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高效一体推进涉外法治实施体系完善

协同高效一体推进涉外法治实施体系完善

——访武汉大学国际法治研究院特聘教授黄惠康

完善涉外法治实施体系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与现实意义

记者:强调完善涉外法治实施体系的时代背景是什么意义何在

黄惠康:法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决定》对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作出专章部署,并用专节布局“加强涉外法治建设”,特别强调要“完善涉外法律法规体系和法治实施体系”。“徒法不足以自行”,涉外法治建设不但需要法律和制度的坚实支撑,还需要法治实施的有力保障。完善涉外法治实施体系,既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长远所需,也是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应对外部风险挑战的当务之急,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概括地讲,具有以下两大时代逻辑:

时代逻辑之一,即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法治作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更加凸显。百年变局之下,求和平、求发展的历史潮流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以和平方式实现新旧秩序转变和治理模式改善的前景出现。新兴大国与守成大国之间以战争决胜负的“修昔底德陷阱”并非不可避免,办法就是推动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法治化。从法治的角度看,世界之变最终将体现为国际秩序、国际规则、国际制度的演变。当前,国际外交法律斗争激烈,主动设置国际议程、塑造国际规则,谋取制度性权力成为各大国外交政策的优先方向,国际立法、国际司法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不断上升,法治与外交密不可分。未来,国际竞争将越来越体现为秩序、规则、制度之争,国际法作为国际关系和国际秩序“稳定器”以及国际治理准则的作用更趋重要,而制度性权力和未来秩序主导权之争,将成为21世纪国际关系特别是大国外交博弈的一条主线,法治作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时代逻辑之二,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交织,激烈碰撞,完善涉外法治实施体系成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应对外部风险挑战的当务之急。

首先,我国海外利益不断拓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同外部世界的利益融合进一步加深,“海外中国”加速成型。我国公民出境人数不断增加,外贸实现跨越式增长,对外直接投资逐步增长,共建“一带一路”合作范围持续扩大。随着我国公民和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加快,我国海外利益全方位高速度拓展,海外利益保护日趋成为重要课题,对涉外法治的实施、我国法域外适用及领事保护和协助提出了更多需求和更高要求。

其次,我国面临的外部法律风险与挑战前所未有。世界范围内“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全球治理赤字增加,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危害深重。少数西方国家对国际法采取实用主义的“双重标准”,对人不对己,合则用,不合则弃;通过国际司法机制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干涉他国内政,对国家主权平等、不干涉内政等国际法基本原则造成严重冲击。特别是,部分西方国家极力渲染所谓的“中国威胁论”,对我国的打压遏制不断升级,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其中,以法律方式遏制我国的手段花样繁多,对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构成严重威胁。

完善涉外法治实施体系事关全面依法治国,事关高水平对外开放,事关国家利益。新形势下,涉外法治实施对维护国家利益、保护我国公民和组织海外合法权益、应对国际斗争、参与国际合作与全球治理的作用更为重要。必须保持战略定力,强化法治思维,善用法治武器,综合利用立法、执法、司法等手段,坚决维护并努力促进国际法治进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我国涉外法治实施体系建设已取得一定成效

记者:当前我国涉外法治实施体系建设有哪些创新举措取得了哪些成效

黄惠康:2010年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正式形成,一系列涉外法律法规构成其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制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方面的法律成为加强涉外领域立法的重点。如制定反外国制裁法,有力反制美国等西方国家对我国的遏制打压;制定对外关系法,将我国长期以来特别是新时代以来的对外方针政策和实践成果通过法定程序转化为法律,集中规定和确立我国对外交往立场主张和制度机制;制定外国国家豁免法,健全我国的外国国家豁免制度;等等。截至2024年6月底,我国现行有效的303部法律中,有专门涉外法律50余部,含有涉外条款的法律150多部;598部行政法规中,有专门涉外行政法规近90部;1.4万余部地方性法规中,也有大量涉外地方性法规,我国涉外法律制度的“四梁八柱”已经搭建起来,为涉外法治实施提供了坚实的法律法规基础。

推动建设协同高效的涉外法治实施体系

记者:我国涉外法治实施体系目前还存在哪些有待完善之处

黄惠康: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和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现实需要,我国涉外法治水平与在法治轨道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要求还不相适应,与我国国际经济政治地位还不相匹配,涉外法治实施领域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亟待弥补。

二是涉外法治实施的整体能力有待提升。涉外执法、司法、监督、保障、法律服务等方面都面临许多新课题新要求,体系和能力建设存在不足。譬如:执法司法权力运行机制不够科学;法治监督体系不够严密;法治保障体系不够有力;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两类规则,应对国际经贸摩擦、争取国际话语权的能力还不够强;反制裁、反干涉、反“长臂管辖”的法律“工具箱”还不够丰富;法治实施体系运作不够高效。因此,必须深化执法、司法改革,建设协同高效的涉外法治实施体系,提升涉外法治实施的整体能力。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建设协同高效的涉外法治实施体系,提升涉外执法司法效能”。“协同高效的涉外法治实施体系”包含哪些内容如何完善涉外法治实施体系

黄惠康:建设协同高效的涉外法治实施体系是一项涉及面广、联动性强的系统工程。要认真学习领会、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涉外法治建设的系列重要指示和中央外事工作会议精神,统筹国内和国际,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加强顶层设计,一体推进涉外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法律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和国际司法合作。

在涉外立法方面,要坚持制度为要、立法先行,按照“急用先行,务实管用”的原则,强化问题导向和需求牵引,区分轻重缓急,制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立法规划和工作计划,进一步加快涉外立法进程。要认真对标、主动对接、积极吸纳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把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有效举措和成熟经验及时上升为法律法规。要“立、改、废、释”四措并举,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尽快形成系统完备的涉外法律法规体系,为涉外法治实施提供明确的法律依据。

在涉外执法和司法方面,推进涉外法治实施体系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在于提升涉外执法司法效能,特别是提高涉外司法的公信力。必须深化涉外司法审判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构建上下联动、左右协同的工作机制,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涉外司法制度和机制体制,提升涉外执法司法效能。要健全涉外执法权、监察权、司法权运行机制,加快构建系统完备、规范高效的涉外执法司法制约监督体系,依法办好每一个涉外案件。完善国际商事争议解决机制,提升我国司法和仲裁机构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巩固和发展现有双边多边司法合作机制,扩大国际法治领域“朋友圈”。

在国际合作方面,要树牢总体国家安全观,提升海外维权能力,建强保护我国海外利益的法治安全链。要完善相应的行政、执法、司法、法律服务等配套机制,完善跨境司法协作安排,提高中国法域外适用的精确性、多样性和灵活性。加强领事保护与协助,更好维护海外中国公民和企业机构的安全与正当权益。

在境外守法用法方面,要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强化规范化意识,引导我国公民、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自觉遵守当地法律法规和风俗习惯,健全企业内部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管控机制,把防范投资风险的关口前移,确保所有经营和管理行为都遵法守法。要运用法治方式和规则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记者:检察机关在涉外法治实施体系建设与完善中应如何更好发挥作用

黄惠康:检察机关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和保障国家法律统一正确实施的司法机关,在涉外法治实施体系建设与完善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检察工作作出系列重要指示,为人民检察事业指明了前进方向。党的二十大报告特别强调要“加强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

当前,检察涉外法治工作还需进一步努力,例如,应更加深度融入国家治理体系,服务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开放,进一步提升检察涉外法治队伍专业化水平等。

检察机关参与涉外法治实施体系的建设与完善,更好以检察工作现代化支撑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要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引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新时代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的意见》,加强检察涉外法治工作,以检察工作现代化支撑和服务高水平开放,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涉外案件,务实开展国际司法协助,积极参与国际司法协助规则的制定、司法协助条约的谈判,主动参与反恐怖、反腐败、打击网络犯罪,以及外贸争端解决、人权对话、知识产权等领域国际规则的制定,深化检察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发挥检察机关涉外法治工作职能作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要持之以恒提升法律监督能力。坚持全面从严治检,一体加强政治能力、业务素能和职业道德建设。深化人才强检,加强高素质、复合型、国际化涉外法治紧缺人才培养,建设过硬检察涉外法治队伍。

THE END
1.《现代法学》2024年第6期《现代法学》作者:王毓莹(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硕士学院教授) 摘要:新《公司法》引入了针对股东出资的催缴制度,解决了长期困扰理论界与实务界的缴资难题,可谓是立法的一大进步。但催缴义务的法律性质、催缴的前提条件、催缴义务的履行、违反催缴义务的认定标准及其法律责任等问题仍有待解释论层面的进一步阐释。董事对股东出资的催缴义务首http://www.fxcxw.org.cn/dyna/content.php?id=27691
2.法则之网法律法规的广泛覆盖与具体种类探究在现代社会中,法律法规就像一张复杂的网络,覆盖着每一个角落,每一次行动都可能触及其中某条规定。这个网络由成千上万条法律和行政法规构成,它们共同形成了社会秩序的基石,为公民权利保护、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那么,这些法律法规都有哪些?它们又是如何分工协作,共同维护社会稳定和进步? https://www.erdqcvtxm.cn/jun-lei-zi-xun/410399.html
3.2021年法律大全解读全面掌握当年重要法规变化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2021年法律大全》中提出了新的环保立法。在工业排放标准、废物处理管理等方面都有了明确的要求,以促进绿色循环经济的发展。 四、新冠疫情防控相关立法 由于新冠疫情持续影响社会经济活动,《2021年法律大全》中加入了一系列与疫情防控相关的立法内容,如健康码制度、隔离期限调整以及抗原检测政https://www.cjan6a6c.cn/xue-shu-huo-dong/454803.html
4.法律知识内容大全解密法律法规司法实务与专业术语不同行业如金融、医疗等都有其特定的法律规定。在这些领域内,《法律知识内容大全》提供了详细的案例分析和操作指南,帮助业界人士更好地理解并遵守相关规定。 国际贸易与合作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贸易成为越来越多公司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此过程中,了解国际条约和协议,如WTO规则,对于避免跨境交易中的https://www.1lhyh3ij.cn/mei-ti-bao-dao/460461.html
5.民法典背景下民商法发展空间与路径研究民法典重视功能化设计的原因,来自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从加强市场法律制度建设角度提出的编纂民法典的要求。其中“加强对各种所有制经济组织和自然人财产权的保护”“创新适应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的产权保护制度”等提法,对于民法典提出了应当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功能表达,为此铸成了多处具有中国特色的功能化制度设计http://legalinfo.moj.gov.cn/sfbzfpffzll/202412/t20241211_510991.html
6.2017年半月谈第3期半月谈2017第3期文章汇总1988年,他出版《探索与创新:东欧经济学概论》一书,填补了中国“外国经济学”和“比较经济学”研究的空白,更强化了国内市场化改革的理论思维,在学界影响很大。 而这样一个在改革思想上堪称“大胆”的陈东琪,在改革的具体操作中却力主稳健。“方向要有,战略目标可以很远大,但实现的过程要注意方式,要考虑优先顺序,不http://www.sdgwy.org/html/slzl/qt/201708/80_37924.html
7.相关法律存在空白的情况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可以授权政府先行制定【单选题】构成前房的部位有( )。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单选题】尽职尽责的关键是( )。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单选题】晶状体的成分主要是( )。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单选题】下列法律与烹饪人员从事的工作没有密切关系的是( )。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单选题】眼球壁的中层是( )。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https://www.shuashuati.com/ti/8fd31b010ab042b48b483b0ea7cab741a2.html
8.现阶段我国信贷中介现状风险与解决方案零壹智库为此,北京大学普惠金融与法律监管研究基地汇同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北京科技创新中心研究基地、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天津商业大学经济学院、上海翔盛悦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和深圳市深晖融信小额贷有限公司组成“联合课题组”,通过现场走访、小型座谈会以及线上采访商业银行、信贷中介机构、行业协会以及金融监https://www.shangyexinzhi.com/article/17777920.html
9.身边榜样上海政法学院教授倪正茂:法学界“拼命三郎”,八十岁尽管从四十岁才真正开始法学研究,但倪正茂在法哲学、生命法学、法律战基础理论、激励法学、科技法学、黄帝思想研究、中国法律史、比较法学等八大领域,均被学界认为是“首创者”“奠基人”,填补了新中国法学多个领域的空白。 中国人民大学原党委书记、浦江法治论坛主席程天权教授告诉记者,倪正茂是新中国法学领域中承上启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17125556624612169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