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是第二册第九章《人与生物圈》的第二节内容,是环境教育极其重要的教学内容。本节内容主要包括生物多样性的基本内容、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及我国生物多样性的概况和保护知识,其涉及范围广,知识跨度较大。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节课授课对象是高中二年级学生,高二学生已经全部完成了前面对生物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以生物六大基本特征为主线的知识已经掌握得很熟练,而且已经学习过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及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要从丰富的内容中概括出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等,学生不仅需要扩散思维、概括、综合能力,而且需要信息获取、处理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设计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准确说出生物多样性的概念;解释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及分析我国生物多样性的概况;阐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及总结归纳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件演示、学生交流、师生交流等形式,加深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提高对生物多样性知识的应用能力及综合分析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
1.让学生在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成就感,为今后自主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2.通过课件演示,培养学生研究探索精神,从而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对生物课的兴趣。
3.提高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物、热爱生活的理念,增强自觉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观念。
三、教学内容设计
(一)教学重点
1.生物多样性的基本内容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具体要求。
2.生物多样性的使用价值。
(二)教学难点
1.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2.我国生物多样性概况。
四、教学策略分析
(一)教学方法
1.任务驱动法(观察分析、对比)
让学生在具体任务驱动下学习,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应掌握的知识点。本节课教学中,让学生观察有关录像资料和图片并通过交流、讨论识别五灵脂、蝉蜕等动物药物标本,当归、凤尾草等植物药物标本。
2.讨论交流学习法(讨论、讲述)
通过对动物标本和植物标本的对比,在此基础上多播放、些动植物种类,了解生物多样性,并通过同学之间的讨论解释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及分析我国生物多样性的概况,在此过程中,同学、老师之间加强交流。
(二)教学手段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教师活动:展示幻灯片,黄土高原破坏之前和现在的对比。引出:保护生物资源,生物圈是人类共同的家园。
学生活动:观看图片,思考。
设计意图:展示图片,设计问题,使其产生急需探求的心理,学生学习动机由潜伏期迅速自然进入活跃状态。
(二)生物多样性基本内容
教师活动:1.什么是生物多样性?2.我们应从几个层次对它进行保护?引出: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学生活动:1.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2.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在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三个层次上采取保护战略和保护措施。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三)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教师活动:野生生物资源具有很大使用价值,只有全面认识野生生物资源的价值所在,才能增强并树立保护野生生物资源的意识,规范人们的行为方式。引出:1.对于人类来说生物多样性有哪些价值?2.阅读课文,了解什么是直接使用价值,包括哪些方面?
设计意图:培养归纳总结和表达能力。
(四)我国生物多样性概况
学生活动:1.第一,物种丰富;第二,特有的和古老的物种多;第三,经济物种丰富;第四,生态系统多样。2.据统计,我国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共3万多种,居世界第三位。我国还是世界上裸子植物物种最多的国家,是世界上鸟类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五)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教师活动:我国生物多样性存在两方面问题,其中,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是多数野生生物灭绝或濒危的主要原因。引出:我们应该怎么做?
学生活动:保护野生生物。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包括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及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
设计意图:强化法律法规。
(六)小结
教师活动:1.结合板书,带领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知识框架。2.挑选典型习题,学生相互解答,教师点拨。
学生活动:整理知识体系,做习题。
设计意图:归纳总结,拓展思维,便于记忆。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有三个特点:
(一)教学流程设计符合认知规律
采用先导入再引导的顺序,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
(二)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自主学习,整理知识体系,归纳总结,便于记忆。
关键词:人格塑造;文化生活;文化的美;文化的力量;文化多样性
一、发现文化中的美
在讲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的章节,可以通过大量的图片和影像资料展示出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发展历程。从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厚重到敦煌莫高窟雕塑的轻灵,从百家争鸣的璀璨到都江堰工程的壮美,中华文化辉煌而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独特的风格就展现在学生面前。其中,我以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为代表,把曹植文学作品《洛神赋》与顾恺之的画作并列在一起进行赏析。《洛神赋》为曹植辞赋中的杰出作品。曹子建以浪漫主义的手法,通过梦幻的境界,描写人神之间的真挚爱情,但终因“人神殊道”无从结合而惆怅分离。曹植此赋言辞美丽,描写动情,缠绵凄婉,动人心魄。而顾恺之的画作设色浓艳,画法古拙,系魏晋画风。人物安排疏密得宜,在不同的时空中自然地交替、重叠、交换,而在山川景物描绘上,无不展现一种空间美。这样,文学的美和艺术的美和谐融合,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擦亮寻找美的眼睛,共同感受文化之美带给我们的精神盛宴。当我们能够发现和感知美,那么我们就迈出了塑造健全人格的第一步。
二、感受文化中的力量
三、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民间游戏在传统意义上是一种游戏方式,但在理论意义上它属于民间文学的范畴,时代意义与理论价值都不容忽视。中国民间文学的多民族性质也决定了民间游戏所寄存的地域的广泛性,方式的多样性,内容的丰富性。
民间游戏的特点:随意性、趣味性、灵活性、简便性、地方性。民间游戏的所具有的特点显示了其独特的魅力和文化价值,基于此我们所应承担的传承与发展的责任是不容忽视的。在民间各地流传着许多具有浓厚生活气息、风格各异的游戏
从总体上来说,最早开始的、目的在于追求平等教育机会、平等经济和政治权力的这种女性主义斗争,属于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的范畴。美国女性主义研究者罗斯玛丽帕特南童在其著作,第二版的《女性主义思潮导论》(FeministThought:AMoreComprehensiveIntroduction,1998)一书中,将女性主义思潮化分为自由主义、激进主义、、精神分析和社会性别、存在主义、后现代主义、全球女性主义、生态女性主义等发展阶段,系统地梳理了女性主义思潮中各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和观点;从18、19世纪的女权运动,到写作《性政治》的激进女性主义者米特利,到存在女性主义的代表人物波伏瓦,再到后现代女性主义的代表人物埃莱娜西苏、露丝伊丽格瑞以及朱莉亚克里斯蒂娃,及至目前声势日隆的生态女性主义学者苏珊格里芬等人,清晰地勾勒出了女性主义思潮发展的脉络。
这部书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明确反对以单一视角来看待和理解女性主义,导言的标题便是《女性主义思想的多样性》;在第一版的基础上,第二版的英文副标题还特别强调:这是“一部更全面的导论”。何以体现其“更全面”的特点呢?除了作者善于把握理论发展动向,随时代的发展调整理论框架,将新兴的女性主义理论(如生态女性主义)纳入视野之外,“更全面”还体现在作者对女性主义始终保持了一种开放的态度,重视“女性主义思想的多元性、多样性和差异”。
在强调多元性、差异性、边缘性、异质性的思潮影响下,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二元对立的模式开始动摇,从单一性别的纬度切入文学文化研究的方法也显露出其不足。社会性别、社会等级、、性取向、种族身份等因素在交叉互动中构成了一个多元的网络结构。女性主义思潮经过几个阶段的发展历程,已经与当初单一的争取女性政治地位的目标有很大差别,日益发展成为一种多元、丰富的理论。正如加拿大学者林达哈琴所言,“再也不能以单数的概念来谈论女性主义,而应以复数的概念来谈论它,因为女权主义的类型和女人的种类是一样的多”。
1.初中语文开放性阅读的实施原则
1.1阅读教学开放性的原则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课程,开放性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特点。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也应当遵循开放性的原则。开放性原则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当体现在教学理念、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评价等方面。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一个自我知识体系和经验体系建构的过程。知识和经验体系的建构不是单向的从外界灌输到学生头脑中的,而是学生在开放的学习过程中不断构建和优化的。因此,构建开放的语文阅读教学,让问题由学生提出、疑点让他们辨析、结论在其中形成是语文课程开放性的要求,也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的要求,更是实现学生的自我发展和终身发展的要求。大语文教学观也指出了,语文教学应当建立课堂、家庭与社会三者之间的联系、语文课程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语文课程与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之间的联系。因而,开放性原则是建立在学生的主体性原则的基础上并体现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语文阅读教学的原则。
1.2阅读教学多样性的原则
多样性原则是指在阅读教学中,教学手法和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评价等都应实施多样性的原则。多样性原则是语文课程中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的要求。多样性原则体现在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特点的基础上,将开放性阅读教学的理念运用到上述三个维度中去。开放性的语文阅读教学,强调语文课程与社会知识的融合以及学科之间的融合,因此在实际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其多样性的特点。另外,在“大语文”教学观的指引下,语文阅读教学打破了传统的、封闭的、单一的教学模式,从教学理念、教学目标到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以及教学评价标准等均是在动态的、多样的过程中进行。所以,在开放性语文教学中,积极开展多角度、多层面、多元化的阅读教学是语文课程本身的特征也是阅读教学多样性的需要[2]。
2.开放性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2.1鼓励自主阅读的民主性策略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中,知识传授是语文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和和目标。而阅读教学就是教师分析文本并向学生加以传授知识的过程。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人们越来越多的感受到阅读教学乏味和僵化,而还课堂给学生并让他们自主的学习则成为人们在困境中总结出来的积极成果。《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是教师、文本、学生之间的对话过程”。
因此,我们认为自主阅读策略是在开放性阅读理念的指导下,根据教学情境和教学目标,合理处理好教学主体、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之间的关系,并促成学生的自主、全面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只有让学生进行不断地自主阅读,才能使其真正发现其中的乐趣和意义。只有让学生发现阅读中的意义,才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并不断进行创造性的阅读活动。也只有通过学生在积极地寻求阅读价值和意义的过程,才能真正体现学生作为阅读的主体,并回归到人本主义对于自主阅读教学的指导上去。
2.2开放阅读过程的探究性策略
开放性阅读是建立在新的课程理念中关于教师和学生关系定位转变的基础上的。在上述论述中我们不难发现,开放性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从过去单向的传输者转变为互动的阅读教学的指导者;学生也从阅读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和能力的主动构建者。开放阅读过程教学策略,是在教学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环境的开放条件下的一种阅读教学策略。这一教学策略是在开放性阅读理念的指导下并对阅读教学工作具有指导作用的教学思想、方法模式、技术手段的综合指导。因此,开放阅读过程,提倡个性化阅读则是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的多角度、多层面、开放性的探索。
2.3培养能力和价值观的个性化策略
3.结论
总之,开放性阅读教学,打破了传统阅读教学的一元化和封闭性,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语文学科的综合性特点和学生的发展需要,并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标,重视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方式的互动性,内容和过程的开放性,评价标准的多元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