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记录一下读书的心得。严格来说,这本《全球化的悖论》并不是经济学著作,而是经济学史著作。它描述了经济学的发展历程。研究这门学问的发展历程是非常有趣的,其有趣的程度远远高于经济学本身。接下来我们不妨花一点笔墨,聊聊经济学这门学科。
扫视一遍这六个奖项,觉得还挺有意思。其中,物理学和化学都属于不折不扣的硬科学,有着严格的实证性和可证伪性作为基础。如果某个学者拿了物理学奖或者化学奖,那么他必然要在该领域取得突出成就,并且这项成就要获得科学共同体的普遍认同。也就是说,要有靠得住的科研成果,和大范围的认同。医院与生物学奖,虽然说也算是自然科学,但这两个学科的可靠程度跟物理化学比起来,差的还很远。如果说物理化学都是硬科学,那么医学和生物学顶多算是软科学。生命现象太复杂,以至于到今天我们依然无法说得清楚。这两个学科内的很多实验,是无法重复的;很多现象是无法解释的。在学科内部,分歧远远多于共识。比方说近期就有一个医学上的争论,讨论中国古代医学中说的“三焦”究竟是否真的存在。证实其存在的最有效办法,就是把它找出来。如果真的能找出来,那么拿一个诺奖也是应该的。但无论如何,我们还是相信科技进步的力量,今天的分歧会催生明天的共识。所以,取得成就的科学家,拿了诺奖大家也是心服口服。
如果说医学与生物学还算是软科学,那么诺贝尔奖中的文学奖,则彻底堕入了个人主义。文学的欣赏和评价是主观的,而非客观的。这就导致一个严重的麻烦,那就是不同的人评价同一部作品,结果肯定不一样。这就好像股票市场里,基金经理们都在看财报做策略,而散户们都在四处打听内幕消息,所以他们对同一只股票的评价必然不同。股票市场里,基金经理和散户都可以用钱来投票,最终在K线图上达成共识。但这种共识机制在评文学奖的时候,实在无法发挥作用。同一部文学作品,也许专家们会很欣赏,但民众则毫无兴趣。举例而言,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就是一部充满争议的作品。喜欢它的人说它是开创了魔幻现实主义的先河,但以我为代表的不喜欢它的人,则啃完了半本书还没搞清楚作者究竟想说什么。我当时一边看一边想,为啥书里这么多人物,从爷爷到孙子都叫同一个名字呢?就这么点事,如果我来写肯定在十页纸之内就说明白了,作者却唧唧歪歪写了那么厚一大本,却依然说的不清不楚。我对这本书的负面评价并不影响它获得诺贝尔奖,这说明至少评审组的专家们是看懂了的。
和平奖更加充满了主观性,但提现的不是个人的主观性,而是意识形态层面的主观性。这个就不多说了,免得犯忌讳。
经济学是一门宏大的学科,内部分支众多。有研究宏观的,例如研究制度设计、货币政策、宏观调控等等;也有研究微观的,例如企业财务,投资方法,消费行为等等。我个人认为,研究微观的和具体的问题的分支,可靠程度较高,例如研究人的消费行为、人的投资行为等等。而研究宏观的和国家层面的分支,可靠性明显不足,例如用什么样的关税政策才能促进经济发展,用什么样的财政政策才能挽救经济危机等等。
翻看一下诺奖的历史,也许受争议最大的,就是经济学奖了吧?
问题来了,经济学能做实验吗?久居象牙塔的教授和学生们的第一反应也许是否定的:不能,因为经济学是社会学科,做实验成本巨大,一旦失败后果不堪设想。但是,如果我们翻看一下经济学史的著作,例如这本《全球化的悖论》,就会发现人类的经济学史就是经济学中各派理论的实验报告大汇编。任何一个国家,其政府总要搞经济建设,也就必须要找一套经济学理论作为指导。如果实验成功了,则会繁荣富强国泰民安,万一实验失败了,则是民不聊生饿殍遍野。从这个意义上说,经济学从不做实验,直接来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