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仲裁条例》第20条(即《联合国贸易法委员会国际商事仲裁示范法》第8条)第(1)款规定:“就仲裁协议的标的向法院提起诉讼时,一方当事人在不迟于其就争议实体提出第一次申述时要求仲裁的,法院应让当事人诉诸仲裁,除非法院认定仲裁协议无效、不能实行或不能履行。”国际仲裁界将该条的规定称之为有效仲裁协议的“妨诉效力”或“消极效力”,即在符合一定条件的情况下,有效仲裁协议将排除法院对当事人间属于仲裁协议范围之内的争议的管辖权。
【案件背景】
原审原告(被上诉人):朱江(代表星瑞环球有限公司除刘永人外的其他股东、全锦投资有限公司股东、兴巨有限公司股东)
原审第一被告:刘永人
原审第二被告:GiantShineLimited(以下称“GS公司”)
原审第三被告:黄咏怡
原审第四被告(上诉人):永宁航运贸易有限公司(以下称“永宁船公司”)
原审第五被告:星瑞环球有限公司
原审第六被告:全锦投资有限公司
原审第七被告:兴巨有限公司(以下称“兴巨公司”)
【案情提要】
兴巨公司与永宁船公司于2013年11月24日签署了一份光船租约(BareboatCharter),约定兴巨公司以2,500万美元向永宁船公司购买(buy)一艘船舶,首付款为250万美元。该合同订有就该合同产生的所有争议提交伦敦仲裁并适用英国《1996年仲裁法》的仲裁条款。
2014年3月28日,黄咏怡代表兴巨公司与永宁船公司、GS公司签订了涉诉补充协议,约定兴巨公司将其于光船租赁合同项下的权利义务转让给GS公司,同时确认兴巨公司已经代GS公司支付了首付款250万美元,并对后续款项支付方式进行了变更。补充协议还援引了光船租赁合同项下的仲裁条款。
朱江认为,黄咏怡代表兴巨公司签订补充协议,违反了受托人的义务以及作为公司实际经营者负有的勤勉和忠实义务;兴巨公司其他股东事先并不了解补充协议的内容,也从未同意签署补充协议;并且刘永人、GS公司与黄咏怡同谋,侵占了兴巨公司的资产。于是,朱江代表兴巨公司在香港法院启动了股东派生诉讼。在该诉讼启动时,涉诉船舶的买卖已经完成且该船舶已经交付至GS公司。
在诉讼中,永宁船公司认为,案涉争议应由仲裁解决,遂向法院申请中止诉讼程序。朱江则认为,在其起诉书中和提交的针对永宁船公司中止诉讼程序的反驳意见中均没有提出针对永宁船公司不法行为的指控,其将永宁船公司作为被告参加诉讼只是便于其受到诉讼结果的约束。朱江要求GS公司和永宁船公司确认补充协议无效且无法执行。
原讼庭法官认为,朱江、兴巨公司与永宁船公司之间没有实质性争议,永宁船公司基本上只是名义上的被告,且朱江无法代表公司以派生方式对永宁船公司提起仲裁程序。由此,原审法官于2017年10月30日判决驳回了永宁船公司中止诉讼程序的申请。永宁船公司不服,遂向香港高等法院上诉庭提出上诉。
【争议事项】
上诉庭法官认为,香港《仲裁条例》第20条第(1)款的规定是强制性的。根据判例TommyCPSze&CovLi&Fung(Trading)Ltd&Others[2003],在当事人依据《仲裁条例》第20条第(1)款的规定提出中止诉讼程序申请时,法院需要审查四个问题:
(1)仲裁条款是否是仲裁协议?
(2)仲裁协议是否不存在、无效或无法执行?
(3)双方之间是否存在实质争议或分歧?
(4)当事人之间存在的争议或分歧是否在仲裁协议的范围内?
本案中,当事人对补充协议包含的仲裁条款是仲裁协议、该仲裁协议有效且可实行(operative),且补充协议的效力问题属于该仲裁协议范围等事项并无争议。朱江与永宁船公司的主要争议在于:
(1)朱江、兴巨公司与永宁船公司之间是否存在实质性争议?
(2)补充协议中包含的仲裁协议是否无法履行(incapableofbeingperformed)?
【法院意见】
综上,上诉庭法官支持了永宁船公司中止诉讼程序的申请。
【简评】
从文字内容上看,《示范法》第8条第(1)款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法院对特定案件的管辖权,体现了有利于仲裁的原则;但另一方面,该条也赋予了法院在甄别仲裁协议是否“无效、不能实行或不能履行”以及当事人间是否存在属于仲裁协议范围内的争议等方面,在法律适用、审查方法(“全面审查”或“表面审查”)和审查标准方面很大的自主权,特别是法院审查在案件涉及实体权利义务存在交织的多方当事人、争议解决条款约定不同的多份合同时。比如在BluegoldInvestmentHoldingsLtdvKwanChunFunCalvin[2016]HKEC532一案中,香港法院曾根据“表面审查”原则认定原告基于提起诉讼的载有“不可撤回地承诺接受香港法院的非专有司法管辖权管辖”条款的担保书没有任何条款清楚撇除或取代主合同中所载“强制以仲裁为纠纷排解方法”的条款、原告提出的法律程序是属于仲裁协议的标的事宜,进而支持被告基于香港《仲裁条例》第20条提出的中止诉讼申请;但在本案中,相较于原讼庭仅考察原被告之间在诉讼法意义上是否存在争议,上诉庭在分析当事人间是否存在争议以及争议的范围时,显然更深入地分析了当事人间在补充协议的效力这一法律问题下的实体法律关系,进而得出了不同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