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泰基金ESG小组负责人、国泰智能汽车基金经理王阳
平安基金基金经理莫艽
嘉实全球创新龙头股票型QDII基金经理熊昱洲
创金合信气候变化责任投资基金经理寸思敏
兴银碳中和基金经理罗怡达
这些基金经理表示,此次《征求意见稿》虽然只是引导性文件,不具有行政审批的前置性和强制性,但对行业发展方向和趋势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经过过去两年市场调整,锂电板块估值已处于较低水平,综合库存周期、需求新场景,以及供给端边际变化等因素,不少人士认为行业反转的契机已经具备,具有技术优势和规模优势的各环节龙头企业更具投资价值。
一、助力推动我国锂电池产业健康发展
中国基金报:《征求意见稿》是对原有锂电池行业规范条件及公告管理办法进行修订,重点突出了加强锂电池行业规范管理。对锂电池行业发展有何指导意义?
邹慧:《征求意见稿》从政策层面保证了锂电行业的有序发展。该版本对生产企业的研发费用率、产能利用率、工艺控制能力和控制精度继续保持高标准。在此基础上,规范对企业产品性能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如三元能量型单体电池的能量密度较上一版提高了10%,负极的硅碳比容量要求提高了14%等。
此规范虽然只是引导性文件,不具有行政审批的前置性和强制性,但对行业发展方向和趋势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具有技术优势和规模优势的各环节龙头企业有望获益。
莫艽:该《征求意见稿》主要是为了加强锂电池行业规范管理,引导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推动我国锂电池产业健康发展。本次2024版《征求意见稿》进一步提高了对锂电池多项核心性能的要求,充分体现了我国在引领全球锂电池高质量发展路线上的严格要求。
寸思敏:锂电产业目前处于产能过剩状态,《征求意见稿》的出台有利于对行业尾部无序扩张的落后产能予以约束,中期看有利于行业良性健康发展。
二、锂电池板块处于历史最底部区间
中国基金报:近两年锂电板块持续调整,从2022年高点持续下探,如何看待锂电板块近几年的表现?目前整体估值情况如何?
邹慧:锂电板块近两年的表现差强人意,申万锂电池行业指数从2022年7月的高点到今年2月的最低点回调了将近70%。
经过两年的调整,今年一季度企业的盈利能力基本已经触底,处于头部企业微利、二三线企业盈亏平衡甚至亏损的状态,目前看,头部企业的估值普遍位于20倍上下。
锂电行业随着全产业链库存调整到极低水平后,需求端、供给端和政策端均出现了边际改善迹象。4月汽车以旧换新补贴落地,行业观望情绪缓解后需求开始回暖;此次《征求意见稿》意味着行业供给侧收紧有望拉开序幕,将加快落后产能出清,防止低价无序竞争,有利于拥有技术优势和优质产能的头部企业产能利用率提升和盈利修复。
近期,美国财政部和国税局发布了《减少通货膨胀法案》(IRA)中清洁能源汽车条款的最终规则,其中新增了“不可追溯的电池材料”的定义并针对其设置缓冲期,某种程度上变相放宽了对电池材料产地的限制,事实上再次证明中国锂电池供应链的全球竞争优势。
寸思敏:锂电板块是典型的周期成长行业。目前情况来看,行业整体依旧产能过剩,但锂电各个环节是有差异性的。源于车规的安全性的要求极高,对技术进步、安全、品质、响应度、供应链安全的要求复杂而精细。没有差异化的环节,2022年以来的周期调整是永久性的盈利下杀,目前处于EPS、PB寻找中枢的过程;但有差异化的环节,已经体现出盈利的差异化,PE在整体制造业中处于合理估值。对于部分具备全球竞争力的优质制造业,估值仍有一定空间,当单位盈利的稳定性持续验证,这类企业具备中周期持有的价值。
莫艽:目前整体的估值位置处于相对合理但并不算低的水平。
三、锂电板块进入磨底阶段
是否反转有待观察
中国基金报:政策助力下,5月首周锂电板块出现大涨,行业反转还是反弹?对后市怎么看?
熊昱洲:基于目前的节点,从库存周期、需求新场景,以及供给端边际变化等因素结合下来,行业反转的契机已经具备,产业链开始逐步出现部分品种价格上涨和恢复也是一个侧面的验证。根据我们对历史数据的一些分析,市场往往在周期低点给予低估值,周期高点给予高估值,在周期成长属性的行业中表现得更为明显。目前,锂电无疑是处在周期低点低估值(主要以PB、PS等衡量)的状态,随着基本面改善和盈利上行的信号逐步增强,我们依然期待板块的后市表现。
王阳:本周在多个催化下锂电池板块大涨,背后是板块在底部对利空钝化、对利多敏感。锂电池里商业模式好、竞争格局清晰,盈利处在底部的环节龙头处在股价底部,会最先反转;其他环节以及板块整体贝塔,或需要进一步甚至是偏强制性的政策来推动。
邹慧:新能源是一个稳定发展的行业,规则的出台劝阻了劣质产能的进入,加速了尾部产能的出清。后续随着需求的稳定增加,企业稼动率恢复,环比看一个季度会比一个季度好,因此我们长期看好锂电的投资机会。
罗怡达:锂电板块进入磨底阶段,优秀的龙头企业能率先穿越周期。行业规范政策的推出更多是给产业一个指引,并不是立竿见影的强制性约束政策,对于资本市场而言,锂电板块的悲观情绪得以部分修复。
寸思敏:锂电板块已经度过普涨阶段,且各个环节的差异性较大,普涨是基于板块供需结构步入中期良性健康的修复。但在修复后,仍需要对每一个细分行业做差异化研究,持续看好具备差异化、成本优势、具备竞争力等领域的细分机会。
四、看好电池、整车环节、碳酸锂等
中国基金报:锂电行业发展空间多大?哪些细分领域值得看好?
熊昱洲:据国际能源署(IEA)测算,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需求量将达4500万辆,是2023年全球销量的3倍多,是2023年中国产量的近5倍;2030年全球动力电池需求量将达3500GWh,是2023年全球出货量的4倍多,是2023年中国产量的5倍多。锂电池行业未来依然存在较大的远期空间,特别是动力电池成本已经低于经验油电平价的100美元/kWh,光伏储能成本快速下降使得光储一体平价已经实现之后,需求的增长可能在某个节点呈现非线性的变化。
目前产能虽然有一些适度的超前建设,但考虑到全球远期需求依然存在缺口,如果因为价格变化驱动需求快速增长,则短周期供需也有望看到动态的平衡。
王阳:目前从全球看,电动车的渗透率不足20%,除欧美中以外的新兴市场仍然处在开荒早期,电动化趋势不可逆,未来电动化率有望到70%~80%甚至更高;储能则是解决电网消纳和用电稳定的重要手段,目前仍保持几十到翻倍的增速。我们相对看好电池、结构件、大型逆变器环节的龙头公司。
罗怡达:锂电行业是万亿元级别的市场,发展空间很大。需求一方面来自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持续提升,另一方面来自储能以及其他应用的锂电化需求,这些每个都是万亿元级别的市场空间,发展前景广阔。细分领域里面要寻找有竞争壁垒、成本曲线陡峭的环节,例如电池、结构件、碳酸锂、六氟磷酸锂等。
熊昱洲:主要的风险点来自地缘政治,但考虑到2012年至2013年欧洲双反也无法阻止中国光伏产业链,同时IRA法案细则重新放宽对中国产业链的限制,我们认为即使发生限制因素也不会对产业链的长期竞争力带来影响。
对于国内企业来说,整体出海难度提高,但可能对龙头反而是利好。未来出海不是简单的国内生产卖到海外,而是需要全球化的生产、渠道、品牌、管理能力,龙头企业可能是长期受益。
莫艽:今年国内新能源车渗透率的提升好于预期,但是否能在未来几年继续获得不错的渗透率增长仍存不确定性。另外,美国、欧洲对于锂电行业贸易壁垒的持续设立仍是潜在风险。
罗怡达:锂电板块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包括供给格局的不确定性和地缘政治的风险。锂电行业过剩的产能不轻易退出,同时由于碳中和的广阔前景,一些跨界企业在不断进入,给供给格局带来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