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文化礼法精神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2023年6月2日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总结了中华文明所具有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种突出特性,为我们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丰富内涵提供了新视域。笔者从中国古代社会礼与法的起源出发,从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问题切入,分析礼的精神对于我国当下法律与社会秩序的现实价值。

一、礼的起源与精神

礼发源于殷商的祭祀文化,并在周代发展为一种集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于一体的独特的礼文化。礼的精神内核是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礼也代表着对兼具神性与人性、精神与情感的终极秩序的追求。在社会规范方面,礼文化特别注重道德的作用和价值。

(一)礼起于祀

(二)礼的精神特质

礼的这种独特的思想构造决定了中华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与西方观念之间的巨大差异。有观点认为,“重义”和“贵和”是中国传统道德哲学的核心,其共同的理论基石就是天人合一。这种道德观念来自中国古代哲人对于道德的独特认知方式,即将道德的基础视为人的情感和理性的统一,则道德既是一种外部规范,又是一种内在需求。这种关于道德的认知方式有别于西方哲学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比如,荀子主张社会的和谐取决于社会成员按照其不同的身份和职责,尽其应尽的义务,“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荀子·王制》)。而周太史史伯提出和而不同:“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国语·郑语》)传统中国社会中,个体的道德规范导向整体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这种不同于西方的道德观念孕育了中国社会的秩序观和正义观。

二、礼与法的关系

中国古代的礼法关系不同于西方意义上的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在礼的观念里,法律与道德具有同一性。

(一)法起于刑,刑起于兵

中国古代的礼与法有其各自独立的起源,早期关于法的认知,主要是刑罚,并且可能与战争和军事活动中的纪律与惩罚相联系。东汉班固作《汉书·刑法志》:“《书》云:‘天秩有礼,天讨有罪。’故圣人因天秩而制五礼,因天讨而作五刑:大刑用甲兵,其次用斧钺;中刑用刀锯,其次用穿凿;薄刑用鞭扑。大者陈诸原野,小者致之市朝,其所繇来者上矣。”这一说法可追溯至古史《国语·鲁语》。从而,有所谓“法,刑也”(《说文·廌部》)。从中可以推断,这时法的概念可以粗略地与刑罚相对应,并且,具体的刑罚并没有与使用刑罚的理由相联系。因此,这个意义上的法本身不具备规范的意义和价值,而仅是用于维护礼的惩罚性措施。

(二)礼为体,法为用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礼的精神实质和范畴显示,礼既是法律规范,也是道德规范,同时,礼具有一定的宗教特质,其精神基础是天人合一的观念。这使礼在权威性上超越一般的外部规范。礼的这种特质,决定了中国古代法律发展历史上独特的“礼法之争”现象,并不是西方法哲学上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问题,而是社会治理手段上,教化与制裁,感化与威慑之间的主次与选择问题。礼所追求的是一种理想秩序,是一种更终极、更整全的秩序,其核心是强大而统一的价值导向。在这个意义上,礼与西方语境下的道德规范具有可比性。礼经过千年发展,其精神实质仍具有延续性,及至宋明理学,朱熹以“理”的体系统摄宇宙与人世,强调一理散为万殊,而万殊又合为一理,将一种终极的秩序置于至高和上位于具体的社会制度和行为规范的地位,将道德的规范性等同于制度的规范性。

在这种视角之下,具体的规范,不论关乎政治行政,还是家庭与社会生活,均不具备价值和权威上的独立性,它们是礼的衍生和具体化,视为维护礼的工具。那么,如果将具体的规范和规范的施行称为法,则法自然是符合礼的,在立法上,律令需要合乎礼,从而有了“以礼入法”的法律儒家化的独特现象,所以中国历代之法典虽然编制内容不同,但其中的精神却是一贯的。有观点认为,“研究中国古代的法律必礼书法典并观,才能明其渊源,明其精义”。而司法上,具体的规范亦不具备其独立的权威。中国古代不存在无律文不得为罪的规定,即没有所谓罪刑法定的观念,以经义决狱被视为常事。更确切地说,司法官员所援引的,不论律条,礼书还是习俗,只要可用以实现礼所追求之秩序,皆可视为法律。因此,可以说并不存在所谓的“严格法”。

(三)法律的道德化和道德的法律化

尽管如前所述,中国古代的礼法之争不能等同于法律与道德之争,但法律与道德的问题框架,有助于思考中国古代法的得失。从这一角度看,中国古代法律确实出现了这种情况:一方面,道德训诫具有了法律的威势,即道德的法律化导致了道德的泛化和虚伪化。另一方面,法律规范要行道德的职能,即法律的道德化,使法律失去了公正性和确定性。

因此,在反思法律的泛道德化的同时,仍需要进一步反思道德在中国社会法律体系中的作用。同样,既然反对法律事无巨细地介入社会生活,那么就应该反思法律的界限问题,即法律的目标、社会功能和其限度。

本文系2023年度教育部社会科学专项重大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与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建构研究》(2023JZDZ013)的阶段性成果。何勤华,华东政法大学涉外法治研究院教授、法律文明史研究院院长、上海文史馆馆员;郭梦蝶,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博士研究生。

(全文共三部分,现摘发前两部分,注释及全文见《人民检察》2024年第1期)

THE END
1.我国古代法律文化主要内容特点及影响我国古代法律制度的发展历程,决定了其法律文化的包容性,也使之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中国古代法律文化广泛吸收不同民族的法律文化,却能保持其基本特质。这种特质产生的凝聚力,促进了民族团结和国家稳定。当然,对它的稳定性特点不宜过分强调,当形势变化时还应遵循"法与时转,制与世宜"的历史观,否则就会像晚清以后那样,http://clsjp.chinalaw.org.cn/portal/article/index/id/228.html
2.浅谈中国古代法律文化的特点浅谈中国古代法律文化的特点 中国司法制度的发展不同于西方,特别是进入封建社会后,在思想领域占统治地位的儒家学说强调“无讼”,诉讼过多是官吏德化不足和缺乏政绩的表现,加之诸法合一,程序与实体不分,使程序制度一直未得到重视,很不发达。而且在中国古代社会的统治者眼中,法律只不过是治理社会的一种工具,其终极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08/11/id/332918.shtml
3.中国古代民法文化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钱贵一、中国古代民法文化的特征 发达的农耕文明孕育了中国古代民法文化的独特气质。虽然中国古代没有形成独立的民法体系,但透过多样的法律形式,我们仍可以发现隐于其中的民法精神和独特之处。中国古代民法文化的特征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内容简单化 http://www.law-lib.com/lw/lw_view.asp?no=12061
4.中国古代民法文化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摘要:关于中国古代有无民法这个论题,自清末变法修律至80年代法学复苏一直多有争论,但肯定者也极少论及中国古代民法文化的特征。在今天制定民法典的征途上,透视传统民法文化的特征,汲取传统文化的积淀,对于制定一部具有真正中国意义的民法典有重要的意义。 关https://biyelunwen.yjbys.com/fanwen/falv/150197.html
5.中国传统司法文化与司法独立110网律师中国古代没有形成独立的司法系统,但是法律在其成长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的司法审判机制和特征,并出于持续完善之中。法律文化发展过程之中的司法文化产生了自己的特点。如司法审判道德化、家族审判频繁、司法遵循“天人和谐”理论等等。本文主要是以司法制度为背景,从司法文化的角度讨论司法独立。传统司法文化和与司法独立有关http://www.110.com/ziliao/article-273399.html
6.李文静:中西法律文化的特征理论原标题:中西法律文化的特征 编者按:十八届四中全会把“依法治国”定为核心议题,奏响了法治中国的最强音。应搞清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基本特征,同时弄清现代法治形成的历史源流,才能将二者结合,构建中国特色法治国家。 在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进程中,传统法律文化究竟有哪些益和弊,一直以来众说纷纭。笔者认为,要探讨传统法律文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4/1027/c40531-25913565.html
7.周丽丽:中国古代法“以刑为主”特点原因分析周丽丽:中国古代法“以刑为主”特点原因分析 法律文化概念的提出来自一个现实的需要:如何理解法律制度的能否有效运行?当我们试图去理解和把握这个问题时会发现,法律制度的有效运行,进而法的功能的发挥,法的价值的实现,是多种、多层次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法律文化概念是对这种情况的一个概括,一种认识方法和解释。https://ielaw.uibe.edu.cn/zyflrcjy/9425.htm
8.从《金瓶梅》看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某些特点总之,我们从《金瓶梅》的种种描写中可以看出,严刑峻法确实是当时司法制度中的一个特点,而它实际上又是整个中国古代专制主义法律制度的一个缩影。考诸历史,自从先秦的商鞅、韩非等法家人物一力倡导之后,所谓“以刑去刑”的“重刑主义”观念便影响了中国的法律制度和法律文化几千年,其余波至今也还不能说完全消除了https://www.meipian.cn/3fek8crj
9.浅谈中国古代的法律文化传统我认为,中国古代法律文化传统有以下几个比较稳定而又相互联系的基本特征: 1. 家族主义传统 父系制家族之为社会的基本单位,是古代社会所普遍具有的基本特征。古代的家族为一尊卑贵贱分明的社会单位,其中年长的男性尊亲为一家之长,具有决定和宰制家族内部一切事务的权利。中国家族的结构模式与伦理道德具有超越自身的普遍的https://www.lawtime.cn/info/lunwen/falixue/2007012761159.html
10.中国传统法律文化.ppt第一节 法律的一般概念 第二节 中国传统法律的特征 第三节 古代中国的刑罚 第四节 法律的象征、仪式和符号 第一节 法律的一般概念 刑 “刑,刭(?)也。”指用刀割脖子, 特指杀头。 “刑,罚罪也。”泛指对各种犯罪的处罚。 刑起于兵:“大刑用甲兵,其次用斧钺,中刑用刀锯,其次用钻凿,薄刑用鞭扑。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9/0501/8056055077002021.shtm