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法理与情理并存作文法理与人情议论文800字

管子曰:“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法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衡量人们行为的客观标准,是普遍适用的社会规范。法律的本质在于永恒的、普遍有效的正义原则和道德公理。所以法律,不仅仅是白纸黑字的条文,还包含一种正义、自由、秩序的精神。

安提戈涅说,法律之内,应有天理人情在。法不容情的“情”指的是个人私情和物欲;是阴暗角落的腐败与关系。而法也容情的“情”指的是公情,也系大众之情,恰恰是阳光下的真情厚意,是法律无处不在的人性光芒。就是说法容公情而不容个人私情。

事物是变化的,社会是发展的。法律也需要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当某项法律或法律条文不能适应大多数人意愿,我们的立法部门就应该迅速组织做出修正,使其时刻符合大多数人的意愿。法律必须公正,它要时刻体现大多数人的意愿,体现其“公情”性。

法律的最终目的不是惩戒犯罪,而是达到指引、评价、预测和教育的终极目标。因此法律在执行中充分体现了情的因素,它对罪犯进行惩罚,符合公平原则,合乎情理;它查明事实,据情裁量,是对违法者的有情,合乎情感。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法律给人改过自新的机会,希望他们重新做人。

但是法律有情不是滥情,不是徇私情,它作为一条准绳,是一种社会意识,它的情是公正的理智的情。

法律有情,是指它使正义得以声张,她对对犯法者有情,闪烁着人文关怀的光芒。法律不是高高在上的国家机器,它来自于人民,服务于人民。举起这杆天平,你会感受到法律蕴涵着深深的情感。

作为一位公民,我享受着法律温情的呵护;更应该深谙法律情意的真谛。法律的最高境界不是无情,却是情与法的完美结合!从西周“明德慎罚”的法制思想,到现在“以人为本”的立法原则,法律无一不承载着立法者的情感和人性的温暖;从民诉的证明责任倒置,到刑诉的“未成年人不公开审理”,法律体现的恰恰是人文关怀和对人格尊严的维护。当看到几个死有余辜的极刑犯被绳之以法,而大叹法律无情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恰恰是法律对被害者的告慰之情;当对方因为又一批罪大恶极的不法之徒受到法律正义的审判,而大呼法律无情的时候,我们想到的恰恰是法律对更大多数人们的呵护之情。

于欢辱母案,昆山宝马案阳光下终结,邪不压正,显示了法律与公情的完美结合,法顺民情民心。法律具有动态性,蕴含人情味,使之成为守护正义的倚天长剑,在这昭彰公允剑锋之下,处处将是一个充满真情的美好人间。

其实在现代法制理念中,恰恰要做到“人有情法亦有情”。法与情的结合减少了法律的滥用,柔化了法条严酷的外貌,便于民众接受。以德化民使民心向善,遏制了犯罪的动机,有利于避免法繁刑酷的虐政。德法情互补互用,使道德法律化,遵守法律的义务和遵守道德规范的义务相一致,既止恶,而又劝善同时,德法情互补又使法律道德化人性化,使法律具有稳定性和权威性。

道是无情却有情,有情的人岂能创造出无情的法

现实世界中,理智往往容易被情感淹没,那么,怎样才能驾驭住自已的情感呢

理智,是一朵花,盛开于智慧的春风申;情感,是一阵雨,常常将这一朵花摧残。情与理,对立而又共生于现实世界。

一、渴望真情

情感、这一人类与生俱来的元素在一代仁人贤士的一生中抒写得淋漓尽致。他们将真情吐露,活得满满洒洒,坦坦荡荡,屈原便是这样一位真性情的人。他高唱"长太息以掩涕今,哀民生之多艰"。他高呼"亦余心之所善今,虽九死其犹末悔",他将一个臣子的心掏出来呈现在众人面前,不矫饰,不造作,终于,他的性情铸就了他的英名,他从此不朽。李白,面对贵姐研墨,力士脱靴,他高唱"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莆人",从此寄情山水,便有无数华彩奇章流传于世,他亦不朽。

冰心先生说:雨后的青山,像泪水洗过的良心。她告诉我们:惟有真实的情感,才是一生无悔的追求。倘若将自已的情感囚禁,人生便失去了光彩。

二、超越感情

周幽王为博妃子一笑,令人点燃烽火,戏弄诸侯,终至亡国。唐玄宗宠幸杨贵妃误国,终遗恨千古。

这些,都是没有超越感情的结果"理智是一座堤坝,感情的潮水如不加控制,必定会造成堤坝的坍塌,行为的迷茫,以至酿成大祸。人们常说:三思而后行,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三、驾驭感情

感情犹如一匹野马,需要你去驯服。理智则是它的缮绳,以理智面对世界,人生便增添了一份自信,一份豁达。

范仲淹遭贬,然而他仍旧胸怀天下,以理智的大脑,平静的眼光向人们昭示了一个智者的情怀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何等宽广的胸怀啊!

无数事实告诉我们,情与理相伴相生,互为两极。理智需要情感的润泽,人生才显灵动,情感需要理智的依托,人生才显智慧,愿人人都能用情感之雨浇灌理智之花。

THE END
1.学术李拥军等:法官如何运用情理法则说理司法有自身的运行逻辑,辱母情节在该案中的性质、定位需要依据法律规则来衡量,法治语境中情理的运用自然不能够违背法律的规定,但这与法官在裁判说理时对于情理的重视与回应并不相悖,反之,只有充分回应社会大众对于孝行、孝道的关注,才能增强裁判的可接受性。一些受到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3ODUzNTIxMA==&mid=2247500775&idx=4&sn=b73aac0b7d4d82d5f228d81441c0963b&chksm=eb570ea2dc2087b4c492e33c7b0903dc5383ba2dcf8a69c357e4af825862a820c1b358c1535d&scene=27
2.法律与情理:法治进程的情法矛盾与伦理选择如果法律每当此时都要给情理让位,那就仍然不是“法治”,而是“人治”,不是“法律主治”而是“人情政治”。以为法律和情理总能彼此调和,只能是逃避问题的鸵鸟政策。以为法律理所当然要高于情理,法治不可避免要代替人情,也只能是诉诸毫无根据的信仰与愿望,不可能给出令人信服的道理与根据。https://law.kust.edu.cn/info/1127/1815.htm
3.法律与情理的辩证关系及冲突解决法律与情理的辩证关系及冲突解决,法律,情理,冲突,新近发生的袁厉害案,引发了群众的激烈争论。本案中收养条件不足,政府职能缺失,多部门执法不利等原因造成了这一悲剧的发生。从中明https://wap.cnki.net/lunwen-1013268701.html
4.论我国司法中情理与法律的冲突与协调司法 情理 法律 “常识、常理、常情”https://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165-1014139228.htm
5.儿子拒绝赡养,母亲将百万房产赠与扶养人是否有效?在亲情失位的情况下,蔡某以实际行动弥补了母子关系的空缺。无论是医疗照顾、生活陪伴,还是身后事的安排,蔡某都全力以赴。戴某将房产赠与蔡某,不仅是对其付出的认可,更是一种合理合法的财产安排。这种安排在法律和情理上都具备充分的依据。 协议优先,法定继承并非绝对 https://news.66law.cn/a/20241204/203964.html
6.法理与情理的冲突.doc法理与情理的冲突法理与情理的矛盾由来已久,平衡法理与情理之间的冲突是法律能够有效实施的保障。处理好法理与情理的关系不仅有助个案纠纷的解决,还有助于增强公民对法律的认同感,树立法律的权威。一、法理与情理冲突的表现(1)历史上情理与法理之争历史上的情理与法理之争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儒家与法家的“礼”、“https://m.renrendoc.com/paper/233460556.html
7.情理与法理的博弈(第二十条)影评情理与法理的博弈 作为一名曾经的法学生,看完张艺谋导演的电影《第二十条》让我惊喜且感动。其实我以前也一直很想通过自己本科学到的专业知识,写一个法律相关的剧本,但最终却迟迟没有动笔。因为对我来说,法律太复杂,我不知道如何用一个通俗易懂的故事,去讲述出法律条文背后所蕴涵着的矛盾与权衡。但电影《第二十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5741409/
8.科学网—很多人分不清情理和法理然而,很多人都分不清情理和法理,认为符合情理的一定合法,诸如此类。例如,当看到一件事情符合情理而不符合法理的时候,就会说这件事情是合法的,或者认为执法者不应该对其执法。其实,这样的事情,应该批判的是法律本身,而不是批判执法行为。人们在长期的游戏规则中会制定出法律法规这样具有强制性的规范,就是希望它能够用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00071-6108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