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学创新网触屏版

作者:刘毅,法学博士,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摘要:近年来国际范围内的比较法学研究,开始尝试在传统的“法系”范式之外,以“法律文化”和“法律传统”作为新的研究概念与范畴,但是究其实质,仍未摆脱西方中心主义的窠臼,并未形成比较法学研究的范式突破,同时还存在缺乏历史性的维度和全球化的视野之问题。在这个去西方中心主义和全球文明转型的时代,应当将轴心文明的概念和思想嵌入比较法学,形成比较法研究的新视野,中国的法律文明可以同其他轴心文明一道,参与到建构多元现代性的历史进程之中。

关键词:轴心文明;比较法学;文明转型;新视野

一、比较法学研究范式反思

比较法学自20世纪初年正式诞生以来,走过了一百多年的历史,其影响也从法国、德国等欧陆国家,扩展至英美、亚洲乃至世界范围,例如国际比较法科学院第二十届大会2018年8月在日本福冈召开,下一届大会则准备2022年在巴拉圭首都亚松森召开,可见比较法学的脚步确实早已走出巴黎和欧洲的畛域,开始迈向1900年第一届国际比较法大会的主办者朗贝尔(EdouardLambert)和萨利伊(RaymondSaleilles)所设想的“世界法”或“人类共同法”(droitcommundel’humanite)的时代。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应看到,传统比较法学毕竟是发源于一百年前欧洲的学问,囿于欧洲学者自身的视野局限和比较法学本身的创新不足,这门不新不旧的学科存在着一些固有的缺陷,其在1970-1980年代形成的较为成熟的研究范式和概念体系,已经到了必须予以反思和超越的时候。

就目前的主流比较法学来说,至少存在五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是西方中心主义的立场和视角。我们以两部经典比较法学著作为例,在法国学者勒内·达维德的《当代主要法律体系》中,其篇章结构同时也是法律体系的划分是这样的:第一部分是罗马日耳曼法系,第二部分是社会主义各国法(主要是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第三部分是普通法,第四部分是其他的社会秩序观与法律观,包括伊斯兰法、印度法、远东各国法(即中国法和日本法),以及马达加斯加与非洲各国法。其中前三部分(即英美和欧洲国家,苏联和东欧在地理和文化上也属于欧洲)占据了该书的大部分篇幅,而且从名称上也可以看出作者以及诸多欧洲学者不自觉的习惯心态,将中国和日本称为“远东”,将所有非西方国家归为“其他”。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德国学者茨威格特与克茨所著《比较法总论》中,该书的篇章结构同样是以欧陆和英美法律为核心而展开,第一编为罗马法系,第二编为德意志法系,第三编为英美法系,第四编为北欧法系,第五编为社会主义法系,第六编为其他法系,包括远东法系(中国和日本)、伊斯兰法系和印度教法。非西方国家同样被归为“其他”,而中国和日本依然被称为“远东”,而且,“远东”和“其他”法系国家所占篇幅更少了(比例仅为全书十分之一弱)。

第四,如前所述,在召开第一次国际比较法大会之时,就有学者提出建构“文明人类的共同法”的美好蓝图,后人在此基础上甚至提出了“世界法”的宏大概念。共同法(iuscommune)或世界法的追求固然是比较法学的一种高贵理想,但是一方面在历史主义和民族主义的立场上看来,在民族国家依然是主流政治共同体形态的前提下,这种理想带有乌托邦的色彩,不切实际;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比较法的目的既非简单地发现法律文化传统的差异,也不在于一味地追求法制的天下大同,其更深层次和更高标准的目的在于,以历史—社会学的视角发现不同文明样态之间的差异及其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探寻文明融合与对话的可能性,当然,这里所说的融合与对话是法律的进路,而不是哲学或其他角度。因此,比较法的角色与功能,不能仅限于法学院的一门兼具理论性与实用性的课程;比较法的目的和作用,也不仅仅是为立法提供资料和作为法律解释的辅助等简单的实践工具,而应担负起引领世界各大轴心文明走向对话与融合,走向“和而不同”,为建构多元现代性和第二个轴心文明,提供一种法律的思路和途径。

二、法律文化与法律传统:比较法研究的新概念

在冷战结束后的新一代西方比较法学者看来,以法系划分为主要研究范式的传统比较法,已经是明日黄花,特别是苏东巨变之后,所谓的“社会主义法系”已然走进历史,而以中国、日本、韩国为代表的东亚经济的崛起,印度在1990年代之后的复兴,以及伊斯兰世界的冲击,特别是全球化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使得西方学者不得不调整既有的西方中心主义视角,开始站在更为广阔和平等的立场上审视比较法学的立身之基。

在晚近比较法学者的方法论探索中,法律文化和法律传统成为具有代表性的新范式,正如有学者所总结的:“比较法研究的焦点从法系和法族到法律文化和法律传统的转变是逻辑之必然”。或者换句话说,这也是西方学术从现代性向后现代转变的结果。在比较法学领域,很多学者借助法律文化或法律传统的概念或研究范式,对创新比较法学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例如我们熟知的美国学者H.W.埃尔曼的《比较法律文化》、加拿大学者帕特里克·格伦的《世界法律传统》、荷兰学者马丁·海塞林克的《新的欧洲法律传统》,以及收录于《比较法新论》、《法律文化之追寻》和《比较法的认识论与方法论》等比较法文集中的专题论文。

一般而言,法律文化的概念在法律社会学或法律人类学甚至法律史学领域,确实具备建构性的价值,例如有些法律史学家就借助美国著名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CliffordGeertz)的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重新解读法律史,取得了学术上的创见。但是就比较法学而言,很多以“法律文化”为名的讨论,仅仅是换一个角度讨论问题而已,甚至都未能给出一个清晰的关于法律文化的概念界定,有的换一个名称继续在法系的范畴下老调重弹,实在是没有什么新意。有的虽然突破了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传统划分模式,但是仍然是在西方的语境和框架下,只是区分了欧洲法律文化与美国法律文化而已。相对来说,比利时学者马克·范·胡克与马克·沃林顿的研究称得上是比较有学术范式(或模式)创新意识的作品,他们的论文题为《法律文化、法律范式与法律学说—迈向一种新的比较法研究模式》,文中指出,“关于法律文化与法系的关系,只有将法律秩序与法律文化置于其各自所属的更为宽广的社会文化语境下进行考量,才有可能对不同法系进行比较与区分。进而尝试勾勒西方和其他非西方法律文化的一些基本要素,从而有助于获得一种新的比较法研究方法。”

两位比利时学者的创新之处在于从世界范围划分了文化圈的概念:“我们可以将世界上的文化或文化圈分为四类:非洲文化、亚洲文化、伊斯兰文化以及植根于欧洲(包括欧洲、美洲与大洋洲)—从宽泛的意义上可将其称为‘西方文化’的那些文化。当然,某些国家可能兼具两种文化特征,例如俄罗斯。”这样的划分乍看起来似乎是一种普世主义的视角,但是紧接着作者就提出了将西方法律文化与其他三类文化区分开来的两组基础概念,即西方法律文化的主要特点是个人主义与理性主义,而非西方法律文化的特点与之相反,是非理性主义与集体主义。暂且不论这样的概括和定性恰当与否,仅仅从将非洲文化、亚洲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统一归为非西方文化这一点,就暴露出作者观念和视野上的偏狭,实际上他们所提出的文化圈概念,看似有范式创新的冲动,其实不过是新瓶旧酒,老一套而已。另外,从作者对亚洲、非洲和伊斯兰法律文化的极其简略的描述中也可以看出,作者本身并没有对西方世界以外的法律文化有多少深度的研究。平心而论,这样的一种比较法方法论上的创新努力显然是失败的。

由于法律文化的概念并没有真正实现对传统比较法学的突破与超越,因此有学者试图另辟蹊径,以“法律传统”的概念尝试比较法学的范式创新,例如中国学界所熟知的美国学者约翰·亨利·梅里曼(JohnHenryMerryman)所著《大陆法系》一书的英文原名即为:TheCivilLawTradition。另外还有J.H.Baker,TheCommonLawTradition:Lawyers,BooksandtheLaw,(London/RioGrande:TheHambledonPress,2000)和LewisandD.J.Ibbetson,TheRomanLawTradition(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4)等。但是,从上述著作的书名(不是大陆法就是普通法)就可以看出,虽然他们的研究强调了“传统”的意义和价值,但实质上仍未摆脱传统比较法之法系划分的路径,并无真正意义的突破和创新。直到2000年加拿大学者帕特里克·格伦(H.PatrickGlenn)的代表著作《世界法律传统:法律的持续多样性》(LegalTraditionsoftheWorld:SustainableDiversityinLaw)问世,才真正开启了以“法律传统”的新概念取代传统的“法系”或“法律文化”研究范式的先河。

正是在这样的对传统概念本身的理论建构与阐释的基础之上,格伦提出以“法律传统”的范式取代以往的法系或法律文化的范式,具有了更多历史的深度和空间的广度,并创造性地提出了原生法律传统、犹太法律传统、大陆法律传统、伊斯兰法律传统、普通法传统、印度教法律传统和亚洲法律传统几种类型,同时还在标题上凸显出每一种法律传统的特征:大陆法传统是“以人为本”,伊斯兰法律传统是“后世启示之法”,普通法传统是“审判之德”,印度教法律传统则提出设问:“法律为君王,但究竟是何种法律?”,对于亚洲法律传统则冠之以“革新(借楫于马克思?)”的标识。

三、轴心文明:比较法学的新视野及其意义

(一)何谓轴心文明

所谓轴心文明,主要是一个历史哲学和比较文化史的概念,源自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KarlJaspers)的名著《历史的起源与目标》。根据他对世界文明史的概括考察,雅斯贝尔斯将以往的人类历史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并且是以共同的基础为出发点的。这四个阶段分别为:一、史前时代(Vorgeschichte);二、古代高度文明时代(AlteHochkulturen);三、轴心时代(Achsenzeit);四、科技时代(Wissenschaftlich-technischesZeitalter)。在这四个文明发展的阶段之中,轴心时代具有非凡的意义。正因为此,雅斯贝尔斯称之为“突破期”,而将这之前的“史前时代”、“古代高度文明时代”及其之后的“科技时代”统称为“间歇期”。“前一个间歇期为轴心时代的突破集聚了必要的能量,轴心时代则为人类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树立了标准。而科技时代则一方面是对轴心时代所取得成就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又为新的轴心时代的突破进行了必要的准备。尽管如此,在科技时代人类并没有找到新的历史意义,人类的第二次突破,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努力。”

轴心时代是指“在公元前500年左右的时期内和在公元前800年至200年的精神过程中”,出现了世界各大文明的“轴心突破”,“最不平常的事件集中在这一时期。在中国,孔子和老子非常活跃,中国所有的哲学流派,包括墨子、庄子、列子和诸子百家,都出现了。像中国一样,印度出现了《奥义书》(Upanishads)和佛陀(Buddha),探究了一直到怀疑主义、唯物主义、诡辩派和虚无主义的全部范围的哲学可能性。伊朗的琐罗亚斯德传授一种挑战性的观点,认为人世生活就是一场善与恶的斗争。在巴勒斯坦,从以利亚(Elijah)到以赛亚(Isaiah)和耶利米(Jeremiah)到以赛亚第二(Deutero-Isaiah),先知们纷纷涌现。希腊先哲如云,其中有荷马,哲学家巴门尼德、赫拉克利特和柏拉图,许多悲剧作者,以及修昔底德和阿基米德。在这数世纪内,这些名字所包含的一切,几乎同时在中国、印度和西方这三个互不知晓的地区发展起来。”

(二)轴心文明的意义

以西方为例,文艺复兴的人文启蒙、宗教改革的理性化和世俗化运动、现代科学技术的理性精神、启蒙时代的社会契约理念等等,无一不是以不同的方式一次次地从轴心时代汲取精神的力量。如雅氏所言,“直至今日,人类一直靠轴心期所产生、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燃火焰。自那以后,情况就是这样。轴心期潜力的苏醒和对轴心期潜力的回忆或曰复兴,总是提供了精神动力。对这一开端的复归,是中国、印度和西方不断发生的事情。”

当然,轴心时代创造出来的文明的样态和谱系,不可能一成不变地延续至今,而是在不断的分化和聚合中发展演变。例如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并融入中国的儒道思想,变成中国文明的一部分。而曾经是中国文明一部分的日本,逐渐独立发展出自己的文明样态,成为东亚文明的一个重要分支。最复杂的演变当属现今所说的西方文明,它最初融汇了轴心时代的希腊文明和希伯来文明,后来罗马人和日耳曼人也参与到西方文明的演进之中,逐渐形成了以基督教为主要宗教文化背景,以欧洲北美为主要地理区域的西方文明。而伊斯兰文明则是较为晚近的相对独立发展出来的重要的文明体,当然它的产生也有着轴心文明的深刻烙印。

(三)为什么是轴心文明

行文至此,终于可以展开论证为什么以轴心文明替代传统的法系、法律文化和法律传统的概念,成为比较法学研究的新概念和新范式?

其次,以轴心文明作为比较法学的研究范式,克服了传统研究范式(法系、法律文化和法律传统)存在的分类标准不统一的弊病。如前文所述,“社会主义法系”作为一个政治意识形态概念,与罗马法系、德意志法系、英美法系、北欧法系等以纯粹法律技术层面的概念划分,不在同一个逻辑层面,而后者则又与远东法系、伊斯兰法系和印度教法系等主要是宗教历史文化的概念不在一个比较的平台上。此外,在轴心文明框架下,所谓英美法(或普通法)系与大陆法(或罗马法)系、文化或传统,以及北欧法系等,都可以归入到西方文明的总体框架之下,建构起西方法律文明的概念,与东亚法律文明、印度法律文明、犹太法律文明和伊斯兰法律文明等平起平坐,这也是破除西方中心主义的正确路径。

第三,轴心文明的概念可以兼顾历史、现实与未来。初看起来,轴心文明是一个回溯传统的历史性概念,但究其实质,其意义更多的还在于观照现实和指向未来。正如雅斯贝尔斯之著作的标题“历史的起源与目标”所提示的,他在此书中所表达的信念是:人类具有唯一的共同起源和共同目标。共同的起源就是轴心时代所创造的轴心文明,而共同的目标就是人类历史的最大包容和最高统一。而轴心文明之于当今时代的意义就在于—“这个(轴心)时代产生了今天仍是我们思考范围的基本范畴,创立了人类仍赖以存活的世界宗教之源端。无论在何种意义上,人类都已迈出了走向普遍性的步伐。”轴心时代所产生的精神作用力在之后的历史中一直发挥着作用,它探究人类的全部活动,赋予历史以新的意义。轴心时代潜力的苏醒和对轴心时代潜力的回忆,或曰复兴,总是能为人类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对轴心时代这一开端的复归,是中国、印度和西方不断发生的事情。

第四,轴心文明的概念涵盖法律、社会与文化等多重面向,是一个综合的多维体概念。已有欧洲学者指出,“当代比较法学研究,必须超越传统比较法仅仅以‘作为规则之法’作为研究对象的局限性,而将比较法研究置于一个宏观的历史、社会—经济、心理以及意识形态的语境之下。比较法的功能之一就是迫使我们去反思自身的法律体系,反思‘作为规则之法’的研究方法,反思自身的法律实践,反思我们的法律传统以及法学教育。并提出使用社会学或人类学的方法,将研究的中心转向对于法律的态度以及法律融入社会与社会一般文化的程度。”因此而提出了法律文化、文化圈或法律文化传统的概念和分类方法。西方学者在此方面的方法论探索和尝试,笔者在前文已有详细的介绍。总体来说,这些所谓的新概念或新模式,并没有完全突破西方中心主义的窠臼,在很大程度上未能完全摆脱传统比较法之法系范畴的制约。更重要的是,世界范围内的当代比较法学,需要的是对自身使命的深刻反思以及在视野、方法和观念上的全面变革。

简单来说,比较法学的研究对象不仅不能局限于“作为规则之法”,也不仅是“作为文化之法”,而是“作为文明之法”。我们知道,法律作为一整套独立的规范系统,从宗教、伦理、政治等规范体系中脱离出来,是一个仅仅发生在西方的现代性事件,随着殖民主义和全球化的推进,才在印度、中国和伊斯兰等非西方文明中产生了模仿和移植效应,而且这样的重大变革也仍在进行之中,且遭遇到很多抵抗和反复,未来在非西方文明的发展中,现代意义上的法治和法律制度如何走向,仍是一个未定之命题。因此,可以说当下的“法律全球化”或西方法律向非西方世界的移植和模仿,是一个历史学意义上的阶段性现象,也是一个社会学意义上的现代性问题。所以,研究这样的问题,就必须同时兼具历史学和社会学的视野和方法,必须站在一个文明研究与文明对话的高度来审视和考察其中的问题,而不是仅仅研究具体的法律规则、法律制度,或者稍微抽象和宏观一些的法律文化,以及缺少明确界定标准的法律传统等。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将轴心文明嵌入比较法学。

归纳来说,以轴心文明为研究对象或者说以轴心文明为研究范畴和范式的比较法学,将改变传统的法系、法律文化和法律传统等分类研究的体系,代之以西方法律文明、中国法律文明、印度法律文明、犹太法律文明和伊斯兰法律文明为主要架构,辅以俄罗斯、日本等亚法律文明的研究体系,其中“法律”一词的内涵也将超越于法律实证主义意义上的法律规范和法律制度,更多地具有历史学和社会学的综合性意义。轴心文明范式的比较法学研究,不再是具体的法条之比较,宏观的制度之比较,也不是国别之间的比较,甚至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法律文化和“法律传统”之比较,而是兼具历史学之纵深和社会学之宏阔,并能够从文明转型和多元现代性之建构的视角,进行全新的探索与规划。

THE END
1.揭秘法国大革命和美国宪法的诞生:启蒙时代之光拉法耶特1. 《美国宪法的诞生》- 大卫·麦卡洛著 2. 《法国大革命与美国宪法的形成》- 西奥多·J. 洛克伍德著 3. 《拉法耶特与两个世界的革命》- 斯图尔特·布鲁斯·尼尔森著 4. 启蒙时代哲学家著作及其对美国宪法影响的研究文献 5. 历史档案和当时代表们的通信记录关于宪法制定过程的详细叙述。https://www.163.com/dy/article/IRI0TLJ70523V53V.html
2.法律与革命——西方法律传统的形成.pdf.pdf1983 年,哈佛大学出版了一本新书,书名是:《法律与革命:西方法律传统的形成》。有趣的是,这本书开篇所讲的,既不是古希腊的哲学,也不是古罗马的私法,而是 11 世纪的教会改革。在它列举的一大批对西方法律传统作出贡献的人当中,有不少是教会法学家,甚至还包括几位著名的教皇。对这种写法,西方法律史,尤其是教会https://www.taodocs.com/p-25499760.html
3.法律与革命:西方法律传统的形成该书分为两部,第一部论教皇革命与教会法,第二部论西方世俗法律制度的形成,包括封建法、庄园法、商法、城市法和皇家法。作者在一幅巨大画布上描绘了西方法律传统形成与演变的全景图。细节刻画精细,整体气象恢宏,融制度与观念于一体,对西方法律传统的特质、它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及它所面临的严峻危机均有精辟的论述,https://www.dushu.com/book/10035239/
4.《法律与革命——西方法律传统的形成》读书笔记(法律与革命)书评三、《法律与革命》的核心论点:教皇革命对西方法律传统形成的贡献(一)教皇革命对西方法律传统的制度贡献1.大学:西方法律传统发生与完善的重要理论场域2.教会:社团法下的神职人员体系3.在教权与王权之间:管辖权之争为法治提供的政治空间(二)教皇革命对西方法律传统的理论贡献1.西方法律传统的神学渊源2.西方法律传统的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4240887/
5.论伯尔曼的《法律与革命——西方法律传统的形成》伯尔曼 《法律与革命》 法律传统 《法律与革命——西方法律传统的形成》 法律史 法律与革命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WFXZ199903020.htm
6.法律与革命:西方法律传统的形成pdf电子书download下载法律与革命:西方法律传统的形成 高清PDF下载 法律与革命:西方法律传统的形成 txt下载 法律与革命:西方法律传统的形成 电子书下载 法律与革命:西方法律传统的形成 在线阅读 法律与革命:西方法律传统的形成 download同类热门电子书下载更多 最新意大利刑法典 水法精要(第4版)/美国环境法与能源法译丛 动物法精要/美国https://topbester.com/ebook/download/20596.html
7.《法律与革命当当聪腾图书专营店在线销售正版《法律与革命-西方法律传统的形成 (美)哈罗德·J·伯尔曼 著,贺卫方 等译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正版书】》。最新《法律与革命-西方法律传统的形成 (美)哈罗德·J·伯尔曼 著,贺卫方 等译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正版书】》简介、书评、http://product.dangdang.com/11688564900.html
8.《法律与革命(第一卷)西方法律传统的形成》摘要书评试读图书 > 法律 > 理论法学 > 法律与革命(第一卷) 西方法律传统的形成 湖北新华书店旗舰店 法律与革命(第一卷) 西方法律传统的形成 [美]哈罗德·J·伯尔曼著著,贺卫方/高鸿钧/张志铭/夏勇译译 京东价 ¥ 促销 展开促销 配送至 --请选择-- 支持https://item.jd.com/10076065158087.html
9.西方法律传统的历史解读——伯尔曼《法律与革命》读后《法律与革命-西方法律传统的形成》是美国法学家哈罗德?J?伯尔曼的一部法律史专著。本书自1983年出版以来,获得了法学界的极大好评。牛津大学马德格伦学院研究员艾伯特逊指出,“无论我们对伯尔曼所谓西方法律传统的现实及其危机有何看法,我们必须认真地看待他对发生于11世纪末到13世纪末的法律变化的分析。不管人们多么https://www.lawtime.cn/info/lunwen/falixue/2006102642253.html
10.法律与革命.第1卷,西方法律传统的形成:中文修订版=Lawand[主题词]:法制史 -- 西方国家 [学科分类]:法学 >> 法学 >> 法学理论 ; 法学 >> 法学 >> 法律史 ; 法学 >> 法学 ; 法学 [页 码]:663页 [定 价]:CNY65.00 [摘 要]: 本书分为两部分十四章,第一部分为教皇革命与教会法,第二部分为世俗法律体系的形成。http://www.yidu.edu.cn/246010/detail/book/5629544dede41f2e4ec1577a.html
11.伯尔曼2法律名言 编辑 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 3个人作品 编辑 伯尔曼的专著被译为中文的有两部,也可以说是其代表作:《法律与宗教》和《法律与革命-西方法律传统的形成》。 他的重要著作还有《信念与秩序:法律和宗教的谐调》《法律与第二次革命:新教改革对西方法律传统的冲击》等。 https://baike.sogou.com/v62872690.htm
12.行政执法个人述职报告8篇(全文)[1]伯尔曼著, 贺卫方等译.法律与革命——西方法律传统的形成.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3. [2]李德海.论司法独立.法律科学2000, (1) . [3]钟琪.论审判独立的实现.西南政法大学学报, 2002, (3) . [4]贺卫方.司法的理念与制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8. https://www.99xueshu.com/w/file64dqxfcp.html
13.法律与革命.第一卷(博观译丛)书名:法律与革命.第一卷(博观译丛) 作者:[美]伯尔曼 出版社:法律 出版时间:2008年4月 入库时间:2008-6-2 定价:65 该书暂缺 图书内容简介 没有图书简介 图书目录 1 导论 10法律与历史 18法律与革命 31 西方法律传统的危机 39走向一种法的社会理论 http://www.law-lib.com/shopping/shopview_p.asp?id=34409
14.全国法学理论博士生论坛论文题目:《西方法律传统的形成之路及其中国意义》 1、主旨与思路 通过对两本有代表性的关于西方法律传统形成的著作的解读,概略地梳理、探讨西方法律制度形成演化的经济社会基础和法律制度功能得以发挥的社会条件以及法治秩序对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保障功能,来反思中国今天的法治建设实践中法律制度建构(立法)中心战略是否恰当。https://bslt.legal-theory.org/?mod=info&act=view&id=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