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法文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家谈澎湃号·政务澎湃新闻

历史长河浩浩汤汤,思想峰峦泱泱苍苍,中国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卓越的法律智慧。《尚书》中讲“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提出以仁爱为核心,要“爱民敬民”,诸多中国古代法学著作字里行间蕴含着鲜明的人文关怀,闪耀着弥足珍贵的法治光辉。法院行政庭干警在深耕主责主业的同时,要自觉将优秀传统文化运用到行政争议化解工作当中,在优秀传统文化中探寻行政争议化解“密码”。

“以和为贵”妥善处理矛盾纠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是一个核心价值观,如儒家倡导的“和为贵”思想。这种理念强调通过平和、协商的方式去解决矛盾与冲突,而非对抗。在行政争议化解方面,秉持“和为贵”,引导行政机关与相对人尝试以沟通、协调为主要手段,采用座谈等形式引导双方面对面发表意见,寻求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避免矛盾进一步激化,使得行政争议可以在相对融洽的氛围中得以妥善处理,维护社会关系的和谐稳定。

“德治思想”平稳化解行政争议。传统文化里德治思想有着深厚根基,认为道德感化在社会治理等诸多方面有着重要意义。在面对行政争议时,引导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以较高的道德素养和职业操守去对待相对人,耐心倾听其诉求,展现出公正、善良、负责的形象,能让相对人感受到尊重,从而更愿意配合解决争议。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制度的实施就是例子,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并参与调解,双方坐于法庭心平气和讨论争议焦点,同时直接面对对方诉求当庭说出化解意见,有利于行政争议的平稳化解。

“诚信观念”促进法治政府建设。“言必信,行必果”等诚信观念深入人心。在行政争议化解中,行政机关做到依法依规、诚实守信地履行职责,确保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合理性以及承诺的兑现,能增强相对人对行政机关的信任。而相对人若秉持诚信原则,如实反映情况、提出合理诉求,也有助于双方围绕真实的问题去探讨解决办法,推动行政争议朝着积极的方向化解。行政争议中的诚信观念凝聚了行政争议化解合力,进一步推动法治政府的建设。

“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如今,优秀传统文化的画笔已经传到了我们当代法院人的手中,让我们不断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不断探索化解行政争议密码,描为民初心,画青春赤诚,用心用情绘就新时代的无悔答卷!

以传统文化之笔

绘政工绚丽篇章

政治部杨猛超

法院政工工作肩负着筑牢队伍思想防线、激发干警奋进力量的重任,恰似为法院审判执行等业务注入源源不断动力的“引擎”。当优秀传统文化与之相融,恰似为这“引擎”添上优质燃料,释放强劲效能。

一、以文化润内心、注重细节把握

二、以精华促本领、提高自身本领

文化积淀赋予政工干部非凡的沟通和工作智慧。传统文化重含蓄委婉、共情同理,政治部的工作细致繁杂,面对较为繁琐的程序工作、跨部门沟通的矛盾,传统文化的学习使得我懂得换位思考、言辞恳切,循循善诱化解遇到的难题和困难,在今年我第一次经手单位某项工作时,面对不懂的难题,在和其他部门有关同志沟通时“良言一句三冬暖”解决了许多沟通上的矛盾,用沟通的艺术解决对接矛盾,最终推动工作顺利完成。

三、以道德促自律、助长廉洁之风

“命自我立,福自己求”,传统道德理念是政工工作滋养干警品德的良方。在法院内部培训中,引入古圣先贤的道德故事,讲讲袁了凡先生训儿的故事、解读“清、慎、勤”的内涵,一幕幕生动的画面跃然眼前,让我深知在政工工作中廉洁自律重如泰山。自我廉政提醒时,包公、海瑞等清官廉吏的事迹化为警示明灯,时刻提醒我持身中正、廉洁奉公,于公权力使用慎之又慎,绝不让公正蒙尘。

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精耕法院政工工作土壤,定能更加坚定自身“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使命感,推动司法正义之树常青,让法治精神与传统文化光芒交相辉映。

THE END
1.民法典的变革从条款到生活在中国法律体系中,民法典的颁布标志着一个新的时代——以人为本、全面依法治国的新篇章。它不仅仅是一个法律文件,更是社会关系和经济活动中的重要引领者。那么,民法典与过去有何区别呢? 二、立法创新:从碎片化到全面的制度构建 在前代律中,由于缺乏统一的民事法律体系,各地制定了大量相互之间存在差异甚至冲突的地https://www.cjan6a6c.cn/xue-shu-bao-gao/439422.html
2.建构自主中国法学知识体系中的中华文明法治蕴含此外,还可以从法律与道德的密切关系入手,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法相关工作。总之,在当代法治建设中,更加重视发掘中华传统文明的法治基因,并将其贯彻于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全过程动态流程中,就能够更好地让当代中国法治独树一帜、特色鲜明地屹立于世界法治文明之林。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24/12/id/8265096.shtml
3.法律框架内推动社会正义实现之道法律资讯在法律框架内推动社会正义的实现,需要完善法律法规,确保法律的公正性和透明度。加强司法公正,提高司法效率,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形成全社会共同维护公平正义的良好氛围。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地推动社会正义的实现,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和法律秩序的良性发展。 https://kanfawang.com/post/21222.html
4.男子种两百亩白薯遭老人组团偷挖(解读是老人变坏了还是坏人变老了?)很多中国人在美国和欧洲旅游,多次看到同行的小孩在不断提示爷爷奶奶,过街要走人行横道啊、说话不要那么大声啊、吃自助餐别浪费啊!而这些,原本应该反过来提醒才合乎情理。 于是,很多人把老人变“坏”归咎于社会发展 于是,不少人开始怀念过去,怀念过去的老年人是多么有教养,多么讲道理,怀念过去的社会是多么的“平静https://m.qqlqq.com/zt/redian/40514.htm
5.守望中华礼仪之邦光明日报中国人讲尊卑,看似不平等,其实不然。尊卑是相对的,父亲与儿子在一起,父尊子卑,因为父亲岁数大,社会经验丰富,对儿子有养育之恩,当然要尊敬。但这种关系不是不变的,儿子会变成父亲,那时也就成了尊者,受到子女的尊敬,公平得很。平辈之间交往的原则,是以对方为尊,实际上是彼此为尊。我敬你一尺,你也会敬我一丈https://www.gmw.cn/01gmrb/2006-07/13/content_448759.htm
6.刑法“第二十条”和电影《第二十条》法律何解@何志伟律师12日,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罗翔看《第二十条》回忆普法初心,也引发网友们的关注。罗翔在视频中,就电影《第二十条》展开讨论,还科普了刑法中的正当防卫究竟该如何理解,普通人遇到类似的情况又该如何自处。 罗翔表示:“法律中没有理性人,只有有血有肉的一般人。我们都是不完美的一般人,因此要身临其境带入防卫人的立场https://www.shangyexinzhi.com/article/17752335.html
7.济宁市纪委市监委网站工作报告在中国共产党鱼台县第十五届纪律坚持纪法情理贯通融合,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始终,在执纪执法中开展讲初心、讲纪法、讲政策、讲情理“四讲”活动,统筹运用党性教育、政策感召、纪法威慑和亲情感化,启发良知、感化人心。树立系统观念,落实“三不”一体推进。充分发挥县委反腐败协调小组作用,加强党对反腐败工作全覆盖、全方位、全过程的领导。推动一体推进http://jnjjjc.jiningdq.cn/art/2021/2/9/art_64362_27064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