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产权的流变史

本文通过考察财产权的流变证实了财产权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社会进化到文明阶段且产品有了剩余的产物。并抽象出私有财产权的两种最基本的表现形式,从而有利于形成对财产权(尤其是私有财产权)的完整认识。

一、财产权之源流:财富纷争

卢克莱修斯描绘的社会和法律的起源的图景展示了这样一幅社会景象:在原始社会所有的需要都因大地的丰饶而得以满足,在金子发现以后,这种和谐被人们的贪婪所破坏;因而,人们把秩序加诸于己身以避免争执,保护个人得享“他的”那一份。这图象的撩开了私有财产权的“面纱”,财产权都是人的财产权,而非人是财究产权的人。财产权是因人类的利益纷争而生,此乃财产权之源流。恐怕,这就是本书探的义理基础所在。

(一)有关财产权源流的理论梳理

翻阅世界财产权历史,可比较清楚的突现私有财产权之源流与命脉。希腊时期的财产理论:把财产与道德和政治绑在一起,出现私有财产权的萌芽。柏拉图在《法律篇》中为读者描绘了一个理想社会,有着确切的理想居民数5040,妻子和孩子也是某种意义上的财产;在这个新建的城邦中,所有的现有土地都是共享的,分割成尽可能相同的小块分配给各公民。“伴随着这样的想法,土地的拥有者仍然要把他的那一份看作是整个社会的财产的一部分”。亚里士多德认为:“财产在一定意义上是共有的,但私有化应作为普遍规则;因为,当每个人都有边界确定的利益时,人们就不会互相指责,每个人都要照看他自己的财产,因此人们将会取得更大的进步。”并认为:“产业私有而财物公用是比较妥当的财产制度”

罗马时期的财产理论:以法律形式确立才产权制度。如果说希腊人最早从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提供了一种权利观念,那么,罗马人则最先实践了一种权利制度。罗马人很早就产生了财产所有权的概念以及相应的法律制度。与后期希腊哲学的“权利是优于法律而存在”的观念不同,罗马人认为权利是生于法律的,是法律确认个人和团体的利益。罗马人最先制定了私有财产的权利,把私人权利看成是国家权利的最高准则。这种权利体系结构的实质是把个人当作一个独立的、自由的实体,有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国家必须尊重个人的权利。罗马社会是以权利义务关系而不是以身份关系来调整个人间的利益关系的,它的权利关系结构表现出两个特点:一是私人性,即权利的个人与社会的政治生活无关,只是一种私人间的确定关系;二是契约化,即权利是个人间的一种契约关系,契约中的每一个人是平等的个体。可以说,古希腊的雅典以法律形式确立了一套关于“人(奴隶)和其它生产要素以及商品和劳务的所有权结构”。而罗马发达的民法体系使帝国内部高度发达的交易经济得以巩固,商法和财产权法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支持。[page]

中世纪的财产理论:强调财产的正当使用和财产是一种人的自然权利,财产权体系开始形成。圣奥古斯丁得出了一个重要的推论。如果私有财产是人类法创设的,那么人类法一样可以废止它,只有“上帝的法律”是不变的。中世纪的西欧,在庄园制度向民族国家的演进过程中,始终面临着增加财政收入和同其他国家进行竞争的压力。在这一压力下,国家被迫改变传统的财政方式,农奴获得了全部占有个人劳动力的权利。

在19世纪后期垄断资本主义至20世纪前半期,西方社会强调对私有财产权的实证分析,主张私有财产权神圣不可侵犯;以苏俄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强调对私有财产权的价值判断,主张取消私有财产权。权利结构变化的最突出的推动力是国家对经济的调节和干预的需要带来了国家权力的扩张,从而“绝对的财产权”概念受到了挑战。在整个权利结构中,财产权至尊的地位让位给生命权和国家利益。由此,财产权出现了集中化的趋向,不仅集中在占人口极少数的垄断资本家手中,而且国家也作为一个产权主体开始以社会公共利益的名义垄断了某种所有权。在这一趋势下,传统的财产权概念发生了解体。到了19世纪后期,财产权概念被大大拓展了,产生了“新财产”概念或新的财产概念。一切有价值的东西都构成财产,但同时它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财产权不再是一个至高无上的权利,它仅仅是社会的权利体系中的一种权利。制度经济学家康芒斯是西方社会这一时期财产权结构变化的见证人。

20世纪后半期,普遍重视对私有财产权理论上的实证分析和实践中的社会责任的强调,对私有财产权既保护又适当限制。如李进之揭示出:“如果以前财产还意味着权力,那么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财产法在法律上却意味着责任”。这在各国的宪法法律规定中都有反映。当代西方社会,随着民主结构在形式上渐趋完善,人们在法律上规定的民主权利和其他政治经济权利与其财产权的关系日益“疏远”,也就是政治权力与经济权力之间的关系变得模糊了。在所有权继续得以集中的同时,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趋势也在大步地加速发展。而阶级和阶层关系的变化,更使财产权结构及其相应的权利结构变得愈加复杂化。从纵向考察,再次证明了私有财产权是由法律所创设的一种权利,其目的始终是为人的福利服务。

(二)定分止争是财产权形成的价值基础

财产权是由法律创设的,其直接目的是定分止争,最终价值在于满足人的最大福利。由于受到不同的历史传统和不同的民族习惯与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西方国家的法律体系逐渐发展成为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两支。受法律传统及历史源流等因素的影响,财产权在西方历史的流变中演化。而在人们的视野中,西方财产权的演化又主要体现为私有财产权和私人财产权的分野。

二、不同语境中的财产权

从财产权的概念分析中,我们不难得出财产权的内核主要包括财产与财富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及伦理与分配的关系。并且这几重关系之间存在这一条有机的逻辑:以财富为起点,经过财产的手段,形成动静结合的局面,从而实现对人自身福利不同程度的满足和私权的独立。而由于财产与分配离不开公权的介入,私有财产权的定位自然与公有财产权的界限不无干系。在私有财产权问题上所生的理论与现实的矛盾及上述认识的偏差,都或多或少的源于对私有财产权与公有财产权之契合维度的选择,以及由此决定的对这一内核的无意或有意修正和割舍。由于东西方国家对待这两种财产权的价值取向不同,这一内核的修正和割舍自古以来就已存在差异并由此产生不同的社会模式。事实上,私有财产权内核的扭曲已带来了制度的陷阱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的可持续发展。[page]

(一)西方语境中的私有财产权

垄断资本主义时期,随着凯恩斯对国家干预经济的呼吁和罗斯福新政的实践,私有财产权与公有财产权在保持私有制的前提下重新定位,财产的工具性认识得以回潮。私有制的三大支柱在本质不变的前提下受到一定限制。公有财产权由于能满足政治国家和公益需要而在法定的范围内扩展了其生存空间。社会秩序因此出现了良性的回转,福利国家和社会民主制度模式臻于成熟。

(二)东方语境中的公有财产权

其典型是中国。土地所有权几乎从来就集中在以王权和后来封建皇权为代表的国家手中。其伦理和分配观是“求富”、“均富”和“国家本位”从而以伦理色彩掩盖了财富的分配色彩。中国古代思想家们在这方面的论述亦可窥一斑。孔子强调:“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管仲的名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贾谊则说:“富安天下”;而龚自珍对均富做了精辟地阐述“大不相齐,则丧天下”。实质上,中国古代曾推行的诸如“井田制”、“均田制”或者“摊丁入亩制”都体现了这种伦理和分配观。这也反映了农业自然经济的要求。恩格斯对此评价说:“从撒哈拉起横贯阿拉伯、波斯、印度和鞑靼直到亚洲高原最高地区,人工灌溉在这里是农业的第一个条件,而这不是公社和省的事,就是中央政府的事”。这为东方社会的专制集权奠定了基础和提出了要求,从而实现了私有制与公有财产权的粘合。然而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壮大,私有财产权被扭曲,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制度陷阱和障碍。当前许多东方国家正开始重新对公有财产权和私有财产权进行排位。私有财产权受保护的程度和范围有所扩大,但这种扭曲并未根本回转。所以在与西方国家的比较中,其离后者的经济差距仍有扩大趋势。

(三)不同语境中财产权结构差异的实质

公有财产权与私有财产权以自身的逻辑构筑出完整的体系。不同法系和历史的国家对其具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及表现形式。从而使财产权的内核发生了偏转,以致于它的内核在东西方国家因被修正而呈现出差异。而这种差异成为了具有法律意义的财产权的现实表现,并且从实质上论证了:财产权只是一种与经济体制结合在一起的资源配置手段;其本身的性质与所有制无关,而仅仅取决于其支配和受益主体的性质。在财产权成为资源配置手段后与经济体制相得益彰,经济体制更多着眼于宏观的分配、激励与约束,财产权则更注重微观的分配、激励与约束。私有财产权与公有财产权经常在现实中发生冲突和力量的消长,并由此完成资源的配置和私人福利的分配。公有财产权与私有财产权组合的变迁最终展现为社会模式的外像。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条财产权与主体设计模式变迁的有迹可寻的轨迹。

三、西方财产权形式的变化

(一)英美法系:私人财产权

私人财产权与日尔曼财产制度的嬗变如影相随。古代的日尔曼人长期处于狩猎和游牧为生的氏族公社阶段,因此日尔曼人相对于同一时期的罗马人要落后的多。日尔曼人在公元前经历了一场大迁徙,在恺撒时期开始定居下来。由于他们长期习惯了氏族公社的生活,其所处的环境非常闭塞。加之罗马发达商业的冲击,日尔曼社会的生产力十分低下,个人生存能力也很脆弱。因此,在他们进入村落社会——马尔克公社制度以后原始社会的许多习惯仍然保留下来。这一制度下个人是团体的基本要素,由马尔克公社将土地和基本的生产资料分配给个人占有和使用,由大家共同劳动进行生产,马尔克公社是财产的所有者。其具体体现之一就是个人无财产的自由处分权。梅因认为:“在大部分日尔曼村落中,让与在实际上几乎是不能实行的,因为要移转就必须取得多数人的同意。”可见,在这一整个时期,日尔曼社会都没有分化出真正意义上的私有财产权,这个社会得以维系的是马尔克公共所有制和私人财产权。当然,一些生活资料也有私有财产权的成分。[page]

到了公元5世纪,日尔曼部落的盎格鲁—撒克逊人侵入不列颠并建立了英吉利封建王国。直到1066年诺曼征服,英国第一次实现了国家和法制的统一。由于盎格鲁—撒克逊人比较完整的保存了日尔曼人的原始习惯,所以,英国形成了较纯粹的日尔曼法体系。比如,当时的土地制度:英王被认为是全国唯一的所有人。英王通过保有制的方式把土地的占有和使用权分封给大小贵族,大小贵族又以同样的方式分封给其它臣民,直至最终使用土地的佃农。这种保有权往往附有种种条件,即领主在一定情况下可以对土地进行司法和管理上的实际控制,可见,“保有制是封建土地持有体制的基础,而这种土地持有体制本身又是英国土地法建立的基础。”因此,当时的英国也不存在完全意义上的私有财产权,但通过保有制强化了以占有为核心和实现对土地有效利用为目的的私人财产权。随着英国的殖民运动其衡平法和普通法传统扩张并形成英美法系。尽管1660年英国曾颁布土地占有法废除了骑士和大贵族的土地占有制,但佃农直接统领于国王名下,从法律意义上看英王仍是最终的土地所有者,而佃农仍然只拥有以利用土地为内容的私人财产权。

(二)大陆法系:私有财产权

中世纪,整个西欧在教皇统治下进入了法学的“荒漠”时期。但是由于缺乏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庄园经济尤为发达,庄园成了独立的小王国并自给自足。私有财产权在庄园内部依然存在。甚至著名的中世纪西欧神学家阿奎那认为:“人对财富的统治权符合上帝的意志”,又说:“私有权虽起源于人的法律,但它不违背自然法,它是由人类的理性所提出对自然法的补充”。这实际上是说私有财产权是神圣的。随着资本主义因素的萌芽,启蒙思想家们出于对专制的抵制把私有财产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正如启蒙思想家洛克指出:“理性,也就是自然法,教导着有意遵从的全人类。人们既然都是平等独立的,任何人就不得侵害他人的生命、健康、自由和财产。”在大陆法系私有财产权成为个人利益最大化和实现自由的象征。当然,进入垄断资本主义以来,私有财产权已不完全绝对。当今各国也越来越强调私权的社会责任。如,或通过宪法或民法普遍规定了权利不得滥用条款、或设定伴随义务、或强调公共福利、或用法律明确规定财产权的内容。[page]

四、私有财产权形式差异及其实质

(一)私人财产权与私有财产权的形式差异

在财产权的流变过程中,两大法系逐渐形成了私有财产权与私人财产权相对独立和相对完整的两个财产权体系。这两个财产权体系在形式上和价值取向上都存在一些明显的区别。对此,我们可以通过借鉴两个描述该财产权体系的简表加以说明。

表一:大陆法系对财产权的划分:

自物权(所有权)

物权用益物权

财产权他物权担保物权

债权

表二:英美法系对财产的划分

不动产及租赁

财产金钱债权

商业票据(包括货币)

动产股票

无体财产信托基金

知识产权

通过对两表的对照,从形式上,我们可以发现私有财产权与私人财产权之间具有以下区别:

其一、大陆法系的财产权以财产所有权为基础,各种财产利用权处于依附地位。而英美法系具体形式的财产权并不必然与所有权产生联系,所有权在英美法系中也不代表特别的意义。大陆法系的财产权构造体系是由严密的系统来构建的,各个概念之间存在着理论上的归类和比较问题,每一种财产权均需要在原有概念系统中进行定位。而英美法系财产权构造体系较为松散,在其财产权理论中既无严格的所有权概念也无抽象的所有权与他物权理论体系。这也是私有财产权与私人财产权的根本区别。

其二、大陆法系财产权制度表现为物权和债权二元结构,并由此重视对财产权的形式上的划分。而英美法系财产权表现为衡量一个人拥有多少经济利益的尺度,不注重理论的抽象。大陆法系财产权以物权和债权分别调整物的静态占有和动态流转关系,在物权制度中确立了所有权至高无上的地位。并首先通过物权制度确定财富的归宿,然后通过债权制度实现对财富的利用。英美普通法则认为,财产制度的首要价值目标是界定交易主体的权利界限,从而形成属于主体的财产。并认为,“财产是一组权利。这些权利描述一个人对其所有的资源可能占有、使用、改变、馈赠、转让或阻止他人侵犯”。而所有权在英美法系上没有任何特别意义,正如拉登指出:“所有权纯粹是作为占有的对应词,……。至于物的利用,则很少发生所有权的问题。”这正体现了私有财产权与私人财产权不同的价值取向。

(二)私人财产权与私有财产权分化的实质

可见,在西方社会中存在着私有财产权与私人财产权二元并立的现实,这种现实就是私有财产权的流变。但私有财产权与私人财产权在本质上并无二致,只是主体的自由度及权利的着力点有微妙差别。这种差别正好说明私有财产权在同一性质的国家可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而且无论其表现形式如何,都源于人们对自身私权的眷顾。换句话说,私人财产权和私有财产权的本质都是一种包含了人与人之间在法律上和伦理上的关系的私权。二者的终极目的都在于实现人自身利益最大化。但是,由于二者演进的社会环境和历史过程有所不同,他们之间又存在相对的差异。一方面,私有财产权侧重于赋予其主体更大的自由,而私人财产权则趋向于强调其主体自由与责任的均衡。或者说,私有财产权较为注重自利与自由,私人财产权则更偏重于无害与自治。另一方面,私有财产权为大陆法线系所倡导其核心是所有权,私人财产权则深受英美法系推崇其基点是占有。私有财产权在目的上最直接的追求是定分止争和确保交易安全,私人财产权的直接目的不外乎物尽其用和提高交易效率。私人财产权与私有财产权随着两大法系一道在相互区别中相互渗透,在取长补短中日趋融合,但传统的差异不会很快消失。

THE END
1.法律基础知识概述理解法理法规与法律实践法律的定义与分类 法律是国家为了维护社会秩序,规范公民行为和组织活动所制定的规则。根据其内容和功能,可以将法律分为宪法、民商事法、行政法、刑事法等几大类。 法律的来源与体系 法律的来源主要包括宪法、法律和地方性基本政策。这三者构成国家权力结构中的层次关系,共同构成了中国现行立法体系。同时,由于中国实行以https://www.6vjxuc8a1.cn/jun-lei-zi-xun/452036.html
2.中国法系与英美法系有哪些区别对于这个问题,解答如下,主要包括法律渊源不同、法律适用不同、判例地位不同、法律分类不同、法律编纂不同和诉讼程序不同。两者的主要区别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法律渊源不同。大陆法系是成文法系,其法律以成文法即制定法的方式存在。英美法系的法律渊源既包括各种制定https://mip.64365.com/question/21524557.aspx
3.2018年第3期总第5期可是,混合法系的核心内涵难以明确。如夏文所提到的那样,混合法系与大陆法系、英美法系、伊斯兰法系之间均有若干重合之处,[4]其自成一类的合理性存在疑问。可以说,任何国家的法律都有混合的成分。正如夏文指出,土耳其、中国、非洲、东亚共同体等国家地区的法律制度均有混合法系特征。可是,将中国与非洲法律划入同一法系http://fxy.hunnu.edu.cn/info/1130/2924.htm
4.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国家检察机关之比较/宋英辉在法律渊源表现为成文法的大陆法系国家里,在法律上和诉讼理论上,判例是不具有法律效力的,不具有造法功能的法官只能依据事实严格适用成文法,因而检察官肩负起保证制定法在全国统一实施的责任就成为必然,赋予检察官以法律监督权是成文法国家法制统一的需要。而在法律渊源以判例法为主的英美法系国家,法律体系是通过法官http://www.law-lib.com/lw/lw_view.asp?no=298&page=2
5.浅谈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或许大家还不知道,中国究竟是什么法系社会,严格上来说,中国只是倾向于大陆法系,以成文法文为判断依据,但也结合了社会主义法系。 在教科书《法理学》是这么说的:我们国家现在是社会主义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法学为理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法律的统称。 当然,如果你要问中国是属于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那中国就是属于大陆https://www.jianshu.com/p/ce5ea2dc961c
6.中外法学过刊19世纪后期,当中国开始学习西方的法律制度时,究竟是引进英美法系的判例法制度还是引进大陆法系的制定法制度,就成为了一个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当时中国的法律中没有明确的“判例”概念,后来经日本学者的引介,“判决例”和“判例”的概念才进人中国。{20}因为大陆法系的制定法容易引进,而且其与中国的法律传统相近,所以http://journal.pkulaw.cn/OldIssue/Detail/159496
7.大陆法系英美法系罪刑法定原则之比较法信大陆法系、英美法系罪刑法定原则之比较 夏成福 罪刑法定原则因其先进性而为当今世界大多数的国家所实行。但由于不同法系国家法律表现形式各异,罪刑法定的体现和实现形式有所不同,本文试作比较。 一、罪刑法定原则从思想渊源、理论学说到法律制度都是在欧洲大陆诸国产生并发展起来,以后逐步为世界多数国家所确认的。https://www.faxin.cn/lib/flwx/FlqkContent.aspx?gid=F32033
8.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全文)大陆法系、英美法系和社会主义法系这三大法系是世界上涵盖面最广、也最为法事务家和法学家关注的法系,同一法系中各国民事诉讼体制由于所在法系的共生因素,自然形成更多共性的同类性民事诉讼体制。也决定了各大法系民事诉讼体制彼此之间的类型差异,三大法系相互之间差异不仅体现在实体法上,也反映在程序法中,笔者曾经在1993https://www.99xueshu.com/w/ox4h4q5ooin4.html
9.两大法系诉讼模式的比较及我国的选择转载自:中国私法网 一、两大法系诉讼模式的比较 在两大法系,诉讼模式因受法律传统、陪审制度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而采取了不同的诉讼模式,即英美法系实行当事人主义(Adversarial system),而在大陆法系采取了职权主义(Inquisitorial system)。这两种模式各具特点,我们要借鉴国外在审判方式和诉讼模式方面的经验,首先必须要对http://clsjp.chinalaw.org.cn/portal/article/index/id/206.html
10.法学基础:大陆法系与海洋法系罗马法是大陆法系的起源,大陆法系又称罗马法系、成文法系。英美法系又称判例法系,受罗马法的影响很小,法律多以判例形式出现。 【罗马法】 罗马法,是罗马共和国及罗马帝国所制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罗马法的历史开始于东罗马帝国时期,于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一世时期达到鼎盛。 体系特点 罗马法是现今许多国家法律体系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1632765/
11.三分钟让你搞清楚大陆法系英美法系中华法系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这个法系,在学术上似乎没有定论,就不多说了;说说与之相关的中国法律与司法体系概况。简而言之,无论过去的中华民国还是现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其所采用的法系基本上都是大陆法系,即以制定法为判案依据(不过现在最高院每年都要公布一些经典案例,引导各地在司法实践中加以参考,这说明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也在慢慢融合)。https://m.wang1314.com/doc/webapp/topic/21494360.html
12.全国法硕联考历年真题解析(6)C、英美法系法律的基本分类是公法和私法 D、从一定意义上讲,法的历史类型、法的渊源和法系等都可以看作是对法的分类 【答案】D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法的重要的分类方式和分类标准,以及法的级别效力适用原则。 【考点分析】根据法律规范内容的不同分类标准,法律分为实体法和程序法。 http://www.yuloo.com/news/21914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