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迅雷专栏  下一个十年该买什么? 2023年末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我国面临的六大困难: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 

2023年末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我国面临的六大困难: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

这其中,把“有效需求不足”放在第一位,值得三思。什么是有效需求不足呢?有效需求是指具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包括消费和投资。

具体到当下,50年超长期国债热捧背后,我们真的“资产荒”了吗?都在讲“促消费”,钱从哪里来?未来还有哪些投资机会,我们又该持何种预期?

2024年过半,在中信书院播客节目《知本论》中,中信书院独家对话了中泰国际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从近期热议的“资产荒”聊起,洞察当下经济的“危”与“机”。

精彩观点整理如下,希望能帮你从偶然中看到必然,在波动中看到趋势。

50年超长期国债热捧背后“资产荒”与“资产慌”

整个上半年,无论是从机构端还是居民端,大家都有一个普遍的感受是找不到合适的高息资产了。与此同时,30年期和50年期超长期国债受到市场热捧。

不少人把目前低风险资产受追捧的现象称之为“资产荒”,即低风险高收益资产或者是低风险高分红资产相对稀缺,随着投资者避险性需求的提升,债市的收益率明显下降。

根据麦肯锡的估算,2000年-2020年,中国的资产净值从2000年的7万亿美元增长到2020年的120万亿美元,增长了16倍。同一时期,美国的资产净值翻了一番,达到90万亿美元。全球资产净值从156万亿美元增加到514万亿美元,增长2.3倍。

现在所谓的“资产荒”,实际上反映了投资者风险偏好的下降,这与当前实体经济投资回报率下降、民间投资增速放缓等都是同一个逻辑。

目前,市场呈现的特征是一方面低风险资产短缺,另一方面高风险资产过剩。对于高风险资产,比如权益类资产,成长性资产或者房地产并不短缺。

在低风险资产的“资产荒”背后,实际上还存在更大规模高风险资产的“资产慌”,因为低风险资产规模不大,如A股这类公司的数量仅占5%左右;而高风险资产不仅种类繁多、规模巨大,而且不少资产的流动性较差,风险溢价比较大。

1991年,日本的经济泡沫破灭之后,利率水平也在不断地下降,从1990年的6%降低到1995年的0.5%。1999年实施零利率政策,且最终出现了负利率。中国应该不会出现负利率的情况,但是随着经济增长的潜在动能下降,利率下行应该是一个长期趋势。我们要看到这一轮周期的长期性,不是短周期,也不是中周期,而是长周期。

2021年两大拐点出现:老龄化加速与房地产周期重叠

每个经济体都会有长周期的波动,短周期波动可以通过逆周期的财政、货币政策来对冲,但当长周期波动并出现拐点之后,用积极财政政策或者宽松的货币政策来对冲,效果不会太好。因为这种长周期性回落现象是内生的、长期形成的结构问题导致的,而不完全是外界环境变化导致的。

回过头来看,2021年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年份,不仅是房地产的拐点,还是中国出口占全球份额由升转降的拐点,同时也是人口步入深度老龄化的拐点、中国总人口出现历史性下降的拐点,诸多拐点导致了“资产荒”和“资产慌”同时出现。

2021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14%,标志着中国步入深度老龄化社会。不仅如此,我国的老龄化在加速。据测算,按照目前的总和生育率水平,到2030年,中国就将步入超老龄化社会(65岁及以上老人占比超过20%)。从已进入超老龄化国家经济数据看,进入到深度老龄化之后,其平均增速通常只有1-2%的水平。

自2021年下半年以后,我国房地产开发投资规模和新房销售面积均大幅下降,意味着房地产周期的上升阶段结束。从目前看,2023年居民部门的房贷余额首次出现下降,即居民部门继续加杠杆的意愿不强了,而民间投资2023年也出现了零增长。

当人口周期与经济周期叠加,全社会杠杆率水平已经加得满满当当。历史上还没有一个国家同时面临总人口减少、老龄化加速、宏观杠杆率接近300%、房地产周期开始下行等如此复杂的局面。

因此,我们对中国经济的问题要有一个深入的认识,一方面是结构性问题,另一方面是长周期回落问题。

过去20年里,我国一直采取“赶超模式”来发展经济,这种模式最鲜明的特征是通过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并且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GDP的全球份额从90年代初的2%上升到18%,打造了全球最完善的基础设施,让中国的制造业占全球的比重超过30%。

但随着人口红利、土地成本、劳动力成本等生产要素的组合优势不断削弱,资本回报率就会下降,民企的投资增速大幅下降,宏观杠杆率水平大幅提高。传统的投资拉动模式恐怕难以为继。

当前经济的最大难题有效需求不足

但就整体结构来看,二季度经济增速放缓,供给端的增长比较快,需求端的增长比较慢。如果为了稳增长去拉动投资,最终又会形成新的供给,而新的供给对化解部分行业的产能过剩是无益的。

第三个,上市公司的盈利状况。现在上市公司的盈利增速明显下降,比前两年还要低,和总量数据形成了一定的反差。

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的比重从2004年,即二十年前的8%,现在提高到了31%,但我们人口占全球17.6%,消费只占全球13%,制造业的产能过剩是必然的。因此,2023年末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谈及中国经济面临的六大困难时,把“有效需求不足”放在第一位。

当前中国经济的最大难题还是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不足实际上反映的是结构性问题,即中国经济经历了长达30多年的依赖于投资拉动的高增长模式后,供需不平衡问题就比较突出了。

从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的数据来看,中国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占GDP比重是44%(可能存在一定低估),与此对应的是,印度占比是80%,美国占比是75%,日本占比是70%。这组数据也体现了靠投资拉动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和靠消费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的不同。

当下,已经出现了明显的消费降级。日本当年房地产泡沫破灭后,高尔夫球证价格大跌,但优衣库崛起了;高端的清酒销量下降,而中低端的烧酒销量上升。之后随着人口超老龄化加速,步入低度酒时代。

中国的奢侈品消费峰值是在2020年,从2000年占全球的1%,到2020年占到全球份额的1/3。现在来看,不仅是茅台酒价格下跌,瑞士名表价格也下跌,金丝楠木价格、包括字画、古玩艺术品等价格都在下跌,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房地产周期见顶后回落的现象。

化解产能过剩,提升有效需求是一个长期问题,我们可以重点考虑几个解决思路。

一方面,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较低。需要通过财税改革来增加居民收入,最终使居民收入的增速超过GDP的增速。

另一方面,应该着力扩大国债发行规模。我建议每年发5万亿,十年可以发50万亿,国债大概占到2034年GDP比重30%左右,用这部分资金填补民生缺口,改善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

最后,财政政策是主要的,货币政策也是必要的。目前居民存款已经接近145万亿,如此庞大的规模说明银行定期储蓄等低风险和无风险资产受到热捧。通过降息的方式来降低定期存款的比重,对早日走出经济周期有一定意义。

除此之外,还需当下面临的三重风险:

二是地方债务风险。地方债务的压力一直比较大,地方承载了过多的事权,但同时财权相对缺乏,所以地方政府为了完成一些KPI考核,冲抵债务的压力仍然存在;

三是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当PPI(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持续下行,中小金融机构的问题也会比较突出,今后几年会呈现出银行加速收缩的趋势。

下一个十年

我们该买什么?

目前,大家都丢弃了核心资产,丢弃了成长股,整体的投资预期偏弱,到一定程度上可能会见底,但在这种情况下机会也会凸显出来。

在2000年之前,大家第一个想买的是耐用消费品,当时耐用消费品相对稀缺,比如原装进口的彩电、冰箱、洗衣机。年轻人资产很少,买房也买不起,恰恰是应该大量去配置资产的时候,因为资产是短缺的。买自己买不起的东西,在于今后中国居民家庭的资产配置的比重会快速上升,用于吃穿的比重会下降,当时国内的恩格尔系数大概在0.4左右,现在大概是0.28。

现在看来过去的两个判断都已经兑现了。

从买不起的逻辑到买不到的逻辑,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价格攀升过高其实就是泡沫化程度过大,这时候就应该减持。判断该买什么资产最重要是要看清经济增长的轨迹,看清资产价格跟商品价格之间的逻辑关系。

总体来讲,我们目前面临总资产过剩,不仅仅是商品过剩。中国的市场规模非常庞大,一方面表现在估值水平偏高,以房地产为例,从租售比来看,目前核心城市的租售比大概是1.5%到2%,但是全球的核心城市租售比大概是4%左右,说明我们目前的租金回报率非常低,还会有一个继续下调的过程。

从资产配置来讲,要充分认识到房地产是把双刃剑,同时一定要配置金融类资产,金融仍然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任何一个偏好基本都能找到对应的金融资产,如各种主题类ETF等。

当然这种资产配置模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过去所谓的高风险资产下跌到一定程度后仍然具有配置价值。例如,我在《趋势的力量》一书中提到,未来经济一定会步入分化时代,即强者恒强、优胜劣汰、此消彼长。过去“赛道”很拥挤,如今则很冷清,是否可以考虑冷清时买,拥挤时卖?

即便是衰退的行业,也有其行业龙头值得配置,只要价格合适。因为行业在萎缩,而龙头企业的地盘可能还在扩大。

本材料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本材料仅供具备相应风险识别和承受能力的特定合格投资者阅读,不得视为要约,不得向不特定对象进行复制、转发或其它扩散行为,管理人对未经许可的扩散行为不承担法律责任。

THE END
1.国研财经观察双周刊用好长江上中下游地区生产要素配置的互补性,促进产业、经济要素双向流动新态势。二是强化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建设,打通区域融合发展的关键环节。启动扬子江城市群轨道交通网建设,打通跨区域高速公路主通道、普通国省干线通道的“断头路”,助推长江经济带协同发展。三是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战略,提升对外开放合作水平。增开http://vocationaledu.drcnet.com.cn/www/maillist/5540/n-2017Y08M31D13.html
2.企业中高层时事解读课2021第7期(总期57期)在线培训课程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一项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应从全局高度准确把握和积极推进。既需要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也需要破除妨碍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商品服务流通的体制机制障碍;既需要完善扩大内需的政策支撑体系,也需要积极促进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既需要全面促进消费https://www.zzqyj.net/?list_89/1283.html
3.我国第三次重复建设及其六大表现专家谈其危害与治理二是集成电路项目非常热。目前,全国已建有20多条集成电路生产线,仅东部某市在建的集成电路生产线就有13条,但能够赢利的只有2家。目前仍有十几个省市提出要上这类项目。 三是网络重复建设严重。目前,我国电信网络已经过剩,但我国六大电信运营商仍在加快建设自己的网络体系。与此同时,我国公网和专网之间重复建设严重http://www.360doc.com/content/16/0606/21/34051651_565603856.shtml
4.02综述——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2023新型工业化是建立在绿色低碳基础上的工业化,是解决我国资源环境生态问题的基础之策,也是工业发展的世界性趋势。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是当今时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最有前途的发展领域;第二,基于大数据技术应用和数据要素的投入,可以有效进行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系统优化,实现经济全链条的绿色发展。https://www.fjlib.net/zt/fjstsgjcxx/zbzl/lhtk/2023_03/202211/t20221123_470841.htm
5.学习强国挑战答题带选项答案完整题库(上)60、被认为是“我国现存最早总结江南水稻地区栽培技术的一部农书”的著作是___。(出题:山东科技报社 推荐:山东学习平台) A、《陈旉农书》 B、《农桑辑要》 C、《王祯农书》 D、《农政全书》 答案:A 61、党的___大首次提出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出题:中共长沙市岳麓区委宣传部 推荐:https://www.mkaq.org/html/2020/05/14/520342.shtml
6.社会类范文12篇(全文)企业单位:一般是指以营利为目的。运用各种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向市场提供商品或服务,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具有法人资格的社会经济组织。 事业单位: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分全额拨款事业https://www.99xueshu.com/w/ikey9azrs1bi.html
7.财政分析手册(2023版):税收篇1、我国税收基本情况 税收是政府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凭借政治权利,强制、无偿地获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理解税收内涵,可以从三个方面把握: 1)税收的本质是一种分配关系,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主要工具; 2)国家政治权利是征税的依据,其不同于按生产要素进行的分配; http://www.dgs18.cn/ios/pages/wxshare/news_detail.html?id=99332&newsType=4
8.智能制造浅谈中国工业4.0的发展方向冠捷科技工业4.0战略规划工业4.0是将资源要素和生产要素集中在以互联网和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平台之上,实现资源要素与生产要素的充分整合,是智能制造的结晶,实质上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拓展和延伸,是推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重要载体。 互联网对大众的改变才刚刚开始,跨界与融合将成为科技创新的内涵,“人机一体、智能制造”将是未来制造业新的发展趋势https://blog.csdn.net/np4rHI455vg29y2/article/details/78986752
9.“双创”人才培养的供给侧改革(精选8篇)第二种对策增加六大要素的有效投入,我一定要强调叫做有效投入,所谓有效投入是指有效率有回报的投入,因为如果有的要素投入投入过多了没有效率的,他恰恰我们供给侧改革要注意的,哪儿六大基本的要素呢,就是生产函数当中我们说的全要素,全要素是六大要素,第一个要素就是劳动,我们要增加劳动的有效投入,第二个要素就是资https://www.360wenmi.com/f/file63g9n6g2.html
10.“数据”成为生产要素,区块链赋能正当时51CTO博客中国改革开放后,把知识、技术、管理也增列为生产要素,和土地、劳动力、资本一起成了六大生产要素。这一次,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首次正式出现在官方文件中,意义非同一般。数据已不仅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更关系着我们国家发展的未来。 数据被正式纳入生产要素 https://blog.51cto.com/u_15634468/5364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