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天人感应对古代文化的影响论文(通用7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论文吧,论文对于所有教育工作者,对于人类整体认识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那么,怎么去写论文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浅论天人感应对古代文化的影响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摘要:我国古代法律文化作为几千年历史长河中各种经验和传统的综合,其内容以及特征表现对于我国法制研究有着重要的作用,而随着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形态的发展、变更,我国法律文化亦进行了相应的发展与进步。
关键词:中国法律文化特征发展
一、法律文化的界定
二、中国法律文化的内容
我国法律文化,其属于世界法律文化范畴,其亦是法律意识、法律制度以及法律实践等几千年经验、知识、习惯、行为模式以及传统的总和。但是其作为中华法系的精髓,从上古开始一直到清末,必然会存在着其独自所有的特征。我国的法律文化大致内容可以概括为:德主刑辅的理论学说、传统法律文化集体本位精神,无讼息争的心理倾向,视法律为工具的价值判断。我国法律文化在其几千年的积累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法律价值、法律理念以及司法传统。
三、中国法律文化的特征
我国法律文化作为与西方资本主义法律文化相对比的东方社会主义法律文化的杰出代表,其显示出较强的稳定性与持续性,这与其自身所具有的独特法律文化特征不无关系。
首先,“礼法合一”,“德主刑辅”。这种法律文化理念是我国古代法律文化所秉承的,“礼”在中国作为一种行为规则,在古代被作为治国的根本,“礼”包含了中国古代的所有意识范畴。同时,古代的法律中,对于法律的预防作用利用较小,其注重法律的惩罚与威慑作用。
第三,我国古代的法律是公法与私法合一,实体法与诉讼法合一,这就形成了以刑法为核心的中华法系这一具有独特特征的法系。
最后,“国法、天理、人情、相结合”。在我国古代的审判中,在适用国家法律的同时,还要注重人情以及案件的正义性这些情节,而且在某些时候将这些情节放大。如“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人情是避免惩罚的合理理由,当然“皇恩”在司法审判中也会产生一定的作用,这种“天之之理”也是审判的参照依据。对于人情作为裁量依据,笔者认为其是存在着一定理由的,就是东汉董仲舒提出的“儒术”,要求人人对其自身行为进行各自约束,这无形中就增加了人与人之间的礼教与伦理约束。
四、中国法律文化的发展
首先,以民为中心替代以刑为中心。随着经济以及人文的发展,仅仅以惩罚作为统治的手段出现较大的争议,慢慢的,社会形态出现变更,加之经济的不断发展,权利的不断深入,“民刑并重”逐渐取代了“重刑轻民”,法律不再是作为惩罚的工具,法律亦是保护权利的工具。
其次,司法开始逐步独立。在我国古代司法权与行政权集于地方官员一体,司法权力的行使往往会受到行政权的干涉。但是,在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从制度、物质保证、职业资格等方面作出了司法独立特别是法官独立的相应规定。
最后,法律体系的开放性。我国古代的法律是比较封闭的,在早期,法律是只有统治阶级才有权知道的,这是由于我国的自然经济以及宗法制度决定的。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渐形成以及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建立,法律体系不断开放,不仅人民民主化不断加强,对于与世界其他国家的法律交流也不断增加。(作者单位:西南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阎辉:“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对现代法律意识的消极影响”.《法制与社会》.2013年第1期.
[2]于向阳:“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现代价值”.《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第2期.
[3]杨显滨:“论当代中国法律文化价值的应然归属”.《河北法学》.2013年2月第2期.
关键词:《红楼梦》;茶文化;古代
我国是茶的故乡,茶叶与丝绸、瓷器是我国古代重要的贸易产品。在清代,传统的茶文化开始向平民文化中发展,最终形成茶文化为主的主流文化。
1、客来敬茶
2、馈赠茶礼
3、养生保健佳品
4、美学艺术
结语
茶,发展到现今,已经穿越千年,无论是从文字记载还是茶艺方面考证,中国是当之无愧的茶之故乡。纵观历史,我国古代茶文化贯穿于朝堂乡野,在古代诗歌、音乐、宗教、绘画艺术等艺术领域都有其元素,随着清朝文学主流小说的兴起,茶文化也到达极盛时期。茶,既存在于市井小民的生活中,也显现于文人骚客的墨宝里。《红楼梦》中,曹雪芹对茶文化的了解和匠心独运的情节构思,在另一个角度上揭示了古代茶文化对社会的全方位影响和渗透。
参考文献
[1]王姗姗,蔡碧凡,苏祝成.《红楼梦》中的茶文化评述[J].农业考古,2014(2):142-147.
[2]白建辉,白子良.解读中国茶文化与《红楼梦》[J].福建茶叶,2016(1):231-232.
[3]吕云涛.略论《红楼梦》中的中国茶文化[J].兰台世界,2013(4):115-116.
[4]陈思欣.红楼品茗满纸香———浅谈《红楼梦》与中国茶文化[J].广东茶业,2013(3):30-33.
论文摘要:中国古代体育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古代体育休闲体育大致以休闲养生为主,嬉戏、技击、棋戏等为副。从整体上看,中国古代休闲体育风格决定于不同时代的文化主流。并指出了中国古代休闲体育的发展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需要而发展的。
论文关键词:古代中国,休闲体育,文化特点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在光辉灿烂的中国古代文化当中,其中很重要的一支便是体育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文学,宗教、民俗等非物质文化的滋润与浸染。一代有一代的政治,一代有一代的文学,一代也有一代的体育文化,从蛮荒的部落联盟,到铁马冰河的春秋战国,再到气吞万象的大唐盛世、崇尚纵马骑射的八旗时代,繁盛的中国古代体育文化如巴蜀变脸般的不断上演、更换主打歌。岁移时易,中国封建社会的帷幕二千多年前便已落下,而长流的中国古代体育文化,却依然以强硬的姿态渗透并影响着今天人们的生活。时值奥运盛年,本文拟从中国古代休闲体育文化的主要内容、特点及其与当代体育的关联等方面论述这一重要的民族文化,并希望从中获得部分启示,供当今的体育工作者借鉴。
1中国古代休闲体育文化的发展
在中国古代休闲体育中,民俗游乐活动占了很大的比例有适于文儒雅士的投壶、游山,适于大众的舞狮、斗兽、斗鸡踩高跷、踢踺子、荡秋千,适于儿童的鞭陀螺、骑行马、滑板、绳。简单的生活,使得人们有极高的兴趣去参加各种娱乐动,并以此来丰富他们朴实的生活。除了亲自参与大量娱活动外,欣赏休闲体育也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吕氏春秋分职篇》记着“今有召客者,洒醒共歌舞,鼓瑟吹竽明日不拜乐己者而拜主人,主人使之也”,表明早在战国时的酒宴上,主人让娼优歌舞助兴已成为一种时尚。两汉时期,百戏技艺得到了很快发展,比如倒立、柔术、逆行连倒、跳剑、耍坛、扛鼎、旋盘、顶竿、走绳等技艺。隋唐以后,由于社经济的发展,文化生活的逐渐丰富,尤其是城市经济文化的展,人们的休闲形式呈现了多样化。除了观看欣赏百戏艺术,逐渐发展和完善起来的戏曲、乐舞也成为人们的主要休闲乐方式。宋元以后,出现了武艺打擂为主要形式的竞赛活动,形式内容多样。北宋时期的汴梁、南宋的临安、元代的大都明代的南京、清代的北京都是不同时期表演艺术的大都会,必然为人们参与和观赏休闲娱乐活动创造了条件。在宋元后,各地小镇乡村的文化生活也活跃起来。
2中国古代休闲体育文化的思想
3中国古代休闲体育文化的特点
3.1主要存在于宫廷与民间
中国古代的休闲体育主要由宫廷体育与民间体育发展而来,一方面这与我国古代重宫廷体育、社会体育,轻学校体育有关。古代数千年中,体育主要存在于民间、军队、宫廷之中,学校体育发展缓慢。另一方面这与古代的社会生活水平相适应。当时人们生活水平低下,竞争少、压力小、生活节奏慢,过着一种简单而安然的衣食住行生活,休闲享乐更是宫廷生活的主要内容。更重要的是中国统治者的思想观念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校教育的发展。
3.2与伦理道德紧密相连,竞技性较弱
中国古代体育长期以来同伦理道德保持着紧密的联系。最初,人们把体育作为伦理道德形式的一部分,如射箭、投壶曾作为“礼”的内容之一而存在。在孔子教育中,“礼”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包括射礼、田猎、投壶、乐舞等。西周实行“武力征诛”的同时,又主张“敬德敬礼”,对日常生活都“饰之以礼乐”。此外,古代中国人注重养生,主张清静无为、与世无争。在体育生活中,大多是追求个人的心情愉悦,强调一种对艺术美的追求,其竞技性与西方相比要弱得多。中国的体育思想从诞生之日起就主张“身心合一”,强调肉体与精神的统一。加上受轻武思想和文武分途教育制度的影响,中国古代体育的竞技项目呈逐渐减少的趋势。唐代以后,有些本来是竞技性的运动项目,如蹴鞠就逐渐变成娱乐性的活动,有些竞技性很强的项目,如马球就停止流行了。
3.3繁多的祭典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休闲体育的发展
1晋]葛洪.西京杂记:卷二[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
2唐]杜甫.清明[A].钱注杜诗[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3唐]王维.寒食城东即事[A].王维诗选[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4刘秉果.中国古代体育史话[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茶文化;完美融合;文化情感;理念诠释
结合茶文化元素的价值诠释看,可以通过融入系统化的茶文化理念,从而引导大众在接触和认知茶文化这一前提下,对我国古代文学形成个性化、独立化认知。实际上,在对我国茶文化体系发展状况进行分析之后,我们看到整个茶文化传播的主要动力就是文人雅士,因此,我们可以说古代文学作品不仅是对茶文化的生动、描述,同时也是茶文化传播的“衍生产物”。
1我国茶文化体系发展历程分析
2中国古代文学创作认知
3中国古代文学与茶文化体系之间的完美融合机制分析
4结语
[1]方铭;王锺陵;王卓君.自经典阅读与人文素养的培养———兼论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对大众文化的积极引导[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5,(11):109-111.
[2]詹福瑞;刘崇德;李金善.诗性教育———文学教学的最高境界———由中小学语文教育现状反思师范院校中国古代文学教学[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23):151-153.
[3]杨素萍;王兆鹏.立足社会发展需要打通文史哲在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内容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5):166-171.
摘要:探寻茶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如何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影响,以及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实际上,从茶文化体系中所具体包含的精神理念看,其中所具有的思维内容,能够为我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具体创作与发展提供无可替代的重要影响,而这也是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创作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所在。本文拟从传统茶文化的起源以及内涵要素分析入手,结合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创作的特点理解,具体分析茶文化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
关键词:茶文化体系;中国古代文学;内涵影响;创作背景;时代特点
在具体有关茶文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国两晋时期,第一篇以茶为主题的作品是《荈赋》,它的内容主要包含了当时种植茶树的规模,采摘的过程,如何制茶,以及茶汤的颜色,这一作品开创了描写茶叶的先河,因而对后世描写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后来中国的古代文学形式逐渐开始扩展,有关茶文化的内容也逐渐丰富起来。又因为茶文化本身也属于古代文学的一种,因此,往往可以在各种古代文学作品中,发现茶文化的身影。
1传统茶文化的起源以及内涵要素分析
1.1传统茶文化的起源分析
1.2传统茶文化的展现内涵要素分析
就传统茶文化机制中,所谓的时代性,其表明茶文化在于各朝各代结合的过程中,展现出自己具有广泛包容性,而在各个时期的茶文化都各有特点。当然,茶文化之所以能够成为整个传统文化体系的核心与代表,其从根本上看在于茶文化中所具有的成熟包容性。当然,在我国,由于其自然特色和浓厚的民族气息,决定了我国地域辽阔,加之各地文化习俗的不同,形成了各地具有独特魅力的茶文化。比如,在云南地区的普洱茶文化,浙江的龙井茶文化,福建地区的武夷茶文化等等,都以浓厚多样的茶文化体系,让人们充分感受到了整个茶文化体系的应用价值所在。
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创作的特点分析
我国是有着悠久文化机制的国家,无论是文学创作的理念,还是具体的文学作品,这都有着世界各个地区所不具备的优势。当然,通过对整个文学发展的具体状况进行分析,我们看到整个古代文学之所以能够被人们有效应用,其关键在于中国古代文学在具体创作过程中,我们能够体会到丰富而完善的思维理念和情感内涵,这些内容,实际上都是我们具体发挥文学作品价值,构建系统化、多元化文学作品机制的核心所在。
2.1中国古代文学的分类
中国古代文学大体可以分为诗、词、歌以及小说等众多类型。最早出现的中国古代文学题材当属诗和歌。最早的诗以“铺采文,体物写志”的特点著称,注重借景抒情,《诗经》当属这一类的代表之作。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诗以唐诗最为出名,唐诗以其音律对仗工整因而朗朗上口得以流传千古。提起词则当属宋词,宋朝的开放文风催生出了宋词,也让我们有机会了解到宋朝历史。其他产生与各个时期的文化机制,也都代表了各个朝代的文化特点。实际上,文学作品的多样性,以及其中不同的类型,都是基于相应社会事物前提之下的艺术化表达。所以,从我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发展状况认知切入,其将对文学作品的创新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和全面了解。
2.2各时期文学作品茶文化的特点分析
从茶文化的发源以及中国古代文学的特点开始分析,可以看到在这些众多的古代文学形式中,都可以看到茶文化的身影,足以表明茶文化的重要性。《诗经》中收集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有关茶的内容,运用了赋比兴的手法,将古时劳动人民的艰辛描写的淋漓尽致;各个时期的诗中关于茶的描写则各有不同,但都表现出各时期的文化特点。词以宋朝最为著名,多写人间疾苦。实际上,就整个茶文化体系的发展状况看,其作为一种融入了多种内涵要素的文化机制,其中所表达的不仅仅是一种时代发展的趋势与内涵,同时更为关键的是在整个文化机制中,其系统化阐述了人们对整个文化体系的理解。
3茶文化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分析
3.1唐诗中的茶文化
中华的茶文化是古时文人墨客最为喜爱的活动之一,而饮茶也为文人带来了许多灵感,品茶抒情,借茶寄托自己的情感,“赌书消得泼茶香”将他们的这种乐趣写的淋漓尽致。唐诗中描写茶文化最多的当属白居易,有诗专门谈了自身对茶文化机制的认知和了解,这不仅具体描写出文人一起品茶斗茶的胜景,同时包含了对茶事、茶趣的叙述,同样他的诗,也是中国茶文化中“以茶简德”的写照。唐诗中的茶文化更多是精神上的描写,因此,在这些具体的文学作品中,我们能从中感受其表现出高雅的文化机制,也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成分。
3.2宋词中的茶文化
3.3其他中国古代文学题材中的茶文化
提到茶文化,不得不提的,就是茶圣陆羽所著的《茶经》,它以叙事描白的手法记录了茶的发展以及我国古代茶文化的演变过程,对于我们了解茶文化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陆羽一生研究茶,精于茶道,并善于品茗。其他类型的中国古代文学,例如曲、小说等,都可以看到茶文化的身影,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茶文化体系,实际上对我国整个古代文学体系的具体发展和创作,乃至具体的文化理念和价值思维等等,都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实际上,在当前我们的整体研究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早在先秦时期所形成的茶文化状况,当然,除了以上极具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外,其他很多文学作品机制中,也向我们具体展示了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和思维价值,这些都是我们在理解和认知茶文化体系的关键。
从不同时期的古代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楚看到茶文化所产生的重要影响,茶作为一个文化的载体,文人借它抒发出各种情感,所产生的作品也成为如今我们了解古时茶文化的重要途径,茶与文学早已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入彼此的骨血之中融为一体,在读那些有关茶的文学作品时,我们仿佛能够感受到那一刻古人对茶文化的情有独钟,茶也早已变成他们的习惯了,茶文化,因此也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1]王安霞.中国现代文学、文化中的颓废和城市———评李欧梵《现代性的追求》[J].当代文坛,2015(5):132-135.
[2]蔡颖颖.论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理论预设[J].文艺理论研究,2015(19):126-128.
[3]董学文.传统文化传承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实践研究———以《中国茶文化》课程为例[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6(1):111-113.
摘要:中国古代文学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支撑,是民族思想传承的重要形式和载体。对学生价值思想的形成和审美情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由来已久,并在每一个历史发展阶段有其独特的特性。但是当前面临世界经济、文化全球化的趋势下,我国古代文学教学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一些外来文化的冲击。基于此本文首先探讨发扬古代文学教学的意义,然后从三个方面分析双重文化视野下如何推动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双重文化;中国古代文学;文学教学发展
中国古代文学是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职院校《大学语文》重点讲授内容之一,对学生中文水平的推动具有重要的'作用。中国古代文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呈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特点。是我国历史发展的重要见证。但是随着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深化,我国传统文化在国内双重文化思想的冲击下,呈现了愈加复杂的发展态势。如何在双重文化视角下,促进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发展已经成为当前中文和国学研究学者的重要课题。因此我们必须正视当前的古代文学教学的环境,在保持古代文学基本思想的同时和现代化的文化思潮以及教学技术相结合,促进古代文学的传承和发展。
一、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现实意义
探讨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意义,我们首先要追溯到中国古代文学存在的历史意义。中国古代文学作为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大学语文》的重点讲授内容,在历史文化的承载上和学生文学思想的发展上占据重要位置。中国古代文学是传统和文学文化的构成,失去了传承的历史感,一个民族的来路和精神将会泯灭,而失去了文学性,我们就很难寻找到中华文明形成中诗性的发展轨迹。因此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凝聚和传统文化的传承上占据重要的基础作用。是现代文学发展的文字依据和历史积淀。当前各大高校对于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现实意义的认识,存在两个方面的思想:一是从知识层面分析,认为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是学生掌握中国文学发展脉络和规律的重要支撑。是分析中国文学名家和作品的重要载体;二是从认知层面上分析,认为当前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是学生文学思想培养、文化素养提升、审美情趣发展的重要保障,有利于学生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并最终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自身力量。
二、双重文化视野下如何推动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发展
双重文化实际上指的是中西文化的交融。中国古代文学在历史传承中有着极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而外来的西方文化则有着多样的表征和特色。当前在全球化大势发展的背景下,西方文化已经逐步进驻到我国国民的思想中。例如学生对古代中国提倡的“三纲五常”和西方提倡的“平等自由”的选择,绝大多数会选择后者。中华文明传统跪拜礼仪,也逐步被握手、拥抱所取代。并不是说这样的变化有什么不好,但是深入的研究发展中华传统文化实际上正面临着逐步消融的状态。由此也可以看出双重文化视野下,必然也会对中国古代文化的教学传承产生重要的影响作用,如何在此背景下,推动中国古代文学的继续发展已经成为我国中文教学的重要研究方向。
(一)继承和弘扬传统精神内核
(二)引进西方文学和教学理念
传统和历史并不是止步不前的,而是在不断吸收和借鉴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同样的对于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也是如此。双重文化的影响发展已经是当前历史不可逆的一股潮流,我们不能阻止它的发展,所以就只能适应。实际上19世纪末,洋务运动的开展,所提倡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在今天依然是有用的。西方文化的借鉴和教育理念的发展确实存在巨大的优势,对于古代文学教学首先在思想上,提倡传统精神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引进西方文学,如金开诚先生所写的《系统论与文史研究》就深刻的揭示了这一观点。其次在教学理念和方法上我们可以融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可以感知的古代文学资料,提升传统教学的趣味性和新颖性。
(三)注重中西结合和情境教学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在现代化双重文化影响的背景下,如果单一的沿袭中国传统文学精神或者摒弃传统理念让西方文化成为主流的方式都是不正确的。最好的方法就是提倡“中西结合”的方法。教师在古代文学教学中,要保持传统的文学内容不变,利用西方自由、探究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自主表达能力和思维发散能力。可以让学生在理解作品内容和思想后,阐述出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认知。其次教师在古代文学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情境创设”,主要是因为当前古代文学的教学已经大大远离了当时的文学现象和作品产生的年代,学生根本不可能在思想上深入的追溯到作品产生的背景中。因此老师可以借鉴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和人物背景,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为学生营造当时的情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加深对古代文学作品的认同感。
三、结语
我们不可否认,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糟粕和精华并存的文化,对于中国古代文学而言也是如此,在当代教学环境中我们应该在坚守民族精神的立场中,重视双重文化的影响作用,积极的接纳外来的先进文学思想和教学手段,通过不断的调整和重塑,利用古代文学提高学生的文学知识积累的“骨骼”,用先进的思想和文化作为文学认知提高的“翅膀”。
[1]高方.双重文化视阈下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1):178-180.
[2]宋秋敏.关于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几点思考[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30(3):64-66.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代文学作品;民俗文化;教学策略
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教育部门顺应时代发展,将民族文化教育提高了一个新的层次。青少年群体是在外来文化浸染下长大的一代,许多高中生对民俗文化都缺少了解,为此,许多专家学者都呼吁加快语文课程改革,在语文课堂中积极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高中语文古代文学作品中蕴含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元素,借助古代文学作品开展民俗文化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能丰富学生的情感,加深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因此可以说,在高中语文古代文学作品教学中渗透和开展民俗文化教育,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那么,如何在高中语文古代文学作品中进行民俗文化教学呢,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以民俗为主题,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二、以民俗为工具,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三、以民俗为点缀,点燃课堂
[1]翟方园.高中语文古代文学作品民俗文化教学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5.
[2]臧胜楠.论语文课堂中的民俗文化教学策略[J].教育文化论坛,2013(01).
[3]李阿利.浅谈中学语文教学渗透民俗文化的可能性[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