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安吉上港亮出了一份让同行艳羡的成绩单:2022年1~2月吞吐量49737标箱,同比增长35.5%,实现“开门红”。
在拥有世界第一大海港宁波舟山港的浙江,一些内河港正悄然崛起。
不久前,湖州与嘉兴相继发布当地首个水运发展五年规划。湖州锚定全国一流内河强港的目标,计划建设干支通达的千吨级航道网、打造港产城联动的现代化港口、构建便捷高效的运输服务体系、发展先进适用的绿色数字水运等。嘉兴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成长三角海河联运枢纽,海河联运枢纽争创全国示范。在杭州,京杭大运河二通道有望在今年试通航,千吨级的船可以经过八堡船闸进入钱塘江,届时,浙北、浙东及浙中西部的航道完全贯通成高等级内河水运网。
而丽水、衢州这样的多山之地也在暗暗发力,提出打造港口城市。
绿色发展背景下凸显新价值
见证10多年来湖州内河航运的蜕变,宋国琴对水运感情很深。在她看来,水运并不落后。以湖州为例,早在2016年交通部就批复同意湖州创建全国首个内河水运转型发展示范区。在安吉县,几乎每天都有办公椅和沙发,通过安吉上港码头运往上海港,最终销往欧美。去年安吉进出口总额继续增长,就有安吉港口作出的贡献。而长75.1公里的长湖申线湖州段,已经串连起南浔木地板、吴兴特种钢材、长兴新型建材3个百亿临港产业集群。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借助水运“出海”。
和宋国琴一样,嘉兴市港航管理服务中心副主任步海宾坚信:“浙江省先天就有着发展内河航运的基础,绿色发展尤其是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内河航运的价值将进一步凸显。”
近些年,嘉兴内河航运也在快速提升——2016年,其内河港口货物吞吐量8423万吨,集装箱吞吐量13.7万标箱;而到去年年底,累计完成货物吞吐量1.26亿吨,集装箱吞吐量37.94万标箱。
在步海宾看来,与铁路、公路相比,内河航运具有运能大、占地少、能耗小、污染轻等比较优势,尤其是方便大宗货物的长途运输。
除了节能环保,内河航运还有一大优势:降低成本。据安吉上港国际港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黄萱磊介绍,一艘千吨级船的运力,相当于30多辆载重30吨卡车的运能,而且需要的劳动力更少。货船装一个集装箱比一辆传统集卡车大约能节约成本400元,安吉上港年均吸引订单18万标箱,能帮助当地企业综合物流成本降低20%~30%。此外,与公路每年因道路损毁等原因产生的养护费用相比,内河水运航道的养护投入更为低廉。
转型提质才能激活潜力
截至今年2月28日,湖州铁公水港口的吞吐量已经超过了12000标箱,这距离它正式开航才4个月。湖州上港国际港务有限公司总经理赵红卫说,现在的通航条件非常好,从今年开始,港口进一步贴合市场价格,吞吐量涨幅明显。
这得益于湖州港及时果断地转型升级。
2013年,湖州开始整治矿山及码头,并推进港口资源整合,建成湖州铁公水物流码头、德清临杭物流码头、长兴铁公水码头、湖州南方物流等大型公用码头。一路走来,湖州内河港口渐渐摆脱路径依赖,已成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枢纽。
在杭州,国家高等级航道京杭运河与杭甬运河的杭州境内段已经通过验收,运河二通道四改三段、八堡船闸段及新开挖航道段项目等一大批建设项目将于今年完成。在湖州,已先后完成京杭运河三级航道整治、长湖申线西延航道整治,浙北高等级航道网集装箱运输通道建设工程也在大力推进中。
向长三角腹地和大海延伸
再过几天,嘉兴港乍浦港区二期内河港池将全部完成验收并投产,海河联运作业能力进一步提升。而在此前2个多月投入运营的嘉兴独山港区散改集作业区,已经完成17000多标箱的吞吐量。嘉兴港务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杨波说,借助海河联运,从东北地区、山东等地运来的货物,将在这里改成集装箱运输,然后通过内河运到绍兴、衢州,乃至长三角。
向长三角腹地延伸,已经成为浙江不少内河港口的共同选择。去年7月公布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十四五”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共同建设“水上长三角”。长三角内河高等级航道网建设、江河海集装箱联运体系建设方案均作为一体化发展重大事项被提上日程。这给各地无疑提供了更宽广的平台、更多元的思路。
嘉兴将着力打造全省海河联运发展引领区。安吉上港将努力成为皖南、苏南和浙西北的物流枢纽,并且和其他地方的内河港口展开更多合作。杭州则依托萧山国际机场打造快递物流空公铁联运服务体系,在主要物流园区和码头试点开展公转水、铁转水无缝衔接的多式联运,让水运功能进一步发挥。
去年11月12日,丽水青田港温溪港区首次完成集装箱船试航试靠作业。这是丽水青田港有史以来首次进集装箱船,极大提高运输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