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十课《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教案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4.03.11甘肃

教学目标(核心素养)

1.唯物史观

通过学习,运用唯物辩证史观及有关理论,了解新中国的法治进程及其成果,理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法制建设的关系,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时空观念

通过教材和配套课件,梳理当代中国法治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历程,知道各阶段发展的基本史实,了解其特定的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3.史料实证

4.历史解释

引导学生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做出解释,从而对当代中国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的成就加以客观地评述。

5.家国情怀

培养学生法律意识,增强国家民族认同感,树立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奋斗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改革开放以来的法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成就

难点:认识“法制国家”与'法治国家”的区别;认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现实价值

时空思维

学法指导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

一课时教具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导言框

新课讲授:

一、基础知识梳理

二、重难点问题解析

(一)新中国法治建设进程:开始,初创,破坏,新的发展,加强与完善

意义:

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逐步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使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实现有法可依,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法制基础。

(三)法制与法治的含义,二者的关系,法制向法治转变的意义

法制:指一国的法律制度。

法治:与人治相对,以宪法和法律为中心的社会治理体系,是指一种治国的理论、原则、方法和理念。法治”比“法制”更完整、更全面。

两者关系:

法制是法治的前提和基础(有法制才能有法治)

法治是法制的前途和归宿(有法制为了要法治)

由法制到法治意味着我国法治建设由立法为主进入立法与执法并重阶段。

(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地位与性质

地位:这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体系中居基础性地位,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性质:

是一部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民法典。

是一部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平等保护的民法典。

是一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的民法典。

(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时期与表现

1.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1)背景:新中国百废待兴,物质匮乏。中国人民发扬英勇奋斗的革命传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涌现出大批英雄模范集体和个人杰出代表。

(2)表现

①道德风尚:健康向上。

②政治氛围: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

③行动准则:关心集体、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改革开放后

(1)背景: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①20世纪80年代:“五讲四美三热爱”是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最响亮的口号。

②20世纪90年代,我国又开展以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为主要内容的三大系列创建活动,对促进社会风气好转起了积极作用。

③1994年,中共中央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加以推进。

④2001年,中共中央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从以德治国的高度进一步规划思想道德建设。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提出

①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

②中共十七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③中共十八大进一步提炼、概括,形成简明扼要、便于传播和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意义

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强大的精神力量。

课堂小结

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逐步建立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强国之路,民主法治建设迈出了重大步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日益完善,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尽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法治建设相辅相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得到弘扬,70载精神文明建设成就辉煌,极大地坚定了我们的文化自信。

新中国的法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无论是法治建设还是精神文明建设,都体现了时代的诉求,也促进着时代的发展。中共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方针,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也推进了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

THE END
1.鹤城机关建设网中共齐齐哈尔市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但某些地方的生态问题依然严峻,名和利的驱使致使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一味的追求当地经济的发展和对利润的盲目崇拜,而不顾生态环境的保护,严重阻碍着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国生态文明的建设不但要让全社会主动去培养良好的生态同时也需要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度为其保驾护航。通过健全的生态法制去进行生态保护,打击各种生态http://www.hcjgjs.gov.cn/show.aspx?NewsID=36756
2.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教案.doc[重点]2.结合搜集的材料了解我国法治建设的进程,明确法治是先进的国家治理方式。[难点]【教学方法】议题探究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视频<<了解我国宪法的“前世今生”>>导入,激发同学们的兴趣,了解宪法的不断完善讲授新课:总议题: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议题1.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情景1:有观点认为,法律是人类的重大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232071686.html
3.浅谈新时期我国法治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在改革开放后的法治建设进程中,邓小平同志深刻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根据当时国家法治建设的指导原则和指导思想,我国制定了“文化大革命”后的第一部宪法,即1982年《宪法》,在这部宪法中https://www.fx361.com/page/2020/0716/6873652.shtml
4.我国法治政府建设的历程反思与展望法政评论“由政府自觉提出并要求在十年时间内基本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这在世界法治发展史上是绝无仅有的。”⑥《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从政府转变职能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制度建设、法律实施、科学民主决策、政府信息公开、纠纷解决机制、行政监督和公务员依法行政观念和能力提高等多个方面展示了我国实现依法行政的具体http://www.calaw.cn/article/default.asp?id=11241
5.我国商业银行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的选择三、提高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对策 (一)加强相关立法,形成健全的法律框架体系 市场经济的稳定运行需要法律的支持和保证,商业银行实行混业经营需要完善的法律体系作为保障。首先,要建立健全金融法律建设。通过法律法规的完善,一方面能够弥补某些领域的法律空缺,另一方面也能够为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提供完善的法律依据。例如,http://www.kjlww.com/m/article-41627.html
6.管志琦:我国教育法制建设的历史回顾与展望但应当看到,我国教育法制建设还不能完全满足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要求,一些法律法规还不健全,一些法律法规的执行还不到位,学校依法治理的机制还不完善,教育司法实践面临许多困境。当前,有必要对我国教育法制工作进行系统总结和梳理,科学诊断存在的问题,按照依法治教的要求,加快教育法制建设的进程,推动我国教育在新的起点上更http://views.ce.cn/view/ent/201305/10/t20130510_805639.shtml
7.周洪宇:40年教育法治建设回顾与展望此外,1988年3月发布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暂行条例》,1994年3月发布了《教学成果奖励条例》等教育方面的行政法规。这些法律、行政法规的颁布实施,拉开了我国教育法治建设的序幕,在我国教育法治建设进程中发挥了基础性的历史作用。 第二个阶段:不断发展阶段(1995—2009年)。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http://www.jyb.cn/rmtzgjsb/201812/t20181225_1269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