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5打击和防范经济犯罪宣传日:远离经济犯罪,防范洗钱风险

经济犯罪是指在社会经济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领域,为谋取不法利益,违反国家经济、行政法规,直接危害国家的经济管理活动,依照我国刑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是犯罪。经济犯罪是犯罪的一种,因而具有犯罪的一般属性,即社会危害性和刑事违法性。

除此之外,经济犯罪还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发生在经济领域。即发生在国民经济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诸环节。

(2)主观上为故意,过失不构成经济犯罪,并且一般都具有谋取非法利润的目的。

(3)直接危害国家的经济管理活动,而与侵犯财产所有权的财产犯罪不同。

2023年,全国公安经侦部门共破获经济犯罪案件8.4万起,挽回经济损失248亿元,缉捕在逃境外经济犯罪嫌疑人1200余名。

二、经济犯罪的范畴

经济犯罪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我国刑法分则第三章规定的破坏社会主义经济秩序罪;另一类是我国刑法分则第五章规定的侵犯财产罪,除此之外,我国刑法分则其他章规定的某些侵害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犯罪,如制造、贩卖假药罪、贩毒罪、贿赂罪,也属于经济犯罪的范畴。

常见的经济犯罪包括:贪污罪,受贿罪,行贿罪,挪用公款罪,合同诈骗罪,挪用资金罪,职务侵占罪,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集资诈骗罪,非法经营罪等。其中洗钱罪也包括其中,下面来看看如何远离洗钱犯罪。

三、国家层面打击洗钱违法犯罪

1、《反洗钱法》修订

随着反洗钱工作形势不断变化,反洗钱监管从规则为本过渡到风险为本,反洗钱的义务内容已经由反洗钱扩展到反恐怖主义融资、防扩散融资,修订《反洗钱法》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金融工作部署,坚持围绕高质量发展主题,坚持服务于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坚持服务于保护好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深入构建金融风险防控体系,中国人民银行组织推动《反洗钱法》修订。2024年4月23日,《反洗钱法(修订草案)》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初次审议,修订草案主要包括明确适用范围、加强反洗钱监督管理、完善反洗钱义务规定等内容。根据立法计划,修订草案2025年将有望获得通过。

2、中国人民银行、公安部等11部门联合开展打击治理洗钱违法犯罪三年行动

四、社会公众如何远离洗钱犯罪

1.选择安全可靠的金融机构

金融机构为客户提供融资、资产管理、财富增值和保值等服务,接受监管和履行反洗钱义务是对客户和自身负责。非法金融机构逃避监管,为犯罪分子和恐怖势力提供资金支持、转移资金、清洗黑钱,成为社会公害。因此,一定要选择安全可靠、严格履行反洗钱义务的金融机构。

2.主动配合金融机构,进行客户身份识别及尽职调查

3.保护好自己的身份证件和账户

(1)不要出租或外借自己的身份证件

出租或出借自己的身份证件,可能产生以下后果:他人用以从事非法活动;可能协助他人完成洗钱和恐怖融资活动;可能成为他人金融诈骗活动的替罪羊;诚信状况受到合理怀疑;他人的不正当行为可能致使身份证件持有者声誉受损。

(2)不要出租或外借自己的账户

金融账户不仅是个人进行金融交易的工具,也是国家进行反洗钱资金监测和经济犯罪案件调查的重要途径。出租或出借金融账户,可能会被贪官、毒贩、恐怖分子以及所有的罪犯利用进行洗钱和恐怖融资活动。因此不出租出借账户既是对个人自身的保护,也是守法公民应尽的义务。

(3)不要用自己账户替他人提现

通过各种方式提现是犯罪分子最常见的手法之一。用自己的个人账户或者公司账户为他人提取现金,逃避监管部门监测,为他人洗钱提供便利,或间接帮助其进行诈骗或携款潜逃。但账户将如实记录每个人的金融交易活动,任何大额或频繁的非正常现金交易都会受到系统实时监控,参与经济犯罪将受到相应的刑事处罚。

4.拒绝高利诱惑,远离网络洗钱

反洗钱人人有责!

本文由浙江浙商证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简称“浙商资管”)编写,未经浙商资管事先书面同意,不得更改、传送、复印、复制或派发此报告的全部或任何部分。本文所采用的数据均来自合法、合规渠道,分析逻辑基于作者的职业理解,通过合理判断得出结论,研究过程及结论不受第三方的授意、影响。本文所载的资料、工具及材料只提供给阁下作参考之用,不应被视为销售或购买或认购任何证券或其它金融产品票据的要约。以往的表现不应作为日后表现的显示及担保。本文所载的资料、意见及推测仅反映浙商资管于最初发布此报告日期当日的判断,可随时未经通知而调整。本文所述观点可能不符合阁下特定的投资目标或投资需求,阁下并不能仅依赖此报告而取代行使独立判断。因使用本文或其内容而导致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浙商资管不承担任何责任。

THE END
1.涉嫌经济犯罪是什么涉嫌经济犯罪,指的是某人被猜疑进行了违背经济法规、扰乱经济秩序以及侵害公私财产权益等一系列与犯罪相关的活动。常见的经济犯罪类型有很多,像非法集资,就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向社会公众募集资金的行为;诈骗,通常是以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手段骗取他人财物;合同诈骗,主要是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财物;非法经营https://m.64365.com/ask/36588236.aspx
2.经济犯罪的范围是什么经济犯罪的范围是什么 2022-12-26 刑事法规咨询 经济犯罪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我国刑法分则第三章规定的破坏社会主义经济秩序罪;另一类是我国刑法分则第五章规定的侵犯财产罪,除此之外,我国刑法分则其他章规定的某些侵害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犯罪,如制造,贩卖假药罪,贩毒罪,贿赂罪,也属于经济犯罪的范畴. 一,没收财产https://lvlin.baidu.com/question/1184309914690058739.html
3.经济刑法学的基本范畴倘若将经济刑法作为一门科学来加以研究,也必然有赖于一些基本范畴的支撑,经济刑法学的基本范畴,就是主体思维对经济刑法的普遍本质的概括和反映。经济刑法科学作为刑法学的一个分支,同时也是刑法学与经济学相联接的一个边缘学科,其基本范畴应包括:经济、经济犯罪、经济刑法等。深入探讨和研究这些基本范畴及其相互联系,有http://www.iolaw.org.cn/global/en/new.aspx?id=1168
4.新型经济犯罪研究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从社会特征上讲,新型经济犯罪具有九大特征:与现代经济高度交换性、市场化的社会经济形态相适应,具有特定社会经济发展阶段性;存在时空的特定性;隐蔽性,犯罪证据较少,难以被发现、感知;复杂性;表面的公正性;双重违法性,即它不仅具有刑事违法性,而且具有行政违法性,属于行政犯罪的范畴;智能性;抽象性,即在犯罪客体上,http://www.nopss.gov.cn/GB/219506/219508/219516/14640015.html
5.每日黄旭巍:论经济犯罪所得之没收对犯罪所得的最终处理,既可能是没收,也可能是返还被害人。不同于刑罚或保安处分,犯罪所得没收是旨在禁止任何人因犯罪而获利的财产衡平措施。对于获取型经济犯罪而言,应当采取总额原则认定其直接所得,将之返还被害人而非没收。对于经营型经济犯罪来说,扣除成本后没收净利,足以达致没收犯罪所得的规范目的。将犯罪所得https://www.360doc.cn/article/70808058_1000432975.html
6.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条 【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任务,是用刑罚同一切犯罪行为作斗争,以保卫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保护国有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wOTExMDY0OA==&mid=2247548858&idx=4&sn=3135ca5277ff1f67bb04be3fd668ca6a&chksm=f8c78fbf457b79b61bcf089199d9e8f36eb69b51ce40e2d73a481b06467b22c644d9b2b9f65d&scene=27
7.经济犯罪属于什么罪?律师普法经济犯罪主要包括两类: 1、破坏社会主义经济秩序罪; 2、侵犯财产罪。 此外,还规定了一些侵犯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犯罪,如制造、贩毒、贩毒、贿赂等,也属于经济犯罪的范畴。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十三条 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https://www.110ask.com/tuwen/12424435109153799557.html
8.经济职务犯罪是什么如制造、贩卖假药罪、贩毒罪、贿赂罪,也属于经济犯罪的范畴。https://iask.sina.com.cn/jxwd/6dDaMxj8teB.html
9.经济犯罪的特征一、经济犯罪的基本特征 经济犯罪既然是犯罪,必然与其他犯罪具有共同特征,即必须具备《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下简称《刑法》)第13条规定的三个基本特征。 (一)经济犯罪具有社会危害性 行为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是犯罪最本质的基本特征。经济犯罪扰乱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侵犯了社会主义的经济管理制度,破坏了社会主义http://www.law-lib.com/flsz/sz_view.asp?no=1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