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理”与“法理”之间

沈家本是一个有着历史意识和时代意识的法学家,其以历史动态、多元的视角来看待中外法制。例如,他在筹办近代监狱时,注意到西方监狱背后的理念从“苦人、辱人”到“感化”的演变规律;其在分析西方各国刑法对自杀者处以重罪的同时,留意希腊斯多葛学派对此主张无罪说的不同意见。他整理中国法制历史,曾陆续刊刻《唐律疏议》《明律》《宋刑统》等古代法典和律学著作,主要通过研究汉唐法制来探索三代之法的古典法意,其指出,“《汉律》正多古意,非犹为三代先王之法之遗留者乎。历代之律存于今者唯《唐律》,而古今律之得其中者亦唯《唐律》,唯其尚得三代先王之遗意也”。

传世的法典《唐律》得古今之平,符合仁的要义,能够体现三代之法的法意,因此,在立法进程争议条文的讨论中,沈家本经常以《唐律》作为标准进行检验。例如,在讨论“威逼人致死”律时,沈家本指出《唐律》没有甲自尽而乙抵命的条文,以此质疑后世立法的合理性。在沈家本的语境里,《唐律》既然是正面推崇的典范,那么专门设置“威逼人致死”等唐律所无条文的明律就成了反面批判的靶子,而承续明制的清律自然是不言自明的改革对象。因此,汉唐律与明清律分别成为其肯定与否定的两种类型。

面对更为复杂棘手的中外会通问题,沈家本选择了“法理”和“情理”两个关键词汇。他对“法理”的使用,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虽然西学已经输入且有所影响,但其主要仍在中国古典词汇固有含义下使用“法理”一词。有学者考证,沈家本在光绪己亥秋为清末大型案例集《刑案汇览三编》所写的序中,首次使用“法理”一词,“今日法理之学,日有新发明”,这里沈家本所称的“法理之学”,指“法律”之义。

第二个阶段,伴随孟德斯鸠及其《法意》(今译为《论法的精神》)的介绍与翻译,沈家本主要受到严复译本及其案语的影响,将“法理”定义为“法律的原理”。《论杀死奸夫》是沈家本运用“法理”最典型的例证。他批判明清律所谓丈夫杀死奸夫奸妇无罪的立法,提出了心目中关于良法的重要命题,“窃谓后人立法,必胜于前人,方可行之无弊。若设一律,而未能尽合乎法理,又未能有益于政治、风俗、民生,则何贵乎有此法也”。沈家本对“法理”的贡献有两个方面,首先,使得“法理”成为一个法的内在价值标准,与政治、风俗与民生等外部因素一起构成评价良法的综合视角。其次,使得“法理”成为一个分析式、可以实践的概念。该“法理”由四种要素构成,分别是义、序、礼、情,用现代的话语来说,就是正义、公平、伦理、人性。

沈家本的复古观,不同于康有为、梁启超的托古改制,毋宁是信而好古,《汉律摭遗》作为其在民国肇建后归隐枕碧楼而作的生平最后著述,表现其对中国古典法意的推崇,就是最好的佐证。他的会通观,乃以古典中国的情理为基础,彰显其仁(人)本主义的法律观,体现了立足中国文化本位的思考。

(作者为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

最高人民检察院(100726)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147号010-65209114(查号台)010-12309(检察服务热线)

为了获得更好的使用,建议使用谷歌浏览器(chrome)、360浏览器、IE11浏览器。

THE END
1.学术李拥军等:法官如何运用情理法则说理司法有自身的运行逻辑,辱母情节在该案中的性质、定位需要依据法律规则来衡量,法治语境中情理的运用自然不能够违背法律的规定,但这与法官在裁判说理时对于情理的重视与回应并不相悖,反之,只有充分回应社会大众对于孝行、孝道的关注,才能增强裁判的可接受性。一些受到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3ODUzNTIxMA==&mid=2247500775&idx=4&sn=b73aac0b7d4d82d5f228d81441c0963b&chksm=eb570ea2dc2087b4c492e33c7b0903dc5383ba2dcf8a69c357e4af825862a820c1b358c1535d&scene=27
2.法律与情理:法治进程的情法矛盾与伦理选择如果法律每当此时都要给情理让位,那就仍然不是“法治”,而是“人治”,不是“法律主治”而是“人情政治”。以为法律和情理总能彼此调和,只能是逃避问题的鸵鸟政策。以为法律理所当然要高于情理,法治不可避免要代替人情,也只能是诉诸毫无根据的信仰与愿望,不可能给出令人信服的道理与根据。https://law.kust.edu.cn/info/1127/1815.htm
3.法律与情理的辩证关系及冲突解决法律与情理的辩证关系及冲突解决,法律,情理,冲突,新近发生的袁厉害案,引发了群众的激烈争论。本案中收养条件不足,政府职能缺失,多部门执法不利等原因造成了这一悲剧的发生。从中明https://wap.cnki.net/lunwen-1013268701.html
4.论我国司法中情理与法律的冲突与协调司法 情理 法律 “常识、常理、常情”https://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165-1014139228.htm
5.儿子拒绝赡养,母亲将百万房产赠与扶养人是否有效?在亲情失位的情况下,蔡某以实际行动弥补了母子关系的空缺。无论是医疗照顾、生活陪伴,还是身后事的安排,蔡某都全力以赴。戴某将房产赠与蔡某,不仅是对其付出的认可,更是一种合理合法的财产安排。这种安排在法律和情理上都具备充分的依据。 协议优先,法定继承并非绝对 https://news.66law.cn/a/20241204/203964.html
6.法理与情理的冲突.doc法理与情理的冲突法理与情理的矛盾由来已久,平衡法理与情理之间的冲突是法律能够有效实施的保障。处理好法理与情理的关系不仅有助个案纠纷的解决,还有助于增强公民对法律的认同感,树立法律的权威。一、法理与情理冲突的表现(1)历史上情理与法理之争历史上的情理与法理之争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儒家与法家的“礼”、“https://m.renrendoc.com/paper/233460556.html
7.情理与法理的博弈(第二十条)影评情理与法理的博弈 作为一名曾经的法学生,看完张艺谋导演的电影《第二十条》让我惊喜且感动。其实我以前也一直很想通过自己本科学到的专业知识,写一个法律相关的剧本,但最终却迟迟没有动笔。因为对我来说,法律太复杂,我不知道如何用一个通俗易懂的故事,去讲述出法律条文背后所蕴涵着的矛盾与权衡。但电影《第二十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5741409/
8.科学网—很多人分不清情理和法理然而,很多人都分不清情理和法理,认为符合情理的一定合法,诸如此类。例如,当看到一件事情符合情理而不符合法理的时候,就会说这件事情是合法的,或者认为执法者不应该对其执法。其实,这样的事情,应该批判的是法律本身,而不是批判执法行为。人们在长期的游戏规则中会制定出法律法规这样具有强制性的规范,就是希望它能够用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00071-6108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