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考研法硕法制史考点:明朝法律制度

2021考研法硕法制史考点:明朝法律制度

明朝法律制度

一、立法概况

(一)法制指导思想

1.刑乱国用重典

2.重典治吏

3、明刑弼教

(二)基本法典

1.《大明律》明朝的基本法典

改变了唐宋旧律的传统体例,形成了以例、吏、户、礼、兵、刑、工等7篇为构架的格局。其体例直接为清朝所继承。

其条纹简于唐律,精神严于宋律。终明之世通行不改。

2.明《大诰》洪武年间,朱元璋亲自督导编制

①明初为贯彻“刑乱国用重典”的方针,防止“法外遗奸”

②《大诰》四编,具有与《大明律》同等的法律效力《御制大诰》74条《大诰续编》87

《大诰三编》43《大诰武臣》32共236条

③内容包括朱元璋亲自审理的案例+对臣民的训导+重刑法令主要打击贪官污吏

④大行法外酷刑,“墨面纹身挑筋去指”

⑤空前普及,人手一本

3、《问刑条例》自其颁布后,“律例并行”开始盛行。

万历年间将《问刑条例》附于《大明律》之后,律为正文,例为附注。称《大明集解附例》

4、《大明会典》行政法规汇编

仿照《唐六典》编纂,以六部官制为纲,成为清朝行政法典的蓝本。

二、刑事法律制度

(一)罪名

1、奸党罪:创设于明朝朱元璋洪武年间。处斩刑

表现:①官员交接朋党紊乱朝政②官员巧言进谏,请求宽免死罪之人,暗中邀买人心者

③司法官不执行法律,而听从上级命令,出入人罪者。

④上言宰执大臣美政才德者

2、贪墨罪:与前朝的变化——处罚从重常赦不宥处罚手段残忍。均体现了明朝重典治世的重刑思想。

(二)刑罚

1、陵迟刑的制度化,正式规定于《大明律》

(陵迟刑在宋朝已经出现,但并没有规定于《宋刑统》中)

公开恢复了枭首示众的刑罚剥皮实草灭十族掀起了肉刑复活的高潮&—&—墨面纹身阉割等。

2、充军

①在宋已存在明广泛使用强迫罪犯到边远地区充军

②六种不同等级:极边、烟瘴、边远、边卫、沿海、附近

③期限分为“终身”与“永远”(延及子孙)

3、廷杖

①是法外之刑,明律并无规定

②司礼监监刑,锦衣卫施刑,杖责冒犯皇帝的大臣

(三)刑罚适用原则

“重其所重,轻其所轻”

明朝比唐律加重了对政治性以及贼盗、侵犯财产罪以及官吏贪污受贿的处罚

而对典礼及风俗教化等事体则处罚较轻。

意义:突出刑法的打击对象,对直接危害封建国家政治经济利益的重罪,其量刑则明显加重。

对某些危害不大的触犯礼教的犯罪从轻处罚,使刑罚具有更强的针对性。

三、民事法律制度

(一)婚姻、家庭、继承:

①沿袭唐宋但是对义绝做了新解释

身在远方,妻父母将妻改嫁,或赶逐出外,重新招婿,或是与外人通奸。有妻诈称无妻,以妻为妾,妄作姊妹嫁人之类。侧重于婚姻关系本身的状况,与唐律有区别。

②婚姻上,家长的权力分为教令权和主婚权。其中主婚权(包办婚姻)在明清时期在法律上正式得到承认。

(二)继承

嫡长子继承和诸子均分但是奸生子地位上升,是明朝继承法的发展。

四、行政立法

(一)中央与地方行政机构

①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皇帝亲领六部,军事指挥权由五军都督府掌握。

②改御史台为都察院

③设通政使司统一收发与皇帝之间的奏折。

④内阁参与机要

(二)地方

明朝地方司法(行政)机关分为省、府、县三级。省级设布政使司掌行政,按察使司掌司法和监察,指挥使司掌军事。合称“三司”。

(三)官员选任

①只有官学的学生才可以参加科举考试

②明宪宗时创立八股。

③明朝官员每三年轮换一次,地方官实行“北人官南,南人官北”的籍贯回避制度。明中期曾采用抽签方式决定官员的任职地方。

④官员年满60致仕。

(四)监查制度

1、都察院号称“风宪衙门”,是天子耳目。对任何官员都可以弹劾。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至各省巡查,有“大事奏裁,小事立断”的权利。御史犯罪加重二等

2、六科给事中

中央六部每部设都给事中、左右给事中各一人,监察六部日常活动。六科给事中与都察院并列,直接向皇上负责。

3、巡抚

加强地方控制,派出部尚书、侍郎“巡抚”各省。明中期以后成为惯例,由巡抚统一管理省的行政,如有战事,派出总督。

五、司法诉讼制度

(一)司法机关

1、中央司法机关

明朝改御史台为都察院,负责纠举弹劾全国上下官吏的违法犯罪。都察院附设监狱。

明朝中央司法机构有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刑部主审判,大理寺负责复核,都察院负责法律监督,也参与审判。

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合称“三法司”。

厂卫干预司法:

始于朱元璋时期。锦衣卫下设立南、北镇抚司。

2、地方司法机关

①明朝地方司法机关分为省、府、县三级。省级设布政使司掌行政,按察使司掌司法和监察,指挥使司掌军事。合称“三司”。

②在州县乡设立申明亭。对百姓实行教化,调处纠纷,民间户婚。田土斗殴等小事必须要先经里甲、老人理断。否则将告人杖六十。

(二)会审制度

1、九卿圆审和三司会审

九卿圆审:凡是地方上上报的重大疑难案件,罪犯经过二审后仍不服的由六部尚书、大理寺卿、左都御史、通政史九司联合审判,最后奏报皇帝裁决。

三司会审:凡发生重大疑难案件或急需重新审理的重案时,由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三法司会同审问罪犯,后将审理结果奏报皇帝裁决。

2、朝审

对已决在押囚犯是汉代囚录制度的发展。清代的秋审、朝审皆源于此。

3、大审明朝独有

皇帝委派宦官汇同三法司审囚徒制度,是一次多方面的狱案清理工作

京师由大理寺主持,

4、热审

暑天小满后十余天由宦官、锦衣卫和三法司审理囚犯

一般轻罪责罚后立即释放,徒流罪减等发落,重囚可疑及枷号者请旨定夺。

是在暑热天气来临前清理在押未决犯和对已决犯减等发落的制度

会审制度是慎刑思想的反映,有利于皇帝控制和监督司法活动,纠正冤假错案。但明朝会审往往由宦官控制,不免流于形式。

查看全文

【26考研辅导课程推荐】:26考研集训课程,VIP领学计划,26考研VIP全科定制套餐(公共课VIP+专业课1对1),这些课程中都会配有内部讲义以及辅导书和资料,同时会有教研教辅双师模式对大家进行教学以及督学,并配有24小时答疑和模拟测试等,可直接咨询在线客服老师领取大额优惠券。

THE END
1.谈德主刑辅思想对古代封建法律的影响谈德主刑辅思想对古代封建法律的影响 德主刑辅思想对汉代的法律制度的确立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一)强化了中央集权制度 汉承秦制,汉朝发展了秦始皇创立的皇帝制度,使居于封建国家制度核心位 置的皇帝制度得到儒家理论的支撑。同时,汉统治者也吸取秦灭亡的教训,为缓 https://biyelunwen.yjbys.com/fanwen/falv/401303.html
2.公共基础知识热点:中国古代法律制度及典籍吉林公务员考试网中国古代法律制度有“刑起于兵,法源于礼”之说。自夏商周到明清四千多年,逐步形成了一整套沿革清晰、特点鲜明的法律体系。 01夏商周——礼刑并用 夏、商、周的法律是奴隶制法律,其特点是礼刑并用,《礼记·曲礼》有载:“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https://jl.huatu.com/2023/1229/2587722.html
3.中国古代律法中国古代律法,中国古代律法中国古代律法是指古代中国社会中对于行为规范和法律制度的总称。古代中国律法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从最早的部落社会到封建社会,每个朝代都有其独特的律法制度,反映了当时社会制度和思想观念的特点。古代中国的律法包括了刑法、民法、礼法、军法等多个方面,其中刑法是最为重要和独特的http://www.medcaren.com/upload/file/20231109/20231109085937_186.htm?ID=bv
4.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夏商周到明清四千多年,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发展脉络清晰,有因有革,内容丰富,特点鲜明。历代立法中国古代自国家出现后,统治阶级就开始通过国家机关制定法律,建立法律制度。经过几千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一整套沿革清晰、特点鲜明的法律体系。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3/1012/00/13358165_320702796.shtml
5.中国古代法律制度12篇(全文)中国古代法律制度 第1篇 一、结婚之原则 《礼记·婚义》云: “婚礼者, 将合二姓之好, 上以事宗庙, 下以继后事也。”这句话清晰明白地道出我国古代婚姻的真谛: 其一, 婚姻是两个家族的事, 而非个人之事。其二, 婚姻的目的在于祭祀祖先和繁衍后代。正因如此, 我国古代婚姻的缔结有诸多原则限制。以下是结婚https://www.99xueshu.com/w/ikeyb03144rm.html
6.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精选6篇)论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特征、缺陷及现实影响 内容提要: 在中国现时法渊源中,只有成文法规范,没有判例。然而成文法的局限性,导致在一部成文法典颁布后不久,又要针对该法的空白和漏洞发布法律解释,但仅凭法律解释,是不能解决成文法所固有缺陷的。纵观我国历史,判例也曾经是法律的渊源,成为中国古代法制的特点也是其优点https://www.360wenmi.com/f/file2ja1s3r2.html
7.从《金瓶梅》看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某些特点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某些特点 作为一部广泛地反映了明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现实主义作品,《金瓶梅》也描述了多起民事和刑事案件的情况。从这些案件的审理过程及判案结果中,我们可以辨析出那个时代法律制度的某些特点。 其一,在整个法制理念上的、以及在案件审理手段上的“刑民不分”。 https://www.meipian.cn/3fek8crj
8.中国古代的农业法律制度中国古代的农业法律制度 古代中国以农为本。劝农重耕一直是农业立法的指导思想。以下主要从农业管理角度作一介绍。 一、赋予农业以崇高的地位 自秦始皇重农抑商,历代均在法律上赋予农业以最崇高的地位。 《汉书?文帝纪》载,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诏令:“夫农,天下之本也,其开籍田,朕亲率耕,以给宗庙粢盛。http://iolaw.cssn.cn/gdfls/200506/t20050617_4596263.shtml
9.我国古代的继承法律制度(上)我国古代的继承法律制度有一个发展的过程。 奴隶制社会下的继承制度 在夏朝,父死子继的身份继承制度已经出现,主要表现在王位的继承上。到了商朝,前期实行的是兄终弟及的继承制度,后期实行的是父死子继的继承制度。商朝前期这一独特历史形态,曾被法国孟德斯鸠写入其名著《论法的精神》(见张雁深中译本下册第178页)https://bjgy.bjcourt.gov.cn/article/detail/2016/06/id/2000702.shtml
10.中国古代连带责任法律制度研究中国古代连带责任制度的出现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它是传统时代个体人格不能独立、社会基层结构家族化、政府信息不畅、社会管理能力局限等诸多因素作用的结果。运用现代法学理论对这一古老的法律制度进行历史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传统中国社会控制与管理的智慧和方法,解读法律权利与责任的相互关系,为现代连带责任法律研究提供https://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1066-1018849457.htm
11.我国古代法律文化主要内容特点及影响我国古代法律制度的发展历程,决定了其法律文化的包容性,也使之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中国古代法律文化广泛吸收不同民族的法律文化,却能保持其基本特质。这种特质产生的凝聚力,促进了民族团结和国家稳定。当然,对它的稳定性特点不宜过分强调,当形势变化时还应遵循"法与时转,制与世宜"的历史观,否则就会像晚清以后那样,http://clsjp.chinalaw.org.cn/portal/article/index/id/228.html
12.中国古代的法典制度和礼法社会最新章节郑显文著汉代以后的统治者正是在儒家“礼有等差”思想的指导下,把许多礼的内容引入法律制度层面中来,成为广大民众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中国古代礼的内容非常广泛,涉及祭祀、丧葬、服饰、饮食、住宅、出行、婚姻、家庭财产继承等很多社会领域,历代统治者以法的形式对礼的内容进行规范,从而使中国传统法律呈现出了“礼法合一”的现https://m.zhangyue.com/readbook/127502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