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互联网+法律”领域风起云涌。
2014年,天同律所打造“无讼”;2015年,汉坤律所上线“简法帮”,金杜律所推出“理脉”;2016年7月,君合律所推出“律携”。10月5日,大成律所的“下一代法律全球转介网”正式上线。
BAT均已布局“互联网+法律”领域。2015年腾讯领投赢了网,融资总计达数千万元;2015年12月,支付宝城市服务开通法律服务窗口;2016年4月,百度部落格发布律师直达号。10月11日下午,阿里巴巴旗下移动办公应用软件“钉钉”正式上线,通过合作接入的形式为“钉钉”用户企业提供商旅、健康、法律服务等方面的服务,“无讼”与滴滴、饿了么等成为首批接入合作商。
在资本介入、律所参与、公众法律意识不断增强的时代,“互联网+法律”到底是什么?法律服务行业付费转介模式会被颠覆吗?
实施免费,不能只解决“链接”的问题
早先的互联网法律服务机构似乎一直“不温不火”,而最近推出的几款颇有噱头。
大成最新推出的“下一代法律全球转介网”,其夺人眼球的关键词是“免费”。上线首日即已在全球拥有283家成员律所、18,600名律师,为160个国家的客户提供服务。据称,与传统的付费转介网不同,它不收取会员费,且没有一地一所的限制。据悉,大成开发了名为“nextlaw”的案源转介系统。对内,大成有内部的激励机制与结算系统,但是对外,案转介系统完全免费。
由一家律所推出免费业务转介网络,这是否会颠覆法律行业付费转介模式?对此,业内有不同声音。
“国内还没有哪一家律所嫌自己的客户太多了,即使某些个别律师确实忙不过来,律所内部也很容易消化,所以不会转介给其他律所。”一些律师认为,免费的东西往往是最贵的,真正免费往往只适合纯公益项目,商业项目都要讲究投入收益比。他们并不认为,这个业务转介网络会颠覆法律服务行业付费转介模式。
在上海星瀚律师事务所主任卫新看来,法律服务业属于非常传统的行业,产品是非标准化的产品,在实现互联网化方面有一定难度。很多咨询都是靠律师的个性化工作,个体成本很难降下来。“一些高端法律事务的委托大多通过熟人、关系介绍,而不是通过法律服务平台。一般情况下,大律师不需要也不愿意上网。”
上海市浦栋律师事务所主任孙志祥认为,这种模式比较适合小规模、低风险,常规类的业务转介,涉及律师收费不会太高。
也有一些律师认为,在“互联网+”时代,没有什么不可能,转介服务免费也未尝不可,关键要解决法律服务本身内嵌的服务链问题。在卫新看来,“互联网+法律”不能只解决“链接”的问题,法律服务本身的复杂程度,是其要克服解决的因素。
细分领域“深耕”不失为次优选择
“无讼”也好,“下一代法律全球转介网”也好,综观这几年的“互联网+法律”平台,可以清楚地窥见其更新“迭代”的历程。
第二阶段,即法律服务“淘宝化”。在这个阶段,大部分互联网法律机构不再推荐律师,而是将法律服务包装为产品。客户也更在乎法律服务平台的信誉,他们对于合同修改、工商注册等的服务要求不高,这些服务也往往是低水平、重复的工作,因此客户也可放心将事情交给这些互联网法律机构。
可以说,法律服务“淘宝化”基本解决了法律电商收不到费的问题,但到了第三阶段,服务平台“收费低廉、客户黏性差、品牌价值低”等问题也大大凸显,一些服务机构开始尝试在某一专业细分领域精耕细作。
比如“知果果”专注于知识产权代理服务,以低价高效闻名。“牛法网”致力于做高端法律电商,不提供面向普通个人的业务,主要面向企业,尤其是为大中型企业和企业高管提供高端法律服务;“法海网”的目标定位高端创业企业的法律顾问。
值得注意的是,“无讼”此次与“钉钉”的携手,属于跨行业的一次跨界合作。在与“钉钉”的深度合作中,“无讼”选择从最高频的合同审查切入,最大限度地消除潜在法律风险。当无讼从钉钉上搜集了大量的合同审查需求,原本碎片化的法律服务需求被汇集起来,由无讼通过社群和大数据的能力精准地匹配、分发给律师,法律服务供需匹配的效率和细致程度都会大大提升。此次合作也意味着,互联网法律服务应用首次与滴滴、饿了么等第一梯队互联网创业公司站在了一起。
在一些法律机构眼里,当前,“互联网+法律”已呈一片“红海”,对于尚在营业的实体法律机构来说,存活已属不易,逞用虚拟平台?即使做不了互联网+法律“航空母舰”,在某一细分领域“深耕”,也不失为当下的一种次优选择。而在众多“互联网+法律”机构中,势必有个大浪淘沙的过程。但不管如何,在互联网时代,律所间的互联互通、资源互补的合作方式必将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只有顺应它,在应变中求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