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在商务谈判中礼仪的差异

随着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国与国之间的交往日渐频繁,商务谈判又是其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下面是yjbys小编为你解析中西方在商务谈判中礼仪的差异,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家族本位与个人本位

中国人一向有着很强的家族观念。在中国古代社会,人们以家族为本位,每个人作为家族中的一员,视家族利益为根本,可以说除了家族的利益外并无个人独立的礼仪。重视家族观念,还表现在许多流落海外的中国人念念不忘家乡,怀念亲友,千方百计地为家乡的建设尽着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西方社会,个人本位的观念则占据主导地位。他们信奉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不依靠任何人而存在,个人的权利任何人不得侵犯。夫妻关系不过是男女订立契约的结果,当事人双方各自为个体,保持着独立的活动,双方一般都不干涉对方的社交自由。即使父子关系也界限划分明确,儿子帮父母干活、父母要给儿子报酬的事例并不鲜见。

2、看重人情与讲求功利

由于中国人十分重视人伦亲情,中国实是一个人情的社会。中国人一向把情义摆在利益之上,“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成了中国妇孺皆知、代代相传的道德信条。每逢节庆,亲友之间总要走动走动,相互致意问候。如果遇到天灾人祸,亲友之间也常常相互支持和周济。同样,“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也是必然的了。

西方人办事交际都功利和实际效益。各人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追求自身的利益,决不认为是不道德的,而对别人侵害自己利益的行为也决不姑息。这种务实的精神,一方面激发了人们自我奋斗的激情,另一方面也使人们时常感到内心的孤独。

3、重视身份与追求平等

中国的礼仪历来就强调一个“分”字。“贵贱有等,长幼有序,贫富轻重皆有称”是中国古人追求的一种理想的社会境界。到了现代,中国人“官本位”的意识仍然十分浓重,不论从事何种职业,都要拿到行政官员的级别上套一套,以此来区分人的高低贵贱。另外,在夫妻生活中,男主外,女主内仍然是许多人向往的一种生活模式。

西方社会的阶级、阶层的对立和差别是客观存在的,不同身份的人有着不同的社交圈子。但是,在日常交际生活中,每个人都很重视自己的尊严,不喜欢打听对方的身份,一些带有浓重等级色彩的礼仪形式已越来越不受人欢迎。相反,像自助餐、鸡尾酒会这样一些不讲等级身份的交际形式却日益流行起来。另外,西方人追求平等的一个突出表现是,妇女在交际生活中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尊重。

4、谦恭自制与情感外露

中国人一向视谦虚为一种美德,“满招损,谦受益”被人视千古不变的规律。因此,在交际生活中,中国人很少夸夸其谈,自吹自擂。同时,中国人还很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动于心,发于情,止于礼仪”被人视为有良好道德修养的表现。

多数西方人则与此相反,他们不喜欢过分的谦虚,有一说一,决不害怕“锋芒外露”,“东方式的谦虚”在他们看来不是虚伪就是无能。同时,他们大都性格豪爽,感情热烈,拥抱礼、亲吻礼、吻手礼这些礼仪形式,都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他们民族的性格特征和文化心理。

5、崇尚礼仪与法律至上

在中国历史上,礼仪的政治作用往往被提到了无以复加的高度。儒家的德主刑辅、先德后刑的礼治主义,长期受到了统治阶级的青睐。因此,礼仪往往被摆在了法律之上,或者说礼仪已经包含了法的成分,这使得中国成了一个举世公认的“礼仪之邦”。

西方人虽然也重视礼仪的社会功能,但更强调法律的作用。特别是资产阶级在其革命的时期就把建立法制社会作为自己政治活动的重要目标。西方国家,法制观念远较礼仪观念更为深入人心,这是西方文明的一个重要特点东西方礼仪差异。

6、交际语言的差异

称谓方面,在汉语里,一般只有彼此熟悉亲密的人之间才可以“直呼其名”。但在西方,“直呼其名”比在汉语里的范围要广得多。在西方,常用“先生”和“夫人”来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对十几或二十几岁的女子可称呼“小姐”,结婚了的女性可称“女士”或“夫人”等。在家庭成员之间,不分长幼尊卑,一般可互称姓名或昵称。在家里,可以直接叫爸爸、妈妈的名字。对所有的男性长辈都可以称“叔叔”,对所有的女性长辈都可以称“阿姨”。这在我们中国是不行的,必须要分清楚辈分、老幼等关系,否则就会被认为不懂礼貌。中西语言中有多种不同的告别语。如在和病人告别时,中国人常说“多喝点开水”、“多穿点衣服”、“早点休息”之类的话,表示对病人的关怀。但西方人绝不会说“多喝水”之类的话,因为这样说会被认为有指手画脚之嫌。比如他们会说“多保重”或“希望你早日康复”等等。

西方礼仪强调实用,表达率直、坦诚。东方人以“让”为礼,凡事都要礼让三分,与西方人相比,常显得谦逊和含蓄。

在面对他人夸奖所采取的态度方面,东、西方人不相同。面对他人的夸奖,中国人常常会说“过奖了”、“惭愧”、“我还差得很远”等字眼,表示自己的谦虚;而西方人面对别人真诚的赞美或赞扬,往往会用“谢谢”来表示接受对方的美意。

7、餐饮礼仪的差异

中国人有句话叫“民以食为天”,由此可见饮食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因此中国人将吃饭看作头等大事。中国菜注重菜肴色、香、味、形、意俱全,甚至于超过了对营养的注重,只要好吃又要好看,营养反而显得不重要了。西方的饮食比较讲究营养的搭配和吸收,是一种科学的饮食观念。西方人多注重食物的营养而忽略了食物的色、香、味、形、意如何,他们的饮食多是为了生存和健康,似乎不讲究味的享受。

在餐饮氛围方面,中国人在吃饭的时候都喜欢热闹,很多人围在一起吃吃喝喝,说说笑笑,大家在一起营造一种热闹温暖的用餐氛围。除非是在很正式的宴会上,中国人在餐桌上并没有什么很特别的礼仪。而西方人在用餐时,都喜欢幽雅、安静的环境,他们认为在餐桌上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礼仪,不可以失去礼节,比如在进餐时不能发出很难听的声音。

中西方宴请礼仪也各具特色。在中国,从古至今大多都以左为尊,在宴请客人时,要将地位很尊贵的客人安排在左边的上座,然后依次安排。在西方则是以右为尊,男女间隔而座,夫妇也分开而座,女宾客的席位比男宾客的席位稍高,男士要替位于自己右边的女宾客拉开椅子,以示对女士的尊重。另外,西方人用餐时要坐正,认为弯腰,低头,用嘴凑上去吃很不礼貌,但是这恰恰是中国人通常吃饭的方式。吃西餐的时候,主人不提倡大肆的饮酒,中国的餐桌上酒是必备之物,以酒助兴,有时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喝酒的时候都是一杯一杯的喝。

8、服饰礼仪的差异

中华自古素有礼仪之邦之美誉。人们穿着讲究体面。加之受儒家、道教思想的支配。因而崇尚统一、优美、中和、神似、儒、雅、对称等美感,其服饰在款式上更多的表现为含蓄、端正、严谨和大方之风,用宽松的服饰包裹人体,崇尚自然和谐之美,体现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可以说中国人在服装上所表现的是一种“以衣言志”的艺术意境。这种思想使得人们在服饰上面追求一种超越形体的精神美。

西方服饰则注重多样、崇高、生动、热烈、均衡、节奏的美。与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相反。西方服饰文化强调的是服饰在突出人体美上的审美功能。对露肩、露背、露胸的服饰评之为美。

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场合通常穿保守式样的西装,内穿白衬衫,打领带。他们喜欢黑色,因此一般穿黑色的皮鞋。西方女士在正式场合要穿礼服套装。另外女士外出有戴耳环的习俗。西方国家,尤其是在美国,平时人们喜欢穿着休闲装,如T恤加牛仔服。

当今中国人穿着打扮日趋西化,传统的中山装、旗袍等已退出历史舞台。正式场合男女着装已与西方并无二异。在平时的市井生活中,倒会看到不少人穿着背心、短裤、拖鞋等不合礼仪的服饰。

礼仪是一种文化,是文化就有纵向的传承和横向的借鉴与融合。随着世界全球化不断加快步伐,经济、文化高速碰撞融合的大背景下,西方文化大量涌进中国,中国传统礼仪也不断受到西方礼仪文化的冲击。如何保护中华民族传统礼仪,并去其糟粕,与西方礼仪进行合理有效的融合,成为人们不断思考和探讨的话题。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中西礼仪文化必将会互相渗透,不断发展。

中西方的文化有着很多的差异,也存在着很多分歧,其中的很多习俗也产生了很多笑话。但是,不同的文化中的相同点就是这些都为人类的文化发展历程,这些东西文化的差异不能说谁优谁劣,这是客观形成的,它们的存在必将引起人类文化的继续发展,在当今世界,任何民族和国家都不可能丢掉或摆脱自己的传统文化。因此,来自外部的强加或内部的叛离,都不利于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一个礼仪缺乏的社会,往往是不成熟的社会。而一个礼仪标准不太统一甚至互相矛盾的社会,往往是一个不和谐的社会。礼仪,是整个社会文明的基础,是社会文明最直接最全面的表现方式。东西方礼仪的差异,形成了各国不同的亮点,创建和谐社会,必须先从礼仪开始。

中外文化差异与国际商务礼仪

一、价值观差异

在中国的文化观念中,人生的价值往往体现在其社会价值之中,总是把个人或者自我放在社会关系中去考察,否定个体的自我主体性,人生意义常常与“忘我”或者“牺牲”相联系。它追求的是这一种群体和谐的、稳定的伦理道德社会,个人可以弘扬个性,但不能将自我置于国家、集体之上;西方则不然,其主张以自我为核心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念。

个人是社会的核心,追求个人利益的主观能动创造性是社会进步的内在动力。因此,应将个人利益置于高于一切的位置,实行利己主义和自由主义,个人有满足自己物质利益和精神享受的权利,有自己生活上的隐私。这种价值观的差异可以说是根本性的,它是决定中西方商务礼仪差异的根本因素。

三、饮食观差异

在中国,饮食已经上升到一种几乎超越其他一切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的举足轻重的东西,“民以食为天”是其最好的表达。中国的菜肴讲究“五味调和”和“色、香、味、形、器俱佳”,追求美味,而忽略营养均衡;西方人饮食追求科学搭配,营养均衡,菜肴的“色、香、味”是次等要求。

他们喜欢清淡少油、原料新鲜的食物,只是将饮食当做一种摄取营养的手段,吃得比较简单,不会过分地追求口味。因此,在商务活动中,中方喜欢安排圆桌筵席,美味佳肴置于中心,与客人相互敬酒让菜、热闹非凡,在形式上形成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然而,西方的宴会则讲究优雅温馨,富有情趣和礼仪,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在宴请礼仪方面,中国从古至今大多都以“左”为尊,要将地位很尊贵的客人安排在左边的上座,然后依次安排。西方则以“右”为贵。

各国商务礼仪差异

握手礼仪

在许多商务场合中,对于第一次见面的人,一般的礼仪便是握手和交换名片。不过,在这一点上不同国家的礼仪还是有很大区别的。一起来看看各国的握手礼仪都是怎样的吧

中国

可以接受西方式的握手礼仪,但更倾向于握得轻一点,还会稍微把目光放低一点,以示对对方的尊重。直视对方的眼睛,会被视为不尊重。

美国

在美国的商业舞台上,谁都可以先伸手。先伸手的人往往占有一定优势:建立控制权、主动权。并且时刻展现出一种直接和坦荡。积极主动伸手的女性可以打消男性考虑要不要伸出手的疑虑,并且,和女性握手要像和男性一样坚定。

日本

握手和鞠躬都是国际商务礼仪,握手的话要轻柔,对方鞠躬时你也要鞠躬。

俄罗斯

俄罗斯人通常会用力(有时非常用力)握手,如果你以前见到过对方,对方还有可能给你一个拥抱。俄罗斯男性会礼节性地亲吻对方的面颊,而俄罗斯女性则只亲吻本国人,只跟外国人握手。

法国

见面和离开的时候要与每个人都握手。

拉丁美洲

欧洲

阿拉伯国家

男性朋友之间会在握手之後,拥抱并亲吻对方的面颊。当他们交谈是,他们还离得很近。如果你是一位前往某阿拉伯国家的非阿裔女性,请等男性先伸出手来,因为部分穆斯林男子不同女性握手。经常前往西方国家的很多阿拉伯商界女性见面时会握手,请等她先伸出手。

所谓“跨文化交流”,是指来自不同国家或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的沟通交流。

跨文化交流通常可分为两种形式: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其中,语言交际又分为口头语言交际和书面语言交际两种。非语言交际主要是通过体态语进行的沟通交流,包括人们的表情、眼神、手势、视线接触、站姿、坐姿等等。服装也是人们传达信息的非语言方式之一。所有这些,都是交往个体向对方传递思想、信息和情感的外在形式。通常,双方都希望沟通交流能够顺利、成功,但很多时候,因为语言的差异和非语言习惯的不同,使得双方的交流存在很多障碍,甚至因为双方的文化背景差异而导致了双方的误解。

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大到世界观、价值观、思维方式,小到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如果不能了解和理解双方之间的差异,就会导致沟通交流困难。

除了语言交流的差异之外,商务人员在涉外交往当中还要特别注意非语言交流方式上的差异。非语言交流上的差异,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差异是非常大的。例如,在涉外交往当中,人们为了表达尊重,除了言语之外,还要伴随有恰当的礼仪举止。握手是一种常见的国际交往礼节,但是如果见到日本、韩国及阿拉伯国家的女士,则不应主动要求与对方握手。拥抱和吻面的礼节常见于西方,在亚洲国家则很少使用。

据说美国前总统肯尼迪在任期间曾到一个阿拉伯国家进行国事访问,在为他举行的宴会上,出于美国人的礼貌,他赞美王后的美貌并行了拥抱礼和吻面礼。这一举动使得国王十分恼火,但他强按怒火没有当场发作,结果宴会不欢而散。在西方国家,肯尼迪的这一举动不仅十分正常而且非常得体,但在阿拉伯人看来,赞美他人的妻子并拥抱、吻面是非常粗鲁失礼的举动——对他人的妻子是不可以热情地打招呼的。

因此,商务人员在涉外交往的过程当中一定要注意,在跨文化交流中产生的很多因误解导致的不愉快甚至关系紧张的事件当中,相当大的一部分都是缘于双方不了解对方的文化习俗和礼仪禁忌。

文化习俗、礼仪禁忌的差异,是导致双方不能顺利交流的重要原因。能够“入乡随俗”的前提是,大家必须在“入乡”之前就对“俗”有比较充分的了解。因此,商务在进行涉外交往之前,一定要认真学习交往人士文化背景之下的礼仪习俗与禁忌,这样才能避免产生那些原本可以避免的误解、冲突或其它严重的不良后果。

THE END
1.中国和西方法律的差异二、法律文化的差异 中国的法律文化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强调道德教化与法律的结合,注重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在法律实践中,调解和协商是解决纠纷的重要手段,以和谐为目标。 西方的法律文化则更注重个人权利和自由,强调法律的程序正义和实体正义并重。在纠纷解决方面,更倾向于通过诉讼和仲裁等方式来维护个人权益。 三、https://ailegal.baidu.com/legalarticle/qadetail?id=9c9bb149917d65001021
2.热点09中西方法律的发展由于中国和西方两条法律文化长河所蕴含的内容实在博大精神,因此很难全面的描述,但是我们可以从上述对两种文化传统的提炼中看出一些宏观上的差异:第一,以礼法为主要内容的中国法律文化传统的等级现和西方文化传统中“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平等观的差异。第二,中华法律文化传统中集体本位观和西方法律文化传统中个人本位观的https://zujuan.xkw.com/thematiclist/17pt3446ct10064n275610.html
3.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比较分(通用8篇)【摘要】中国与西方国家在对饮食的认识、饮食内容以及饮食特点等方面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关键词】营养、中餐西餐、餐桌礼仪 一、中西方不同的饮食社会风俗 饮食与文化密切相关,不同的名族缔造了不同饮食文化,所以饮食习俗也反映了名族的观念、意识和文化。中国与西方国家在对饮食的认识、饮食内容以及饮食特点等方https://www.360wenmi.com/f/filee115qlwg.html
4.曹全来:中国法律现代化的道路国际经济法网由于地理环境、生产、生活方式以及历史的原因,中西传统法律文化之间存在着固有的差异。在中华文明独立存在与发展的情况下,作为本民族文明的一种特性,中国本土的传统法律文化按照自身的规律,顽强地存在并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只是到了近代,随着西方外来法律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中西法律文化的差异逐步被意识到,并逐渐形成一种https://ielaw.uibe.edu.cn/zyflrcjy/9331.htm
5.中西法律文化的差异中西法律文化的差异 齐齐哈尔市龙沙区人民法院 张澍 法律文化属于社会精神文明,是精神文化中最为深刻的价值观念、精神和体系。由于历史发展背景和发展水平不同,导致中西法律文化各自体现着自己独有的特质。但是客观地说,中国法制现代化确实是在西方法律文化冲击下起步的,因此,百年来一直存在着中西两种法律文化的冲突。http://qqherls.hljcourt.gov.cn/public/detail.php?id=148
6.学术朱景文:西方法治模式和中国法治道路西方法治模式和中国法治道路 【内容摘要】 西方法治模式是西方中心论在法学领域的表现。西方法治模式包括对内和对外两个方面:对内指建立什么样的国内法律秩序;对外指如何看待其他国家、民族,要建立什么样的世界法律秩序。西方法治模式经历了形成、扩张和危机等不同的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3NTAwMDAxMA==&mid=2652091543&idx=1&sn=01faa8de306a4acc6013776b6526fdb7&chksm=84902532b3e7ac244d997268d7faaeca9165439221a3b53ce150bba65e3b329ece7698cf625c&scene=27
7.中西饮食文化比较6篇(全文)摘要:餐饮产品由于地域特征、气侯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在原料、口味、烹调方法、饮食习惯上的不同程度的差异。正是因为这些差异,餐饮产品具有了强烈的地域性。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为本”https://www.99xueshu.com/w/filea851fnj2.html
8.李大钊论文明文化与法律东方一夫多妻,趋于专制,重乎阶级,西方尊重妇女,倾向自由,贵乎平等。东方社会的静止与西方社会的进步,是自伏尔泰和孟德斯鸠以来西方普遍的看法,到19世纪的历史法学家梅因那里,依然持有这样的看法。法律发展到法典阶段的时候,东方社会法律发展就停滞了,少数的西方国家则进一步向前发展。李大钊对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与18至19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24/03/id/7873287.shtml
9.我国在亚太地区反腐追逃的基本途径法律困境及其对策这些差异和分歧延伸到国际刑事司法领域,使西方国家对中国的人权法治状况存在不同程度的疑虑,担心外逃贪腐人员回国后的基本权利得不到保障,受到不公正的司法审判等。因此,亚太地区的美国、加拿大等西方国家往往基于法律传统和法律文化差异,从意识形态出发,以所谓的“人权”、“不公正判决”等为借口,为反腐追逃合作设置http://www.iolaw.org.cn/global/en/new.aspx?id=53508
10.我与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差异"就是要探讨中国和西方法律文化的不同;"变迁"这部分就是要谈谈中国和西方法律文化在它们各自的历史系统中经历的过程,以及它们内在的动力是什么,机制是什么,它们的基本精神和去向是什么。第三部分是想探讨晚清以来中西法律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当时没有考虑到中国法律文化,比如说中国的文官制度对西方有什么影响,http://iolaw.cssn.cn/gdfls/200511/t20051125_4597439.shtml
11.中国文化中认为的法治和西方文化中所说的法治有何不同中西方法治文化在**法律形成与发展、法律功能与目的、法律与道德关系等**方面存在差异。具体分析如下: 1. **法律形成与发展** - **中国**:中国的法律文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强调道德与法律的结合,注重法律的教育功能和预防作用[^4^]。历史上,中国法律在战争与内部治理中形成,与权力和刑罚紧密相关[^3^]。 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5069878720856405
12.中国文化启蒙了西方,也必将领导世界重归大道他认为中国在政治、法律、文化、伦理、道德、宗教各方面均优于西方国家。在西方人还处在野蛮的偶像崇拜之中时,中国这个古老的国家早已培养良俗美德,制订法律,成为礼仪之邦。“由于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它在伦理道德和治国理政方面,堪称首屈一指。”http://www.wyzxwk.com/Article/lishi/2022/04/452563.html
13.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学术著作二、从氏族/上帝到个人:西方个人本位法的大发展 三、从社会到个人:西方个人本位法的再次确立第三章 法的文化属性:公法文化与私法文化 第一节 公法文化: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属性 一、中国传统法律的刑事性(刑法化) 二、中国传统法律刑事性的哲学基础与社会原因 第二节 私法文化:西方法律文化的传统属性 一、私法的http://www.cuplpress.com/index.php?m=book&a=detail&id=6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