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我国合同解释制度的不足及建议仲裁研究

王晓鹏绵阳仲裁委员会仲裁员、四川春雷律师事务所律师颜世兵长虹公司法务与知识产权部

【关键词】:合同解释裁判者法律价值

一、我国现有的合同解释制度

(一)针对一般争议条款,《合同法》第125条明确了文义解释、整体解释、目的解释、依交易习惯解释以及依诚信原则进行解释等合同解释方法。此外,我国《合同法》解释(二)第7条还对上述条文中所指的“交易习惯”进行了界定,该条规定:“下列情形,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人民法院可以认定为合同法所称“交易习惯”:(一)在交易行为当地或者某一领域、某一行业通常采用并为交易对方订立合同时所知道或者应当知道的做法;(二)当事人双方经常使用的习惯做法。对于交易习惯,由提出主张的一方当事人承担举证责任。”

(二)针对合同漏洞条款,《合同法》第61条、第62条以及与第62条性质相类似的条文(包括第139条、第156条、第160条等)确认了合同漏洞填补的几种规则,即:当事人达成补充协议规则、采用整体解释规则和交易习惯加以补充规则以及利用法律任意性规范加以补充规则等。

(三)针对格式条款,《合同法》第39条至第41条以及《合同法》解释(二)第6条、第9条、第10条作了规定,其中第41条规定确立了三条关于格式条款的解释规则:一为依一般理性经济人的标准解释规则;二为不利于格式合同条款提供者规则;三为非格式条款优先规则。

二、我国现有合同解释制度的不足之处

我国现有合同解释制度从无到有可谓一大进步,且有关合同解释的规定较为合理,但在内容上仍然过于简略和单薄,特别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新型合同的出现给合同解释的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现有的合同解释制度将越来越难以适应。本文将我国现有合同解释制度的不足之处主要归结于以下几点:

(一)未区分合同解释的原则与规则,且关于合同解释原则的规定过于简单。虽然《合同法》第125条规定了文义解释、整体解释、目的解释以及依交易习惯或诚实信用原则进行解释的内容,但上述内容既包含了文义解释、整体解释、目的解释、习惯解释等解释规则,同时也包含了合同解释的诚实信用原则,将合同解释的原则和规则混为一谈,而实际上合同解释的规则和合同解释的原则是两个既互相依存,又有本质区别的概念。合同解释的原则是合同解释的指导思想,是贯穿于合同解释活动和过程中的指导性规则和标准;而合同解释的规则是合同解释的具体方法和手段,是在司法裁判中进行合同解释的依据、标准和制约性法律条款,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是合同解释原则的具体化。因此将合同解释的规则与合同解释的原则笼统地体现在一个法律条文中并不科学和严谨,应当将原则与规则区分单列出来更为恰当。

此外,根据上述规定,我国关于合同解释的原则只有诚实信用原则一条,显得过于单薄和简单,而正如本文所述,合同解释的基本原则并不仅仅只有诚实信用原则,还有主客观相结合解释原则、合法原则等等。

(二)未细化规则之间的顺位关系和选用方式。《合同法》第125条虽列举了合同解释的几大规则,但并未对几个合同解释规则的具体适用方式未作出明确的规定,且各规则之间的顺位关系也未作固定,这无疑为裁判者任意选取解释规则留下了太多的空间,在某些案件中,施以不同的解释规则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这就容易造成同案不同判,也容易造成裁判者对于合同解释权的滥用。

三、完善我国合同解释制度的构想

因此本文认为,当前我国合同解释制度应当优先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完善,一是如何最大限度地限制裁判者在合同解释时的自由裁量权;二是如何提高合同当事人在合同解释时的法律地位。具体如下:

(一)明确和丰富合同解释的基本原则

《合同法》第125条规定:“当事人对合同条款的理解有争议的,应当按照合同所使用的语句、合同的有关条款、合同的目的、交易习惯以及诚实信用原则确定该条款的真实意思。合同文本采用两种以上文字订立并约定具有同等效力的,对各文本使用的语句推定具有相同含义。各文本使用的语句不一致的,应当根据合同的目的予以解释”。该条款中既包含了合同解释的基本原则又包含了合同解释的基本规则,容易混淆基本原则和基本规则这两个不同的概念,立法上不够严密和科学,因此本文建议立法机关将上述条款拆分,将合同解释的基本原则单列出来并置于合同解释的基本规则之前,使其起到指导和统领之后的合同解释具体规则的作用。此外,在条款内容上不仅应当涵盖诚实信用原则,还要将合同解释的其他几项基本原则也罗列其中,如主客观相结合解释原则、合法原则、诚实信用原则等等,同时对上述几项基本原则的内涵进行简单地界定,使得合同解释基本原则的内容更为丰富和全面。

(二)明确合同当事人参与合同解释的法律价值和所起作用

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的现实国情是大量的诉讼当事人并不愿意在诉讼时保持完全的诚信,即使裁判者的解释符合合同当事人一方或者双方签订合同时的真实意思表示,很多当事人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同样会否认签订合同时的真实意思并进而否认裁判者对于合同的解释结果,因此如仅以“当事人不愿意接受裁判者的解释结果”就可以“主张因错误而撤销”必然会产生大量的民事合同被撤销,既不利于交易的安全和稳定,也不符合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时代背景与主旋律,同时容易产生矫枉过正的后果,即为了防止裁判者自由裁量权的滥用而产生合同当事人撤销权滥用的后果。因此本文认为,如在立法上引进这一制度,那么当事人主张撤销合同的理由不仅是“不愿意接受裁判者对于合同解释的结果”,而且还应对裁判者对于合同的解释存在显失公平或重大误解的情况承担举证责任,这样不仅可以保障合同当事人在合同解释时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也有效防止了合同当事人对于合同撤销权的滥用。

其次,从司法上说,应注重加强对裁判者的理念培育和教育引导,提高裁判者的职业素养,要求裁判者不能以自己的评价标准取代合同当事人的价值决定,应始终受合同当事人共同接受的评价标准的约束,尊重当事人的意志自由,自觉养成重视合同当事人自身解释与个人观点的职业习惯,充分保障合同当事人的辩论权并能够从中吸收正确观点,杜绝“你说你的,我裁我的”的不合理现象,要确保在当事人对合同真意的主张及证明的框架体系内进行合同解释。

(三)明确各种解释规则的内涵及使用顺序

我国《合同法》的另一大缺憾是仅罗列了合同解释的几大规则,但对于这几大规则的具体内涵与使用顺序并没有进一步予以明确。由此导致裁判者在审判时的随意性过强,自由裁量权过大,既不有利于裁判公正,也容易滋生腐败。为避免这一现象的发生,本文认为,首先应运用《合同法》的司法解释,对于《合同法》125条所罗列的文义解释、整体解释、目的解释以及依交易习惯解释的具体内涵予以界定,《合同法》司法解释(二)中第一次对于“交易习惯”的内涵进行了明确的界定,可谓一大进步,但遗憾的是对于“文义解释、整体解释、目的解释”等概念仍然没有进一步说明,致使裁判者仍需借助法学理论书籍中的学理解释理解上述概念。其次,应运用法律规定或司法解释对于合同解释的基本原则与几大规则的运用顺序进行明确。关于运用顺序,本文的观点是:

(1)将文义解释作为合同解释的出发点。因为正如上文所述,我国合同解释的原则之一就是“客观主义为主,主观主义为辅”,而既然是客观主义为主,那么合同解释理所当然应以合同文本为首要考察对象,“以合同文义作为合同解释的出发点。”④此外,进行文义解释时不能机械地望文生义,还必须结合上下文和整体文义进行解释。因此,在进行合同解释时,应第一顺位适用文义解释规则和整体解释规则,从某种意义上说,适用整体解释也是为了更好地进行文义解释。

(2)若适用上述两项规则仍无法得出让双方当事人信服的结论时,应适用历史解释规则、目的解释规则以及习惯解释规则等,即综合考量合同当事人缔约的过程、目的以及已发生的交易习惯等因素,并以此推定当事人的意图。而其中又以目的解释规则为首,在三者的解释不能统一的时候应优先考虑合同当事人签订合同的目的。

(3)在适用上述规则进行解释并得出结论后,应以合同解释的基本原则即合法原则、公平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进行检验,以确保合同解释的合法性及公平正义。

(四)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合同解释案例指导制度

合同解释过程对裁判者的各方面素质的要求都比较高,良好的判例是对裁判者创造性司法活动成果的肯定和系统化,一些典型案例的判决可以对裁判者的审判起到很好的指引和制约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判例作为成文法的补充,一方面它和原则一样,是对裁判者自由裁量权的有效限制,另一方面又是对他们创造性司法活动成果的肯定和系统化。立法的滞后性是法律的“原罪”之一,在各个国家都无法避免,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各样的新型合同以及新型合同纠纷层出不穷,因此在立法无法及时跟进且不能穷尽所有情况的时候,为保证我国司法的统一性和权威性,减少或杜绝“同案不同判”现象,对于一些新型的、典型的案例分类编辑成册,由最高法确认和研究后,专门提供给裁判者作为法律判决的主要根据,此时裁判者无需对类似案例进行重新解释即直接引用最高院的观点,这种方法可以从一定程度上缓解裁判者在对疑难、新型的合同进行解释时没有依据可循的迷茫,同时对解决裁判者说理能力的差异性及获得尺度统一的判决结果大有裨益。

此外,由于裁判者引用的是最高人民法院的观点而非裁判者个人的解释,这样的解释结论无疑也具有更高的权威性,让当事人易于接受和服从。同样事实的案件,得到同样的处理结果即“同案同判”是司法公正最基本的要求。在司法实践中,在面对同一合同纠纷事实时,要求不同级别、不同素养、不同经历、不同水平的裁判者在进行合同解释时都能产生相同的解释结论,进而产生统一的判决结果,这才是能够被广大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公正。

注释:

①[美]A.L.科宾著:《科宾论合同》(上册),王卫国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526页。

②黄茂荣:《法学方法与现代民法》,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237-238页。

③李永军:“论合同解释对当事人自治否定的正当性与矫正性制度安排”,载《当代法学》2004年第3期,第62页。

参考文献:

1、[美]A.L.科宾:《科宾论合同》(上册),王卫国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

2、崔建远:《合同法》,法律出版社,2010年

3、[德]迪特尔梅迪库斯:《德国民法总论》,邵建东译,法律出版社2010年

4、胡基:《合同解释的理论与规则研究》,载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8卷),法律出版社,1997年

6、徐涤宇:《论合同的解释》,载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8卷),法律出版社,2012.

THE END
1.分析我国新婚姻法不足与进步之处摘要:新婚姻法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 在立法形式和内容上作出了调整, 对于群众的社会保障功能更突出, 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但依旧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本文从多方面分析我国新婚姻法不足与进步之处, 为今后婚姻法的修改与制定提出建议。 关键词:新婚姻法; 法律; http://www.110.com/ziliao/article-845060.html
2.不足之处及改进(通用8篇)经过我这几天来深刻思索,反省自己在这2011年半年来的工作不足之处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关于现场“5S”方面:对于制造部八字方针的要求,我做的还不够完善,我对员工的约束力度还不够大,在日后的工作中首先,在生产过程中多关注每一位员工是否做到了随手捡起掉在现场的零件和垃圾,要时刻提醒他们并执行八字方针的要https://www.360wenmi.com/f/filea2054a5x.html
3.略论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的不足和完善一、目前我国劳动争议处理体制的不足之处 根据我国相关的法律规定,目前的劳动争议处理是采取“一调一裁二审”的单轨体制,即劳动争议发生后首先由当事人向本企业的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调解不成或当事人不愿调解的应当先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劳动争议仲裁,只有当一方或双方当事人不服劳动争议仲裁才可向人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04/09/id/133330.shtml
4.宏辉果蔬: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招股意向书股票频道发行人及全体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承诺:本招股意向书不存在虚假 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并对其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承担个别和连 带的法律责任。 公司负责人和主管会计工作的负责人、会计机构负责人保证招股意向书中 财务会计报告真实、准确、完整。 保荐人承诺因其为发行人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制作、出具的文件https://stock.stockstar.com/notice/JC2016103100002733_13.shtml
5.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本文肯定了前者对人身损害赔偿的四大创新和突破,同时指出其在理论和实践上的不足之处,反映了我国立法技术的不成熟和司法解释的不完善,进而提出应当立足于“人”和“一般人身权”的新高度,全面审视人身关系的价值,为今后实务上解决新的难题提供参鉴意见。https://www.fzlawyers.net/index.php?s=wap/show/index&id=3408
6.2018年第3期总第5期黄文艺、夏新华两位教授分别在自己的论文中主张应当终结、重构法系理论。“终结论”存在“破大立小”的问题,而“重构论”尤其是混合法系理论则存在逻辑不自洽的缺陷。比较法学者应当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法律的动态发展上,弥补相对静态的法系理论的不足,使得旧有理论得以真正获得新的生命力。http://fxy.hunnu.edu.cn/info/1130/29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