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春我国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2.04.02

一、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概述

二、我国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的具体内涵

法条链接:

《刑事诉讼法》第3条第1款规定:“对刑事案件的侦查、拘留、执行逮捕、预审,由公安机关负责。检察、批准逮捕、检察机关直接受理的案件的侦查、提起公诉,由人民检察院负责。审判由人民法院负责。除法律特别规定的以外,其他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都无权行使这些权力。”该原则规定了两项内容:一是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在刑事诉讼中分别行使不同的职权,以及各自行使职权的内容;二是除法律另有规定以外,其他任何机关都无权行使侦查、拘留、执行逮捕、预审、检察、批准逮捕、提起公诉和审判等权力。其中,“除法律特别规定的以外”,包括《刑事诉讼法》第4条规定的国家安全机关在办理国家安全案件时行使与公安机关相同的职权。

《刑事诉讼法》第3条第2款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进行刑事诉讼,必须严格遵守本法和其他法律的有关规定。”严格遵守法定程序是对公检法三机关的要求,其内容是严格按照刑事诉讼和其他法律中有关刑事诉讼主体的权利、义务以及进行刑事诉讼的方式、方法、顺序、步骤等方面的规定进行刑事诉讼,否则将导致其程序不具有法律效力的后果。

(三)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行使职权

《刑事诉讼法》第6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进行刑事诉讼,必须依靠群众……”。这是依靠群众原则的直接规定。另外,我国《刑事诉讼法》有些规定,也体现着依靠群众原则的精神。例如,第50条规定:“……保证一切与案件有关或者了解案情的公民,有客观地充分地提供证据的条件,除特殊情况外,可以吸收他们协助调查。”第82条规定:“对于有下列情形的人,任何公民都可以立即扭送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处理:(1)正在实行犯罪或者在犯罪后即时被发觉的;(2)通缉在案的;(3)越狱逃跑的;(4)正在被追捕的。

(五)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刑事诉讼法》第6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进行刑事诉讼……必须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所谓“以事实为根据”,就是指心须以己经查证属实的证据为根据。它所禁止的是以主观想象和怀疑猜测等为根据对案件作出判断。它强调办案人员必须重证据、重调查研究,在没有充分、确实的证据时,不能轻率认定一个人有罪。“以法律为准绳”,就是以《刑事诉讼法》和《刑法》等法律规定为标准,指导刑事诉讼的进行。因此,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在办理刑事案件时,除了法律以外,不能有别的标准。

《刑事诉讼法》第6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在刑事诉讼中,“对于一切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在法律面前,不允许有任何特权”一般而言,平等可以分为形式上的平等和实质上的平等。前者是指程序的平等,例如,所有的机会均平等地向所有人开放;后者是指结果上的平等,例如,每个人都平等地享有生命权、健康权等。在法律上,平等又可以分为立法上的平等与司法上的平等。立法上的平等是指法律在制定时对所有人的利益均予以平等的对待;司法上的平等则是指法律一经制定就平等地适用于每一个人,任何人均不享有超越法律之外的特权,不享有不受法律管辖的豁免。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平等原则,指的就是司法适用上的平等。它要求在刑事诉讼中,司法机关对一切公民都必须平等对待。所谓平等对待,就是不分民族、种族、性别、年龄、职业、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等,任何公民均应当得到同等对待,司法机关不得有任何歧视或优待。因此,人民检察院之检察官在审判法庭也不得享有任何特权,其地位与作为被告人之公民、法人平等,人民法院亦应将其与被告人平等看待。

(七)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

《刑事诉讼法》第7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进行刑事诉讼,应当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以保证准确有效地执行法律。”此处的“分工负责”,主要是指公检法三机关应当依照法律规定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严格按照《刑事诉讼法》第3条规定的职权分工进行刑事诉讼,相互之间不得越俎代庖、超越职权,更不能一家包办。所谓“互相配合”,应当是指各机关在分工合作的基础上各司其责,尽力做好自己分内的工作,就是对其他机关的最好的配合。任何越权办案、越俎代庖、违反《刑事诉讼法》规定进行所谓“协调”的行为,都是对刑事诉讼原则的破坏。所谓“互相制约”,是指公检法三机关在刑事诉讼中按照各自的职权分工进行刑事诉讼,通过各自对案件的认定形成各自权力的约束。

THE END
1.法适用的一般原理法适用的一般原理也是司法适用的一般原理。法适用的目标是可预测性和正当性,当可预测性和正当性有了冲突,作为法律人,首先要优先考虑可预测性,并兼顾正当性。 法的发现理论:以法官的个人偏好进行判决,先得出一个案件的结论,再根据结论确定法律事实和法律规范。 https://www.jianshu.com/p/bd789c0dad8c
2.《法律适用》用稿须知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要义撰写文章,充分体现党的创新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精神,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原则,密切结合人民法院工作“从政治上看、从法治上办”的原则要求,紧扣审判工作现代化,深入剖析司法实践中的法律适用问题,积极提出建设性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4MjY4MzM1NA==&mid=2649879853&idx=2&sn=33ee1d12f1039ac3817642e0d7756d05&chksm=86d7cc4458e0c5f94ed39f54b311998999f8c7acae134c95cbeab4007e22bb93ddc7ac990f14&scene=27
3.适用民法总则应处理好五大关系因此,民法总则实施后,法官不能再依据合同法将欺诈、胁迫的法律效果区分为无效(第五十二条)和可撤销(第五十四条)两种情况,而应适用民法总则,统一判定为可撤销(第一百四十八条和第一百五十条)。 四、应正确处理好民法基本原则和民法具体规则的关系 民法总则第四条至第九条分别规定了平等原则、自愿原则、公平原则、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18/01/id/3195200.shtml
4.法律的适用原则根据《立法法》相关规定,主要有以下四大原则适用:⑴上位法优于下位法。《立法法》第79条规定,法律的效力高于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行政法规的效力高于地方性法规、规章。第80条规定,地方性法规的效力高于本级和下级地方政府规章。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的效力高于本行政区域内较大的市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https://mip.64365.com/tuwen/zatmp/
5.注册会计师《税法》知识点:税法基本原则一、四项基本原则 :(1)税收法定原则 ;(2)税收公平原则 ;(3)税收效率原则;(4)实质课税原则 。二、六项适用原则 :(1)法律优位原则;(2)法律不溯及既往原则;(3)新法优于旧法原则 ;(4)特别法优于普通法原则;(5)实体从旧,程序从新原则;(6)程序优于实体原则。 https://xue.baidu.com/okam/pages/strategy-tp/index?strategyId=130163063413426&source=natural
6.税收法律的原则基层政务公开税收法律的基本原则 1.税收法定原则 税收法定原则是税法最基本的原则,它是税法四大基本原则中最基本的原则。 税收法定原则的基本含义可概括为:税法的各类构成要素都必须由法律予以明确规定;税法主体及其权利和义务都必须由法律予以确认;没有法律依据,国家就不能课赋和征收税收,国民也不得被要求缴纳税款。这是世界各国http://www.tja.gov.cn/grassroots/118322653/1258424204.html
7.法律的四大原则爱问知识人一切从实际出发,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对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是社会主义法律适用的基本原则。https://iask.sina.com.cn/b/new2JEu9aileZJ.html
8.立法解释中的“四大问题”是什么?独家三是在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对法律规范的行政解释和司法解释出现原则性分歧或者对有关法律适用的理解不一致,报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处理时,全国人大常委会所作的立法解释。 实践证明,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对法律规范的具体含义进行立法解释活动在国家的法律实施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http://www.mzyfz.com/index.php/cms/item-view-id-1346046
9.精品收藏2019考研政治:思修法基道德法律高频汇总①道德的性质和基本原则、规范反映了与之相应的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和内容。 ②道德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③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在阶级社会里总是反映着一定阶级的利益,因而不可避免地具有阶级性;同时,不同阶级之间的道德或多或少有一些共同之处,反映着道德的普遍性。 https://www.wangxiao.cn/ky/2693651.html
10.民事诉讼能力?民事诉讼能力人?民事诉讼权利能力与民事诉讼行为例如:2018年客观题考查了回避的法定事由、决定主体和救济机制;2016年卷三第35题考查了审判程序类型与审判组织形式的对应关系;2015年卷三第36题考查了回避制度;2014年卷三第35题考查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在民事诉讼基本原则领域的体现以及平等原则与同等和对等原则的区分;2014年卷三第37题考查了民事诉讼诚信原则的https://www.51zlaw.com/flzs/95183.html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三、为了从法律制度上保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落实,本法规定了有关的基本制度和措施,主要包括:(1)安全生产的市场准入制度。(2)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负责的制度;(3)企业必须依法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制度;(4)对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和https://www.hnvist.cn/column/pxfg/details/1657682483525.shtml
12.公共秩序保留范文8篇(全文)公共秩序保留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消极的否定作用,当本国法院依照冲突规范指定应适用外国法,而其适用结果与本国公共秩序相抵触,便可排除外国法的适用;二是积极的肯定作用,内国法的某些规定,由于涉及国家或社会的重大利益、道德或法律的基本原则,因而是必须直接适用的,这就根本不考虑有关冲突规范是怎么规定的,从而https://www.99xueshu.com/w/ikeytjlycxiy.html
13.201801信息参考淄博职业学院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2)基本人权原则 2004年宪法修正案规定:“ 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从而确立了基本人权原则。 (3)法治原则 1999年宪法修正案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治也成为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之一。 https://tsg.zbvc.edu.cn/info/1073/20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