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煤炭杂志》官方网站

(西安科技大学管理学院,陕西省西安市,710054)

摘要煤炭是我国重要的主体能源,煤炭应急保障可以对能源突发事件做出有效的应急响应,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受新冠疫情和能源危机的影响,全球能源形势趋紧,加之我国煤炭生产重心逐步向“三西”地区转移,导致煤炭生产和消费的空间距离增大、安全生产风险挑战日益加剧,再加之碳中和战略对能源结构的调整等因素,现有煤炭应急保障体系已难以满足新形势下的应急情景。通过文献研究法梳理出我国煤炭应急保障的基本状况,计算了重点地区煤炭供需缺口,介绍了煤炭储备基地布局;总结分析出当前煤炭应急保障体系存在法律保障机制不完善、煤炭应急管理体系不健全、煤炭储备能力建设不足和煤炭应急运输运力有待提高的问题。为尽快完善煤炭应急保障体系建设,提出加强政府能源应急管理能力、加快煤炭应急储备和保供体系建设、积极推广多式联运并加强铁路运输效率、促进煤炭与新能源的融合发展、加强国际能源合作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煤炭应急保障;能源安全;应急管理体系;多式联运;煤炭储备能力

煤炭是支撑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主体能源之一,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1年,全国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56%,煤电发电量占全国发电总量的60%以上,如图1、图2所示,煤炭在国家能源供应中仍发挥着重要的保障作用[1]。近年来能源突发事件频发,受新冠肺炎疫情和俄乌冲突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全球能源价格和供应出现剧烈波动;在“双碳”目标下,能源领域出现“去煤化”趋势,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煤炭供给,这对我国煤炭应急保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近几年,我国频繁出现局部地区电力供应紧张的局面。如2021年9月我国东北部分省份拉闸限电,2022年夏季四川电力缺口导致工业企业停产让电于民等。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煤炭生产和消费区域分布不一致,且随着煤炭生产重心逐渐向晋陕蒙新地区集中,供需错配矛盾进一步凸显,安全生产形势面临的挑战日益加剧。我国的煤炭应急保障在基础建设、管理和运输方面还存在着不足,尚未形成健全的煤炭应急保障体系。在今后较长时期内,煤炭仍是我国重要的主体能源。据预测,我国煤炭现有产量无法满足碳达峰前后的需求,预计煤炭缺口在8亿~10亿t。因此,在“十四五”至“十六五”时期,需要新增9亿t/a的煤炭产能,以确保煤炭供应的安全性[2]。煤炭应急保障是应对重大能源突发事件、保障煤炭应急供应的重要支撑,为了确保我国能源安全,很有必要对我国的煤炭应急保障现状和发展进行分析。

我国学者对煤炭应急保障的研究,始于2008年南方雪灾导致煤电供应不足事件。这一事件暴露出我国煤炭应急保障的脆弱性,也给煤炭应急管理敲响了警钟。此后,煤炭应急管理的资源保障问题得以重视,国内学者对煤炭应急保障展开了研究。

关于我国的能源应急保障机制,张跃军[3]建议从国内和国际两个维度建立突发事件能源供给安全应急保障机制,包括储备能力、责任保障机制和分级保供3个方面;周德群[4]建议制定突发情况的预案,改善我国能源应急管理机制的社会主体协作,通过资源和信息共享打通行业和区域之间的联系。

能源应急管理包括生产事故应急管理和应急供应保障。加强煤炭的应急保障是一项关乎能源应急供应安全的重要举措。在煤炭应急保障方面,大部分学者主要是围绕能源应急保障机制、煤炭应急储备体系和预警机制等方面展开研究。在复杂变换的国内外能源供需形势下,我国煤炭应急保障暴露出了新的问题。虽然也有学者对我国能源应急体系提出优化思路,但很少有学者结合新的时代背景对我国煤炭应急保障的现状和问题进行系统分析,从而提出发展建议。

目前我国建立了自上而下、属地管理为主,从中央有关部委到煤炭企业的煤炭应急保障体系。在能源应急管理工作中,我国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国家发展改革委主导,包括工信部、交通运输部、铁道部、电监会、国家能源局等部门组成的“煤电油气运保障工作部际协调机制”。各级省市的综合协调小组听取上级部门指示,在煤电油运应急指挥中心的部署下共同负责煤炭的跨区域调度[12]。有关部门利用物联网、大数据技术对煤炭产、运、需情况进行监测预警。能源突发事件发生后,当地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按照应急预案,通过释放煤炭应急储备、扩大生产、协调运力等手段对其进行管理。

我国煤炭供需总体平稳,但煤炭的有效供给略有不足。从煤炭消费品种来看,全国炼焦煤稀缺、沿海地区需要进口动力煤来满足煤炭消费缺口。受国际关系影响,2020年10月至2023年4月,澳大利亚煤炭进口量大幅缩减,而俄罗斯和印度尼西亚煤炭进口量增加,煤炭进口格局发生的变化对我国煤炭供给产生了一定影响。总体来看,时段性、区域性、品种性的煤炭短缺情况仍然存在,且自然灾害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生产和运输过程中的输送障碍以及能源政策和市场价格的政治经济类突发情况,都将会对煤炭应急保障造成巨大挑战。

近年来,国际环境不稳定,全球能源格局发生深刻变革。受新冠肺炎疫情、地缘政治、气候变化等因素影响,能源市场不稳定性因素增多,国内能源市场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能源突发事件频发。新冠疫情防控对我国城市能源应急供应造成了冲击,欧盟多国为应对天然气短缺宣布重启煤炭发电。由此可以看出,煤炭仍是我国能源安全的“压舱石”,在我国现有能源布局和消费情况下,尤其在上述应急情景中,煤炭应急保障可以对能源突发事件做出有效的应急响应,因此,我国煤炭应急保障体系的建设刻不容缓。

东北地区、“两湖一江”地区、川渝地区、沿海地区是我国的缺煤大区,也是《“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确认的煤炭供应保障重点区域,应对这些地区及全国的煤炭供需缺口进行计算。考虑数据可得性,选取2021年各省(市)的统计局网站的统计年鉴和《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22)》数据进行分析。

当煤炭供需缺口为负数时,说明煤炭总供给量不能满足煤炭总需求量。4个煤炭供应保障重点区域2021年的煤炭供需差量情况见表1。其中,煤炭总供给量=可供本地区消费的原煤数量;煤炭总需求量=煤炭消费总量;煤炭供需差量=煤炭总供给量-煤炭总需求量。

表12021年我国煤炭供应保障重点区域煤炭供需差额万t(标准煤)

区域类型分省或总计原煤生产量煤炭总供给量煤炭总需求量煤炭供需差量两湖一江江西169.455755.196165.92-410.73湖北21.217588.597517.1671.43湖南519.136725.678428.74-1703.07总量709.7920069.4522111.82-2042.37东北地区辽宁2205.5211716.8613038.81-1321.95吉林646.166154.524846.251308.26黑龙江4297.1610564.769149.761415.00总量7148.8428436.1327034.821401.31川渝地区四川1394.747416.605568.751847.85重庆03216.573983.30-766.73总量1394.7410633.179552.051081.12沿海地区广东014311.2312677.461633.77广西251.465612.786501.741355.99江苏667.4018870.5816658.912211.67福建391.097237.917216.7221.19浙江011300.139582.561717.57山东6651.5828164.6128109.4555.16河北3316.4727043.0024957.482085.52总量11026.53114785.18105704.319080.87全国全国284885.71314733.44306846.147887.30

由表1可以看出,2021年,4个煤炭供应保障重点区域中,只有“两湖一江”地区的煤炭消费总量大于煤炭总供给量,从煤炭供需差量来看,2021年“两湖一江”地区的煤炭缺口为2042.37万t(标准煤)。“两湖一江”地区、东北地区、川渝地区、沿海地区的原煤生产量远远无法满足需求,需要从其他省份外调煤炭或使用进口煤来弥补缺口。然而,受极端天气、煤矿“去产能”政策、煤炭限价政策和经济复苏等因素的影响[16],存在煤炭供应时效性不足的潜在情况。因此需要建立煤炭应急储备基地,以确保煤炭供应的可靠性,维护社会经济的稳定运行。

煤炭应急储备是为了应对各种能源突发事件,以降低或者避免因煤炭等能源供应中断使社会经济遭受巨大损失的一种保障方式。2021年以来,在能源电力保供形势要求下,四川高兴、湖北鄂西、河南豫西、蒙东等煤炭储备基地加快建成落地,推动形成了约10000万t政府可调度的煤炭应急储备。我国主要的煤炭储备基地储备规模和辐射地区见表2。

表2我国主要煤炭储备基地

煤炭储备基地煤炭储备规模/(万t·a-1)辐射地区四川高兴国家级煤炭储备基地60四川省、重庆市湖北鄂西煤炭储运基地61湖北及其周边省份河南豫西国家级煤炭储备基地300中原地区蒙东国家级煤炭储备基地78东北和蒙东武汉国家级煤炭储备基地500湖北及湖南、江西等地区江西新余市煤炭储备基地60江西地区

煤炭储备基地对保障区域煤炭稳定供应和社会经济平稳运行起到重要作用,但现有储备基地布局较为分散,且没有根据不同区域不同的供需状况进行匹配,导致部分地区煤炭转运、配送能力不足,需进一步对其布局和功能进行优化,从而更好地发挥煤炭“兜底”作用。

政策保障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尚未正式颁布,法制化水平不高导致整体保障效率偏低。有关预案如《国家总体应急预案》《煤电油气运综合协调应急预案》等以宏观规定和方向指导为主,具体操作性条款较少。地方层面,不少产煤和用煤地区暂无本地区衔接国家层面的《煤电油气运综合协调应急预案》,即使是已有预案,实施过程多以行政手段为主,存在针对性差、运作程序模糊、预案层次不合理、责任约束低等问题。

我国目前涉及煤炭应急管理的主管部门较多,存在职能较分散、权责不清晰的现象,且“煤电油气运保障工作部际协调机制”在能源紧张态势缓解后就结束,机制延续性、协同性较差[17]。煤炭生产企业和用能企业已经形成了各自成熟的应急管理保障机制,但国家职能部门和企业之间的组织协调程度和应急响应能力有待提高。与此同时,各预警部门的横向沟通较少,缺乏机动灵活安排;跨省(区)的信息、技术等资源的共享程度较低,完善、有效的煤炭应急管理体系尚未建立。

煤炭储备在煤炭应急保障中发挥着兜底作用,可以提升应急情况下能源供应保障能力。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我国当前政府可调度煤炭储备约10000万t,但离政府可调度煤炭储备不少于20000万t的目标还有一段距离[18]。且我国煤炭储备体系仍存在商业化、区域型储备相对不足的问题[8]。全国煤炭储备的动态监测水平不高,不能实现各省(区)煤炭产运需等信息的共享,煤炭储备基地的建设成本高、资金投入大,现有的政策扶持程度不高,缺乏激励机制。

运输是煤炭应急保障的重要环节。不良气候或疫情管控会导致汽运受阻,阻碍煤炭装车,水路运输易受冰冻灾害影响,相比而言铁路运输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小,故其在煤炭应急保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发布的《2021年煤炭行业发展年度报告》显示,2021年全国铁路累计发运煤炭25.8亿t,占全国煤炭产量的62.46%[19]。我国煤炭资源主要集中在华北和西北地区,而消费地多集中在东南沿海等区域。“十四五”期间,我国煤炭生产会进一步向山西、陕西、内蒙古和新疆集中,使得应急调度规模提升和运距增加,极端天气下跨区的运力保障难度会加大。

(1)加强政府对能源的宏观调控管理,成立专门的职能部门对各个地区的煤炭应急需求进行宏观调控,该部门应具备专业的能源管理知识和技能,能够准确评估煤炭需求和供应情况,并及时制定应急措施和调控策略,确保发电供热用煤的及时供应。

(1)完善多元化煤炭应急储备体系,加大现货储备基地建设力度。做好煤炭资源产品储备和产能储备、政府和企业储备相结合的储备机制,在主要煤炭消费地和铁路、装卸港口等重点交通枢纽处建立煤炭应急储备基地,优化基地布局。在建设新的储备基地时,要考虑辐射范围更广、应急能力更强、运输距离更短、环境污染更小等因素,以提高储备基地的效能和响应速度,同时对已有的煤炭储存基地完善基础设施,增强储备能力。

受煤炭生产格局的集中化的影响导致主要产煤省份周边的应急调运压力增大,应积极推进集装箱为运载单元的多式联运发展,优化调整运输结构,加快煤炭应急物流流转效率。同时,优化煤炭铁路运输干支线的开行结构,推进铁路线网投资主体多元化,加强煤炭铁路运输与各矿区装卸、挂运作业的衔接,促进优质煤炭产能快装快运。

(2)建设我国煤炭应急保障体系,需要继续提高燃煤发电的效率,推广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和固碳循环,同时煤炭企业也要妥善处理能源保供和绿色转型之间的关系,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3)加强煤炭和新能源之间的技术创新和合作,鼓励煤炭企业与新能源企业开展合作,共同研发和推广新技术、新产品,尽快解决新能源的储能技术瓶颈与消纳能力。同时,推动煤炭燃烧和利用技术的提升,实现更高效、清洁的煤炭利用方式,促进能源领域的创新和发展。

加强与“一带一路”国家的能源国际合作,开展能源外交,拓展煤炭进口新渠道。积极引导企业开展煤炭资源的多元化采购,寻找新的煤炭供应国家和合作伙伴。通过与“一带一路”国家的能源公司和煤炭生产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扩大采购渠道,多元化煤炭供应,降低对单一国家或地区煤炭供应的依赖,提高应急保供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能源统计司.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2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22.

[2]朱吉茂,孙宝东,张军,等.“双碳”目标下我国煤炭资源开发布局研究[J].中国煤炭,2023,49(1):44-50.

[4]周德群.我国能源应急管理体系与能力建设[J].江淮论坛,2020(6):27-32.

[5]张金锁,齐琪.不确定条件下我国重要能源资源供给安全的研究综述与展望[J].资源与产业,2013,15(3):11-18.

[6]钱平凡.我国三级动态库存的煤炭供应链管理网络研究[J].煤炭经济研究,2010,30(5):37-41,63.

[7]赵敏,杨伟红,王国平,等.我国煤炭资源的战略储备研究[J].中国矿业,2017,26(10):90-92,100.

[8]张欣桐,田建林.新形势下我国多元化煤炭储备体系建设研究[J].煤炭经济研究,2021,41(4):70-75.

[9]吕涛,张宏,聂锐,等.中国煤炭输配格局及优化战略[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4):63-67.

[10]朱朦,贺斌,李德波,等.我国煤炭应急供给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中国煤炭,2022,48(4):17-21.

[11]金波.北京市能源供应安全保障体系初步研究[D].北京:北京工业大学,2015.

[12]刘晓燕.能源应急多主体协同机制及协同效应研究[D].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9.

[16]刘晓燕,吕涛.考虑先期和当期资源投入的能源应急协同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19,27(3):180-188.

[17]徐跃.煤炭市场供需失衡因素分析及政策建议[J].中国煤炭,2022,48(10):26-31.

[19]中国煤炭工业协会.2021年煤炭行业发展年度报告[R].北京:中国煤炭工业协会,2022.

YANGChunjuan,ZHAOXingxing

(SchoolofManagement,Xi'an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Xi'an,Shaanxi710054,China)

Keywordscoalemergencysupport;energysecurity;emergencymanagementsystem;multimodaltransportation;coalreservecapacity

中图分类号TD-9;TK01+8

文献标志码A

移动扫码阅读

引用格式:杨春娟,赵星星.我国煤炭应急保障现状与发展对策[J].中国煤炭,2023,49(6):7-13.DOI:10.19880/j.cnki.ccm.2023.06.002

YANGChunjuan,ZHAOXingxing.CurrentsituationanddevelopmentcountermeasuresofcoalemergencysupportinChina[J].ChinaCoal,2023,49(6):7-13.DOI:10.19880/j.cnki.ccm.2023.06.002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共享经济背景下的煤炭产业组织变革研究”(19BGL183),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我省能源安全面临的风险与挑战”(20JT050)

作者简介:杨春娟(1999-),女,陕西宝鸡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能源应急管理。E-mail:435568959@qq.com

THE END
1.发表法律类文章的期刊发表法律类文章的期刊有很多,可以根据期刊的影响因子、学科方向、发表难度等因素来选择适合的期刊。以下是一些法律类期刊的例子,供您参考: 《中国法学》:这是中国法学界最具影响力的学术期刊之一,主要刊登法学理论、法律实务和法制建设等方面的文章。 《法学研究》:该期刊是中国法学界的重要学术阵地,以研究法学理论问题https://www.qwqk.net/news8255.html
2.中国法学报刊有哪些杂志出版社三大权威期刊是:《中国社会科学》《法学研究》《中国法学》其他的核心期刊有《法学》《法学评论》《法商研究》《中外法学》《现代法学》《政法论坛》《人民检察》《环球法律评论》《当代法学》《比较法研究》《法学杂志》 311评论 蓝星鬼魅 1小时前发布 《法学杂志》创刊于1980年,是我国改革开放之后最早的法学期刊之一https://m.lw53.com/ask/1331826.html
3.中国司法杂志同类期刊推荐有哪些?杂志介绍 《中国司法》杂志(CN:11-4102/D)内容丰富、思想健康,自1982年创刊起,目前以月刊形式发行,刊物对外积极扩大宣传,致力于提高杂志质量与影响。 杂志发文方向 卷首语、全面依法治国论坛、厅局长论坛、法治政府建设、数字法治·智慧司法专栏、行政立法、行政执法监督、普法依法治理、刑事执行、公共法律服务、戒毒管理https://www.haotougao.com/zhonggsf/wenda/04.html
4.网络转载涉及的法律问题有哪些所以,结论很清楚,网站上转载的文章作为纸媒体文字作品的数字化形式,是有著作权的,著作权人仍为该文字作品的作者。 二、网站是否可以转载已在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或者其他网站上发表的文章 按照我国著作权法的规定,著作权包括发表权、使用权和获得报酬权等,《最高院解释》也规定“将作品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属于著作https://www.66law.cn/laws/181939.aspx
5.法学一般期刊有哪些《法学杂志》创刊于1980年,是我国改革开放之后最早的法学期刊之一,1980年由司法部确定为国家一级法学期刊。1994年,《法学杂志》被评为首届“中国中文法律类核心期刊”;2000年至2004年被中国社科院文献信息中心连续评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收入《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2004年再次被北京大学图书馆和https://m.ha.huatu.com/2022/0331/2620430.html
6.法律法学类的c刊有哪些法律法学类的c刊有哪些 最近有作者咨询法律法学方向的c刊,这就需要大家明白什么是c刊,所谓的c刊主要是指CSSCI及其扩展版期刊,也就是南京大学搞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是中国社科领域内最重要的文献数据库,小编在这里也推荐了几本这样的法学c刊,大家可以作为参考。http://m.fbxslw.com/p-20658
7.关于写论文的学术公众号推荐有哪些平常想要了解更液姿多法律上的知识的话,或者对法学的文章以及书籍有着浓厚的兴趣的话,推荐以下三个公众号:①中国法学杂志社;这是目前属于国内最权威的法学期刊之一,②中国民商法律网;我们可以通过这个公众号了解到民商法前沿的信息,③法学评论LAWREVIEW;这个公众号是全国的中文核心期刊,可以增长更多的法律知识。 https://www.paperes.com/article/9d6458718c27b6b4e3f2f1bf.html
8.我国离婚冷静期制度实施研究婚姻自由是我国婚姻制度的基本原则,包括结婚自由和离婚自由。所谓离婚自由,实质上是指夫妻有权在婚姻关系中自由终止婚姻关系,这是我国法律允许的正当权利。然而,自由的定义属于特定领域,从来不是绝对的自由,因此,离婚冷静期不是限制公民离婚的自由,而是让他们和平、理性地重新审视夫妻婚姻关系。正如马克思所说,婚姻观意味https://www.dllawyers.org/news-detail.html?parent_id=204&newsInfoId=7424
9.谁给介绍一下我国比较权威的法学期刊有哪些?三大权威期刊是:《中国社会科学》《法学研究》《中国法学》其他的核心期刊有《法学》《法学评论》《法商研究》《中外法学》《现代法学》《政法论坛》《人民检察》《环球法律评论》《当代法学》《比较法研究》《法学杂志》《法律适用》《法学论坛》《法律科学》《政法论坛》《法学家》《政治与法律》《法制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275162667.html
10.中国人大网宪法和法律委员会 监察和司法委员会 财政经济委员会 教科文卫委员会 外事委员会 华侨委员会 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 农业与农村委员会 社会建设委员会 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 常委会办公厅 法制工作委员会 预算工作委员会 香港基本法委员会 澳门基本法委员会 http://www.npc.gov.cn/
11.过去五年我国拆掉近万报刊亭英国书报亭受法律保护日本特约观察黄学清:日本的报亭大多数是在车站里面,站台上有铁路公司系统开设的小商店,在小商店最显著的位置摆放的是报纸和杂志,另外报纸和杂志还在便利店出售,以前在公交车里很多人都在看报纸、杂志和书籍,而现在是看手机等电子媒介的人更多了。尽管网络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很大,但是依赖于日本人长期以来读书看报的http://china.cnr.cn/qqhygbw/201308/t20130831_513466816_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