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源论文通用12篇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旅游资源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产茶历史悠久

湘西产茶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晋时期,据《荆州土地记》载:“武陵七县通出茶,最好”。据王威廉考证,武陵七县包括现如今的湘西自治州、怀化等地。《永顺县志》载:“唐朝溪州即以芽茶入贡,其为生产地可知”;《通典》(杜佑)记载:“永顺、龙山、溪州等地均有芽茶入贡”;《辰州府志》记载:“邑中出茶处,先以碣滩者为最,今且已充上贡矣”。《古丈坪厅志》载:“古丈坪厅之茶,种于山者甚少,届人家园圃所产,及以园为业者所种,清明谷雨前采摘,清香馥郁,有洞庭君山之胜,夫界亭之品”。说明湘西从唐朝开始就有茶叶入贡,在清朝就有了以种茶谋生、靠茶致富的专业化的茶叶生产方式。

(二)茶种丰富且品质出众

湘西有历史悠久的古茶树。例如保靖县葫芦镇黄金村至今仍存有400多年、被人们称为“可以拿来喝的文物”的古茶树;在桑植、永顺等县,有野生茶树分布,主要以小茶树为主(大茶树因为当地人民的滥砍滥伐而没有保存下来)。此外湘西还有很多品质出众的名茶,有闻名海外的古丈毛尖,1957年在莱比锡世界博览会上湘西古丈茶获金奖;1982年在全国供销商品名茶评选会上,古丈毛尖被评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2007年12月,古丈毛尖成功申报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07年5月,古丈毛尖荣获中国驰名商标。有“一两黄金一两茶”美誉的保靖黄金茶,2012年保靖黄金茶和古丈毛尖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注册的特色农产品。还有“中日友好之茶”之称的碣滩茶、张家界的杜仲茶、武陵源天子山的云雾茶、毛峰、索溪峪的毛尖茶等名茶。

(三)茶文化丰富多彩

(一)缺乏意识

在湘西的旅游规划中,很少提及对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目前湘西仅将茶叶作为农业作物来发展,很少有企业把茶园与旅游结合起来,开发与茶文化有关的休闲旅游。在湘西的旅游市场中很少能见到与茶文化旅游有关的产品,与茶文化旅游有关的旅游路线更是从未涉及。

(二)缺乏专业人才

茶文化内容包涵茶种、茶具、茶俗、茶礼、茶歌、茶寺以及与茶有关茶精神。茶文化旅游专业人才是茶文化旅游的“形象大使”。以古丈为例,截止到2013年底,古丈有高级农艺师4人,农艺师3人,茶叶技术专家45人,长期从事茶叶生产加工并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茶农近百人,茶农技术骨干1800余人。但是具有茶文化旅游专业知识的人才却几乎空白。

(三)缺乏宣传

在湘西名茶的知名度方面,出现外地茶叶一枝独秀的场景,旅游者除了知道湖南的安化黑茶外,对湘西的古丈毛尖、保靖黄金茶、沅陵碣滩茶等本地名茶知之甚少。在湘西茶文化节庆日方面,以古丈的茶文化节为例,古丈的茶文化节自2011以来举办了两届后就再没有其音讯。此外,湘西旅游市场上销售的与茶文化有关的旅游商品主要是茶叶,且茶叶质量参差不齐,冒牌商品层出不穷。在景区随处可见冒牌的古丈毛尖、保靖的黄金茶。这不仅严重损害了旅游者的利益也不利于茶文化商品的推广,同时也使旅游者对湘西的旅游形象大打折扣。

三、开发湘西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建议

湘西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在开发湘西茶文化旅游资源时,可以依托其它已经开发的非常成功的旅游资源,结合茶文化自身的优势深入挖掘其茶文化内涵,根据市场需求,生产茶文化旅游产品以及建设相配套的能体现茶文化内涵的服务设施,必能使湘西茶文化旅游发展得更好,更完善。我们认为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来开发湘西茶文化旅游资源。

(一)树立茶文化旅游开发意识

(二)注重对茶文化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

一个行业的发展,人才是关键。茶文化旅游专业人才不仅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旅游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还要有茶文化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我们可以依托本地高校培育一批懂茶又懂旅游人专业人才,也可以通过对从事茶事活动的人进行旅游方面的专项培训,对从事旅游行业的人进行茶文化方面的教育与培训,来充实茶文化旅游人才队伍。

(三)打造富有湘西特色的茶文化旅游产品

依托湘西丰富的茶文化和旅游资源,打造出有地方特色的茶文化旅游产品是开拓湘西茶文化旅游的基本思路,参照其它地方的经验,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这一目标。

(1)茶民俗风情游。

湘西因地处鄂、渝、黔、湘四省的交界处,地势偏僻,人口主要以少数民族为主,因此当地有许多各个不同特色的茶文化,旅游部门可以把这些不同民族的茶文化特色搜集、整合起来,为游客展现具有湘西少数民族特色的祭茶、斗茶、茶俗、茶歌、茶戏等表演活动。

(2)茶文化学习考察游。

旅游者可来此考察、学习具有湘西民族特色的茶艺、茶道、茶俗、植茶知识等。

(3)茶保健游。

根据医学史料记载,茶有清头目、除烦渴、化痰、消食、利尿、解毒、多睡善寐等多种功效。特别是茶叶中的茶多酚具有抗衰老、抗辐射、抗菌、杀菌等作用。现代医学也已证明了茶的医药作用,并将其大量应用于临床医疗中。因此旅游企业可利用茶的这种医疗健身作用,开展休闲保健旅游。

(4)茶节庆旅游。

如最近几年开始兴起的“古丈茶文化节”。不仅吸引了旅游者,也提高了湘西茶文化旅游的知名度。

(5)茶乡生态游。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许多生活在城市的人都渴望在旅途中得到全身心的释放。茶乡生态游不仅可以让旅游者在旅行中体验自给自足的快乐,也能让他们在体验的同时学到关于湘西茶文化的知识,增强对茶文化旅游的热爱。

(6)其它形式的茶文化旅游。

如名茶采尝游、茶商品购买游、茶具生产工艺游等。

(四)加强湘西茶文化旅游商品的开发工作

在旅游商品同质化十分严重的今天,在开发湘西茶文化旅游产品的过程中,我们还应重视茶文化旅游商品的开发。首先湘西茶叶可以以古丈毛尖、保靖黄金茶叶为主导,创精品、创名牌。其次是湘西土家族有特色的茶礼与茶具也具有一定的开发价值,例如在按比例缩小的茶具或者是茶工艺品上雕刻一些具有土家特色的茶礼及图画,这不仅增加了茶具的精美度,也增加了游客对湘西茶文化的了解,颇具开发价值。再次,湘西地区可以尝试把当下流行的元素加入到茶文化旅游的开发中,例如针对游客注重饮食养生,可以尝试向游客开放一些茶园,并推出既美味又具保健功效的茶菜茶点,让游客在亲自体验采茶、制茶的乐趣以后,品尝到自己亲自收获的美食素材。此外还可以配套推出可以作为礼品赠送给亲朋好友的茶叶和茶点。

(五)加强宣传不断开拓湘西茶文化旅游市场

四、结语

一、指标体系构建与研究方法

二、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

三、研究结论与建议

作者:张洪潘辉单位:安徽大学商学院徽商职业学院

[关键词]葡萄酒旅游资源评价蓬莱

一、生态条件

蓬莱位于胶东半岛的最东部,地处东经120°35′~121°09′北纬37°25′~37°50′,西边与龙口相连,南隔艾崮山山脉与栖霞相邻,东与烟台市福山区接壤,北临渤海和黄海,与朝鲜、韩国一衣带水,与日本隔海相望,境域东西最大横距50.29公里,南北最大纵距43.67公里。当地年降水量618.6毫米,年日照时数2825.1小时,年平均气温12.5℃,年有效积温4488.0oC,全年无霜期216天,日光能系数7.66,具有得天独厚的葡萄种植及栽培条件,能满足绝大多数葡萄品种的光能需要,是我国优良的酿酒葡萄产地。

二、葡萄与葡萄酒产业基础

蓬莱具有悠久的葡萄与葡萄酒生产历史,是我国重要的葡萄与葡萄酒产区,具备国际上建设葡萄酒酒庄的基本要素,符合酿酒葡萄种植的3S原则(即大海、沙滩和阳光)。蓬莱市总面积1128.5平方公里,2007年葡萄种植面积已经超过了10万亩,较五年前面积增长了20倍。目前主要品种有:赤霞珠、品丽珠、蛇龙珠、贵人香、梅鹿辄等,葡萄果实营养含量丰富,成分均衡酿成的干型葡萄酒风格突出、口味协调、品质高雅。葡萄种植农户成为葡萄产业链条上的“工人”。酿酒葡萄生产主要集中在沿海7个镇和4个街道办事处,南部2个镇主要种植鲜食葡萄。

蓬莱是我国重要的葡萄酒产区,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出现了一大批葡萄酒生产企业,如烟台中粮长城、南王山谷酒庄、华东百利酒庄等,天津王朝、金六福香格里拉、菲律宾康达、德国阿尔玛、英国登龙等大批国内外著名企业也相继在蓬莱葡萄酒项目。目前,蓬莱市已有40多家葡萄酒企业,为蓬莱注入资金30多亿元。为提升葡萄酒旅游形象,做大做强葡萄酒旅游产业,蓬莱市政府还规划建设了集种植、加工、观光、旅游为一体的18公里葡萄长廊,并且计划再兴建一批葡萄酒庄。

三、历史文化资源

素有“人间仙境”之称的蓬莱,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是闻名中外的滨海旅游胜地。有“海市蜃楼”的奇观和“八仙过海”的美丽传说,在山东省“儒、岱、仙、海”四大旅游资源体系中,蓬莱独占仙、海合一的优势。这里历史文化积淀丰厚,蓬莱阁、蓬莱水城、戚氏牌坊,均属国家一级文物保护单位。丰富的历史文化赋予了蓬莱葡萄种植神奇的魅力。

四、游客资源

1996年蓬莱新港被国家批准为一类对外开放口岸,可与世界各地直接通航。德(州)-龙(口)-烟(台)铁路穿越蓬莱境内,并在蓬莱设铁路编组站1处,距离新港2公里。蓬莱-济青高速公路距离市区10公里。蓬莱-大连、上海、北京的旅游航线于2002年正式开通。蓬莱市周围城市密集、人口众多,经济环境良好,旅游需求旺盛。客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条件。蓬莱市每年接待中外游客近200万人次。每年7月~8月蓬莱市客流人数比较高,与葡萄收获和葡萄酒生产季节正好一致。

五、经济基础

蓬莱经济实力雄厚。经过多年的努力,现已形成了以黄金、机械、电子、建材、化工、轻为主导的工业生产体系,其中,旅游、黄金、酒类饮料、木材、医药化工已发展成为五大主导产业,并与美、英、法、德、日、韩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济合作和贸易往来关系。蓬莱市是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和全国科技实力百强县之一。多年来,蓬莱市立足资源优势,优化结构,强化措施,大力发展葡萄酒产业。并把大力发展葡萄酒产业与民营葡萄酒经济和招商引资工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引进外地资源,着力培育葡萄酒产业集群,将葡萄种植及葡萄酒行业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最终形成蓬莱区域经济的比较优势。

六、周边地区经济环境

蓬莱市周边城市有烟台、青岛、威海等,这几个城市都是沿海城市,旅游业的发展非常成熟,每年旅游人数都在增加,经济基础非常雄厚,这样就对蓬莱市的经济和旅游都起了带动作用。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蓬莱市葡萄酒旅游资源整体质量高,吸引力大,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特别是葡萄酒厂实践条件、葡萄酒鉴赏、葡萄园景观质量、园区环境质量、游客资源方面,都具有很好的资源优势。

参考文献:

[1]徐淑梅:黑龙江省旅游资源评价研究.地理科学,200l(2):188~191

[2]保继刚:旅游地理学(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廖楚强:访蓬莱戚公遗迹.炎黄纵横,2006(7):44~45

[4]李华侯军岐李甲贵:葡萄酒市场学.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

[5]李华:葡萄酒品尝学.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2

[6]陈传康王新军:神仙世界与泰山文化旅游城的形象策划.旅游学刊,1996(1):48~52

[7]吴承忠:浅析鄂西土家族民俗文化的旅游价值.旅游学刊,1997(2):40~43

[8]国家旅游局:《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国家标准GB/T18972~2003)

(一)总体描述

旅顺口区是大连市所属的六区之一,位于大连市最南部,隔渤海海峡与山东半岛相望。介于黄海和渤海之间,陆域面积506.77平方千米(包括龙王塘街道80平方千米)。属受海洋影响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境地形是六丘半水三分半田,共有山丘292座,最高峰为海拔465.6米的老铁山。海岸线长169.7千米,有岛屿礁砣13个。森林覆盖率为46.44%,是第三批国家级生态示范区。2006年接待国内外游客611万人次,总收入6.2亿元。

旅顺口区自然旅游资源在大连市自然旅游资源中占有一定的地位。东北财经大学2006年完成的大连旅游资源普查结论是:旅顺口区拥有自然旅游资源单体31个,优良级22个.优良级单体比重达70.97%,优于数量见长的人文旅游资源。

(二)类型与赋存状况

1、数量与品质

旅顺口区旅游资源的单体总数量为209个,其中,自然旅游资源占31个单体。

本表统计中包括龙王塘街道3个水域风光单体和2个生物景观单体。

通过表1可以看出,水域风光类资源数量最多,其次是地文景观、生物景观、天象气候。旅顺口区的自然旅游资源数量虽然不多。数量上在全区中不占优势,但在品质上优于全区和大连市。

2、空间分布

旅顺口区自然旅游资源单体在5个镇、7个街道(未含龙王塘街道)、1个开发区的分布情况见下页表2。

本表统计中未包括龙王塘街道3个水域风光单体和2个生物景观单体。

通过表2可知,旅顺口区自然旅游资源在全部13镇、街道和开发区中,除3个单体为共有外,只在7个镇(街道、开发区)中有分布,分布不平衡。德胜、铁山两街道和双岛湾镇都是5个单体,北海镇是4个单体,主要集中在这4个镇(街道)。

二、主要自然旅游资源景观及开发潜力

在旅顺口自然旅游资源中。其优良级(三级以上单体)景观资源主要有:

水域风光类:月亮湾浴场(五级单体)、老铁山温泉(五级单体)、黄渤海分界线(四级单体,评价时放人地文景观中,但从景观效果角度放人此类中)、老虎尾海滨(四级单体),北海大潮口海滨浴场、黄金山海水浴场、西湖山庄浴场和龙引泉均为三级单体。

地质地貌类:蛇岛和老铁山为四级单体,鸟岛和白玉山为三级单体。

生物景观类:蛇岛一老铁山自然保护区(五级单体)、老铁山鸟栈(四级单体)、斑海豹自然保护区和旅顺口国家森林公园为三级单体。

天象气候景观类:旅顺口避暑地为四级单体。

可以看出,旅顺口区自然旅游资源主要特点和开发潜力:

一是数量不多,类型较全,品质较高。这便于综合开发和旅游产品的多样化开发。

二是可供开发的海滨浴场资源丰富,这与旅顺口区三面环海有关,可以充分的开发。海滨浴场的旅游开发方向主要是休闲度假。

三是生物景观资源分布较集中。蛇岛上的黑眉腹蛇、老铁山“鸟栈”及鸟岛上的海鸥、渤海中的班海豹等景观特色鲜明,具有开发的潜力。基本上都分布在区内的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1个国家级森林公园。这一类景观资源可以开发休闲度假旅游、观光旅游、探险旅游和生态旅游等。

四是地质地貌景观具有一定品级和开发潜力。这类景观资源主要有蛇岛、鸟岛、老铁山、老虎尾、白玉山等。是大连滨海国家地质公园四个园区(金石滩、大黑山、南部海滨、旅顺口)之一。这类景观主要可以开发为观光旅游,但也可以同其他景观资源组合开发其他类型的旅游产品。

五是温泉和气候景观资源品级较高,可以进行休闲度假旅游和保健养生旅游开发。

旅顺口区的自然旅游资源具有相当的开发潜力和发展空间.可开发的旅游产品为度假旅游、休闲旅游、观光旅游、探险旅游、生态旅游等。还可以同人文旅游资源、乡村旅游资源组合开发。

三、开发对策

(一)贯彻落实、制定执行好政策

旅游政策被列为旅游核心竞争力之一。在2007年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世界旅游业竞争力排名中中国列第71位(全部124个国家和地区),总体竞争力仍不是很强,而在旅游政策一项评价中中国列第97位。这一方面说明旅游政策是旅游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通过旅游政策来提升竞争力的余地非常大。旅顺口区如何培育自己旅游竞争力,这是值得政府、旅游企业、学术界进行深入探讨的问题。无论是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还是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都需要有适应社会发展和旅游发展规律的相应政策与法律法规。要大力发展旅顺口区的旅游业,就必须在政策上下功夫。

某项事业的发展有赖于良好政策的制定。好的政策会促进事业的健康良好的发展,落后的政策会对事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对已有的政策要进行清理,凡是对旅游发展能继续发挥其作用,不能继续发挥作用要坚决取消。考虑到旅顺口区即将迎来全面开放,应该及时从战略层面制定旅游强区政策,进一步刺激旅游业的发展以增加旅游业在旅顺口区旅游业中的贡献率,旅顺口区自然旅游资源开发使用政策,如地热资源的使用问题等。

(二)做好旅游的策划、规划与开发工作

策划、规划、开发、营销、管理等组成旅游发展链条的各个环节,在旅游发展中不但缺一不可,还要做的好,有特色,有创新,最后才能有发展。

1、旅游策划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思维观念的改变.旅游者的需求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一方面旅游业要引领旅游消费。另一方面,旅游业又要不断调整自己适应不断变化的旅游需求。在这种旅游需求动态变化的时代,要想能不断适应旅游者不断变化的旅游需求,仍停留在原来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观念和开发模式上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了。近年来.旅游策划这门技术性强、理论要求高的学科正在发展和完善。策划介入到旅游之中,为旅游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旅顺口区深度开发自然旅游资源必须重视策划工作,要舍得花钱请智引技,把旅顺口区的旅游大计用智慧和技术描绘出来。做好形象策划、项目策划、产品策划、营销策划等一系列策划工作。比如项目策划问题,旅顺口区缺乏具有旅顺口资源特点和高品质的旅游项目,这就需要大手笔、高水平的策划。等着开发商拿的项目是一种开发,但这究竟还是被动的,也有一些开发商在不断地找项目,我们把项目策划好了与开发商的对接或许更容易。如蛇岛开发策划、老铁山开发策划、地质公园开发策划、森林公园开发策划、气候资源开发策划等。

2、旅游规划

旅游规划在旅游业发展中的意义越来越受到旅游地的重视。关键是如何规划,又该如何根据规划去进行开发,实践中往往差距很大。旅顺口区已委托北京达沃斯巅峰旅游规划设计院规划《旅顺口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并于2008年7月举行了初稿汇报会。这是一个关于旅顺口区旅游业发展全面的规划,希望能尽快完成,以使旅顺口旅游业发展有个总的遵循。就自然旅游资源而言,应做好具体的规划。主要包括《旅顺口国家森林公园开发规划》、《旅顺口区老铁山一蛇岛旅游区开发规划》、《旅顺口区海滨观光游憩地开发规划》(或《旅顺口区海滨浴场开发规划》、《旅顺口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开发规划》、《旅顺口区国家地质公园开发规划》,原则上应在《旅顺口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框架下来规划。

3、旅游开发

对于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要在旅游策划和旅游规划的前题下进行,没有策划就是盲目开发,没有策划的规划也是缺乏内涵的空规划。山林草兽、石洞海泉、日出日落、月色气候……移步换景,处处是资源,步步是景观。要有全新的资源观、规划观和开发观,不但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还要看到“全息的森林”。

旅顺口区自然旅游资源主要有这样五个子系统构成:气候予系统、海滨游憩子系统、森林生态子系统、地质地貌子系统和泉水地热子系统。具体见下图。

旅顺口区还有一些自然资源的价值和潜力虽然现在还没有表现出来,但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比如,老铁山岬观黄海日出和渤海日落、大潮口湿地等。

通过前述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旅顺口区自然旅游资源中的核心资源应是森林生态系统中的森林资源、蛇、鸟资源,以及海滨浴场和温泉资源。所以,未来旅顺口区在自然旅游资源开发应在这几个资源上下功夫,而气候资源则是控制和影响着这些资源的面貌。

旅顺口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做到:

(1)选准开发方向(定位)——休闲度假;

(2)要引智创意策划——不能走简单的山水观光开发之路,创意要新、项目要新;

(3)科学规划、加强保护;

(4)加强环境建设和市场管理——建设标准要高,管理要到位;

(5)树立精品意识——推出重量级、高质量的产品;

(6)加强营销——要了解竞争对手,进行市场定位和市场细分;

(7)进行资源整合——区内自然旅游资源的整合,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的整合(深度开发自然资源,提升人文资源,系统开发),与区外加强合作。

(三)休闲度假旅游项目开发建议

纵观旅顺口区自然旅游资源的特点,可总结为:青山、碧海、茂林、温泉、地貌。在此基础上,大力构筑森林生态、海滨休闲度假、温泉养生度假三大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体系

1、充分开发海滨旅游资源,发展海滨休闲度假旅游

海滨浴场的提升改造。按照《大连市夏季“3s”旅游示范单位评定暂行办法》的标准进行提升改造。主要包括海滨浴场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保证海滨浴场的沙滩沙质、海水质量,同时,提高海滨浴场的服务质量,按照服务标准规范服务。

区分大众和高端海滨浴场。针对未来休闲度假旅游发展的趋势,旅顺口区海滨浴场区应坚持大众化,免费开放。同时,要对海滨休闲度假旅游市场进行细分,选取一定的区域或单独开辟建立高端海滨浴场。高端海滨浴场选址建议选择在月亮湾海滨浴场。

海洋体育休闲。海滨浴场不仅作为洗浴之地,在海上还可以发展海钓、游泳、帆船、帆板、摩托艇、冲浪、滑水、划船和水上飞机等运动;在沙滩可发展沙滩拔河、沙滩跳伞、沙滩排球等活动。

海洋美食休闲。旅顺沿海盛产鱼虾,蟹类和海珍品,用这些海产品制作出具有地方风味的海鲜佳肴,如烧海参、烤大虾、蒸鲍鱼、爆干贝、炒香螺、涮文蛤、扒鱼翅等。应根据不同消费层次游客开设高、中、低档海味餐馆,有条件的还可在高档餐厅席间辅以适当表演,介绍旅顺海鲜特色及传统趣闻。也可以建立美食街,形成观光、游览、水产购物、海鲜美食一条龙。

海洋民俗休闲。旅顺渔民在长期征服海洋、生息繁衍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渔家民俗风情,如起锚拉网吹号子、请海神等。可以举办“渔家乐”民俗体验游,让游人随船出海,开展垂钓和养殖等活动。还可以兴办海洋渔业展览馆,陈列各时期的渔船、渔具等实物模型,使游客全面了解渔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2、建立海滨旅游度假区

在旅顺口选取适当的地域,建立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大连市已拥有金石滩国家级旅游度假区,金州区也正在开发金渤海岸旅游度假区,旅顺口区应充分利用资源条件建立国家级的旅游度假区。这个旅游度假区选址可以考虑包括老铁山温泉、月亮湾海滨浴场、老铁山海岬等。目标高端,兼顾大众。在度假区内要选择适宜休闲度假的旅游项目,深挖温泉文化内涵,发展温泉养生度假旅游;建立高尔夫球场和海上游艇俱乐部;建立旅游度假酒店(村)和休闲度假主题公园;开拓探险、科考等专项旅游。

3、深挖森林文化内涵,发展森林生态旅游

4、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旅顺口区乡村旅游资源丰富,有林场、果园、农业园区、渔村等,是吸引大连市民及外地来连游客开展乡村旅游的好去处。旅顺口区乡村旅游开发应采取扶持、全面发展的原则,只要条件具备的乡村都可以开展乡村旅游。旅顺口区的乡村旅游中要加强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制定出乡村旅游服务标准和服务规范,编制旅顺口区乡村旅游发展规划,重点推出具有带动示范作用的旅游示范村,重点发展观光与休闲度假相结合的乡村旅游产品,与当地历史文化等景观资源组合开发,加大宣传与营销力度。

现代旅游业产生于19世纪。是利用旅游资源和设施、专门或者主要从事招揽、接待游客、为其提供交通、游览、住宿、餐饮、购物、文娱等环节的综合性行业。以下就是为您提供的浅谈英山县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20世纪是世界旅游业大发展的时期。特别是二战后旅游业在和平的发展环境中,首次超过石油业、汽车工业成为当今世界一个重要的产业。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旅游已经成为人们休闲度假的主要选择方式之一。从产业活动的角度看,旅游业是一个产业关联性的综合性产业,它能够为一个国家创造越来越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旅游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在不断提高。

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的旅游人数快速增长,旅游业占全球GDP的比例,旅游业就业人数占全球就业人数的比例不断提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业呈高速发展态势,全国各地都在大力开发旅游资源,力争将旅游业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英山县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景区定位失误。

从旅游规划的特色性原则来看,旅游规划的本质是通过开发最富地方特色,最具市场吸引力的旅游产品,增强目的地系统的旅游吸引力,从而促进旅游系统的高效运转,问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稳定客源市场和其他保障条件;旅游业发展需要特色突出的旅游规划,特色突出有利于增强旅游业,旅游景区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英山县位于大别山腹地,大别山主峰天堂寨坐落其境内,该县山秀水清,发展旅游是以优美的自然风光为立足点,发挥这一特色,主打生态牌。但是在近二十年的旅游规划中并没有贯彻这一原则。

那么,英山旅游开发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景区定位失误。编辑老师为大家整理了浅谈英山县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键词:旅游资源开发,宗教旅游,道教文化

一、山东省道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

1、热点地区的开发现状。山东道教旅游的热点地区包括济南、青岛、烟台、威海和泰安五个地市。包括道教在内的各地市的宗教旅游景点的年营业收入在1000万元以上,甚至过亿。例如,伴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威海市的道教文化旅游资源得到了相应的重点开发,道教全真派的发祥地文登的昆嵛山和圣经山风景区也随之成为道教旅游的热点地区。

2、温点地区的开发现状。温点地区包括:与泰山景区毗邻的济宁、临沂地区,与青岛相临的日照,还有处于沿海道教旅游热点地区和内陆热点地区之间的潍坊。论文写作,宗教旅游。这些城市道教文化旅游资源较丰富,受周边热点地区道教旅游活动的辐射与带动,近年来的道教旅游活动渐热。2007年各地市包括道教在内的宗教旅游收入在100万到1000万元之间;景点投资金额均在千万元以上。

3、冷点地区的开发现状。鲁中地区的淄博、莱芜,鲁西南地区的菏泽、枣庄及鲁北地区的聊城、德州、滨州的道教等宗教旅游文化收入较低,属于全省道教旅游的冷点地区。各地市宗教旅游的营业收入、接待人数与投资金额在全省所占份额较低。然而,近年来淄博市的宗教旅游资源开发建设进展很快,个别大景点的投资额在千万元以上,有向温点地区靠拢的趋势,这主要得益于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地区经济优势。

二、山东省道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山东道教旅游产品文化特色不够鲜明。现已开发的专项旅游产品,如山东道教之旅,尽管对各个历史时期遗留下来的道教古迹进行了时空上的结合,但由于游览内容与周边省份之间的道教旅游产品可替代性强,体现山东特色的道教旅游活动项目少,因而无法满足游人的多层次心理需求,不仅影响了国内客源的回头率,而且难以打入国际市场。

2、从全省范围来看,以道教旅游为主的旅游景点未能按照深层次的旅游需求联成网络,道教文化旅游资源未能得到宏观规划和整体开发。各地市的道教文化资源的管理分属于宗教、林业、园林、文物和文化等部门,各部门之间缺少积极的横向联系,而旅游主管部门又无权对其进行协调管理,这直接导致了全省道教旅游活动中跨地区长线旅游产品的匮乏。

4、道教旅游商品的开发和销售的潜力未被充分挖掘。在开发中存在着诸如导游人员素质不尽人意,宣传中文化色彩不够凝重,旅游纪念品无特色等许多问题。论文写作,宗教旅游。三、对山东道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建议。

1、旅游产品开发。

(1)道教艺术类。以崂山为例,它的道教经典内容丰富,经韵保存完整性在全国居于首位,历史上吸引了无数的道士纷纷前来挂单学艺。现在,崂山太清宫中沿用的是地道的金山派崂山韵曲,它继承了唐朝以来珍贵的道乐曲牌,综合了崂山与十方丛林各派的精华,曲牌难度高且体系较完整。针对它的这种特色,举办崂山道教音乐演奏会等专题旅游活动,以配合单一的观光和朝拜游览活动,可提高山东道教旅游产品的艺术品位。

(2)道教节庆类。道教在传播过程中,一些道教仪式与地方风俗习惯相结合形成了一些道教节日。山东省现在正式对外开放的道观有十余处,可以充分利用这些道教场所的开放性,通过各种法式活动,让游人亲身体验道教节庆仪式的庄严肃穆与神秘法度,进一步增加道教旅游的吸引力。

(3)道教健身与养生类。武当之祖张三丰年少时曾在崂山学道,武当山成道后复来山东居住多年,在泰山北麓岩洞内修炼真丹,留下了“懒张石屋”一景。明永乐年间,他三次经青州去崂山传道、教武术,不仅向崂山道士传授了武当拳艺,而且为潍坊增添了“武士道”新道派。在开发山东道教旅游产品时可通过武当派与山东的这段历史渊源,面向武术爱好者推出习武建身,参与性强的旅游活动项目。

(4)道教遗迹建筑类。崂山的太清宫、上清宫、太平宫等皆为旅游价值极高的古道观。论文写作,宗教旅游。此外祭祀道教俗神和自然神的各类坛观在山东也分布极广为数众多,因而对道教教义的辐射作用巨大,并逐步成为当地的道教传播中心和后世的旅游景点。论文写作,宗教旅游。著名的有泰山碧霞祠等。对它们,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其精心选址、合理布局、独特风貌、深厚文化和神秘感应气氛进行旅游产品的开发,满足旅游者的需求。

2、旅游客源市场开发。

(1)国际市场。山东是道教的发祥地之一,道教文化是齐鲁宗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周边国家如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国家的文化、宗教、伦理等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山东道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应以日韩和东南亚市场为主,兼顾欧美等远程市场。

(2)国内市场。第一,对国内目标市场的开拓方向,要以文化层次较高的游客为主,与旅游产品的定位相匹配的市场为主。第二,市场开拓工作要有针对性的、组织性的引导自发信徒从道教朝圣者向道教文化爱好者转化。第三,市场营销宣传应着力从体现道教旅游景点的人文价值和艺术价值入手,录制发行有关宫观、道教名山及道教盛会活动的幻灯片、录象带及光盘,丰富省旅游网站的有关道教文化旅游资源介绍的内容和内涵。第四,出版介绍道教文化的宣传册或书籍,并向国内外饭店、旅行社赠送,宣传册应使用多种语言。第五,要注意利用现代传媒方式如因特网、卫星电视、手机网络等进行宣传促销。

(4)加强地区间的协调和联合促销,力推长线道教旅游产品,提高同一客源的利用效益,将道教旅游融入其周边区域旅游市场的大循环当中,体现整体效应。

3、旅游商品开发。论文写作,宗教旅游。

(1)道教文化旅游商品的开发要集观赏性、收藏性、馈赠性为一体,质量档次要高,切忌粗制滥造,否则会使旅游地的形象大打折扣。同时,道教旅游纪念品、小商品的制作要突出地域及景点的鲜明特色,使之成为游客只有置身于当地才愿意购买的旅游商品,并成为游客心中的感情寄托物。如可利用潍坊剪纸、济南刺绣、青岛贝雕、淄博陶瓷美术玻璃等形式围绕当地建筑物及其周围风光,有关道教人物、故事及传说来选题,生产旅游商品。

(2)对道教旅游商品的生产要选择正规定点生产单位,严把质量关。加强商品技术监督,提高产品质量,增加花色品种,改进包装,形成规模经营,创造一批山东名牌旅游商品。

(3)道教旅游商品的销售网点布局要合理,渠道要畅通,既方便顾客购买,又不破坏道教旅游景点的庄重和神秘氛围。对旅游商品店要进行有序的行业管理,做好购物的后续服务,以一流的产品,优质的服务吸引游客,使得旅游购物在旅游总收入中的比重不断提高。

小结“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近代以来的道教文化与鼎盛时期相比,确实衰落了,然而它内在的生命力并未消失殆尽,其传统信仰与现代生态养生潮流相结合,在科学发展观思想占主导的今天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在这一背景下,山东省作为道教旅游资源大省只要做到深挖内涵,面向市场,统筹规划,定会大有可为的。

1.《宗教与文化》何小莲著——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4;

2.《道教三百题》王卡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2

4.《中国旅游文化》何佳梅翟忠义主编;学苑出版社1999.12

5.《旅游宗教文化》沈祖祥主编旅游教育出版社2003.1

6.《旅游商品学》钟志平主编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2

7.《旅游资源开发》董建辉主编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10

关键词:旅游资源;环境保护;法律制度;完善

一、我国现如今旅游资源的现状

二、完善我国旅游资源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的意见

4.生态旅游的审计标准。要想更好的保护我国的生态环境,就应该制定切实有效的生态旅游审计标准,只有通过标准的制定才可以很好的控制这种局面,在进行制定审计标准的时候,首先要考虑的应该是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然后再考虑其产生的经济效益,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环境的保护。

6.健全法律的救济机制。如果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在一定程度上或多或少的会给资源和环境带来冲击,所以救济机制的建立是不可缺少的,这一点需要三方面的监管,首先就是国家办的监管,国家在监管上起到的是主体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保护和支撑。第二方面就是开发者的保护,既然进行了旅游资源的开发,就一定要对自己的事情负责,所做的工作一定要具体。第三方面就是人们的监管,从实际上讲,人民的监管力度是很大的,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可以向有关部门进行投诉,起到公民应尽的义务。

总结: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对资源和环境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最切实有效的办法就是加强立法,完善机制,才能更好的保护资源和环境。

[1]宋丽平.论排污权交易制度的法律建构[A].适应市场机制的环境法制建设问题研究——2002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2.

[2]姜双林,王宝臻.对水权性质和特征的几点思考[A].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2008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8.

【关键词】河南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StudyonDevelopingPatternofSportsTourismResourcesinHenanProvince

WANGFeng-jie

(PhysicalEducationCollegeofSIASInternationalUniversity,XinZheng451150,Henan)

【Abstract】Thesportstourismisaneweconomicgrowthpointofthesportsindustry.Throughanalysisofstrengthandweakness,opportunityandthreatinthedevelopmentofsportstourismresourcesinHenanProvince,wefindthefactorswhichaffectthedevelopmentofsportstourismandtheadvantagesanddisadvantagesofitinHenanProvince.Inviewofthese,throughtheoreticalandpracticalanalysis,thisarticleproposesthenewdevelopmentpatternsofthesportstourismresources,namely,theindustrialdevelopmentpatternandtheresourcedevelopmentpattern.Wehopetooffersometheoreticalguidanceandreferenceforthedevelopmentofsportstourismresources.

【Keywords】HenanProvince;SportsTourism;Resourcedevelopment;pattern

河南省地处中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源地,孕育了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河南省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资源丰富,体育旅游资源也相对较多,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是拉动体育产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它能在丰富人们体育文化生活的同时,也能促进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通过对河南省体育旅游若干产品的优势、劣势、机遇、威胁的分析,明晰这些体育旅游产品在开发和发展中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以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再通过理论结合本地实践的分析,构建出河南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新模式。

1河南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分析

我们运用SWOT方法对河南省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进行分析。SWOT分析是在进行区域旅游规划和制定区域旅游发展战略时了解区域旅游发展各项影响因素的一种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法。具体的说就是对区域旅游发展的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遇(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进行分析,对于某一特定地区来讲,由于诸多条件的限制,不可能开发出所有种类的旅游产品,而是需要对当地的资源、市场和竞争态势进行分析,提出最适合本地体育旅游资源开展的若干种优势产品,构成产品组合。为了更好地研究并确定河南省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方向,笔者对河南省的体育旅游资源开发进行了SWOT分析,以便为科学合理地开发提供理论指导。分析情况如表1〔1〕所示。

2河南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构建

2.1构建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的意义

2.2构建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的依据

2.2.1依据不同体育旅游者的需求

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的构建,要“以人为本”,以满足不同群体的体育旅游需求为出发点。因为,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旅游需求的不断变化,旅游客源市场中涌现出一批新型旅游者,这些新型旅游者具有更丰富的旅游经历,持有新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对旅游消费持更灵活、独立的态度,他们更喜爱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希望从旅游中伸展自己的个性。因此,开发模式的构建,首先要考虑是为了满足寻求极限探险、猎奇等的体育旅游者的需求,还是为了满足大众化健身、娱乐、休闲体育旅游者的需求,而且还要考虑每一次精彩的体验能否促成下一次参加体育旅游活动的新的动机〔3〕。

2.2.2依据丰富的体育旅游资源

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的构建,还要以丰富的旅游资源为依托,否则,开发就无从下手。河南堪称是中国功夫的故乡,嵩山少林寺是博大精深的少林武术的发源地,温县陈家沟是中华太极拳之根――陈氏太极拳的故乡。除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还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以这些资源为依托已开发的“少林功夫游”、“黄河漂流”等体育旅游产品正吸引着大批国内外游客。除此之外,还有许多潜在的体育旅游资源如射鹿台、龙湖等有待于开发。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绚丽多彩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体育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源。

2.2.3依据体育旅游业的发展条件

在现代体育旅游中,完成体育旅游活动的要素除体育旅游者和体育旅游资源以外,还包括体育旅游业这一中介产业。因为,体育旅游业是旅游活动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是体育旅游活动发展的推动者。虽然使用体育旅游业提供的旅游服务并非体育旅游者的旅游目的,但体育旅游业在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以及在旅游动机与旅游目的实现之间架起了一座便利的桥梁。在已经具备了需求条件的前提下,体育旅游者不必再为旅游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担心,他们的旅行以及在旅游目的地停留期间的生活和活动,都可由有关的体育旅游企业为他们安排。因此,在构建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时还需要依据体育旅游业发展的规模和提供的服务质量,使开发更有效,从而更好地促进体育旅游的快速发展〔4〕。

2.3河南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构建

笔者认为,根据产业发展、资源条件和市场需求情况,结合河南省资源状况,已开发资源运营情况,以及潜在资源的开发价值等,对河南省体育旅游资源应采取多层次、多角度全面开发。其开发模式如图1所示。

2.3.1产业类开发模式

2.3.1.1“旅游+体育”模式

“旅游+体育”模式是指以旅游资源为依托开发体育旅游产品。就是充分利用资源条件,寻找开发体育旅游的切入点,增加旅游活动的内容,提高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旅游过程中的各种体育现象可以概括为:旅游者的各种身体娱乐、身体锻炼、体育竞赛、体育探险、体育购物、体育观赏、体育考古、体育会议、体育保健及康复等内容。目前,河南省以旅游为依托开发的体育旅游产品有伏牛山的滑雪、鹳河等河流漂流、洛阳牡丹花会、3万人太极拳表演等。“旅游+体育”模式的开发,能使游客充分感受到旅游中的体育。由于它又有别于单纯的体育运动,因此旅游中的体育又可称之为“旅游性体育”。

2.3.1.2“体育+旅游”模式

“体育+旅游”模式是指以体育资源为依托开发体育旅游产品。即充分利用体育竞赛、表演或节庆活动,扩大宣传,提高组织规格,吸引更多的观摩者,以提高举办地的对外影响和增加经济收入。同时在以体育资源为依托开发旅游产品的过程中,还要加强城市管理和规划,尤其是该举办地旅游景点的规划与建设。通过对体育赛事的形象背景、文化氛围、体验性体育旅游活动的策划等,能让观众亲身参加体验性体育活动,并融入到欢乐、刺激的氛围中,给旅游者带来视觉、听觉、触觉的全方位冲击,使游客充分感受体育观摩中有旅游活动。由于这种旅游形式有别于传统的旅游,因此,还可以把这种体育中的旅游称之为体育性旅游。

产业类开发模式其开发主导思想、主要措施及主要方式如表2所示。

结合河南的旅游资源特点,对产业类开发模式的选择应以“旅游+体育”模式为主实施对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因为,这样可以更好地利用现有旅游资源,充分挖掘各地资源的多功能性,同时可以做到体育与各种旅游资源的交会与融合发展,实现现有旅游资源的再生性开发,提高现实资源的吸引力,从而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各种资源为主题的旅游形式与体育的联姻,真正能做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体育与旅游活动的结合,将会吸引大批的游客和体育爱好者,在参与旅游活动的同时参与体育活动,使旅游者寓健身于游乐之中,在旅游中强健体魄,在健身中陶冶情操。

2.3.2资源类开发模式

2.3.2.1专项型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所谓专项型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是指以某一种体育旅游产品为开发目标,将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成唯一的旅游吸引物,旅游者的旅游目的也是单纯地奔着这一吸引物而来。依托河南自然资源开发黄河漂流、云台山攀岩、南湾湖游泳、伏牛山滑雪、重渡沟滑草、白河划船等体育旅游产品;依托人文资源开发少林武术比赛、太极拳表演、新郑“炎黄文化旅游节”举行拜祖大典、开封宋都文化节斗鸡比赛、宋都竞走赏等体育旅游产品。

2.3.2.2组合型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所谓组合型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是指将体育与其他旅游资源相互配合,在整合资源开发过程中,体育资源不具有独占地位,而是和其他产品相互融合〔5〕。以这种形式进行开发,主要是针对那些体育资源(包括民族传统体育资源)较为丰富,同时又具有优美自然风景和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地区,在开发过程中,体育资源占有一定分量。对于旅游者而言前往某地观光游览的目的不仅仅是参与当地民族体育活动,而且需要游览当地优美的自然景观,体会当地浓厚的人文氛围。如焦作,不但民族传统体育具有独特的优势,而且风光秀美,气候宜人,拥有国家级自然风景区云台山,还拥有全国青少年乒乓球训练基地。开发工作应着眼于整合资源优势,规划“生态――体育旅游”专线,做到体育与旅游产业的捆绑互动,协调发展。

2.3.2.3附带型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所谓附带型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是指在一般旅游活动中附带介绍体育知识,旅游过程中或结束时观看体育表演,或参加体育娱乐等活动。附带型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与组合型有些类似,只是体育在与其他旅游产品的组合中所占的分量较小,起附带性作用。比如,导游在讲解的过程中,渗透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知识,或渗透对某些文化遗址所拥有的体育文化内涵的讲解,或者是组织游客参与民族传统体育或民间体育活动的表演,或组织观看体育图片展览等。如在游览少林寺时可以在少林寺演艺厅领略到一场精彩的少林武术表演;在许昌花木博览园进行花木交易和生态游的同时可以观赏到东北民间艺术高跷表演等活动。

资源类开发模式其开发主导思想、主要措施及主要方式如表3所示。

3结语

参考文献

〔1〕刘长生.河南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SWOT分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24(4):46-49.

〔2〕柳伯力,陶宇平.体育旅游导论〔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3〕于素梅.小康社会的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体育科学,2007,2(5):23-35.

〔4〕姜付高.浅议体育旅游生态化建设〔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2002,2(4):114-116.

关键词:西域文学新疆旅游研究价值

一、国外研究西域文化历史的情况概述

二、国内研究西域文学的情况述评

到了清代,因为旅游、流放、戍边等各种原因,更多的文人涉足西域并留下诗文,如洪亮吉的《天山歌》、和瑛的《题巴里坤南山唐碑》、裴景福的《三月十四日夜至长流水》等,赞美了新疆的奇异风光;林则徐的《回疆竹枝词》二十四首,则涉及了新疆的景观、宗教习俗等;纪晓岚贬官新疆期间也有《乌鲁木齐杂诗》一百六十首,其中大量关于新疆风土习俗的诗歌,反映了新疆的各个方面;游历新疆二万里的萧雄长期接触并深入考察新疆的风土人情,写下了《西疆杂述诗》,其中有许多关于新疆地理风俗人事的诗歌,如《歌舞》、《丧葬》等;的左宗棠不仅在丝绸之路上留下了著名的左公柳,而且留下了屯田守边的爱国诗《燕台杂感八首》之三;其他如李銮宣,流放新疆时写有《浮云》等百余首有关新疆风土人情的诗歌,王岂孙的《西陬牧唱词》六十首,对蒙古族、维吾尔族的民俗描写非常精彩。这一时期还有许多描写新疆各地风景民情和戍边生活的西域诗歌留存于世,就不一一罗列。在现代的一些作品集中也收录有关西域新疆的文学作品,如旅游作品选方面,张《中国旅游文选》中的《穆天子见西王母》,茅盾的《新疆风土杂忆》等,均用文学的笔法再现了西域的风土文化。

三、新疆研究西域文学的现状

在文学作品的研究方面,中央文史研究馆吴蔼宸先生选辑的《历代西域诗钞》,共搜集了汉魏唐宋元明清各代内地部分诗人文士吟述我国西部边疆地区人情风物的诗歌一千余首,材料颇为丰富。当代学者星汉所著《清代西域诗研究》,对西域文学作品的搜集整理更细致和深入,该书对西域历史、民族、文学文化的传承研究和作品研究可谓丰富,从中可见古代西域诗的大体面貌。还有胥惠民教授选编的《现代西域诗抄》,将西域文学作品的研究延续到了现代。2000年孙钢主编的《当代西域诗词选》(庚辰版),2012年邓世光主编的《当代西域诗词选》(戊子版)等,则集中收录了当代文人描写、讴歌西域人文、景观、民俗、风情的诗词。

四、研究西域文学资源对新疆旅游经济影响的意义

2.西域文学能够向旅游者传导新特的民族文化内涵及价值,满足旅游者的精神需求。新疆这块宝地,历史悠久、民族众多,积淀的文化底蕴和文学瑰宝是神奇瑰丽的,也是丰富多彩的。这种文化内涵和价值,是需要西域文学作品向旅游者进行传递和解读的。西域文学资源能够成为许多旅游地的点睛之笔,重视并努力挖掘西域文学资源的旅游价值,是在开发一座尚未得到有效利用的宝库。

3.西域文学提高了那些来新疆旅游的游客的兴趣。西域文学知识能够使游览者在面对新疆的苍茫辽阔、神奇雄伟的自然景观时,因为名篇佳句的引导和感召,心生豪迈、情绪高涨,为文动情、为景动容。可见西域文学对游客是十分重要的,它能让旅行充满诗情画意,给游客增添无穷乐趣。

研究西域文学对当代新疆旅游经济的影响,借助文学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实现推进新疆民族文化发展的大目标,我们可以做的工作还有很多。“西域”研究还可以从文学与旅游价值的可利用、可开发、可操作性方面取得研究成果。

[1][英]奥雷尔斯坦因,著.刘文锁,译.重返和田绿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英]奥雷尔斯坦因,著.赵燕等,译.从罗布沙漠到敦煌[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英]奥雷尔斯坦因,著.巫新华,译.穿越塔克拉玛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英]奥雷尔斯坦因,著.殷晴,等译.沙埋和阗废墟记[M].乌鲁木齐:新疆美术出版社,1994.

[5][瑞]斯文赫定,著.凌颂纯,译,马忠英逃亡记[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3.

[6][瑞]贡纳尔雅林,著.崔延虎,等译.重返喀什噶尔[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

[7][德]阿尔伯特冯勒柯可,著.陈海涛,译.新疆的地下文化宝藏[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

[8]余太山.西域文化史[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5.

[9]耿世民.新疆历史与文化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10]尚衍斌,西域文化[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11]陈冬季,蔡宇知.西域文化论稿[M].乌鲁木齐: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9.

[12]蔡鸿生.唐代九姓胡与突厥文化[M].北京:中华书局,1998.

[13]马大正等.西域考察与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

[14]拓和提著.维吾尔历史文化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5.

[15]陈垣.元西域人华化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16]荣新江著.粟特人在中国――历史、考古语言的新探索[M].北京:中华书局,2005.

[17]周菁葆,邱陵,丝绸之路宗教文化[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

[18]吴蔼宸.历代西域诗钞[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2.

[19]钟兴麒.王有德选注,历代西域散文选注[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10.

[20]新疆师范大学西域文史研究中心,西域文史[C].北京:科学出版社,1-5辑.

[21]薛天纬,朱玉麒.中国文学与地域风情:文学遗产西部论坛论文选萃[C].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

[22]星汉.清代西域诗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23]袁志广,刘琳.天山南北的民俗与旅游[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5.

[24]樊传庚.新疆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25]周珊,朱玉麒主编.西域文学与文化论丛[C].第1辑,北京:学苑出版社,2012.

[26]张玉声.试谈西域文学特点[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2).

[27]张玉声.谈西域文学的两翼[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1).

[28]胥惠民.古代西域文学论纲[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5,(1):1-8.

[29]范友悦.论古代西域少数民族文学的特点[J].语文学刊,2012(13):10-12.

[30]阚耀平,焦黎,蒙莉.新疆文化遗址旅游资源及开发思路[J].干旱区地理,2000,2:149-154.

[31]郑亮,王开元.唐、清边塞诗对西域旅游文化贡献之比较[J].昌吉学院学报,2003(4).

[32]黄耀丽,吴兆宁,郑坚强.基于区域竞争力对比的新疆旅游资源开发分析[J].干旱区地理,2006(3).

[33]道尔基,李煜辉.汉唐丝绸之路文化内涵与现代新疆旅游业发展对策[J].文博,2010(3).

[34]石利娟,余红莲.新特的自然人文氛围与清代西域边塞诗[J].新疆社科论坛,2006(1):89-93.

[35]石利娟,古代汉族西域散文中的新疆自然人文特色研究[J].石河子大学学报,2011(1).

[36]金璐、刘会强.新疆文化旅游发展路径选择[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2011(5):79-85.

[37]金璐,论新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模式[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2012(3):38-45.

[38]孙杰,论文学与旅游的勃兴互动[J].赤峰学院学报,2006(1).

[39]陶少华.体验经济视角下的文学旅游发展策略――以文学作品的旅游开发为例[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3).

[40]张畅,论文学旅游资源的价值与开发策略[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2(2).

[41]余靖华,李江风,刘蕊.文学旅游开发驱动要素及局限性研究[J].理论与改革,2009(1).

[42]陈学军.基于旅游资源学视角的文学艺术的特征与功能[J].黑河学刊,2010(10).

[43]张维亚.文学旅游地的遗产保护与开发[J].旅游学刊,2007(3).

[44]丁晨.论文学的旅游价值与文学旅游资源的开发[J].湖南社会科学,2006(2).

[45]肖洪根.再论文学旅游资源的开发[J].华侨大学学报,1998(3).

[46]朱湘辉.试论古代山水文学作品的导游作用[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0(2).

关键词:文化;旅游;相互关系;可持续发展

旅游业的迅猛发展突出地体现了第三代生产力的特征――文化的经济化与经济的文化化,文化与经济相互依存,相互渗透。文化的经济化,就是指文化进入市场,文化进入产业,文化中渗透着经济的、商品的要素,使文化具有经济力,成为社会生产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经济的文化化,是指现代经济发展中文化的、科技的、信息的、乃至心理的要素越来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新世纪“朝阳产业”的旅游业,其经济与文化的一体化已成定局。从旅游供给一隅来看,经营者的目的是经济盈利,但他必须提供文化享受才能实现盈利;从旅游需求一隅来看,旅游者希望得到文化享受。因此,在当代旅游业中,任何一项旅游经济活动都是以一定的文化方式进行的,旅游经济活动中的各种环节如生产、流通、交换以及决策、管理等,都或多或少地蕴涵着各种文化因素,尤其是旅游产品的生产与消费更是牢牢地建立在文化基因之上。由此可见,旅游业的经济属性与文化属性是相互交叉、相互融合的,旅游与文化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

一、文化是旅游的灵魂

早在1981年,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先生就在《旅游与文化》一文中指出:“旅游不仅是一种经济生活,而且也是一种文化生活,”“旅游业不仅是一种经济事业,也是一种文化事业;从旅游资源的角度看,文化事业的发展也具有决定作用。”到了九十年代,喻学才等旅游文化学专家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旅游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和支柱,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源泉,是旅游业发展的经济增长点。

(一)文化是旅游资源的魅力所在

从文化与人文旅游资源的关系来看,文化孕育着人文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包涵着文化,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与鉴赏,都需要进行文化的解读。人文旅游资源属于文化的范畴,许多文化产物都是人文旅游资源,不少文化资源只要略加开发就可以成为富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大量的人文旅游资源都具有丰富而深邃的文化内涵,游人要欣赏、感悟它,规划师、旅游商要开发利用它,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从文化与自然旅游资源的关系看,大好河山孕育文化,文化辉映大好河山,二者相得益彰。此外,许多自然旅游资源虽然本身不具有文化属性和叠加历史文化色彩,但自然美无疑需要从文化层面来鉴赏,需要用科学知识来解读,而且,要将自然山水转化为旅游产品必须通过旅游开发这一文化手段来实现。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自然旅游资源同样也具有一定的文化特性,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二)对文化的追寻,是旅游主体的出发点与归宿

旅游主体出游的目的无非是出于乐生的需要、养生的需要、健身的需要、求知的需要和审美的需要。这些需要按照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都属于高层次的文化需求。人们对充满异国他乡情调的城市文明、田园风光、民俗风情满怀着好奇心,满怀着憧憬和期待,这是人类求异心理的典型反映;人们总是希望在奇险幽野的山岳景观中获得美的感受,在壮阔雄伟的江河中获得美的熏陶,这是人类审美意识的唤醒与律动;人们总是期待着在大自然中获得灵感,在人类文明的河床上获得智慧,这是人类求知、启智需求的体现;人们总希望通过投身自然忘却烦恼,获得快乐,通过参与异国他乡的民俗活动洗去尘渍,获得愉悦,通过旅游团队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忘掉尔虞我诈、勾心斗角,获得心灵的慰藉,这是人类自生的本能反映;人类通过跋山涉水可以强身健体,通过回归自然、享受自然可以消除疲劳,缓解工作压力,这是人类健身养生的需要。上述需求的满足都需要文化的参与,同时也是文化的体现。

(三)文化是旅游业兴旺发达的源泉

一个没有文化的企业是没有活力的企业,一个没有文化的企业是没有前途的企业,一个没有文化的企业是没有灵魂的企业,没有文化的企业是一个必定会被市场无情淘汰的企业。旅游企业也是如此。一个文化氛围浓郁、文化底蕴深厚的旅游企业对内可以团结员工、凝聚人心;对外可以吸引顾客、获得效益。

(四)文化交流是旅游业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

就社会效益而言,文化交流可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增进了解、加强友谊;就经济效益而言,文化的交流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流、资金流和人才流,有利于促进客源地和目的地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

二、旅游是挖掘文化内涵和实现文化功能的载体

从一定意义上说,缺乏文化内涵的旅游是没有灵魂的旅游,缺乏文化品位的旅游产品是很难有吸引力和生命力的。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旅游是实现文化教化功能与娱乐功能的载体,是挖掘文化、优化文化、丰富文化和保护文化的途径。

(一)旅游业的发展有利于挖掘文化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化在旅游中的核心功能已愈来愈引起学术界和实业界的重视。林洪贷(1990年)指出:“仅对旅游业作经济上的定性和表述是远远不够的,经济分析无法衡量旅游业在社会方面、心理方面,特别是文化方面的影响,也无法阐明这些影响对于经济的反作用,因此需要以经济分析为基础,逐步采用经济分析与文化分析相联系的多学科的研究方法。”于士英认为:“七五”以前我国旅游业发展以经济为生长点是历史发展的必然,20世纪90年代我国旅游业应在高起点上发展,它的生长点是文化,调整的任务就是要逐步使经济型的旅游业转化成文化型的经济事业。到了21世纪,文化成了旅游业竞相追逐、竞相挖掘的对象。云南的丽江古城、“香格里拉”就是通过特殊文化的发掘而赢得了广大游客的青睐。由此可见,旅游业的发展有利于挖掘文化。

(二)旅游业的发展有利于丰富文化

(三)旅游业的发展有利于优化文化

无论是自然景观,还是人文景观,无论是原始景观,还是人造景观,吸引游客眼球、让游客流连忘返的总是那些合乎美学规律、给人以美的联想、美的感受、美的体验、美的启迪的景观。因此,一位优秀的旅游规划大师,景观设计大师和旅游产品策划大师总能够对旅游景观和旅游产品进行美的设计、美的提炼、美的升华,从而不断优化、不断提升旅游景观和旅游产品的文化要素和文化功能。桂林的山固然很美,桂林的水固然很迷人,桂林的民俗固然风情万种,然而如何在短短的行程体验、感受桂林的美,却并非易事。可喜的是桂林广维文华旅游文化产业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印象刘三姐》比较圆满地完成了这一任务。该剧演出以“印象刘三姐”为总题,大写意地将刘三姐留给人们印象中的经典山歌、民族风情、漓江渔火等元素创新组合,成功地诠释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创造出了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整部作品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是对桂林山水文化和人文文化的高度提炼和系统优化,是熔铸于山水人文景观中的又一崭新的文化景观。

(四)旅游业的发展有利于保护文化

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也是对文化的抢救过程。对于绝大多数旅游开发项目,人们都注意了文化的渗透和文化的保护。我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典范代表――故宫在历经三百余年的风雨洗礼后,已经毁损严重,为了更好地对国内外的游客进行开放,国家投入上亿元资金进行修葺,现已基本完工;我国藏族建筑的瑰宝――布达拉宫,江南的三大名楼――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等文化遗产大都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中得以修葺和保护。

1、郭丽华.略论文化旅游[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4).

2、王志涛,司林胜.西部旅游业发展中的文化渗透[J].科学管理研究,2003(2).

3、曹诗图,袁本华.论文化与旅游开发[J].经济地理,2003(5).

4、尹华光.旅游文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引言

人类社会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和提高,越来越多的游客开始寻求新的休闲方式,旅游的文化性、新奇性、感官体验受到旅游市场的青睐,美食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舌尖上的中国》大热,使得游客出行目的不再单一,出行意向选择开始呈现多元化趋势。中国饮食文化经历了五千年的沉淀,有着“烹饪王国”的称号,并且饮食在旅游六大要素中排名首位,可见饮食文化不但能够体现中国地域特色和民族文化,更是旅游经济效益的体现。川渝地区地处祖国西南,历史的偶然性和必然性使得川渝饮食既充满了江湖味又时时体现着现代文明。川渝饮食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少数民族饮食文化资源具有不可替代性及历史优势。

一、川渝少数民资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川菜是中国菜系之一,具有别具一格的烹调方法和浓郁的地方特色。川菜具有麻、辣、鲜、油等特点。而川菜最负盛名的菜肴钧出于少数民族传统作坊,如自贡江湖菜、宜宾燃面等。全国少数民族有30个民族分布在西南地区,而每个民族特有的语言文化、服饰文化和饮食文化成为吸引游客的亮点,也是旅游资源开发的重点。目前川渝地区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尚且处于附属资源,直接带动经济效益作用较小,只是通过游客被动消费带来旅游增长点。

二、川渝少数民资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重视度不够,规划发展不协调

(二)饮食知名度低,宣传推广方式落后

川渝少数民族美食众多,但都未形成品牌效应,许多美食只在民间流传。最传统的川菜做法、最地道的民族菜肴,只有形成品牌效应,才能传承和推广。美食旅游宣传力度不够,美食旅游的品牌影响力尚未形成,政府、旅游企业及餐馆经营者对美食旅游推动旅游业整体发展所起的作用认识度较低。少数民族地区饮食文化资源极其丰富,但是人们品牌意识淡薄,做工复杂工序繁多的美食,知名度只限于地区,未能全国推广。

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代化社会信息交流畅通无阻,传统的宣传方式已然不能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全国餐饮业竞争激烈,旅游者消费观念也越来越理性化、推进品牌化发展是大势所趋。

(三)专业人才缺失,饮食教育落后

(四)饮食文化内涵缺乏,饮食环境粗糙

川渝少数民族地区美食旅游开发过程中,对美食本身所包含的文化挖掘不够。例如藏族团圆饭吐巴(类似于饺子),面团中将石子、辣椒、木炭、毛线等放于面皮中。每一种物品代表不同的含义,石子表示在新的一年里心肠硬,毛线表示心肠软,木炭表示心肠黑,辣椒表示嘴如刀。这是一种饮食娱乐,无论谁吃到什么,都必须即席吐出。深度开发美食文化既能满足游客旅游活动又能体验当地特色饮食风俗带来的高层次境界。

川渝美食中除了大品牌大规模连锁店吸引游客之外,一些口味正宗地理位置偏僻的“苍蝇”馆子同样受到青睐。川渝地区尤其是民族餐馆,常常会出现人流爆满却买不到的现象。众多的“苍蝇”馆子就餐环境简陋、餐馆景观设计陈旧,极大地影响游客就餐体验。

三、川渝少数民资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对策

(一)注重资源保护,强化宏观管理

(二)树立饮食文化品牌,拓宽宣传手段

一方面要求政府引导川渝少数民族地区餐饮、食品加工、配送等企业树立起自身的品牌,形成品牌文化优势;另一方面也要鼓励和支持企业对已有的特色产品的商标注册,加快形成品牌效应,以品牌为龙头带动其他民族旅游行业升级发展。

(三)加强人才培养,提高饮食教育水平

首先要转变餐饮企业管理者思维。餐饮企业生存的根本不单单依靠口碑效应更重要的因素是创新。企业管理者只有跟随市场的要求不断提高创新水平,才能将民族餐饮做大做强。其次,加强对厨师队伍的培训。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多的人注重营养搭配养生长寿,而这些需要专业的营养学厨师。对他们进行再教育不但能够提高餐饮的内涵更加快了中国餐饮的国际化进程。最后,民族餐饮企业应加强与知名院校的合作交流,既能宣传本地区的餐饮文化又能提升现有餐饮工作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四)挖掘饮食文化内涵,改善饮食环境

饮食文化旅游资源中的文化背景、民间传说、神话故事、风土人情以及历史渊源是餐饮企业提高产品内涵打造品牌影响力的关键。饮食旅游的开发还应该注重内涵的开发,将饮食禁忌与饮食文化相结合,既能满足游客好奇心又能提高美食旅游的开发层次。少数民族餐厅景观应重点突出民俗特色,围绕饮食开展多种文化活动,有利于加深游客对美食旅游的体验,满足个性化的市场需求。

一、论文主题

本次研讨会参会专家交流发言题目自定,以“花卉与旅游”为主题,内容围绕花文化即可。以下选题仅供参考:

1、花卉主题景点(公园)

2、植物旅游资源研究

3、花卉旅游商品研究

4、花卉美食研究

5、花卉与旅游审美研究

6、花卉与节庆文化研究

二、征文要求

3、论文摘要(中、英文)的提交截止日期:2007年7月5日前

论文全文(中文或英文)的提交截止日期:2007年8月5日前

请将作者的中、英文简历和照片排放在参考文献后面,作者简介文字限150字内。

4、提交论文形式:

①论文中、英文全文排版格式为通栏格式(WORD格式,以光盘或电子邮件形式提交)

②论文中、英文全文打印稿各两份(A4复印纸打印)

5、论文录用:

所有论文将由本次大会学术委员会审查后,于2007年8月20日前发出录用通知,录用稿件除在大会发表外,还将结集公开出版;2007年8月30日前未收到录用通知的,可自行处理。

THE END
1.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为维护获奖成果的公正性,根据《关于开展上海市第九届邓小平理论研究和宣传优秀成果、上海市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工作的通知》精神,并根据《上海市邓小平理论研究和宣传优秀成果、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条例》,有关单位和个人如对获奖成果有异议,从本公告发布之日起30天内,可以书面形式向市评奖办公室http://www.sh-popss.gov.cn/newsDetails.asp?idval=218
2.秩序四千年:人类如何运用法律缔造文明在遥远的都城北京,中国统治者所推行的法律制度甚至可以上溯至公元前3世纪。卡利卡特的扎莫林王室和其他印度统治者一样,对婆罗门言听计从,而这些宗教学者的建言,往往参考了法论(Dharmashastra)。这些有着数百年历史的法律文本,起源于印度吠陀时期的哲学仪轨。穆斯林中的法律专家们参考的,则是7世纪前后出现的、以安拉https://www.meipian.cn/56ooqkra
3.成都社会科学在线法律出版社 2003年7月 鲁篱(西南财经大学) 19、《在权利话语与权力技术之间——中国司法的新思考》(专著) 法律出版社 2003年3月 左为民 (四川大学) 20、《公正伦理与制度道德》(专著) 人民出版社 2003年11月 唐代兴 (四川师范大学) 21、《巴蜀佛教碑文集成》(古籍整理) https://www.cdsk.org.cn/detail.jsp?id=1249
4.2020(一)教法:讲授法、讲读法、图示法等(二)学法:听课法、阅读教材法、探究问题法、记忆法五、教具黑板、多媒体课件、《十二铜表法》图像等六、板书设计(一)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与发展1、古罗马时期:渊源2、中古时期:发展(二)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基本特征31、在国家权力结构层面上2、在法律内容上https://www.docin.com/p-2698664242.html
5.备档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2009年以前研究简介不约而同,中国政法大学《政法论坛》2002年第5期以“张家山汉简解读”为专题也邀请了六位从事简牍学、秦汉史、秦汉法制史研究的学者,刊载了王子今《汉初查处官员非法收入的制度》、徐世红《张家山二年律令简所见汉代的继承法》、李均明《张家山汉简所见规范人口管理的法律》、南玉泉《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所见刑罚https://www.douban.com/note/123126202/
6.在我国保密法律制度体系中,()数目最多实用性最强。()【单选题】《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将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行之有效的( )工作方针、政策,用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单选题】下面不是引起玻璃体混浊的病因的是( )。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单选题】下列中不属于环境卫生“四定”制度的选项是( )。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单选题】关于https://www.shuashuati.com/ti/e323302184a746839fac085fad558a6aa2.html
7.近代法制史(精选6篇)大陆法系, 指以罗马法为基础、以1804年《法国民法典》和1896年《德国民法典》为代表的法律制度以及其他国家或地区仿效这种制度而建立的法律制度。大陆法系渊源于罗马法, 经过11世纪至16世纪的罗马法复兴、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 最后于19世纪发展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法系。由于该法系的影响范围主要是在欧洲大陆国家, 特别https://www.360wenmi.com/f/filevghq13qm.html
8.第9课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课件)2020以英国普通法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法律的总称国家权力结构层面:法律内容上:司法实践中注重保护个人权利权力制衡无罪推定中古时期基督教伦理与教化近代新教伦理与教化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局限性法律渊源及发展近代法律基本特征宗教伦理与教化一、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一)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罗马法习惯法是社会约定俗成的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4/0614/6020155131010144.shtm
9.热点09中西方法律的发展西方个人主义的发展在制度上主要是通过权利本位法对集团本位法的否定而实现的,这与西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特征及其发展是相为表里的。 三、中西方两条法律文化主线的主要差异及其根源 由于中国和西方两条法律文化长河所蕴含的内容实在博大精神,因此很难全面的描述,但是我们可以从上述对两种文化传统的提炼中看出一些https://zujuan.xkw.com/thematiclist/17pt3446ct10064n275610.html
10.从宗法制与古代法的关系所想到的古今婚姻制度【摘要】:中国社会自然经济的长期延续,为宗法制度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可以说中国古代社会就是一个宗法社会,宗法制度与国家制度紧密地糅合在一起,成为中国古代国家最重要最基本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宗法制的影响渗透在社会生活和人们观念的方方面面,其中古代的婚姻制度就深深打上了宗法制的烙印,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我http://www.110.com/ziliao/article-219675.html
11.山东省第三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获奖名单暨2016年度(第十届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 成果文库》奖项 特等奖(4项) 1.政府竞争视角下的企业并购与产业整合研究 作者:王凤荣(山东大学)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6年3月 2.西方社会建构论思潮研究 作者:林聚任(山东大学)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6年3月 3.中西中古税制比较研究 https://paper.dzwww.com/dzrb/content/20160918/Articel06002MT.htm
12.第9课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pptx《罗马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形成为近代西方法律提供了现成形式;是自然法理论的思想渊源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及发展一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发展——中古时期:日耳曼法与教会法记载和整理日耳曼人部落习惯法的基础上编纂了一批成文法,称“日耳曼法”,用于庄园法庭审判的依据教会根据基督教神学,制定和颁布教会法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226878208.html
13.名师工作室②近代西方法律制度在继承罗马法自然法基础上,融入了启蒙思想和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 ③近代西方两大法律体系都具有司法独立,程序公正和无罪推定、保护个人权利等突出特征。 ④法律的适用范围从少数男性公民扩大到全体公民。 2.西方教化的特点及作用 (1)特点:基督教深刻影响西方社会,特别是欧洲的中世纪及近现代。 http://gzs.hsszhjy.cn/studios/other_detail?special=330&r=67
14.第9课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第9课 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课件、教案、学案资源列表 《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是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主要讲授的内容是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包括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与发展,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特征,宗教伦理与教化。因近代西方法律对近代西方国家产生了重要影响,是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https://www.shimengyuan.com/k/92487.html
15.浅议科学技术对我国酒店业的影响8篇(全文)随着法律制度的完善, 更多的消费者注重公平和保障。制定规范的行业标准就意味着不管人们到哪里居住, 不管品牌酒店落户在任何城市及地区, 其设施设备标准、价格标准和服务标准都是一样的, 这样对于消费者来说是有保障的, 人们在出行的时候才会更加安心, 从而也节约了选择住房条件的时间。虽然我国也有一些经济型酒店https://www.99xueshu.com/w/fileiys6kiu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