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引领“中日韩+X”模式导向创新合作与共同发展中国访谈

嘉宾: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教授竺彩华

中国网:“中国访谈,世界对话!”欢迎您的收看!今年是中日韩合作20周年,三国领导人于24号相聚于四川省会成都,出席在这里举行的第8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会议,日本首相安倍晋三、韩国总统文在寅出席会议。会议讨论了哪些议题?取得了什么成果?又将对中日韩自贸区谈判及RCEP谈判注入哪些新的动力?《中国访谈》特别邀请到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竺彩华教授进行解读。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竺彩华教授走进《中国访谈》演播间。(李佳摄)

中国网:欢迎竺教授做客《中国访谈》,谢谢!

本次会议发表了《中日韩未来10年合作展望》,通过了“中日韩+X”等成果文件。请您给我们介绍一下成果文件的主要内容和价值,“中日韩+X”又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呢?

竺彩华:在当前的内外形势下,出台一个展望10年的引领性的合作文件,就起到了一个凝心聚力的这样的作用。原来大家会看到:三国可能双边关系都不太好,未来还怎么合作?合作的方向、重点领域在哪里?是不太清楚的,甚至连能不能维系原来的合作框架可能都会有一些疑虑。

今年中日韩领导人峰会产生了两项成果:一个是《展望》,一个是“早期收获”,就是“‘中日韩+X’的早期收获”的一个成果清单。主要就是《展望10年》,它主要涉及了8个方面的内容。这8个方面归纳起来其实无外乎就是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还是要支持多边主义,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这是中日韩的一个共识,而且也意味着在未来10年,中日韩还会站在一起,包括要支持在世界贸易组织进行相应的一些改革,包括要支持多边贸易体制。这说明中日韩还会在WTO改革或者完善的过程当中,应该说也会加强合作。从文件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对未来推动WTO改革和完善相应的一些规则,对地区国家来说应该是一个非常积极的信号。

第三个,我们看到有一条,就专门提出要引领创新合作。这一点也是我刚才讲共同需求的时候(讲的),中日韩确实都面临通过引领创新——科技创新,共同应对共同面临的问题。而中日韩恰恰面临共同的问题,比如说大家都存在着产业要转型升级(的问题),尤其中国可能需求更深,但是日韩也要升级。再一个,都面临老龄化的社会,而这个数字经济、自动化其实如果能够运转得好的话,恰恰能够解决老龄化的问题,让更多的机械来代替人工。这方面日本做得相对来说也是比较好的。所以,很多的问题其实可以用现在的新的科技来解决,通过合作共同来解决。这是我们看到的,就是三国在《展望》文件当中,确实是抓住了三个国家共同的一些诉求、共同的需求。所以,这个文件我想还是可以引领未来10年三个国家在这些方面能够继续加强合作。

讲到“中日韩+X”这个框架的产生,它是来自于中国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过程当中提出的一个“第三方市场合作”的这样一个概念。而第三方市场合作原来是说中国愿意同这些发达国家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比如说资金、技术或者工程建设等相互的、各自的优势,集中起来帮助一个发展中国家,如果在那个国家有项目落地,共同去推动发展,大家能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实现这样的一个目标。

把合作的模式放到了中日韩,这三国的合作就变成了“中日韩+X”,“X”就是说在另外一个可能的发展中国家,把中日韩各自的优势集中起来,来和第三方、第四方国家共同实现一些项目的合作,来带动共同发展。

这个概念的出现,让我想到了现在东亚的地区合作,其实它应该说是非常初步的雏形,因为东亚的地区合作过去是东盟领导和东盟主导的,都是“10+1”“10+3”“10+6”这样的一种合作模式,也就是我们有学者谈到的,就是“小马拉大车”。因为去年东盟的经济体量只占到“10+3”的13%都不到,而中日韩占到87.5%。现在换过来了,如果是“十加几”的话,十主导的话,尤其在引领共同发展这一块,它的发展能力自身是不足的,而现在变成“中日韩+”以后,中日韩在地区合作当中的实力、资源就要要强大得多,所以在引领共同发展方面,可能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本期人员——责编/文字:韩琳;主持:段冰;摄像:张文泉;后期:刘凯;摄影:李佳;主编:郑海滨)

THE END
1.中国日本及瑞典社会保障制度比较研究区别于西方社会保障模式,东亚社会保障模式则是在二战以后,尤其是70年代以来,开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日本的保险型社会保障模式。本文透过对东西方(瑞典、日本)社会保障制度历史和现实的分析对比,探讨了不同社会结构和文化背景下的社会保障模式的成因,揭示了两国当前社会保障危机的制度根源,反思了其https://wap.cnki.net/touch/web/Dissertation/Article/-2004064044.html
2.全球变化科学领域的若干研究进展因此,东亚中心提出了“人类影响下亚洲季风系统变化的区域模拟”研究计划,在国家攀登计划和“973”计划的支持下,与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合作开展了适合东亚季风区的区域气候模式的研究。它的主体部分是一个中尺度的大气动力模式,它通过两个子模式:陆面过程模式和大气辐射模式的连接,实现“气候化”的目的。它一方面通过大https://www.cas.cn/zt/jzt/wxcbzt/zgkxyyk2004ndwq/xkfz/200409/t20040929_2667580.shtml
3.国际生产网络:东亚新国际分工形式的思考国际生产网络模式与雁行模式的实现都是以FDI的存在为前提的,都主张在投资国与受资国之间实施“动态转移”。但二者之间也有区别,正是这些区别体现出了国际生产网络理论的优越性。 (1)形成基础不同。雁行理论认为,在国际分工中只要各个国家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将生产成本相对低的产业参与国际分工,就会获得比较利益,不仅http://www.gaokao.com/e/20090831/4b8bcee96da1f.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