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关系是否构成消费关系崔永青律师律师文集

近年来,医疗纠纷在我国呈日益增多的趋势。很多医疗纠纷因为处理不当或不及时,导致激化,酿成恶性事故。2001年,我国江西等省发生几起患者杀害医生的恶性事件。医疗过程中,患者知情权严重不足,发生医疗纠纷后,解决渠道不畅,以及近年来药价虚高、以药养医、开处方收回扣,医疗服务质量差、价格高、不透明,以及部分医院、医生对患者不负责任,对无钱治病的患者不予救治,严重影响了医院的信誉和形象,导致医疗纠纷增多,加剧了纠纷的激化。这与我国现行法律对医患关系的性质规定不明,导致医疗纠纷解决无法可依有很大关系。目前,我国法律法规涉及医疗纠纷的不多,理论上也各持己见。《医疗事故处理办法》是唯一一部专门处理医疗纠纷的法规,但随着实践的发展,也亟待修改。在此,对医患法律关系的法律性质及医疗纠纷的处理作一探讨。

一、医患法律关系本质上是合同关系

(一)医疗服务合同具备合同的基本特征。

医院作为医疗服务提供者,与患者的关系在本质上是合同关系。我国《合同法》第2条规定,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消灭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从主体上讲,医院与患者之间无隶属关系,是平等的民事主体,可以就双方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订立合同。从内容上讲,患者给付对价,医院为其提供医疗服务,确立双方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在此,医疗服务必须给付一定的对价才能取得,具备了商品的性质。因此,医院与患者之间可以就医疗服务订立合同,这种合同可以统称为医疗服务合同。我国《合同法》分则中未将医疗服务合同列为典型合同,但其仍然适用《合同法》总则的规定,并可参照分则中最相类似的规定。

医疗服务合同根据不同的阶段和内容有所不同。根据医院就医程序,在门诊挂号阶段,医院将挂号收费的金额等悬挂张贴,明示就医患者,视为提出要约,患者到医院挂号就医,即为承诺,此时,合同关系即为成立,可以称之为门诊合同。患者履行了交款义务,医院即应按照患者要求,根据患者情况,提供相应医疗服务。在此阶段,医院应对患者病情作出初步诊断,提出治疗或者需要进一步检查的建议。此时,门诊合同双方履行完毕。经门诊或会诊初步确诊病情后,医生开出处方或者确定医治方案。患者在医院购买药品或进行检查的,划价交款后,合同即为成立;需要在医院进行手术或住院治疗的,患者或其家属在手术单上签字,合同即成立,可以称为医治合同。

(二)医疗服务合同具有特殊性。

首先,构成医疗服务合同的门诊合同和医治合同是相互关联的两个合同。医治合同与门诊合同虽然是相互独立的两个合同,但由于医院及医务工作的特殊性质,二者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在门诊合同订立后,医院即对患者负有进一步救治的义务,患者需要采取进一步医疗或急救措施的,医院必须予以救治。

另一方面,这一做法也不符合我国法律法规关于医院性质及医德规范的有关规定。按照《全国医院工作条例》第1条规定,医院是治病防病、保障人民健康的社会主义卫生事业单位。这种性质决定了医院不仅仅是医疗服务提供者,它同时还负有治病救人、保障人民健康的义务,因此不能因为患者暂时无法交齐全部住院费用而将病人拒之门外。我国《执业医师法》第24条规定,对危急患者,医师应当采取紧急措施进行诊治,不得拒绝急救处置。卫生部制定的《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也规定,全国各级各类医院、诊所的医务人员,都要救死扶伤,实行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尊重病人的人格与权利,对待病人不分民族、性别、职业、地位、财产状况,都一视同仁。

因此,医院因患者无钱医治而将其拒之门外或仅因患者一时交不齐医治费用而延误治疗、见死不救,不仅是违反影响医方形象和声誉,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也是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的行为,因此造成患者损失的,医院应承担民事、行政、刑事的责任。

其次,医疗服务合同内容上具有特殊性。在医治过程中,因为患者个体差异、医疗本身的局限性和风险,以及医疗技术、医疗设备等条件的限制,对医疗结果难以预测。因此,医疗服务合同不可能具体规定其可以达到的医疗效果。而医疗行为的标准、程序等内容,都由医院内部的规章制度或以格式合同的形式规定,对患者来说,也很难明白其中的意义。因此作为合同的基本原则的诚实信用原则、医院方的善良管理人的注意义务便显得尤其重要。这既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健康,也是判定医院是否违反其合同义务的关键。

二、医患法律关系可以由《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调整

首先,患者应当成为医疗服务的消费者。国际标准化组织将消费者定义为以个人消费为目的而购买、使用商品或服务的个体社会成员。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2条对消费者的身份作了一个界定:“消费者为生活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其权益受本法保护,本法未作规定的,应当遵守其他法律、法规。”在我国,对于何种消费可以纳入《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调整范围,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制定之初,由于个人住房、私家汽车等大宗消费品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所占比重很小,所以未将其纳入视野。随着社会的发展,个人买房、购车等消费已相当普遍,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国家从财政、税收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但这些消费一直未纳入《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范围,导致在司法实践对涉及此类纠纷无所适从,消费者权益得不到很好的保护。随着社会发展,公民的衣食住行必将成为最基本的消费,通迅、医疗、保险、文化娱乐等消费将占据重要地位。公民购买药品,接受医疗服务的行为,符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应对其消费者身份加以确认,以更好保护其合法权益。

其次,医院符合商品经营者身份。根据1982年颁布的《全国医院工作条例》第1条规定,医院是治病防病、保障人民健康的社会主义卫生事业单位。这里规定的“医院”应当是指各级国立或集体医院。该条例第25条的规定,医院“运用经济手段促进医院合理使用人力、物力和财力,提高医疗服务质量,逐步实行医疗成本核算,讲究经济效果。”依此,医院的性质为以营利为目的的事业单位法人,他按照市场经济规律,从事医疗服务工作,是市场主体,具备商品经营者资格。目前,我国还普遍出现了个体开业的医务人员、各种形式的合作医疗机构以及外资医院,他们更是完全的市场主体。

但是,对医院从事的医疗服务行为,应区分经营性行为和公益性行为。经营性行为,包括商业性推广行为(如组织所谓“义诊”、赠送药品等活动),应当适用民事法律规范的规定,特别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公益性行为包括医疗下乡、组织紧急抢救等。在公益性行为中,如果由于医疗机构的重大过失给公民、法人或者其他单位造成损失的,也应该承担相应的民事、行政甚至刑事责任,但不应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

三、医疗纠纷的处理

按照民事诉讼程序解决医疗纠纷,在实践中,经常会出现合同关系与侵权关系的竞合。此时患者可以比较举证责任难度和损害赔偿结果等因素,选择最佳方式提起诉讼。以违反医疗服务合同提起诉讼,需要证明医院方违约、医院方过错、损害事实以及因果关系等。由于医疗服务合同的特殊性,考虑患者的个体因素、并发症等正常的医疗风险以及医疗技术、医疗条件等限制,医患双方不可能约定具体的医疗效果,因此,要证明违约存在,可以证明其违反诚实信用原则和安全照顾义务。承担侵权责任的要件包括侵权行为的存在、侵权一方的过错、损害事实、因果关系等。可能受侵害的患者的权利包括患者的知情权、生命健康权、隐私权等。

THE END
1.良法善治丨宪法守护下的生活瞬间宪法的根基在于人民发自内心的拥护,宪法的伟力在于人民出自真诚的信仰。只有保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尊重和保障人权,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宪法才能深入人心,走入人民群众,宪法实施才能真正成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 ——习近平2012年12月4日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http://www.hebszgh.cn/contentTemp/content.html?id=4995
2.宁夏:宪法就在我们身边宁夏:宪法就在我们身边 如果把法律体系比喻成一棵大树 宪法就是树根 其他法律就是树干和树枝 日常生活中 我们所接触到的法律知识 都少不了宪法的支撑 宪法看似遥远 实则近在咫尺 它一直都默默陪伴和守护着我们……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24/12/id/8273619.shtml
3.民法典的意义规范社会关系保障人权的法律基石通过民法典,中国法律体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为国家和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它不仅为个人和企业提供了明确的权利和义务界限,而且为解决日益复杂化的人际关系问题提供了有效途径。 人权保护与尊重 民法典强调了人的尊严和合法权益,明确规定了一系列关于婚姻、继承等方面的人身权利。这些规定有助于加强对个人https://www.1lhyh3ij.cn/ke-pu-huo-dong/397202.html
4.民法典背后的隐秘从纸面规则到人心深处的法律真相在中国历史上,民法典作为一个集成多种法律规范和实践经验的总结,是对现代社会生活进行规范和管理的重要工具。它不仅是司法实践中的指南针,更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标志。但同时,民法典也面临着如何将理论转化为实际操作、如何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需求等挑战。 https://www.cjan6a6c.cn/xue-shu-huo-dong/456573.html
5.法律的本质是什么首先,法律的本质在于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组织系统,人们在其中进行各种活动和交往。为了保持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必须建立一系列的规则和准则来指导和限制人们的行为。法律作为社会秩序的保障和维护者,通过规范和制约人们的行为,确保社会的正常运行,并保护弱势群体的权益,避免强势群体的滥用权力。 其次,法律https://wenku.baidu.com/view/4ee52e90e309581b6bd97f19227916888586b94c.html
6.包含有保护弱势群体利益强制性法律规定的文件包括()【判断题】残疾人作为特殊的弱势群体,更需要广泛的社会支持,健全的社会支持网络对于残疾人身心功能的康复、正常生活的建立、自立能力的提升以及正常社会活动的参与,甚至自我价值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 ) A. 正确 B. 错误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单选题】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给https://m.shuashuati.com/ti/f53e905488bd4f2cb9adc26a1c4d0dec.html
7.社会弱势群体(精选十篇)社会弱势群体在自身的资质、能力方面本来就处于较低的状态,如果在社会中也得不到法律对其权利的保护,那么他们权利不能平等实现的问题将会更加严重。最终将会造成社会群体地位持续弱势的趋势,由于社会弱势群体自身能力不足,对自己权利保护的条件不充分,所以只有不断完善法学理论,使整个弱势群体受到法律的保证,才能使其在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f40y2oq.html
8.《民法典》合同编法律适用中的思维方法——以合同编通则解释为为了充分发挥《民法典》第151条保护弱势群体的功能,《合同编解释》第11条专门就当事人“缺乏判断能力”的认定作出了规定。 (二) “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司法运用 “穿透式审判”是把辩证唯物主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式运用到民商事审判当中的审判方式,体现了能动司法理念,具有破除“机械司法”、实质化解纠纷的https://www.gzac.org/llyj/6746
9.黑帮的法律治理以法社会学为角度就是对基层政策不断进行健全和完善,高度重视公共部门的廉政建设,在经济上扩大群众就业,为其就业提供机会,对社会保障制度进行完善,保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对收入分配制度进行完善,缩小贫富差距,缓解社会矛盾;在文化层面上关注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建设,加强对于文化市场的监控,打击、抑制以犯罪、色情、凶杀、畸形亚文化为http://data.110.com/a959637.html
10.初中初三九年级思想政治下册复习教学知识点归纳总结,期末测试试题13、了解法律规范的特征,理解我国法律的本质。 14、理解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的区别与一致性。 15、知道法律具有制裁功能,更具有保护功能。 20、理解犯罪是违法的一种,即违反刑法的行为,属于严重的违法行为。要清楚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 21、懂得哪些行为属于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知道这些行为可能发展成为https://www.360doc.cn/article/1705697_68068037.html
11.2019年考研法律硕士(非法学)专业综合课真题答案和解析A.该办法不属于规范性法律文件: B.该办法规群众办婚嫁酒须申报,不适当地增加了公民义务: C.该办法有关“下嫁不准操办酒席”的规定符合公序良俗原则; D.该办法对于“违规酒席”的规定,体现了社会主义法律文化的要求。 5.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 49 条“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造成消费者或其他受害人人身http://m.tianrenedu.com.cn/bkzl/1541.html
12.商法的思维超星尔雅学习通网课答案4、【判断题】与商业有关的法律都是商法。() 5、【判断题】根据商法的概念,公司法不属于商事主体法。() 1.3商法中的民法思维(三) 1、【单选题】以下哪一项属于私法中的程序法:() A、民事诉讼法 B、民商法 C、工商行政法 D、立法法 2、【单选题】根据中国法律的规定,以下哪一项不属于有名合同:() http://changchun.ehqc.cn/show/39_22.html
13.正义的最高境界——解读罗尔斯《正义论>>自然界竞争的结果是弱肉强食,然而与此不同,在人类的精神家园,总是弥漫着浓重的“类”的情怀,对弱者的关怀和保护成为人类特有的道德法则。具体到现实的国家、政府中,它们的存在就必须以维护社会正义为己任,保护弱者。而罗尔斯提出的“差别原则”中保护弱势群体原则,正是评判国家、政府法律与政策好坏与否的具体标尺。http://www.iolaw.org.cn/global/en/new.aspx?id=12532
14.扫黑除恶概念解析既然法律是社会治理的工具,保护伞这个概念,也就只能出现在法律与法官身上。一方面,立法人员制定的法律,要么遵循法律的本质用以维护弱势群体,要么违背法律的本质用以保护社会权势;另方面,法官判案要么遵循事实,依法惩处真正的黑恶势力,要么违背事实与法律,通过制造冤假错案来保护真正的黑恶势力。 https://www.meipian.cn/585jq3hy
15.外籍留学生猥亵事件揭示法律与道德双重底线教育法律猥亵事件这一事件不仅在公众中引发了对外籍留学生行为规范的讨论,更突显了当前法律保护弱势群体的必要性。 首先,猥亵行为的本质是对个人尊严和身体自主权的侵犯。在《刑法》第237条中,对猥亵行为有明确的处罚规定,违反者将面临行政拘留及相应刑事责任。这一事件中,受害者通过监控录像有力地证实了自己的指控,表明证据收集在https://m.163.com/dy/article/JJ6FBHCF05566RP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