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编通则司法解释:违约损失赔偿如何计算法院违约方守约方解除权民事纠纷案件

民法典第五百八十四条规定,当事人一方违约造成对方损失的,损失赔偿额应当相当于因违约所造成的损失。违约损失赔偿的目的是让守约方处于如果债务得以按约适当履行时的状态,这也是违约损失赔偿责任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填平原则”的要求。由此,我们可以提炼出第一个计算公式“赔偿额=损失”。“损失”的认定之所以重要,一是因为“损失”是确定法定违约赔偿范围的标准;二是在当事人主张约定的违约金过高或过低要求调整时,“损失”也是法院裁判的基础。

法条依据

民法典第五百八十四条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造成对方损失的,损失赔偿额应当相当于因违约所造成的损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获得的利益,但是不得超过违约一方订立合同时预见到或者应当预见到的因违约可能造成的损失。

损失如何确定呢?根据民法典第五百八十四条的规定,损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获得的利益,简称“可得利益”“履行利益”。需要注意的是,条文中用了“包括”一词,说明“可得利益”与“损失”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如因违约造成其他实际损失,可一并赔偿。关于其他实际损失的范围,尚无统一标准,我个人倾向认为,无论违约方是否违约,守约方正常履约所需的必要费用,因与可得利益具有对价关系,不应纳入赔偿范围;如因违约方违约,守约方额外支出的费用,则应纳入赔偿范围。我们可将计算公式扩充为“赔偿额=损失=可得利益+其他实际损失”。

二、可得利益的计算

可得利益的计算成为另一个“关键”。长期以来,司法实践对可得利益的支持较为谨慎,原因在于可得利益在证据上和计算上的不确定性。但是,可得利益实质上是当事人订立合同的目的所在。民法典合同编通则司法解释第六十条具体规定了三种可得利益的计算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民法典合同编通则司法解释第六十条人民法院依据民法典第五百八十四条的规定确定合同履行后可以获得的利益时,可以在扣除非违约方为订立、履行合同支出的费用等合理成本后,按照非违约方能够获得的生产利润、经营利润或者转售利润等计算。

非违约方依法行使合同解除权并实施了替代交易,主张按照替代交易价格与合同价格的差额确定合同履行后可以获得的利益的,人民法院依法予以支持;替代交易价格明显偏离替代交易发生时当地的市场价格,违约方主张按照市场价格与合同价格的差额确定合同履行后可以获得的利益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非违约方依法行使合同解除权但是未实施替代交易,主张按照违约行为发生后合理期间内合同履行地的市场价格与合同价格的差额确定合同履行后可以获得的利益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01

利润法

利润法是可得利益计算的一般方法。第六十条第一款参考了2009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当前形势下审理民商事合同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第九条的规定,将可得利益损失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生产利润损失,如在生产设备和原材料等买卖合同违约中,买受人本应依托该生产设备和原材料获得的生产利润。二是经营利润损失,如在承包经营、租赁经营合同以及提供服务或劳务的合同中,因一方违约造成的经营利润损失。三是转售利润损失,如在先后系列买卖合同中,因前合同出卖方违约而造成其后的转售合同出售方可能获得的差价丧失。

利润法主要适用于守约方是商事主体(如生产者、经营者、经销商)的情形,而该条第二款和第三款分别规定的替代交易法和市场价格法,则更具有普遍适用意义。

02

替代交易法

第六十条第二款首次在我国立法上规定了能最大程度化解可得利益不确定性的最佳工具、也是国际上较为通行的违约损害赔偿方法——替代交易法,成为此次司法解释的突出亮点。

替代交易是指在一方当事人违约时,守约方通过实施另一交易取代原合同的交易。例如买卖合同中,卖方拒不交付货物,买方另行购买货物,并就交易的差价认定可得利益损失。替代交易的实质相当于履行或准履行,背后隐含着鼓励交易的理念,使得因违约方不履行导致的损失在很大程度上得以弥补,避免社会资源的浪费。

替代交易法的适用条件

●一般以合同解除为前提。合同解除意味着双方当事人不再受合同关系的拘束,守约方此时进行替代交易具有正当性。但是,这一条件似乎不应绝对化,例如在解除通知无法送达对方或对方对解除合同有异议的情况下,守约方转向通过诉讼解除合同,导致替代交易推迟,不仅对守约方不公平,也与瞬息变化的市场时机不符。我个人倾向认为,在违约方根本违约的情形中,即应允许守约方实施替代交易。

●合同标的物应为种类物、可替代物。如果合同标的物为特定物,就失去了以替代交易进行损失计算的可操作性,应根据其它规则进行计算。

●需守约方与他人进行了替代交易。此处的问题是,仅订立替代交易合同即可,还是需部分履行替代交易合同,抑或是完全履行呢?虽然以履行完毕的替代交易作为基准能更加公平地确定损失,但考虑到经济社会中交易形态的复杂性,完全履行标准会大大限缩替代交易法的适用;而单纯以签订替代交易合同作为基准,有可能引发守约方与第三方串通损害违约方利益的道德风险。所以对仅订立替代交易合同的,法院需对替代交易相对人的资质、履行能力进行综合认定,适当加重守约方的举证责任。

●替代交易具有合理性。其中最重要的是价格因素,只有在替代交易价格明显偏离交易发生时当地的市场价格时,才适用市场价格,违约方对此承担举证责任。但即使存在价格明显偏离的情形,守约方如能举证证明不进行替代交易将导致损失扩大,也应当用替代交易法进行计算。

03

市场价格法

04

持续性定期合同的特殊规定

民法典合同编通则司法解释第六十一条针对“持续性定期合同”这一特殊情形中可得利益的计算作出专门规定。如在房屋租赁合同中,合同履行期限长、资源投入大、履行不确定性明显。合同解除后,如果简单地以剩余履行期限对应的租金计算可得利益,可能导致守约方在能够及时采取替代交易进行减损的情况下怠于履行减损义务,放任损失扩大,不利于社会整体交易效益的提升。此时应根据守约方寻找替代交易的合理期限所对应的租金为基础计算可得利益。在承租人违反租赁合同纠纷的司法实践中,如果剩余租期较长,一般酌定承租人赔偿出租人自解除合同之日起相当于三至六个月租金的损失。

民法典合同编通则司法解释第六十一条在以持续履行的债务为内容的定期合同中,一方不履行支付价款、租金等金钱债务,对方请求解除合同,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合同应当依法解除的,可以根据当事人的主张,参考合同主体、交易类型、市场价格变化、剩余履行期限等因素确定非违约方寻找替代交易的合理期限,并按照该期限对应的价款、租金等扣除非违约方应当支付的相应履约成本确定合同履行后可以获得的利益。

非违约方主张按照合同解除后剩余履行期限相应的价款、租金等扣除履约成本确定合同履行后可以获得的利益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是,剩余履行期限少于寻找替代交易的合理期限的除外。

05

违约获利的兜底性规定

如果根据民法典合同编通则司法解释第六十条、第六十一条无法计算出可得利益,解释第六十二条规定可以综合考虑违约方因违约获得的利益进行计算。

民法典合同编通则司法解释第六十二条非违约方在合同履行后可以获得的利益难以根据本解释第六十条、第六十一条的规定予以确定的,人民法院可以综合考虑违约方因违约获得的利益、违约方的过错程度、其他违约情节等因素,遵循公平原则和诚信原则确定。

在侵权责任、知识产权领域,以侵权人所获利益作为标准计算被侵权人损失的做法已普遍存在,而在合同纠纷中能否将其作为一般方法直接适用,则存在争议。为了解决实践中守约方无法举证证明可得利益,而恶意违约方却利用违约获得巨额利益的不公平情形,该条明确以“违约获利”作为可得利益的计算路径之一。但需要指出的是,违约方获利的原因复杂,涉及其自身人、财、物的付出,如果允许当事人随意选择,容易引发新的不公平。所以本条将“违约获利”作为兜底情形规定,旨在从统一裁判尺度和公平救济守约方权益方面给予指引。

06

可得利益计算方法的体系化适用

民法典合同编通则司法解释第六十条、六十一条、六十二条共同组成了可得利益计算的规则体系。在适用顺位上,首先,由于第六十一条是持续性定期合同可得利益赔偿的特别规定,应当优先适用。其次,第六十条属于可得利益计算的一般规则,全部类型的合同均可适用。守约方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用利润法、替代交易法或市场价格法。最后,第六十二条为兜底规定,只有在根据第六十条、六十一条难以确定可得利益的情况下才能适用“违约获利”规则。

三、对损失完全赔偿的限制

除了从正面对可得利益计算进行规范外,法律也从反面规定了可得利益完全赔偿的限制规则。首先是“可预见性规则”,即违约损失赔偿额不得超过违约一方订立合同时预见到或者应当预见到的因违约造成的损失。民法典合同编通则司法解释在民法典第五百八十四条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预见的判断标准”,即“按照与违约方处于相同或类似情况的民事主体”这一抽象的一般理性交易人的客观标准;并采用动态系统论的方法,细化了可预见性规则的具体考量因素,包括合同目的、合同主体、合同内容等基础判断因素,以及交易类型、交易习惯、磋商过程等参考判断因素。除“可预见性规则”外,对损失完全赔偿的限制规则还包括民法典第五百九十一条规定的“减损规则”、第五百九十二条第二款规定的“与有过失规则”以及“损益相抵规则”。

以房屋买卖合同纠纷为例。甲进行房屋置换,与下家乙订立旧房出售合同,向上家丙购入新房。后因下家乙违约不买,甲急于履行与上家丙的新房买卖合同,另寻到新下家丁。甲通过替代交易,修复了被破坏的交易链条。就其可向违约方乙请求损失赔偿的范围,一是与新下家丁交易相对于原下家乙按约履行情形下增加的费用;二是如果甲降价将房屋出售给丁,与出售给乙之间的差价损失;三是如因乙违约,导致甲向上家丙迟延履行产生违约责任,在“可预见性规则”内应予赔偿。另外,如果甲出售给丁的价格高于出售给乙的价格,则需就差价获益部分与损失进行折抵;如果甲在乙违约后未对损失扩大进行减损,或对损失的发生或扩大存在过错,就该部分损失也应予以抵扣。

总结以上,违约损失赔偿的计算公式可以进一步扩充为:违约赔偿额=可得利益+其他实际损失-违约方不可预见的损失-守约方扩大的损失-守约方自身过错造成的损失-守约方因违约获得的利益或减少的必要支出。

郭军律师

职位:主任律师

业务专长:建筑工程、合同纠纷、房地产纠纷、债权债务等。

THE END
1.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典·注释法典(新三版)mobiepubpdftxt曲江支行借款合同纠纷案七、赠与合同●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1999628)●部门规范性文件赠与公证细则(1992124)·文书范本·赠与合同 精彩书摘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典·注释法典(新三版)》: 第一百五十八条(买受人的通知义务)当事人约定检验期间的,买受人应当在检验期间内将标的物的数量或者质量不符合https://book.qciss.net/books/11860753
2.律师自考全套新劳动法和合同法2023与争议纠纷处理法典书籍》摘要【正版现货】2024年劳动法+劳动合同法+仲裁法全国通用最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全书汇编案例及司法解释理解与适用注释本社会保障法一本通教材律师自考全套新劳动法和合同法2023与争议纠纷处理法典书籍 北京宣政图书专营店 登录查看更多图片 > 【正版现货】2024年劳动法+劳动合同法+仲裁法全国通用最新 京东价https://item.jd.com/10096251666472.html
3.服务合同纠纷案件审理难点与典型案例解析审理服务合同纠纷案件,法院应当依据民法典合同法典及相关著名合同的规定,以审慎态度审理、裁判,妥善处理服务提供者与服务接受者的关系,在维护服务提供者合法权益的同时,保护服务接受者的权利。法院在审理此类案件时,应当结合个案实际情况,重点审查服务合同双方的约定,查明合同的实际履行情况,划分主体的权利义务,判断双方是否http://www.bjhwtx.com/h-nd-192901.html
4.法律侵权行为法 合同 物权法 8法律制度 基本概念 法制宣传 9法律效益 专业律师 公民社会 10法律逻辑 11历史发展 历程简介 著名法典 12词条图册 1基本内涵编辑 法律法律通常是指由社会认可国家确认立法机关制定规范的行为规则,并由国家强制力(主要是 司法机关)保证实施的,以规定当事人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对全体社会成员https://baike.sogou.com/v57328.htm
5.民法典合同编十九种典型合同简明适用手册1.周德明诉张新江房屋买卖合同纠纷案 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人民法院(2005)盱民一初字第654号民事判决书 第六百四十八条【供用电合同定义及强制缔约义务】供用电合同是供电人向用电人供电,用电人支付电费的合同。 向社会公众供电的供电人,不得拒绝用电人合理的订立合同要求。 https://www.ilawpress.com/material/detail/620604262962955264
6.“公司法纠纷同案不同判”专题讲座综述对于公司类纠纷同案不同判现象,有一个特殊原因是注重援引合同法,而不同步援引公司法。包括一些判决里,PE、外部股东跟目标公司对赌的合同条款也认为有效,有些法院裁判认为这是不涉及公司,跟公司法没关系,这合同纠纷当然适用合同法,这是一种裁判者的观点;但问题在于签合同一方已经是公司的股东了,怎么能不适用公司法?https://www.lawyers.org.cn/mobile/detail.jsp?id=4462ec9aeec3417f89c95964cbd2f01b
7.经济法基础1825.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典”命名的法律,也是第一部以“民”命名的法典。() 26.有限合伙企业既可以由普通合伙人执行合伙事务,也可以由有限合伙人执行合伙事务。 27.根据我国《仲裁法》的规定,平等主体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发生的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纠纷,可以仲裁解决。下列各项中,符合我国《仲裁https://blog.csdn.net/robin9409/article/details/123040477
8.法释〔2022〕6号:民法典总则若干问题的解释(附全文+解读+典型案例)在黄某诉某物业服务有限公司健康权纠纷案中,人民法院依照民法典的规定认定因拒绝配合疫情防控检查而致使自己摔伤的原告应自负其责,体现了为疫情常态化防控提供有力司法保障的鲜明态度。在某物流公司诉吴某运输合同纠纷案中,人民法院依照民法典的规定认定原告某物流公司代被告履行债务具有合法利益,切实维护了相关民事主体http://www.xlaw8.cn/falvzixun/28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