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渔业治理的法律制度

渔业是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鱼、甲壳类、贝、藻和海兽类等经济动植物的总体。在我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渔业是社会经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政治和文化的重要基础。古代渔业管理,凝结着丰富的法治思想,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严格组织管理

古代渔业管理机构随着国家机构的产生而产生,并形成层级清楚、职责明确的管理体系。

机构单列,门类细分。公元前23世纪,舜继尧位,开始在部落联盟领导机构中分设出“虞”“稷”“秩宗”“共工”等官职。“虞”的职责就是管理川泽山林,其中就有对捕鱼和打猎行为的管理与监督。“虞”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渔业管理机构。

西周时期设置了较为系统完备的渔业管理机构,有“人”“水虞”“泽虞”“川衡”“川师”“鳖人”等不同的渔业管理部门。人掌管渔业政令,负责管理水产贡赋;“水虞”掌管山泽禁令,安排全国渔业生产;“泽虞”负责管理国家级大湖泊;“川衡”负责巡视禁令的实施情况。

设立官职,加强管理。五代十国后周时代,设有虞部下大夫一人,“掌山泽草木鸟兽而阜蕃之……天宝十一年又改虞部为司虞……掌京城街巷种植、山泽、苑囿、草木、薪炭供须、田猎等事”(《通典·职官五》)。唐朝《唐六典·尚书工部》记载:“虞部郎中、员外郎掌天下虞衡、山泽之事,而辨其时禁。凡采捕、畋猎,必以其时。冬、春之交,水虫孕育,捕鱼之器,不施川泽。”

宋代在工部设有虞官,工部总职天下“山泽、苑囿、河渠之政”,下设的虞部职掌“山泽、苑囿、场冶之事,辨其地产而为之厉禁”(《宋史·职官三》)。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渔业管理沿袭了西周官制。管晏相齐时,发展齐国海洋经济,谋求“渔盐之利”。在机构设置上,内陆渔业“泽立三虞,山立三衡”,“泽之筐蒲,舟绞守之;蔽之薪蒸,虞候守之”(《管子·小匡》),大小湖泊渔业由不同级别的虞官管理,水生植物采集则由舟绞负责管理。“海之盐蜃,祈望守之”(《晏子春秋》),设祈望一职专门管理海洋渔业。

春夏禁渔。夏朝成立之初,就颁布:“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禹禁》)。规定夏季鱼类繁殖时为禁渔期。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保护渔业资源的法令。

唐朝大历九年,代宗诏令“禁畿内渔猎采捕,自正月至五月晦,永为常式”(《旧唐书·代宗本纪》)。在动物繁育期,京畿内禁止捕鱼狩猎。宋代建隆二年,太祖下诏:“禁春夏捕鱼射鸟”(《宋史·太祖本纪》)。

生长期禁渔。在周代,文王将“不鹜泽,不行害”作为基本规定。他嘱咐武王:“……川泽非时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畋渔以时……是以鱼鳖归其渊,鸟兽归其林,孤寡辛苦,咸赖其生”(《逸周书·文传解》)。意思是应当教导民众注意节制和守时,保护好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以利民生。

周代晚期成书的《礼记·月令》及《吕氏春秋》,对各月生态禁令和环境保护措施有着翔实的记载:“孟春之月……命祀山林川泽……毋卵;仲春之月……养幼小,存诸孤,毋竭川泽,毋漉陂池,毋焚山林;孟冬之月……乃命水虞渔师收水泉池泽之赋,毋或敢侵削众庶兆民……行罪无赦;季冬之月……命渔师始渔。”在一年里,对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有着严格的管理规定,直到冬季来临才允许捕鱼。

保护鱼类种群

古代保护鱼类种群体现在禁捕幼小鱼苗和禁止毒杀鱼群两个方面。

规定禁捕鱼苗尺寸。在汉代有“不得屠杀少齿”之规定(《风俗通·怪神》),以保护幼小动物。《孟子·梁惠王上》载:“鱼不满尺,市不得粥,人不得食。”《淮南子·主术训》载:“鱼不长尺不得取,彘不期年不得食。”“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獭未祭鱼,网罟不得入于水;鹰隼未挚,罗网不得张于溪谷……鱼不长尺不得取。”

对渔网的网目尺寸及渔具古代法律也有规定,《孟子·梁惠王上》记载“古者网罟必用四寸之目”,禁止使用小于四寸(合今0.0924米)的密网捕捞。唐朝咸亨四年,高宗诏令:“禁作簺捕鱼、营圈取兽者。”开元八年玄宗敕令:“诸州有广造簺沪取鱼,并宜禁断。”即禁止用竹木编成的细密的工具捕捞,以防竭泽而渔。

禁止杀卵杀胎。《礼记·王制》记载,周朝规定:“天子不合围……不卵,不杀胎,……不覆巢。”严格控制对自然资源的索取,一旦触犯将受到严厉的惩处。南北朝永平二年,北魏宣武帝“诏禁屠杀含孕,以为永制”(《北史·魏本纪》)。是指永远禁止屠杀有孕动物。

禁止使用毒药捕捞。明太祖二十九年改虞部为虞衡,扩大了其在“时禁”以及“时用”领域的职能:“虞衡典山泽采捕、陶冶之事……岁下诸司采捕……皆以其时。冬春之交,罝罛(一种渔网)不施川泽;春夏之交,毒药不施原野。苗盛禁蹂躏,谷登禁焚燎”(《明史·职官志一》)。

建立税赋制度

古代还将征收渔业税赋作为渔业管理的重要手段。

设立渔税机关。《周礼·天官冢宰第一》载有:“人掌以时渔为梁凡渔者,掌其政令。凡渔征入于玉府。”秦代专门设置机构征收渔业税,“少府,秦官,掌山海池泽之税,以给共养”(《汉书·百官公卿表》)。

汉承秦制,“凡郡县……有水池及鱼利多者,置水官,主平水收渔税。”九江郡设置有“陂官”“湖官”,南郡编县与江夏郡西陵县则设置有“云梦官”。水官、陂官、湖官、云梦官即是收取渔业税的官员。汉武帝时期,还从海洋渔业生产中征收“海租”,即渔业税赋。汉平帝时期“置少府海丞”“海丞,主海税也”,负责征收海洋渔业税赋。

制定征税标准。管仲相齐之时,对渔业生产按照“相地而衰征”的方式征收渔业税,即“流水,网罟得入焉,五而当一。泽,网罟得入焉,五而当一。命之曰:地均以实数”。即在五谷种植之外的湖泊资源征收税赋上,按照正常土地的五分之一计算征收(《管子·戒》)。

汉代规定:“令诸取鸟兽鱼鳖百虫于山林水泽及畜牧者……皆各自占所为,于其在所之县官,除其本,计其利十一分,而以其一为贡”(《汉书·食货志》)。即渔税为收获物的十分之一。

元代设置河泊所征收渔业税。《元史》记载:“元有额外课。……课之名凡三十有二:……十六曰鱼。……渔课,江浙省钞一百四十三锭四十两四钱。”叙述了当时渔业税收的总额度。

明代沿袭元制,设置河泊所征收渔业税,征税的范围涉及湖泊池潭、江河港汊,甚至浅水、高塘等各类渔业水体。江西鄱阳地区,水官按照水域类型的不同,征收官湖课、潭钞课、浮办课、浅水课、高塘课五种税目。

建立免税制度。春秋时期,在“时禁”期间,渔业税赋则予以免除,即“山林泽梁,以时禁发而不征也”(《管子·戒》)。宋代神宗时期,曾诏令渔课的征收标准:“滨、棣、沧州竹木、鱼果、炭箔税不及百钱者蠲(指免除)之”(《宋史·食货下八》)。

南宋一官员在奏章中对该时期庆元府的渔税征收写道,“所有鲜鱼蚶蛤虾等及本府所产生果悉免”,即对本地渔产免税,而对“淹盐鱼虾等及外处所贩柑橘橄榄之属收税”,即比照市舶司(指市场管理组织)的征收标准对外地商产的渔产收税。

古代渔业管理注重水生动物和水生植物的生长规律和特性,并在此基础上采取相应强制措施加以保护。当今,我们更要树立生态利益优先理念,遵循生态发展规律,推动渔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THE END
1.谈德主刑辅思想对古代封建法律的影响谈德主刑辅思想对古代封建法律的影响 德主刑辅思想对汉代的法律制度的确立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一)强化了中央集权制度 汉承秦制,汉朝发展了秦始皇创立的皇帝制度,使居于封建国家制度核心位 置的皇帝制度得到儒家理论的支撑。同时,汉统治者也吸取秦灭亡的教训,为缓 https://biyelunwen.yjbys.com/fanwen/falv/401303.html
2.公共基础知识热点:中国古代法律制度及典籍吉林公务员考试网中国古代法律制度有“刑起于兵,法源于礼”之说。自夏商周到明清四千多年,逐步形成了一整套沿革清晰、特点鲜明的法律体系。 01夏商周——礼刑并用 夏、商、周的法律是奴隶制法律,其特点是礼刑并用,《礼记·曲礼》有载:“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https://jl.huatu.com/2023/1229/2587722.html
3.中国古代律法中国古代律法,中国古代律法中国古代律法是指古代中国社会中对于行为规范和法律制度的总称。古代中国律法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从最早的部落社会到封建社会,每个朝代都有其独特的律法制度,反映了当时社会制度和思想观念的特点。古代中国的律法包括了刑法、民法、礼法、军法等多个方面,其中刑法是最为重要和独特的http://www.medcaren.com/upload/file/20231109/20231109085937_186.htm?ID=bv
4.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夏商周到明清四千多年,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发展脉络清晰,有因有革,内容丰富,特点鲜明。历代立法中国古代自国家出现后,统治阶级就开始通过国家机关制定法律,建立法律制度。经过几千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一整套沿革清晰、特点鲜明的法律体系。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3/1012/00/13358165_320702796.shtml
5.中国古代法律制度12篇(全文)中国古代法律制度 第1篇 一、结婚之原则 《礼记·婚义》云: “婚礼者, 将合二姓之好, 上以事宗庙, 下以继后事也。”这句话清晰明白地道出我国古代婚姻的真谛: 其一, 婚姻是两个家族的事, 而非个人之事。其二, 婚姻的目的在于祭祀祖先和繁衍后代。正因如此, 我国古代婚姻的缔结有诸多原则限制。以下是结婚https://www.99xueshu.com/w/ikeyb03144rm.html
6.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精选6篇)论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特征、缺陷及现实影响 内容提要: 在中国现时法渊源中,只有成文法规范,没有判例。然而成文法的局限性,导致在一部成文法典颁布后不久,又要针对该法的空白和漏洞发布法律解释,但仅凭法律解释,是不能解决成文法所固有缺陷的。纵观我国历史,判例也曾经是法律的渊源,成为中国古代法制的特点也是其优点https://www.360wenmi.com/f/file2ja1s3r2.html
7.从《金瓶梅》看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某些特点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某些特点 作为一部广泛地反映了明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现实主义作品,《金瓶梅》也描述了多起民事和刑事案件的情况。从这些案件的审理过程及判案结果中,我们可以辨析出那个时代法律制度的某些特点。 其一,在整个法制理念上的、以及在案件审理手段上的“刑民不分”。 https://www.meipian.cn/3fek8crj
8.中国古代的农业法律制度中国古代的农业法律制度 古代中国以农为本。劝农重耕一直是农业立法的指导思想。以下主要从农业管理角度作一介绍。 一、赋予农业以崇高的地位 自秦始皇重农抑商,历代均在法律上赋予农业以最崇高的地位。 《汉书?文帝纪》载,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诏令:“夫农,天下之本也,其开籍田,朕亲率耕,以给宗庙粢盛。http://iolaw.cssn.cn/gdfls/200506/t20050617_4596263.shtml
9.我国古代的继承法律制度(上)我国古代的继承法律制度有一个发展的过程。 奴隶制社会下的继承制度 在夏朝,父死子继的身份继承制度已经出现,主要表现在王位的继承上。到了商朝,前期实行的是兄终弟及的继承制度,后期实行的是父死子继的继承制度。商朝前期这一独特历史形态,曾被法国孟德斯鸠写入其名著《论法的精神》(见张雁深中译本下册第178页)https://bjgy.bjcourt.gov.cn/article/detail/2016/06/id/2000702.shtml
10.中国古代连带责任法律制度研究中国古代连带责任制度的出现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它是传统时代个体人格不能独立、社会基层结构家族化、政府信息不畅、社会管理能力局限等诸多因素作用的结果。运用现代法学理论对这一古老的法律制度进行历史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传统中国社会控制与管理的智慧和方法,解读法律权利与责任的相互关系,为现代连带责任法律研究提供https://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1066-1018849457.htm
11.我国古代法律文化主要内容特点及影响我国古代法律制度的发展历程,决定了其法律文化的包容性,也使之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中国古代法律文化广泛吸收不同民族的法律文化,却能保持其基本特质。这种特质产生的凝聚力,促进了民族团结和国家稳定。当然,对它的稳定性特点不宜过分强调,当形势变化时还应遵循"法与时转,制与世宜"的历史观,否则就会像晚清以后那样,http://clsjp.chinalaw.org.cn/portal/article/index/id/228.html
12.中国古代的法典制度和礼法社会最新章节郑显文著汉代以后的统治者正是在儒家“礼有等差”思想的指导下,把许多礼的内容引入法律制度层面中来,成为广大民众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中国古代礼的内容非常广泛,涉及祭祀、丧葬、服饰、饮食、住宅、出行、婚姻、家庭财产继承等很多社会领域,历代统治者以法的形式对礼的内容进行规范,从而使中国传统法律呈现出了“礼法合一”的现https://m.zhangyue.com/readbook/127502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