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审计模式会计师事务所
【论文摘要】目前,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应用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在这一背景下,本文通过对国内外风险导向审计的比较,主要借鉴美国和德国审计模式的创新思路,从国外审计模式与目标的历史演进、审计环境对审计模式的影响等几个方面,对国外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发展及现状进行了梳理分析,并且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的运用进行了对比分析。
一、国外审计模式与目标的历史演进
审计模式的改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根据审计环境的变化而改进和完善。审计模式的发展历程大致如下。
20世纪40年代之前为账项基础审计模式,主要以查错防弊为审计目标;20世纪40年代后为制度基础审计模式,主要以验证财务报表的公允性为审计目标;20世纪70年代后为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主要以查错防弊与验证财务报表公允性并重为审计目标;20世纪90年代后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主要以降低信息风险为审计目标。
作者:蒋立山,副编审,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
至少20世纪最后20年里,国内法学界对法律现代化问题的法学思维仍经常局限于一国范围之内。这并不是说法学家们不重视对国外经验和理论的了解,许多法学家的理论思维其实已经十分“西洋化”了,从概念述语到理论分析模式,其运用技巧都已初步娴熟。比如说,一些学者在研究中国法律问题时大多会从西方法律史中截取某一段经验性的结论,以此对照中国的历史与现实进行某种横向的比较,看似有了一种国际比较的视野,或是经常是从世界范围内对各国的法律现代化进行某种类型划分,并以此作为理论分析的前提,但接下去的研究就会或多或少地出现一些局限,主要是没有把外部世界与中国的情况内在联系起来,对外部因素对中国法律现代化进程的影响和制约把握不足,对世界历史对中国法律演变方向的制约重视不够。所以,一些看似较重要的结论和较有影响的观点,单纯从中国内部看是合理的(单纯从西方历史看自然也是合理的)。然而,一旦将讨论的问题置于世界范围之内,从国际大环境中看问题,其中的立场局限和学者的一厢情愿的东西就显露出来了。对此,我想说的、也是酝酿已久而迟迟难以恰当表述的一句话就是:研究法律现代化问题,要从世界历史角度看中国。
1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2“用字母表示数”的历史概述
追溯“用字母表示数”的历史发展进程,可以沿宏观与微观两条路径进行.宏观上考察符号代数的历史发展阶段;微观上查阅史料,理清字母意义的历史演进过程.
多年来人们一直在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是一部阶级斗争史,除去自然科学与技术外,一切社会现象都有阶级性。这个说法有一定道理,但却存在绝对化的误差。社会上有许多现象用阶级斗争的理论是解释不通的。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是客观规律,如何用阶级斗争来解释?对于古往今来那些贪赃枉法、恃强凌弱、损公肥私、腐化淫逸的现象,任何时代的任何阶级都将其视为邪恶之事。相反,刚直不阿、清正廉洁、忧国忧民、扶危济困等等,则被视为美德。这是公理自在人心,无法判断其阶级性。就是某些政府颁行的政策,也是没有阶级性的,如人口政策、保护环境政策、食品卫生政策等等。所以,把一切社会现象都归结为阶级斗争,既不科学又无法做到。
文明是个广泛的概念,不同于文化。文化是指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包括文学与艺术以及风情民俗等等;文明则是指人类的一切创造,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制度、法规、生活方式等都属于这个范畴。从最早的人类靠采集、渔猎为生,到今天的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人类的生活质量、文明程度已有了多么大的提高!简直是判若云泥。依笔者浅见,探索这一过程才是史学工作者的基本使命。
当人类脱离其他兽类出现在世界之上时,他们在主观上并不知道自己已是区别于那些兽类的会制造工具的“人”,也不懂得同类相残是一种罪恶。甚至到进入文明时代之后,还有以屠杀人来祭祖的做法,还有强迫活人殉葬的野蛮行径。可以说,在漫长的岁月里,人类经过反复的探索,遭受了无数苦难,才渐渐有了精神觉醒,逐步反省了大量的问题,慢慢懂得了社会进步与自我完善的许许多多道理,生活得越来越文明了。
其实,阶级斗争本身也是文明演进中的组成部分。从同类相残到部族混战,再到阶级斗争;从氏族组织到建立国家;从城邦林立到大国并存;从仇杀到战争,再从战争到对话与谈判;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从武力占领到经济渗透;从啸聚山林的造反活动到争取人权的斗争;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制度到代议制民主;从孤立分散到形成世界体系,等等,无一例外都是文明进步的表现,也是人类在精神上逐步觉醒的反映。自古以来,我们人类就在不断探索和认识客观规律,在不断总结和吸取历史经验之中前进。在付出了不知多少沉重甚至惨痛的代价后,才逐渐提高了自己的文明程度。例如,先人们付出了数不清的流血与牺牲的代价,才使今天大多数人明白了战争并非是解决问题的惟一手段;自古以来有无数人遭受疾病折磨,又有大批有志之士长久探索,才使医学和药物学取得了那么多突破性的成果。世界上一切事物的演变,不都同样属于这个道理吗?
由此可见,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视角去看历史,实际上是把握了历史发展的总纲。这是一种境界和高度,也是一种历史观。抱着这样的历史观去认识和研究历史,就把握了真谛,也有利于真正接受祖先留下的历史遗产,有利于总结历史的经验与教训。
摘要:道德规范的产生和形成,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根源,是由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和社会关系决定的。道德规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具有历史性和继承性。在人类漫长的道德生活中,道德规范曾有过形态各异的表现形式,大体可以概括为图腾、禁忌、礼仪、风俗、茂言、准则、义务、责任等几种主要的表现形式。道德规范表现形式的历史演进,是一个由蒙昧到理性、由自发到自觉、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关键词:图腾禁忌礼仪风俗蔑言准则义务责任
道德规范是人们的道德行为和道德关系的普遍规律的反映,是一定维上会或阶级对人们行为和关系的基本要求的概括,也是评价人们行为善恶的标准。在社会生活中,道德规范对于促使人们追求道德完善,逐步从道德他律走向道德自律具有极其重要的道德历史作用。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规范的产生和形成,有着深刻的社经济根源,是由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和社会关系决定的。道德规范不是人们抽象思维的产物,而是对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一定道德关系的反映和概括。道德规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具有历史性和继承性。
在人类的道德生活中,道德规范作为人们道德行为的准则,从古到今,曾有过形态各异的表现形式,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从原始人的道德规范到现代人的道德规范,如果仅从形式上进行抽象,大体可以概括为图腾、禁忌、礼仪、风俗、咸言、准则、义务、责任等几种主要的表现形式。
一、图腾
摘要:探讨中国师德师风的历史演进、现状及建设路径,为加强师德师风个人修养、推动师德师风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师德师风;历史演进;现状;建设路径
师德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简称,是指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1]。师风是指教师的风尚和气度。师德师风是一种将教师为人、品德、修养、育人统一起来的综合性表述[2]。儒家重要经典《礼记》中所说的“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师者也,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都说明师德师风的重要性。我国师德师风发展源远流长、内涵丰富,但当前仍然存在诸多弊端。作为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加强师德师风的学习和研究,探索师德师风建设和发展的路径,为师德师风建设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1中国师德师风历史演进
1.1中国古代师德师风溯源
一、英国学前课程的历史演进
(一)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双轨模式”的学前课程
(二)20世纪初到70年代“儿童中心取向”的学前课程
论文关键词:图腾禁忌礼仪风俗蔑言准则义务责任
论文摘要:道德规范的产生和形成,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根源,是由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和社会关系决定的。道德规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具有历史性和继承性。在人类漫长的道德生活中,道德规范曾有过形态各异的表现形式,大体可以概括为图腾、禁忌、礼仪、风俗、茂言、准则、义务、责任等几种主要的表现形式。道德规范表现形式的历史演进,是一个由蒙昧到理性、由自发到自觉、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摘要】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管理会计在体系建设及应用方面取得较大进展,高校管理会计的应用也随之演进及发展,在不同时期呈现出相应的发展特征。通过对高校管理会计各个发展阶段的梳理,并结合社会经济背景进行分析,发现正是政府的引导性政策与高校的自发性实践,使高校管理会计经历了从最初的“引进来”到目前的“创新”阶段,呈现出三个方面的演进特征,分析探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管理会计演进的三个方面趋势,有必要在政府有关政策的指引之下,采取渐进式发展路径,扩大管理会计在高校的应用范围,推进中国特色高校管理会计体系建设及应用。
【关键词】高校管理会计;历史演进;发展特征;应用前景
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管理会计成为我国会计界探讨的热点话题之一,但对于管理会计在高校财务领域应用方面的研究则较少。通过不断引进西方管理会计理论与工具,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加以规范化运用,我国逐步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制度体系,实现了管理会计体系的完善与发展。高校管理会计作为管理会计体系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推动管理会计整体水平提升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党的报告将“推动”变为“实现”,强调了内涵式发展对于“双一流”大学建设的必要性,要求高校重视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财务管理面临诸多新难题和新挑战。高校财务领域需要加强供给侧改革,需要扩大管理会计的应用范围。高校管理会计的应用是加强高校内部经济活动管理,提高经济事项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拟对改革开放40年以来高校管理会计的发展历程及其演进的特征、趋势加以研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