规划HR赋能工坊前台,就是业务人员,主要采用工作驱动因素法。在其工作内容当中,找到和用人数量直接相关的因素,建立回归方程,最终确定人员数量。 中台依据工作量来计算人员数量。 后台,则是按照人员结构进行数量预测。 定编的一般次序为先业务、再职能、再管理、再全员,也就是先自下而上,再自上而下。 https://www.shangyexinzhi.com/article/80037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