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ESG;制度安排;国际规则;主体行为;生态系统;企业社会责任;可持续发展
基金资助: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0&ZD073);中国社会科学院登峰战略企业管理优势学科建设项目(DF2023YS25)。
ESG(环境、社会和治理)概念自2004年正式提出至今已经走过20个春秋。20年来ESG发展经历了由概念提出到实践落地、从自愿倡议到全球共识的演变。然而,当前全球ESG发展出现明显分化,面临前所未有的多重挑战,处于一个新的十字路口。一方面,反ESG运动在美国愈演愈烈,让ESG遭受巨大挫折;另一方面,欧洲一直是推进ESG的先锋,对推动ESG发展相对笃定,而亚洲ESG近年来也发展迅猛,尤其是在中国十分火热,但也出现了各种ESG异化现象,让ESG发展充满了隐忧。在ESG概念提出20周年之际,对ESG发展的20年演变历程进行系统梳理和回溯,深入探寻其演变特征和规律,深刻洞察未来ESG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对于推动ESG发展行稳致远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一、ESG发展的演进历程
(一)探索起步阶段(2004—2009年)
在联合国负责任投资原则发布以后,一些机构投资者、国际组织开始探索ESG投资理念的落地问题。从机构投资者来看,2007年高盛集团推出一项全球长期投资研究战略“GSSUSTAIN”,旨在通过对财务实力、战略定位以及环境、社会和治理绩效的综合分析而形成可持续的超额收益。基于这一研究战略建立的框架,高盛集团于2008年创新推出了一只全球权益基金,即“高盛可持续权益资产组合”。从国际组织来看,2006年10月全球报告倡议组织发布《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第三版(G3),2007年气候披露准则理事会成立,致力于推进和协调全球主流企业报告模式,将气候变化和自然资本提升到与金融资本同等重要的位置,这些努力对ESG披露起到了推动作用。2009年,全球影响力投资网络成立,正式提出“影响力投资”概念,随后这一组织推出了“影响力报告和投资标准”,用以评估社会和环境影响力,对推动ESG评估起到了探索作用。同年,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金融倡议组织及联合国责任投资原则组织共同发起可持续证券交易所倡议,以推动各国各地区交易所落实ESG投资理念。
(二)初步兴起阶段(2010—2014年)
(三)快速发展阶段(2015—2020年)
在这一阶段,ESG投资增长迅速,企业ESG实践得到快速推进,ESG价值链和生态系统基本形成,并加速扩张。从ESG投资来看,根据联合国负责任投资原则组织公布的数据,截至2020年底,加入该组织的签约机构数达到3038家,这些机构管理的资产总规模达到103.4万亿美元,较2014年底分别增长142.8%和129.8%,其中包括521家资产所有者。全球可持续投资联盟发布的报告显示,2020年初全球可持续投资规模达到35.3万亿美元,较2014年初增长65%,占管理总资产的比重为35.9%。从企业ESG实践来看,2019年8月181家美国顶级公司联合签署了《公司宗旨宣言书》,重新定义了公司经营宗旨,将“创造一个美好社会”作为公司的首要任务,表明领先企业的ESG实践进入一个使命驱动的新阶段。然而,这一阶段ESG的快速发展也引发了“漂绿”“洗碳”等一系列ESG异化现象和造假行为,同时ESG标准的多样化对ESG投资和企业ESG实践形成困扰,ESG的持续健康发展面临挑战。
(四)规范发展阶段(2021年至今)
在这一阶段,强调规范与促进发展成为ESG政策的核心,全球ESG发展总体上较为平稳但逐渐分化,ESG投资增长放缓并出现阶段调整,企业ESG实践更加理性,全球ESG生态系统跨越生存临界点,逐渐走向成熟。根据联合国负责任投资原则组织公布的数据,截至2024年4月28日,加入该组织的签约机构数为5344家,较2020年底增长75.9%,其中包括739家资产所有者。全球可持续投资联盟发布的报告显示,2022年初除美国外的全球可持续投资规模为21.9万亿美元,较两年前增长20%,美国可持续投资因统计方法调整由两年前的17万亿美元变为8.4万亿美元。根据晨星投资实验室的统计数据,2023年全球可持续基金筹募资金630亿美元,较2022年的1610亿美元大幅下降。这一阶段美国出现反ESG运动,ESG发展在美国遭遇挫折,但在其他国家和地区总体上呈现积极发展态势。
二、ESG发展的演进逻辑
按照共同演化理论,ESG的发展是宏观共同演化和微观共同演化相互交织、螺旋前进的过程,核心体现为制度安排、国际规则、主体行为、生态系统的共同演化。20年来,ESG制度、规则、实践和生态各自动态演化又相互共演,呈现出不同的演进逻辑、特征和规律。
(一)渐进式的制度安排
从制度刚性来看,世界各国(或地区)对ESG的制度要求经历了或正在经历“自愿—半强制—强制”的演变过程,并由早期的原则性要求逐渐向规则细化转变。这种制度演变最具代表性的是ESG信息披露规定,由早期的鼓励引导逐步走向“不遵守就解释”的半强制和强制披露。美国在2019年9月《ESG信息披露简化法案2019》通过之前,采取的主要是企业自愿披露方式,而这一法案尤其是2021年4月通过的《ESG信息披露简化法案》,将ESG信息披露政策直接转向强制性披露。欧盟在2014年10月发布《非财务报告指令》之前,欧盟主要国家对于ESG信息披露的基本取向也是自愿原则,比如德国和意大利分别在2011和2012年出台了鼓励引导企业披露环境与社会信息的政策,而《非财务报告指令》将企业ESG信息披露上升到“不披露就解释”的范畴,2022年11月通过的《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指令》和2024年4月通过的《企业可持续发展尽职调查指令》对企业ESG信息披露提出更高的强制性要求。目前,亚太地区ESG信息披露监管趋向半强制化与强制化,典型的是新加坡、中国香港对企业ESG信息披露的规定经过“自愿—半强制—强制”的渐进演进而进入强制披露时期。
(二)兼容性的国际规则
国际组织是全球ESG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提出和实施倡议、制订和推广标准是其推动ESG发展的重要方式。20年来,国际组织由各自独立制订和推出ESG国际标准、框架、原则、倡议逐步向相互合作、共同行动转变,ESG国际标准、框架、原则、倡议的协调性、兼容性和互操作性不断加强。从ESG投资与资本市场来看,联合国负责任投资原则组织倡导的负责任投资的六项原则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可,根据联合国负责任投资原则组织公布的数据,全球加入该组织的签约机构已由最初的63家增加至目前的5300余家。与此同时,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金融倡议组织及联合国负责任投资原则组织共同发起的可持续证券交易所倡议也得到越来越多国家证券交易所的响应。根据可持续证券交易所倡议组织公布的数据,全球加入该组织的证券交易所已由2012年首批5个国家的5家证券交易所增加至目前104个国家的133家证券交易所。
此外,欧洲财务报告咨询小组、英国商业贸易部、新加坡可持续发展报告咨询委员会、中国香港联合交易所、日本可持续准则理事会、澳大利亚会计准则委员会、加拿大可持续准则理事会、巴西财政部和证券交易委员会、韩国可持续准则理事会等都表示对这两个准则的支持、互通、纳入和采用。特别是,欧盟委员会表示将与国际可持续准则理事会和全球报告倡议组织密切合作,确保其所发布的《欧洲可持续发展报告标准》与包括这两个准则在内的全球标准实现高度互操作性。2024年4月底,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金会发布《IFRS可持续披露分类法2024》,以加强与欧盟的《欧洲可持续发展报告标准》分类法的互操作性,5月初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金会和欧洲财务报告咨询小组联合发布了《ESRS与ISSB标准互操作性指南》,增强两大披露标准的协调性与一致性。
从ESG标准化来看,近几年国际标准化组织加快推进ESG标准化工作,整合国际标准化组织在ESG领域的标准化成果。国际标准化组织技术管理局于2021年6月批准成立ESG生态系统战略咨询组,于2022年9月批准成立ESG协调委员会,旨在从整体上推进国际标准化组织的ESG战略实施。2024年3月,国际标准化组织技术管理局批准英国标准化机构提出的《实施环境、社会和治理(ESG)原则的框架》立项申请,这一框架旨在解决如何实施并将ESG融入组织文化,确保全球ESG报告和实践的一致性、可比性和可靠性问题。
(三)多样化的主体实践
自ESG概念正式提出以来,响应ESG理念的投资者和企业逐渐由“小众”转向“大众”,ESG投资实践和企业ESG实践由探索起步迈向快速推进和规范发展。近年来,尽管受到俄乌冲突等地缘政治、逆全球化和美国出现的反ESG运动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但全球ESG投资实践和企业ESG实践总体上仍然保持稳步推进。无论是加入联合国负责任投资原则组织的签约机构数还是加入可持续证券交易所倡议的证券交易所数量,抑或是全球企业发布ESG报告的数量,总体上呈现出增长态势。根据摩根斯坦利对美国、欧洲、日本的2820名个人投资者的最新调查结果,77%受访者表示对可持续投资感兴趣,54%受访者计划在2024年增加可持续投资。深入到微观层面,20年来投资者和企业在践行ESG的动机、方式和议题上呈现出由相对狭窄向多样化演变的趋势。
从实践动机来看,无论是投资者还是企业,其践行ESG的动力都由早期的价值观(道德)驱动向后期的价值驱动、合法性驱动和价值观驱动的多元动力演变。在ESG概念提出初期,虽然ESG强调环境、社会和治理因素对于投资决策与收益的影响,但由于对ESG的认识不足,ESG理念的传播面和接受度还极其有限,因此当时承诺和践行ESG的主体主要是具有前瞻性的少数领先机构投资者,它们基本上是基于价值观与道德驱动自愿地承诺和践行ESG。随着对环境、社会和治理因素影响投资收益认识的深化,以及ESG投资对企业决策和活动形成的倒逼效应,机构投资者和企业开始从为自身创造价值增益出发,即基于价值驱动工具性地承诺和践行ESG。与此同时,随着世界各国政府和监管机构的ESG制度供给不断强化,以及国际组织推出的ESG国际标准、框架、原则、倡议形成越来越大的影响,机构投资者和企业为了获得生存与发展的“社会许可”而基于合法性驱动回应性地承诺和践行ESG。由此,机构投资者和企业就形成了践行ESG的价值驱动、合法性驱动、价值观驱动等多元动力。
(四)自组织的生态系统
ESG生态系统对于ESG健康可持续发展至为关键,也是ESG发展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ESG发展演进的20年,也是ESG生态系统经历“孕育—雏形—基本形成—跨越临界点”并逐渐走向成熟的过程,形成了包括企业、投资者、专业服务机构、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各类生态主体,以及全面涵盖企业ESG实践、信息披露、评级、认证、咨询、投资、融资、监管监督等ESG价值链活动的完整生态系统。除了企业、投资者、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在ESG生态系统扮演着关键角色外,专业服务机构也是ESG生态系统中的主要生态位成员,这些机构对于促进ESG投资发展和企业ESG实践起到重要驱动作用。ESG专业服务机构包括交易所、标准制定机构、评级机构、认证机构、数据收集与整合机构、指数编制机构、金融中介、管理咨询机构等。进一步来看,在ESG生态系统的形成和演变过程中,尤其是在跨越临界点之后,ESG生态系统表现出显著的自组织特征,这一特征在ESG专业服务机构上体现得更为突出,典型的是ESG评级评价市场的自组织、自进化、自发展。
三、ESG发展的未来展望
经过从概念提出到实践兴起再到规范发展的20年演变,全球ESG发展取得了重要进展和成就,理念传播、实践落地、政府监管、生态进化都得到积极推进,为未来ESG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然而,当前ESG发展也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积极因素和阻碍因素并存,处于关键时期和新的十字路口,ESG发展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增加。展望未来,全球ESG发展向前的趋势并没有改变,但深化转型迫在眉睫且任重道远。
(一)ESG将在争议与挑战中继续前行
(二)ESG发展将进入深化转型新阶段
面对越来越多的批评和质疑,以及不容乐观的外部挑战,社会各界对ESG的反思已经开启,在此基础上,ESG发展将由规范发展阶段转向深化转型新阶段。“深化”主要表现为ESG发展的“扩面提质”,不再停留于“少数群体”和“表面承诺”,而是向纵深和理性方向推进。
在“扩面”方面,ESG覆盖范围将更加广泛和均衡。从企业主体来看,ESG覆盖范围将由上市公司、大型企业扩展至非上市企业、中小企业,这一趋势由欧盟出台的《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指令》和发布的《上市中小主体欧洲可持续报告准则(征求意见稿)》和《非上市中小主体自愿可持续报告准则(征求意见稿)》可见一斑。实际上,中国财政部在最新发布的《企业可持续披露准则——基本准则(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指出这一准则适用于中国境内设立的按规定开展可持续信息披露的企业,而在其起草说明中,更是强调这一准则的施行将由从上市公司向非上市公司扩展、从大型企业向中小企业扩展。从ESG投资来看,除了资本市场上的ESG基金、债券等,ESG信贷和更大范围的ESG金融将得到更多重视,同时ESG投资还将进一步拓展至实体项目的投资。从内容范畴来看,ESG实践将会由当前偏重“E”元素尤其是碳排放转向更加重视“S”和“G”元素,形成对ESG议题更加全面和均衡的考量,改变当前对“S”和“G”元素相当程度的忽视。即便是在“E”元素内部,尽管目前中国和美国等国家都没有对范围3的碳排放披露进行强制要求,但未来由范围1、范围2拓展至范围3应当是一种趋势。
(三)ESG生态将动态优化并迈向成熟
虽然目前一些国家的ESG生态系统尚处于建构阶段,但全球ESG生态系统总体上已经跨越生存临界点,步入自组织、自进化、自发展的持续扩张时期,未来将在动态演化中持续优化和完善,最终形成较为成熟的ESG生态。
肖红军|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管理学博士,研究领域是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