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基本原则性质分析

民法的基本原则是民法价值理念的体现和浓缩,那么,民法基本原则性质是

民法基本原则是民法的母法,是市民社会中具有普遍适用效力和衡平作用的指导思想和根本准则。本文通过探析确立民法基本原则的准则,以期重新审视我国民法基本原则在我国的适用问题,使我国民法基本原则渐趋科学、规范并具有可操作性,同时为司法实践中有关基本原则适用问题的矛盾和冲突提供一个解决的途径和平台。

长期以来,有关民法基本原则的适用问题一直存在着很大的争议。重新审视我国民法基本原则及其在现行司法环境下的适用问题,以期解决它在司法实践和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矛盾和困惑。

一、民法基本原则的基本理论问

在大陆法系,立法者首先要确定基本原则,其主要原因在于,大陆法系是成文法,现实生活的纷繁复杂和不断的变化发展以及认识主体的时代局限性、认知能力的有限性、事物特性暴露的充分程度使得法律不可能穷尽现实社会中的一切问题,法律漏洞在所难免,立法总是不全面、落后于时代的。基本原则作为现实社会与法律规范之间的调节器就显得必不可少的。

民法基本原则是民法的母法和基石,民法中的一切权利义务都是从基本原则中衍生而来,基本原则贯穿于全部民法之中、适用于民事活动各个领域,是指导一切民事行为、民事立法、民事司法活动的根本准则。江平教授认为,“民法基本原则是体现市民社会和商品经济根本要求、贯穿民事立法、司法、守法始终,具有普遍适用效力和衡平作用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准则”其功能主要体现为:

1、它是民事立法的基本准则

民法的基本原则是民法价值理念的体现和浓缩,民事立法活动必须忠于民法的价值理念而不能偏离其价值轨道,由于民法价值的高度抽象性,在具体的立法活动中,就应以其具体表现形式的民法基本原则为指导和基本准则,一切民事法律制度和法律规范都应以民事基本原则为基础并贯穿于整个立法过程中。

2、是进行民事活动的基本准则

民法基本原则既是对民事主体合法权益的保障,也是对其滥用权利的一种制约和必要限制。它既以强行法形式赋予民事主体以平等、意思自治、公平正义为核心的广泛权利,也充分保障、补充及救济法律规范以外的合法权益,同时,它又能衡平各种权利之间、个体权利与社会整体利益的矛盾和冲突。

3、是补充法律漏洞、进行法律解释的基本准则

民法的基本原则因其概括性和模糊性使其具有很强的弹性空间和极大的包容性,当现行法律落后于急剧变化的社会生活时,此种抽象的弹性规则便可以起到指导和补充规则的作用。

二、民法基本原则的确立准则

从社会和文化渊源的层面来看,许多现在的成文法源自人类社会长期奉行的道德准则,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如民法价值理念所追求的公平、正义,民法基本原则中的诚实信用、公序良俗无一不是道德发展的结果。道德内容是确立基本原则很重要的因素。但二者毕竟有区别,法律不仅要考虑道德的因素,还要考虑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以及法律本身所要求的技术成分。只有那些对社会正常秩序的维护至关重要的道德要求才有上升为法律的必要,除此以外的其他道德要求则应被排除在法律义务之外,并且法院判案应尽量避免涉及道德的判断。

这是因为道德具有不确定性,它只是一部分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许多道德领域是有争议的,它不体遵守,在这些领域应属于法律无权进入的自由领地,人们有行动选择自由,这一自由领域的保障,是为维护人的尊严和人格的自由发展所必需的。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就像钱钟书先生的“围城”那样,如果法律是管“围城”之内的事情,那么道德就是管辖“围城”之外的事情。“以德入法”是法律追求的美好目标,但在今天法治还不健全的现实国情下,它会动摇法治的根基,最终会使法治消于无形。通过上述关于道德与法律相互关系的剖析,我们可以看出,道德是确立民法基本原则时一个很重要因素,但它仍应有适当的限制,道德在基本原则中的过度膨胀会影响法律的稳定性和权威性。

确立民法的基本原则还应考虑许多其他因素:从法哲学的价值层面来看,民法基本原则应是克服法律局限性的有效方法,因此应具有高度抽象和概括性;从政治经济学的价值层面来看,民法基本原则应集中反映并体现和服务于当时的经济要求、效率要求;从功能价值层面来看,民法基本原则应宣示和承载民法的价值理念和价值追求;从实践价值层面来看,民法基本原则应具有相对的可行性和技术性,对一切民事立法、民事行为、民事司法具有可供执行的指导意义和准则功能。而我国民法通则中确立的民法基本原则,道德内容所占的比例太多,缺乏复杂的技术性和可行性;内容单薄,缺乏相应的灵活性和的弹性空间。

尤其是将一些具体的规则或者特别法中的原则作为整个民法的基本原则欠科学。我国现行民法基本原则有待完善甚至需要重新整合、定位。此外我们还应确立一套有关基本原则的适用位阶,当几个基本原则可以同时适用而又相互冲突的时候,就应优先适用位阶较高的基本原则。

三、民法基本原则之适用

民法基本原则具有不确定性、模糊性,可以通过对其解释使法律得到灵活的运用,弥补法律的漏洞和不足,同时授予法官自由裁量和个案具体问题具体对待的权力。纵观英美法系各国,法官均享有依据基本原则进行自由裁量的权利。

目前,我国民法基本原则欠科学性、合理性,我国的法治环境还远远没有形成,人们的法律意识才刚刚建立还有待提高,法制不成熟还有待健全,在这样的现实国情下,民法的基本原则作为判案的依据直接适用将会引起很多问题,对我国法治建设只会弊大于利,具体体现以下几点。1、直接适用民法基本原则判案没有法律依据。2、民法基本原则因其本身固有的特点例如概括性、模糊性和非规范性等特征,使它不具有作为行为规范所要求的明确的行为模式和确定的保证手段的构成成份,它本身并未提供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模式,只能作为民事活动、民事立法、民事司法的指导原则,而不能像民法的其他法律条文一样,可以直接适用。3、法官直接适用民法的基本原则,会使法律的平等适用遭到破坏,尤其是它不利于保护在道德上有瑕疵和犯罪的人的合法权益。

四、结语

民法基本原则不能作为判案的依据直接适用,不代表民法的基本原则就作为民法的装饰品完全不使用,民法基本原则的功能和作用,在前文中已经详细阐明。不仅如此,事实上,民法基本原则是可以与其他具体法律规范相结合,共同作为判案的依据直接适用的,尤其是在几个法律规范可以同时适用,但适用不同的法律规范会得出不同的判决甚至完全相反的判决的情形下,就不能不考虑民法基本原则的指导意义并结合适用之。

THE END
1.法律解释的原则政策解读法律解释的原则如下: 1、忠实立法原意原则。法律解释违背法律的基本精神,没有法律效力; 2、准确明晰原则。法律解释必须对需要解释的法律规范作出准确明晰的解释; 3、及时原则。法律解释来源于法律适用实践的需要,应及时作出; 4、慎重原则。国家机关所作的规范性法律解释,具有普遍的法律效力,必须特别慎重,以尽量避免和https://www.110ask.com/zhengce/8887895103836534659.html
2.民法典学习笔记——关于基本原则解释及法律适用旭坤在公序良俗原则中,借鉴德国司法实践中“情妇遗赠”的处理,用真正的法律思维重新分析了“泸州二奶案”,认为当事人的这个遗嘱不应该被认定为无效,公序良俗原则不可随意迁移。 总之,基本原则这一讲适合法律人把民法典学个大概之后来听,可能感触会很深。https://blog.sina.com.cn/s/blog_7a5ff7590102yqhk.html
3.2022年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自命题620《法学要求考生具有法理学、宪法学和行政法学的基本法律专业素养,具备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具体包括: 一、准确把握法理学、宪法学和行政法学的基本知识。 二、理解和掌握法理学、宪法学和行政法学的基本定义、特征、内容。 三、准确把握法理学、宪法学和行政法学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基本原则,以及相关的法律https://www.ibudding.cn/a/129889.html
4.法律解释的基本原则绿色原则。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九条,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在法律解释中,应考虑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促进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法规 综上所述,法律解释的基本原则包括平等原则、自愿原则、公平原则、诚信原则、守法与公序良俗原则以及绿色原则。这些原则共同构成https://ailegal.baidu.com/legalarticle/qadetail?id=020bad9b12759d000712
5.法律的本质及解释的原则任何社会的法律,如果不以该社会成员长期普遍认同基本情感倾向为基本前提,就不可能继续存在;如果不以该社会成员长期普遍认同基本是非标准为核心内容,就不可能真正成为人们判断善恶是非的标准;如果离开了国家强制力的保障,就不可能成为现实中维护民众权利的力量;如果离开了民众发自内心的认同,法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 http://www.kunlunce.com/e/wap/show.php?classid=16&id=104270
6.《中国法学》2022年总目录&各期目录《中国法学》行为市场失灵及其法律应对 应飞虎 6-70 □生态法治研究 生态环境修复责任的体系化构造 刘长兴6-92 环境法典基本原则条款构建研究 曹炜6-113 □ 学术专论 符合法律的宪法解释与宪法发展 杜强强 1-119 法律监督机关的宪法内涵 朱全宝 1-137 行政协议变更、解除制度的整合与完善 http://www.fxcxw.org.cn/dyna/content.php?id=25011
7.基本原则与概括条款的区分:我国诚实信用与公序良俗的解释论构造/3.一个容易想到的思路,是把第7、8条仅仅看作后面诸多概括条款的法理念的抽象概括,但并无法律操作上的意义。若依这种解释论路径,民法基本原则就成了纯粹的价值宣示;自徐国栋教授在著作《民法基本原则解释》中提出并为民法学界普遍认可的理论发展,如民法基本原则是填补法律漏洞、授予法官自由裁量权、克服成文法局限性https://cpcivillaw.dlmu.edu.cn/info/1018/1862.htm
8.民法典学习之七:民法典总则编基本原则解读及法律适用本文系对于飞教授讲座《民法典总则编基本原则解读及法律适用》的笔记总结,亦是自己对民法典的学习笔记之一。本讲座的内容非常基础,比较适合初探法律行业的人员学习。 本讲座从《民法典》总则编第六章民事法律行为开始,即第133条。民事法律行为系法律的基础,通过体现私法自治来规范人们日常的行为,签订合同、订立遗嘱、日https://www.douban.com/note/768845535/
9.网络空间适用禁止使用武力原则的法律路径由于效果标准固有的缺陷,以及在解释和适用方面存在多重法律不确定性,国际社会应谨防过早将其转化为实证法的倾向。“实证主义路径”的法律困境需要“情境主义路径”来化解。综合考虑相关因素的“情境主义路径”强调个案分析,在现阶段较为适合对网络攻击进行客观准确的定性。基于禁止使用武力原则适用于网络空间这一基本立场,https://www.secrss.com/articles/40792
10.概述这种解释在立法权和司法权分立的制度里是不允许的:这种解释行为更类似进一步的、具追溯效力的立法行为,是一种限制司法机构判断具体案例的行为,因此在许多国家是不允许的。而行政机构对法律进行解释一般必需在法律所授权的范围内进行,是一种受权立法行为。基本原则 条文的意义 由于成文法无法完全明确而且具体的对所有https://m.allhistory.com/detail/59242aef55b54278ac013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