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肖峰博士:为什么从最高人民法院辞职
他说,一切事情都具有不确定性,就像自己之前也从未想过会从最高人民法院辞职,但现在由于自己身体状况等原因已无法继续履职。
在法庭上,肖峰游刃有余地掌控着每一场庭审。他拒绝冗长、拖沓的庭审节奏,他认为引导双方在观点中对抗、交锋,才能使得法官更有效发现事实的真相、法律适用的方向。
法庭上的一端,肖峰是一个认真、严肃、甚至“严苛”的法官,他会当庭打断有些当事人、代理人啰嗦、重复的陈述,来提高庭审效率。有人善意地提醒他,不要总是打断当事人,会被举报、投诉!肖峰却不担心,“我的每次打断都是基于公心,于法有据。”
法庭下的另一端,肖峰也有活泼、幽默的一面。微博有网友留言,看肖峰法官的庭审真解压。肖峰回复道:瞒不住了,我的英文名就叫winzip(windows系统的压缩、解压文件的程序)
“我认为工作跟生活要分清楚。一个人不能永远是一种状态,就像喜剧演员,他在台上是很活泼、幽默的,但是他在私底下可能是安静的,人会随着角色不同而发生变化。”肖峰说道。
庭内:“有看头”的庭审及被“围观”的法官
《21世纪》:你主持的庭审直播和撰写的裁判文书是很多法律实务人士围观的对象,你如何看待这种围观现象?
肖峰:这个确实是出乎我意料的,之前还在法院工作时,就曾听说我主持的庭审录像成为律师出庭课的分析对象,最近又有人告诉我B站(哔哩哔哩网站)上已经有人上传了我的开庭视频片段剪辑。我想这可能是因为我更强调诉讼指挥权、庭审节奏比较快、气氛比较紧张,也就是坊间戏说的比较有看头。这也与我个人提倡高效庭审、有效对抗的裁判理念有关。我认为,在某种程度上,每一个庭审直播都是一场“秀”,秀出当事人的人心、秀出代理人的专业、秀出法官的公义,而法官的公平正义在庭审阶段最重要的就是要确保程序正义。这里的程序正义不但包括平等地对待所有诉讼参与主体,也包括有效率地把控庭审节奏。而庭审效率、节奏的提高则主要取决于主持庭审的法官敢不敢、能不能依法合理行使诉讼指挥权。司法实务中,确实有个别法官因担心行使诉讼指挥权过多引发当事人不满导致被投诉的心理,而对庭审持放任态度,造成庭审拖沓的现象,也有法官因自身专业能力欠缺、庭前准备不足等原因,而不能让当事人聚焦争议焦点,形成对抗,有效行使诉讼指挥权的情形。总而言之,法官主持庭审的效率高低直接折射了法官的担当精神、专业能力和庭前准备。
当然,由于我能力一般、水平有限,庭审和裁判文书中肯定也还有很多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完善。
《21世纪》:你在社交媒体上发声较多,怎么看待有人称呼你为“网红法官”?是否介意这样一个标签?
《21世纪》:2015年的时候,你为何想到开一个公众号?
《21世纪》:你之前担任法官时,除了办理案件还有哪些研究性的工作?
当然,作为最高法院的法官,除了办案,还有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调研收集分析全国法院审判实践中出现的疑难问题,通过起草司法解释、指导意见、会议纪要等形式加强对下指导工作。以我参与起草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民间借贷、民事诉讼法、劳动争议等司法解释为例,我们一般都会通过书面收集问题、到地方法院调研走访、召开法院系统征求意见会和专家教授论证会、征求全国人大法工委意见等方式进行严谨论证,尽量出台有针对性的规范文件,统一各地法院的案件裁判尺度。
此外,对于一些解决方案尚不成熟,但实务有迫切需要的争议问题,我们也会通过指导性案例、个案答复、法官会议纪要等方式进行对下指导。
《21世纪》:成为一名像你这样优秀的法官,有哪些好的学习方法?
肖峰:谢谢您的夸奖,如果优秀法官是个荣誉称号的话,我必须承认自己还没有取得过这个荣誉。至于论一个法官的自我修养,我个人觉得要做到三修:修心、修德、修业。所谓修心,就是要始终心静如水、保持平淡心,主动拒绝各种外来诱惑;而修德,就是时刻对标法官职业道德要求,坚守良知,守住道德底线;至于修业,则要不断认真钻研法律业务、打磨完善审判业务能力。
就学习而言,我个人的一点体会就是“三多”:首先是多看,既要多看业务书籍,也要多看其他法官的实务操作。其次是多问,这里的问,既要多问同行、多问专家教授,也要多问自己,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第三是多想。平时将看来的、问到的及时梳理总结,消化吸收,做好知识管理工作。例如,我个人就有一个习惯,每办完一个案件,我会复盘看办理这个案件时的受益和不足,并及时记录,择时回温。
庭外:一切都具有不确定性,包括我的辞职
《21世纪》:你为何选择离开法院?
肖峰:我离开最高人民法院主要还是个人健康和家庭原因。其实,我现在心里也很不舍,自博士毕业考进最高法院工作,我的黄金职业生涯都在这里度过,这里提高了我的政治站位、培养了我的业务能力、锤炼了我的意志品质,也是在这里,有幸遇到了很多志同道合的好领导、好同事。
《21世纪》:辞职后,你为何选择担任中华遗嘱库法律委员会主席一职?你目前的工作内容是什么?
肖峰:我主动提出辞职被组织批准后,按照就业限制有关政策要求,三年内不能到原审判业务主要涉及领域就业。鉴于我这些年审理的大多数都是房地产、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借贷担保以及公司股权纠纷等商事案件的实际情况,经过认真考虑,我最终接受了陈凯先生(中华遗嘱库管委会主任)的邀请,到非营利性公益组织中华遗嘱库担任法律委员会主席。之所以选择担任这个职务,有三个原因:
第一,看好继承领域的发展前景。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个人拥有的财富逐年增多。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与继承有关的业务领域将面临巨大的时代机遇。故选择继承领域应该会有更多个人成长机会和空间。
第二,认同中华遗嘱库使命和宗旨。中华遗嘱库的使命是推动遗嘱进入每个中国家庭。宗旨是解后顾之忧,传和谐家风。我特别认同其宗旨和使命。
此外,我本身也长期着力房地产、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公司股权等领域法律理论研究和实务操作,而继承也涉及房屋、股权等诸多遗产类型的管理和传承,所以目前我的初步想法是结合自己的特长,将民法典新设的遗产管理人制度与中华遗嘱库的机构优势相结合,通过培训、宣传等方式继续拓宽中华遗嘱库的公益领域,提升社会公众的遗嘱意识,让遗嘱真正走入每一个中国家庭,“解后顾之忧,传和谐家风。”
《21世纪》:你对于未来的职业生涯有何规划?是否考虑再次转换赛道?
肖峰:我觉得一切皆有可能,对未来唯一能确定的就是不确定,此后我是否会再次转换赛道,进入自己非常熟悉的房地产、建设工程施工、公司借贷担保等领域也都是有可能的。
《21世纪》:你曾讲授过很多线下课程,此后你会继续考虑通过线上授课吗?
《21世纪》:你平时有哪些减压的方式吗?
肖峰:我经常排解压力的方法就是逗我们家小朋友,还有听郭德纲的相声。另外,因为前些年工作压力确实很大,身体不太好,所以最近这两年就开始注意锻炼身体。
《21世纪》:你在法庭上很严肃,但我们从社交媒体上了解到你是一个语言很风趣、幽默的人?
肖峰:离开了我们的职业角色,我们还有人的自然属性。我认为工作和生活要分清楚,从我的庭审直播上看,你可能会觉得我是一个严肃、甚至苛刻的人,但现实中你可能又会觉得我说话又好像比较幽默、搞笑。一个人不能永远是一种状态,就像喜剧演员,他在台上是很活泼、幽默的,但是他在私底下则可能是安静的,一旦场合不同,就可以闪速完成角色转换。
《21世纪》:法官和律师都是法律职业共同体的主要成员。在法官眼里,什么样的律师最值得尊重?
肖峰:作为一个曾经的法官,我见过的律师中,让我印象深刻,认为值得尊重的律师,都像我们老校长江平教授所说的那样,具备两个“质”:一个是哲人素质,一个是学者气质。哲人素质,律师要凭智慧来启迪人,而不是靠倒卖法律知识,法律技巧来赚钱。在提供法律服务的时候,要给人更多的法律知识。学者的气质,要有严谨的法律知识和作风,而不是一知半解,信口开河,不懂装懂。学者型的律师,更是指要有持续学习的精神。因为法律知识更新非常快。如果不坚持学习,你的旧船票就肯定登不上新客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