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其反文化特征闻名於世的中国文化大革命,常常以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焚书坑儒”的比喻流传於文字记载之中。其实,这是一种并不全面的历史错觉。就其全过程而言,文化大革命是一场顺从与抗争,幻灭与追寻,疯狂与觉醒错综交织,相互转化的政治思想运动。颇具讽刺意义的是:“焚书”的结果是激起了一代青年人倍增的读书欲望;反文化的悖论是造就了他们对人类全部文明,尤其是异质文化如饥似渴的汲取。与熟为人知的狂热的红卫兵运动相伴相随的,文革中的中国还有过一场不为人知的冷静的地下读书运动。
学会的兴起:读书运动的初次尝试
书的轨迹:一部精神阅读史
人类不可能一无依傍地凌空建筑他们的思想殿堂。知识的承传,思想的沿革,都必须有其继承与发展的一定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书作为知识与思想的有形载体是必不可少的媒介物。
1.列夫·托洛茨基著,柴金如译《被背叛了的革命》,北京:三联书店资料室编印,1963,12.
2.密洛凡·德热拉斯著,陈逸译《新阶级:对共产主义制度的分析》,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63,2.
3.列夫·托洛茨基著,齐干译《斯大林评传》,北京:三联书店资料室编印,1963,10.
4.特加·古纳瓦达纳著,齐之思译《赫鲁晓夫主义》,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63,11.
5.维利科·弗拉霍维奇著,林南庆译《南共纲领和思想斗争“尖锐化”》,北京:三联书店,1964,2.
6.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著,石人译《斯大林时代》,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57,4.
7.尼·谢·赫鲁晓夫著,陈世玉等译《没有武器的世界:没有战争的世界》,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60,10.
8.拉扎尔·皮斯特腊克著,北京翻译社译《大策略家:赫鲁晓夫发迹史》,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63,4.
9.埃德加·斯诺著,王厂青等译《西行漫记》,北京:三联书店,1960,2.
10.马迪厄著,杨人缏译注《法国大革命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7.
11.威廉·L·夏伊勒《第三帝国的兴亡:纳粹德国史》,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65,12.
12.汤因比著,曹末风译《历史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6,6.
13.AdamSchaff著,林波等译《人的哲学:马克思主义与存在主义》,北京:三联书店,1963,11.
14.R.加罗蒂著,徐懋庸,陆达成译《人的远景:存在主义,天主教思想,马克思主义》,北京:三联书店,1965,8.
15.哈里·杜鲁门著,李石译《杜鲁门回忆录》,北京:三联书店,
1973,9.
16.F·A·哈耶克《通向奴役之路》,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4.
17.爱伦堡著,王金陵等译《人,岁月,生活》(1-3),北京:作家出版社,1962-1964.
18.爱伦堡著,沈江,钱诚译《解冻》,北京:作家出版社,1963.
19.索尔仁尼津著,斯人译《伊凡·杰尼素维奇的一天》,北京:作家出版社,1963,2.
20.让-保尔·萨特著,郑家璧译《餍恶及其它》,上海:作家出版社上海编辑所,1965,4.
21.亚尔培·加谬著,孟安译《局外人》,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61,12.
22.杰罗姆·大卫·塞林格著,施咸荣译《麦田里的守望者》,北京:作家出版社,1963,9.
23.萨谬尔·贝克特著,施咸荣译《等待戈多》,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65,7.
24.奥斯本著,黄雨石译《愤怒的回顾》,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62,1.
25.杰克·克茹亚克著,石荣等译《在路上》,北京:作家出版社,1962,12.
26.叶夫吐申科等著,苏杭等译《及其它》,北京:作家出版社,1963,9.
27.瓦·阿克肖诺夫著,王平译《带星星的火车票》,北京:作家出版社,1963,9.
28.康·西蒙诺夫著,谢素台等译《生者与死者》,北京:作家出版社,1962,12.
29.切·格瓦拉《切·格瓦拉在玻利维亚的日记》,北京:三联书店,1971,12.
30.复旦大学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研究所,上海直属机关“五七”干校编译组编《尼克松其人其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2,2.
31.伊凡·沙米亚金著,上海新闻出版系统“五七”干校翻译组译《多雪的冬天》,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2,12.
32.弗·阿·柯切托夫著,上海人民出版社编辑室译
《落角》,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9.
33.弗·阿·柯切托夫著,上海新闻出版系统“五七”干校翻译组译《你到底要干什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2,10.
34.维·李巴托夫著,上海外语学院俄语系译《普隆恰夫经理的故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10.
35.谢苗·巴巴耶夫斯基著,上海新闻出版系统“五七”干校翻译组译,《人世间》,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2,5.
36.钦吉斯·艾特玛托夫著,雷延中译
《白轮船》,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7.
37.亨利·基辛格著,国际关系研究所编译室译《选择的必要》,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11.
在上述书单中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为数不少的西方现代派的文学作品-《餍恶及其它》,《愤怒的回顾》,《局外人》,《麦田里的守望者》等-也对这一代人发生了不小的影响。其实,这同样是一个不难理解的共鸣。二十世纪西方现代派的文学所表达的思想倾向,主要是在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外部物质世界和人与自我四种关系上的全面扭曲和严重异化,以及由之产生的精神危机和创伤心理。出现在“垮掉的一代”,“愤怒的一代”作品中的叛逆之子们,面对传统的道德信仰的崩坍所表现出来的怀疑,悲观,绝望和反叛,和在文革中被利用后被放逐的一代青年的处境,心境都十分相似。文化大革命在中国社会中造成的上述四种关系的全面扭曲和严重异化,恐怕比西方世界有过之而无不及。同处于精神危机中的青年人产生惺惺相惜之感,异质的酵素更催发了他们的省悟。至于林林种种的西方现代哲学--从萨特的存在主义,汤因比的历史哲学到哈耶克的“绝对的权力就是绝对的腐蚀”论--都在霎那间荡开了他们思想的闸门,放出了多元的自由思维。
六八年人:思想史上的开先河者
通讯会,即通过书信来交流探索书中的政治理论和读后的人生启悟,是这些地下读书圈子的重要组织形式之一。出自两位今日著名的思想家,当年的知识青年--金观涛和刘青峰--手笔的书信体中篇小说《公开的情书》在文革中就以文学的形式相当真实地记述了这类读书会的萌起与发展。【24】这篇小说之所以能在新时期文学的初潮中震撼整整一代青年人的心,正是因为它通过老九,真真,老嘎,老邪门等一群被打散在农村的大学生们通讯会式的地下读书活动,生动地展示了那一代人对真理的苦苦探索。无论是他们对“南斯拉夫经济问题”的激烈争吵,还是“挤在一间小房子里...一连几天不下楼”的苦读生涯;抑或那些挚热,频繁的鸿雁传书,都表达了他们--这代人中的先觉者们这样的信念:“我们深深苦恼的是为什么年轻人的思想这么混乱,似乎理论的危机已使很多人从根本上对未来丧失了信心。但我们努力探索着,希望我们的工作成为茫茫大海中的一盏灯,给年轻的朋友们指明方向。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不让奋斗精神丧失,不让热情的火花熄灭。我们决心走一条和许多年轻人不通的道路-在理论上进行探索的道路。”【25】
比松散的通讯会更为活跃和集中的是散布于知青中的大大小小的理论沙龙和文艺沙龙。或许,从当年知识青年群中被揪出的“反革命小集团”之多,分布地之广也正从反面说明了这一地下读书运动之波澜壮阔。仅就震惊全国的大案而言,上海有“胡守钧小集团案”;北京有“第四国际反革命集团”;南京有“陈卓然小集团”案;【28】即便是非常偏僻的宁夏,也有过一个名声遐迩的“共产主义自修大学”案。吴述森,鲁志立等13名66,67届大,中学毕业生于1969年11月在银川成立了一个名叫“共产主义自修大学”的地下读书会。他们读书交流,勇敢探求,对种种所谓的“革命理论”高举起思想的批判武器。其结果是他们中的3人被判处死刑,10人被拘捕并判徒刑,1人含恨自杀。【29】这一代人中的前驱者们为读书和求真理,曾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同样在赵一凡沙龙中得到启悟的诗人芒克后来和另外两个知青诗人多多,根子一起在白洋淀插队中开始尝试用现代主义手法写诗,以后北岛,江河等人又都前往白洋淀游历,“白洋淀诗派”就此形成,并开启了文革后中国诗坛现代主义潮流的先河。【30】
或许,又正如魏京生所言:“文化大革命的爆发打乱了一切秩序,包括正常升学。虽然如此,我觉得文化革命的动乱给我们这一代年青人思想上的益处,可以抵偿不能继续升学带来的损失。因为在这动荡的年代中,人们被迫放弃了头脑中的迷信和偏见,被迫不断审查他自己的看法和思想方法。从而有可能真正客观地分析一切事物。这在一般情况下是不可能作到的。”【37】(宋永毅)
注解
【1】米鹤都《红卫兵这一代》,香港:三联书店,
1993年,第237页。
【2】,1967年12月10日。
【3】潘婧《心路历程--关于“文革”中的四封信》,载纽约《北京之春》,1995年1月。
【4】《东方论坛》第12期,上海:1967年12月31日。
【5】,转引自《红二三战报》第38期,济南:1968年4月10日。
【6】徐友渔
,载北京:《中国青年研究》,1996,2。
【7】王希哲
,洛杉矶:《中国之春》,1996年3月。
【8】梁恒,夏竹丽《革命之子》,台北:时报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1983年,第254页。
【9】徐明旭
【10】金凤
,载《八载秦城梦》,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552-553页。
【11】同【3】。
【12】李新华
,载北京:《中国青年研究》,1995,3。
【13】柏元
,载北京:《读书》,
1992,2。
【14】周励
《曼哈顿的中国女人》,台北:时代风云出版有限公司,1992年,第130页。
【15】同【3】。
【16】张戎
《鸿-三代中国女人的故事》,台北:中华书局,1992年,第378-379页。
【17】高瑞泉
,载金大陆编《苦难与风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81页。
【18】1996年9月对周谷声的访谈录。
【19】陈小雅,载余夫、汪毕华编《悲怆青春:中国知青泪》,北京:团结出版社,第10-17页。
【20】1996年10月笔者对原上海市上海中学一批造反派红卫兵的访谈录。
【21】中共中央国务院知青办文件《二十五年来知青工作的回顾与总结》,1981年10月。
【22】杨东平
《城市季风:北京和上海》,北京:东方出版社,1994年,第415页。
【23】王绍光
,香港:二十一世纪,1995年10月。
【24】《公开的情书》以“靳凡”的笔名第一次公开发表于1979年2月的《十月》文学杂志上。但它创作于文革中。据作者之一的刘青峰女士1996年10月给笔者的信,1972年这本书信体小说就以手抄本甚至油印本的形式流传于知识青年中。
【25】《公开的情书》,载《1979-1980中篇小说选(第二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149,198-200页。
【26】,,载复旦大学政宣组编的《革命大批判文选(5)》,1970年5月。
【27】杨健《文化大革命中的地下文学》,北京:朝华出版社,1993,第296-299页。
【28】南京知青金查华因组织“马列主义小组”,对文革期间的政策大胆提出了怀疑而在1970年的“一打三反运动”中被杀。知青陈卓然,苏小彬,倪寒予,王茂雅等人因为有着和金查华相似的地下读书的经历,极端不满金的被杀。他们便在金查华牺牲后在南京主要街道上贴出数十条“反动标语”,如“我们要真正的马列主义!”“金查华烈士永垂不朽!”等,有的还把矛头直指毛泽东。为此,陈卓然被枪决;苏小彬等人也被分别判刑。
【29】刘小萌等人的《中国知青事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08-610页。
【30】同【27】,第83-90;第105-109页。
【31】杨健
,北京:《中国青年研究》,
1996年第3期。
【32】余夫、汪毕华编《悲怆青春:中国知青泪》,北京:团结出版社,第10-21页。
【33】徐友渔
,香港:《二十一世纪》,1996年第10期。
【34】载北京《读书》,1995年10月。
【35】王希哲,纽约:《中国之春》,1994年12月。
【36】魏京生
,载《中国民办刊物汇编》(第一卷),香港:法国社会科学院高等研究院,香港观察家出版社联合出版,1982年,第269-28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