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精准立法促进社会文明的几点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运用法治手段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这些新理念新思想对立法机关通过精准立法促进社会文明提出了更高要求。社会文明立法既包括制定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此类的综合性法律法规,也包括制定志愿服务、慈善、无偿献血、见义勇为、特殊群体权益保护等具有鲜明道德引领作用的专项法律法规,还包括在市容环境卫生、养犬管理、控制吸烟等城市管理类法律法规中对不文明行为的惩戒规定,这些共同构成社会文明立法的制度体系。

一、立法促进社会文明的必要性

立法促进社会文明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题中之义。《关于进一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注重把一些基本道德规范转化为法律规范,把实践中行之有效的政策制度及时上升为法律法规,推动文明行为、社会诚信、见义勇为、尊崇英雄、志愿服务、勤劳节俭、孝亲敬老等方面的立法工作。推动设区的市提高立法精细化水平,促进社会文明建设。”社会文明立法,全面梳理倡导的文明行为和禁止的不文明行为,贯穿结合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突出思想道德内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具体的法律规范,用法律为社会树立起文明标尺。通过“假定条件、行为模式、法律后果”的明确规定,体现价值导向,增进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和自觉践行。

立法促进社会文明是发挥立法引领和推动作用的重要体现。法治精神是现代文明的重要基石,也是促进社会文明的重要保障。立法是法治的前提和基础。法律法规体现价值取向和政策导向,使人们清楚什么是国家赞成的、允许做的,什么是国家否定的、将面临不利后果的。立法对于文明行为、有利于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给予鼓励和保护,可以对一般人的行为起到示范和促进作用,从而引导和推动社会形成文明风尚。社会文明立法为鼓励倡导文明行为、管理约束不文明行为提供了法律依据,为全体社会成员参与监督不文明行为提供了法律支持,为新形势下深化文明城市创建、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法治保障。

二、精准立法在社会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一)通过立法提升道德底线

法律是底线的道德,也是道德的保障。把基本道德规范转化为法律规范,通过法律来提升道德底线,这是法治国家的普遍做法。例如新加坡为倡导“家庭为根”的价值观,立法规定子女与年迈父母同住,可享受一定的免税额度;有意和父母就近居住的,政府拨专款资助买房;子女探望父母,可免除部分小区停车费。这些规定将抽象的价值观具体化、生活化,有效地实现道德观念的落地执行。现代社会中,法律维护道德和社会风气的作用非常明显。近几年,青岛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融入地方立法,出台了不少规范社会文明的地方性法规,如养犬管理条例、控制吸烟条例、残疾人保障条例,都是把原来的道德要求上升为法律。另外,在商品流通市场建设管理条例、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条例等法规中,都规定了信用体系建设和分类管理的内容,把诚信建设纳入法治轨道。

(二)通过立法促进和保障善行义举

(三)通过立法过程强化文明意识

立法过程就是协调利益关系、凝聚各方共识、有效化解矛盾冲突的过程,立法集中了政治资源、民意基础和专家智慧。立法促进社会文明不仅在于提供具有明确指引的条文规范,更在于通过立法过程中的各方参与、充分讨论,推动全社会文明意识和文明程度的整体提升。《青岛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的制定过程中,在起草阶段开展了“文明金点子”讨论征集活动,组织市民提出最不受欢迎的“不文明行为”并对这些行为出主意、提建议,从而形成草案中的文明行为规范。在审议修改阶段,通过青岛人大网站公开征求社会意见,书面征求了区(市)人大常委会、市直有关部门以及部分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的意见;到基层立法联系点召开座谈会,听取社区居民的意见建议;召开专家论证会,征求了市法律顾问团部分成员和市人大常委会咨询委员会法制咨询组部分委员的意见;在地方立法研究基地——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召开研讨座谈会,组织部分师生对法规草案提出了修改建议。通过线上线下多种形式,广泛吸纳群众参与、听取社会意见,立法的重点更加明确,全社会对于扬善扶正、成风化人、使城市更文明更友善的共识进一步增强,立法的过程也变成了普法过程和文明教育的过程。

三、社会文明立法要突出“精”“准”

(一)立法定位要精准

(二)立法问题要找准

(三)法律规定要精细

(四)制度设计要综合考虑

实践中,不文明行为可能发生在生活的各个领域,监督管理难度大,仅靠行政部门的力量不可能胜任。因此立法进行制度设计时,必须转换方向,创新社会管理方式,强化社会或者基层自治的作用。要加大公民社会的培育力度,发挥社区、社会组织的自治作用,借鉴国外的先进做法,通过基层自治解决。当前,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行业协会的自治、自律能力发挥不够。居民委员会的职责法律规定不够明确完善,实践中又承担了大量的不应该由其承担的任务;业主委员会的产生、运行等也是实践中矛盾纠纷较多的领域,其与居民委员会之间的关系不够明确;行业协会良莠不齐等。建议进一步加强社会治理方面的改革与立法工作,建立完善多元化的社会治理体系。

另外,要综合运用多种立法、执法手段提升法律实效。社会反映的大部分不文明行为,实际上有关的法律法规已有规定,如随地吐痰便溺,在公共设施上刻画涂写张贴,开车不让行行人、不避让执行紧急公务的车辆等,但实践中违法行为仍然大量存在,关键还是执法问题。《青岛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的立法中,对一些相对来说危害严重的不文明行为,草案提出要在法律法规规定的幅度内从重处罚,后来经过修改论证予以删除,因为重罚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罚款一百元还是二百元,对当事人来说影响不大。关键是要执行到位。对此,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重视窗口期、观望期执法,在法律法规实施之初,及时对违法行为进行处罚,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是加大公开力度,引入社会监督或者舆论监督,把行政处罚决定纳入信息主动公开范围,从而形成警示和震慑。三是加快信用体系建设,建议国家尽快开展统一的信用信息立法,明确信用信息的采集、使用、消除等,便于在全国范围内统一执行。

THE END
1.1感受生活中的法律《法律作用大》(教案)法律作用大 教材解读 《法律作用大》是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一单元“我们的守护者”第一课《感受生活中的法律》中的第三课时。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六年级的小学生。他们在前五年的学习中,结合相关主题以零散的方式学到了一些局部的法律知识,但系统的法律常识的了解还不成体系,对法律的内涵作用的认https://www.zxxk.com/soft/38424108.html
2.法律比道德更重要实例2、法律具有明确的导向性,对于和谐社会的形成有相当大的能动作用,有利于社会的发展。而道德水平取决于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会受到诸多条件的影响,不同时代与不同阶级,其道德观念都会有所变化,道德高度的提升,其方向和能达到的高度都是不可预料的,无法对构建和谐社会起到明确的导向作用。而法律具有统一而明https://www.360wenmi.com/f/file5j2p72ds.html
3.法律作用比道德大法律作用比道德大。 √对 ×错 正确答案 免费查看答案 系统推荐的题目 (判断题)人体直接碰到带电导体造成的触电称之为直接接触触电。() 查看答案 [单选] 白细胞稀释液不能破坏的细胞是() A.小红细胞 B.大红细胞 C.网织红细胞 D.有核红细胞 E.正常成熟红细胞 https://www.ybtiku.com/xuexitiku/9999/817841.html
4.05年10月法律基础与思想道德修养总结(一)一、法的渊源:(法律渊源) 指那些来源不同(制定法与非制定法、立法机关制定与政府制定,等等),因而具有法的不同效力意义和作用的法的外在表现形式,又称“法的形式”。 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渊源主要包括:(8种) ①宪法;②法律;③行政法规;④政府规章、地方性法规;⑤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⑥特别行政区制定的法律http://www.dadeedu.com/html/dade_855.html
5.道德与法律的区别(对比大法好②)法律的实施,往往就是一个惩恶扬善的过程,不但有助于人们法律意识的形成,还有助于人们道德观念的培养。因为法律与道德的评价标准虽有不同,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一致或相近的,而且更为明确,所以法律的实施对道德观念的培养可以起到强化促进作用。同时,道德对法律的实施也具有促进作用。遵纪守法通常是道德最基本的要求https://www.jianshu.com/p/d3470d5d1882
6.精品收藏2019考研政治:思修法基道德法律高频汇总?帮帮友情链接:【精品收藏】2019考研政治高频考点大汇总 【道德、法律篇逻辑图】 ?专题五道德 一、道德及其变化发展 考点1.道德的含义与起源 (1)含义 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它是以善恶为评价方式,主要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来发挥作用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https://www.wangxiao.cn/ky/2693651.html
7.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13《法律作用大》教案.docx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13《法律作用大》教案.docx,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13《法律作用大》教案 题和利益。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图片和材料的展示,让学生初步了解了法律的作用,认识到法律的作用大,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导入新课、讲授https://m.book118.com/html/2023/0621/7162155165005123.shtm
8.人教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1.3《法律作用大》预习资料参考收录于合集#人教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预习资料参考37个 0 1 电子课本 0 2 微课探究 0 3 知识要点 1、作为社会生活的基本规则,法律为我们设定了行为准则,提供了外部保障,维护着我们的正常生活。 2、法律如同指南针,告诉我们行为的方向。法律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5NTU5NTI5OA==&mid=2650628125&idx=8&sn=20f8e8aa420830e86082e55d0284363b&chksm=88b53e50bfc2b746165dc34fb153d73ef952b65f4bdf610fc5a7fb80b2025da3d59e2f6b897c&scene=27
9.法治与德治共同作用于社会治理的重要性法治与德治是社会治理的两大基石,它们相辅相成,共同构建稳定、公正的社会秩序。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罪与罚》深刻地反映了法治与德治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对于人的作用。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的罪行既受到法律的制裁,也深受良知和道德观念的折磨。这种描绘不仅突显了法律制裁与个体内心的辩证关系,也引发了对法治与德治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2Fnote%2F862898490%3F%26
10.思修学习笔记记录纵向三德思想道德为法律提供思想指引和价值基础 法律为思想道德提供制度保障 4.人生青春之问 4.1人生观的主要内容(12选择) 人生观主要是通过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三个方面体现出现的。人生目的回答人为了什么或者,人生态度回答了人应当如何活着,人生价值回答什么样的人生才有价值。 https://blog.csdn.net/qq_50218610/article/details/125730961
11.融德入法——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统一必由之路二、法律与道德化解纠纷的互补性,是司法实践融德入法的现实要求 法律与道德都是调整社会关系的重要手段,二者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在社会功能方面具有互补性。有机地引入道德,在处理纷繁复杂的矛盾纠纷时能够与法律形成互补,必然使裁判更能为社会所接受,从而发挥更大的作用。 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13/10/id/1113619.shtml
12.法律与道德关系8篇(全文)法律与道德关系 第1篇 一、法律与道德的一般关系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法律与道德同属于上层建筑,其性质与作用方向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但法律与道德也对经济基础有着巨大的反作用,同时两者之间又相互依存、相互交叉、相互 影响。据此,法律与道德的一般关系主要可作如下表述: https://www.99xueshu.com/w/file4q7k0bc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